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自然地理的多樣變化,讓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國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豐富主食。從南到北,變化萬千的精致主食不僅提供了人身體所需要的大部分熱量,更影響了中國人對四季循環的感受,帶給中國人豐饒、健康、充滿情趣的生活。
雖然處於不同的地域,屬於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風貌,但人們對主食樣貌、口感的追求,處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對主食的深厚情感是同樣的。從遠古時代賴以充饑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們餐桌上豐盛的、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個異彩紛呈、變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現在你面前。
1.溫飽的信仰:五谷雜糧
山西丁村是中原最古老的村落,這裏的主婦們最會制作面食,當地人把加工成粉末狀的谷物都稱為面。谷物加工的歷史已有上萬年,丁村附近曾經出土過最古老的石磨盤,至今,同一形制的磨盤還在使用。用石磨將谷物研成粉末,再用篩過濾掉粗粒雜質,真正意義上的面食才得以出現。
山西是多山少川的內陸地區,蔬菜品種少,家庭主婦們沒有條件在副食上進行調劑,為了提高全家人的食欲,只好在各種面食的制作手法上變換花樣,一樣面食百樣吃,將面食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這些花樣眾多的精致面食,無不讓人感到纖巧細手的靈動和聰明睿智的豐富想象。
當丁村的大媽們正忙著為一場壽宴精心制作花饃的時候,黃土高原上的窯洞裏飄來了陣陣面香。綏德漢子老黃剛剛蒸好了滿滿一籠屜黃饃饃,古老的糜子經過老黃的加工,變得十分香甜可口。
從農歷十一月開始,每隔3天,老黃都要騎一個半小時的車,到縣城去賣黃饃饃。他做的黃饃饃號稱是“綏德第一名”,在所有人面前他都稱贊自己的黃饃饃最好吃。老黃賣黃饃饃七八年了,起步那陣兒買十個送一個,掙五角錢。由於他做的黃饃饃物美價廉,每次都很快賣完。
綏德縣位於陜北丘陵溝壑地區,在今天的綏德,雜糧和小麥是餐桌上的主角,它們被陜北人變換成各種花樣。
綏德盛產糜子,黃饃饃就是用糜子面做的饅頭。糜子又叫黍,因為耐旱,成為黃土高原最主要的農作物。8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就開始種糜子,糜子蒸煮成飯,口感略差,但是這個本土食物在過去是陜北人家最常見的主食。糜子分軟硬兩種,老黃將硬糜子與軟糜子按 7∶3的比例混合,清水浸泡一夜之後上碾,還要再細細地篩一遍才能使用。老黃堅定地認為,用機器磨出來的糜子遠遠不如在自家石碾子上碾出來的好吃。此外,炒過的糜子會散發出自然的清香,這是老黃最引以為傲的制作秘方。糜子炒好後和成的面團要在缸裏發酵一夜,經驗告訴老黃,包上被子效果最好。
老黃的饃饃做得實在,人也實在,一個一塊錢,從不還價。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兩個月裏,老黃能賣出 15000個黃饃饃,刨去成本,一個冬天,他的實際收入大約是 8000元,這是真正的辛苦錢。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家立業。老黃把家安在窯洞裏,這種中國黃土高原最古老的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老黃在這裏養育了一兒一女,現在,孩子們都已經把家安在城市裏,不再與土地打交道。然而,老黃不願意離開,住著自己的窯洞,吃著自己種的糧食,老黃自足而踏實。
遼闊的中國北方,成熟的小麥決定了大地的基本色。小麥,從河西走廊傳入到中原,因為營養豐富,經過 4000多年的本土化歷程,它成為中國北方栽培面積最廣泛的農作物,這種原產於西亞的優良物種,已經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主食。
將小麥面粉發酵後,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就制成了一種含水分少、極耐儲藏的圓形面餅,這就是饢,是維吾爾族人最喜歡的主食。饢的叫法出自古波斯語,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新疆庫車,慶賀古爾邦節的時候,饢是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饅頭最早出現的時候,也叫炊餅和蒸餅,它是中原地區最受歡迎的主食。中國人的祖先從水煮食物的原理中獲得靈感,並使中國成為最早用蒸氣烹飪的國家。
2.稻米之香
中國的五谷,始終是一個變化中的概念。大約2000年前,五谷的排序為稻、黍、稷、麥、菽,而今天,中國糧食產量的前三名已經變成稻谷、小麥和玉米。但無論如何變化,都無法動搖稻米在五谷中的首席地位。稻米的儲藏在中國的任何地方,都是頭等大事。
“地捫”在侗語裏的意思是泉水之源。地處清水江源頭的地捫村,一年中陰雨天居多。在這個潮濕的環境裏,禾倉對於稻米的儲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木質吊腳瓦木結構的禾倉建在水上,可以防火、防鼠、防蟻蟲。當地最古老的禾倉已有300年歷史。吳順玉家在禾倉裏儲藏的是沒有脫殼的稻谷,這樣儲藏能長時間保持稻米新鮮的口感。今天取的米,要當做禮物,送到村頭同族的一戶人家。在地捫,生產完的婦女為孩子過滿月那天,婆家人會把結婚時置辦的彩禮送到娘家來,新家庭成立的儀式才算最後完成。同族的女眷們也會挑籃提簍,裝上新米,還在新米上放上雞蛋,表示對新生命誕生最誠心的祝福。
把浸泡後的新鮮大米磨成米漿,是楊秀霞做米粉的第一步,舀漿、上籠,米漿在沸水中用旺火蒸熟,然後晾涼,收存。在典型的中國南方米粉作坊裏,潔白如玉的米粉還留有余溫,在霧氣繚繞中散 發著獨特的稻米清香。楊秀霞和丈夫配合默契,這樣的每一個動作,他們都重復了無數遍,經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中國是全世界水稻栽培歷史最早的國家,早在7000年前,長江流域就開始種植水稻。稻子從一叢叢青翠的秧苗,出落成為黃金稻谷,配合著各地的飲食習俗,變成吃法多樣、口味豐富的米食。如今,超過65%的中國人食用稻米。
與黎平米粉做法非常相似的,是廣州人最愛吃的一種米食——河粉。這種食物150年前在廣州沙河一帶出現,也叫沙河粉。沙河粉更加薄而透明,口感更柔韌爽滑。用沙河粉作為主食,廣東人最喜歡的就是幹炒牛河,能否炒出美味的幹炒牛河也可以測試出廣東廚師的基本功。幹炒牛河講究火候,必須猛火快炒,炒勻之余,又得保證粉的完整。在習慣吃面的北方人眼裏,這大概就是用米做的面條吧。
3.面食地理
1000多年前,中國以秦嶺-淮河一線劃分出南稻北麥的農業分布,因此造成了南方人愛吃米、北方人則離不開面食的現象。幾千公裏外的西安,老城區裏的一家飯館永遠站滿了等候的人,能夠讓直爽的關中人這樣耐心等待的,大概只有肉夾饃了。
在西安,饃是最被當地人接受的主食,而肉夾饃則是饃的最經典吃法。肉夾饃,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白吉饃和臘汁肉。西安人吃的白吉饃用火烤制,加入 30多種調料、慢火熬制而成的肉軟糯濃郁,饃的平淡,更加凸顯出肉的醇香。
西安人曹石和朋友組了一個用西安方言演唱的說唱樂隊,他身兼大學教師、樂隊作詞、主唱等多種角色。他在這首描寫陜西平民美食的說唱裏,一連串列舉了幾十種誘人的美食:“菠菜面營養多,絕對很濃;褲帶面粗得很,挑戰喉嚨;漿水面連湯帶水,記得擦嘴;岐山面臊子多,歷史悠久;蒜沾面有點辣,小心舌頭;炸醬面來一點兒,吃不了咱兜著走。對,夥計來碗面湯 ……”
歷史上的西安,曾經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13個王朝在這裏建都,全世界的人都匯集到這裏,帶來了各地不同的美食。直至今日,這裏依然是中國人的主食天堂。
泡饃也是從饃變化出來的一種西安主食,每個人根據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狀不一的饃塊。對西安人來說,這個舉手之勞是一個彌足享受的過程。
在西北,主食和湯的完美融合,除了牛羊肉泡饃,還不能漏了蘭州牛肉面。蘭州人的早晨,是從一碗牛肉面開始的。這個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有著 1000多家清真拉面館,每天要消耗 100萬碗以上的牛肉面,柔韌、滾燙的口感是蘭州拉面令人贊不絕口的關鍵。
100年前,回族人馬保子把煮過牛羊肝的湯兌入鍋中,清香撲鼻的熱鍋子面大受歡迎。肉湯的清與濁,是檢驗牛肉面是否正宗的秘籍之一,一碗絕佳的牛肉拉面應該具有湯汁清爽、蘿蔔白凈、辣油紅艷、香菜翠綠、面條黃亮五個特點。馬保子又在和面時創造性地加入了蓬灰水,使得面團更加富於彈性。拉面的全部工序要靠手工操作,想拉出粗細不同的大寬、韭葉、毛細、蕎麥棱子,不但要臂力過人,對力道的控制也要剛中帶柔。同樣的麥子,磨成同樣的面粉,卻可以做出不同的面條,表現出不同的精彩。
對於面條的口感,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要求也有著天壤之別。廣州人喜歡的細面與蘭州拉面的口感完全不同,爽脆彈牙,韌性十足。華南地區的廣東,盡管稻米一年能熟兩到三季,也並不妨礙廣東人愛吃面。
和這種面用的是鴨蛋。用傳統方式和好面團之後還要碾壓,而關鍵的是壓面時的力度。用毛竹碾壓面團,利用人體彈跳的重力,讓面團受力均勻,壓薄的面皮便可以用來制作面條和雲吞皮。這樣壓出來的面具有獨特的韌性,配上用豬骨、大地魚、蝦籽等材料熬制 3個小時以上的湯頭,就是一碗鮮美無比的雲吞撈面,這是嶺南人的最愛。廣州人把這種傳統方法制作出來的面條叫做竹升面。這種古老的壓面方式,廣東人世世代代沿用至今。
同樣是做面,廣東人用毛竹,中原人用的則是搟面杖。搟面,是中原女孩子成長中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藝。早面午席,是丁村人做壽請客的習俗,為了老伴的 70大壽,衛大媽早早地就為宴席上要吃的面食做起了準備。中國人稱這碗特地為生日準備的面為長壽面。
為什麽過生日要吃面?面條是怎麽成為中國人賀壽的象征的呢?有一個說法是,面條的形狀長而瘦,諧音“長壽”,於是面條當仁不讓地成為講究討口彩的中國人最喜愛的生日主食。
在丁村人的壽宴上,有一項儀式必須由全村人共同完成。吃面之前,挑出一根最長的面條,放在壽星公的碗裏,要等他吃下這碗帶著全村人的長命百歲祝福的面條,一場壽宴才算圓滿。
陜西岐山人過壽也吃面。每逢老人做壽,岐山人都會聚在一起,請來秦腔劇團搭臺唱戲,這時候一碗熱騰騰、酸辣可口的岐山臊子面是絕不可少的。吃臊子面最講究的要數流水席,早上天剛亮,吃面的流水席就開了。據當地的史誌記載,岐山臊子面起源於3000年前,只吃面不喝湯是當地人約定俗成的飲食規矩。陜西人把肉丁炒制的配料叫臊子,岐山臊子的制作更為講究,肉丁要切得薄而勻,幹煸至透明狀,再配以醋和秦椒辣面,文火慢炒,上等的臊子應該色澤鮮紅純正,口感酸辣突出,這樣一勺色澤油亮、辣而不燥的紅油臊子正是岐山臊子面的精髓所在。臊子面的配菜講究五色,木耳豆腐寓意黑白分明,雞蛋象征富貴,紅蘿蔔寓意日子紅火,蒜苗代表生機勃發,紅黃綠白黑五種顏色代表了岐山人對生活的美好祝福。幾千年來,臊子湯在岐山村村落落的面鍋裏翻滾著,岐山臊子面更成為一種精彩絕倫的藝術品。
4.團圓與記憶的味道:年糕與餃子
岐山臊子面既是飯也是菜,這種飯菜合一的方式,在中國人的米食中也隨處可見。嘉興人踏實放心的一天,就是從一個個熱騰騰的肉粽子開始的。位於太湖流域的嘉興,素以天下糧倉而著稱。如今,快節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使幾千年來一直都具有節令氣質的粽子,變成一種日常的主食。每年農歷五月初的端午節,為了紀念2300年前投江的詩人屈原,中國南方的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
劉光榮是從四川來嘉興打工的裹粽師,他每天會完成3000只粽子。他平均每分鐘裹7個粽子,每一個粽子用的時間不到10秒鐘。在標準化的車間裏,一只粽子36道工序,每個工作日會有 100多萬只粽子被生產出來。來自中國各地的年輕裹粽師們在這裏用手的溫度,呵護著傳統食物的生命力,讓這種古老的主食呈現出另一種時代風貌,但手工制作的魅力依然包裹在其中。
從農耕文明走到工業文明,技術的進步使得粽子不再局限於地域和時令,但是對中國人來說,順應自然,親手做合適的食物,更意味著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某種延續。
晚稻成熟之後,就到了寧波人做年糕的時候。對於 5歲的寧寧來說,最好玩的遊戲,就是跟著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
井頭村三面環海,顧姓是村裏最大的姓。祖祖輩輩在這裏生活的顧阿公,今78歲。顧阿婆歐秋霞嫁到這裏,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他們養育了 4個兒女,帶大了一群孫輩。如今,他們已經開始照顧家裏的第四代了。
年糕是寧波人慶賀新年的一種傳統食品。寧波水磨年糕,用當年新產的晚粳米制作,經過浸泡、磨粉、蒸粉、搡搗,稻米的分子得到重組,口感也得以改善。搡搗後的米粉團,還要在鋪板上使勁揉壓,之後一條最普通的腳板年糕就成型了。以前的寧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好上百斤年糕,把這些年糕儲藏在冬水裏,可以從臘月一直吃到來年。下田幹活,寧波人用年糕當飯,可以節省時間。而用年糕來搭配蔬菜,既是能吃飽的主食,又是美味的菜肴。梭子蟹,這個原本清淡的米制品,在人精巧的制作下幻化出另一種滋味。
臨近歲末,孩子們約好,全從寧波回到村裏。孫子們都已經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這樣圍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難得的兩三次,阿公阿婆特別高興。在頗為豐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們最喜歡吃的年糕。孩子們長大了,家裏打年糕的次數越來越少,但老兩口依然沿襲著舊時年糕的傳統做法。在這裏,做年糕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每到此時,左鄰右舍都會相互幫忙。當地人又稱年糕為團子,取團團圓圓之意。外婆把春天儲藏的艾草,混入蒸好的米粉團中,一搡一翻之間,碧綠的艾草汁與米香混為一體,揉搗成軟糯的青色年糕。剛做好的年糕溫潤軟黏,撒上金黃色的松花粉,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簡直讓人欲罷不能。
短暫的家庭聚會之後,孩子們帶著阿公阿婆親手做的年糕回到城市。等寧寧長大,她可能不會記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種柔韌筋道的口感,承載著家庭的味道,也許會留在寧寧一生的記憶裏。
春節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屬於家庭的節日。2012年春節,白波跟全家人一起在北京過年。小在山西長大的白波,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把自己的父母、妹妹和嶽父母一起接到北京的家裏過春節,十年來,這還是第一次。
白波有一對 5歲的雙胞胎女兒,小名叫吉祥和如意。作為一名職業攝影師,白波常年在各地攝制組工作,吉祥、如意和媽媽生活在外婆家。一年中,也只有在過年這樣難得的日子裏,女兒們能回到父親身邊。
餃子是過年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搟好的面皮中放上餡,捏成月牙形,就成了一個既簡單又講究的餃子。餃子寓意更歲交子,無論一年過得怎樣,除夕夜闔家團圓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都無法替代的年終盛宴。
白波至今記得,小時候,奶奶總會在餃子裏包上各種各樣的東西。看著餃子在鍋裏煮得咕嘟咕嘟的,白波就由衷地歡喜。中國人傳統的家庭觀念延續不斷。如今,一對 5歲的雙胞胎女兒已經知道長大後要給爸爸媽媽包餃子了。在她們幼小的心靈,已經埋下了一顆種子。無論她們走到哪兒,無論飛得多遠,她們都會想起爸爸媽媽,都能想起家裏那盤熱氣騰騰的餃子。白波也是如此,他覺得最好吃的就是媽媽做的燜面。從小吃慣什麽東西,就一直會留在身體裏面,永遠都忘不了那個味兒。無論在什麽時候再吃,都會覺得好吃,那種好吃難以言表,或許只是因為那是媽媽做的。
中國人的傳統家庭觀念代代相承,他們傳承給下一輩的東西,下一輩也會繼續傳承下去。就像餃子,這就是中國人一輩子代代相傳的一種記憶,一種食物的記憶。
對於白波和他的家人來說,這一刻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光。其實在這樣一個晚上,吃的是什麽並不重要,沒有什麽比跟家人在一起更重要了,這是他們全部的希望。
當眾多的手工食品被放到流水線上復制,中國人,這個全世界最重視家庭觀念的群體,依然在各自的屋檐下,一年又一年地重復著同樣的故事。這就是中國人,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這就是中國人關於主食的故事。
菜譜
1.幹炒牛河
河粉, 又叫沙河粉,質地薄而透明,口感柔韌爽滑。廣東特色小吃“幹炒牛河”的主料就是沙河粉,做這道小吃講究鑊氣,必須猛火快炒,炒勻之余,又得保證粉的完整。
主料
河粉
牛裏脊肉,切薄片
輔料
生抽
澱粉,兌水調成芡汁
小蔥1根,切段
姜2片,切絲
洋蔥1/2個,切絲
醬油
老抽
白糖
鹽
做法
1) 將牛裏脊肉片放入碗中,調入生抽和芡汁,抓勻後腌制10分鐘。
2) 將幹河粉用50度左右的溫水浸泡5分鐘,待河粉變軟後,撈出瀝幹水分備用。
3) 鍋中放入油,大火加熱,待油面起較多白煙時,放入牛裏脊肉片,滑炒半分鐘,肉片變色後撈出待用。
4) 鍋洗凈後擦幹水,燒熱後倒入涼油,馬上把河粉,蔥段,姜絲和洋蔥絲放入,猛火快炒至河粉均勻蘸滿底油。
5) 放入牛裏脊片,調入剩余的生抽,老抽,白糖和鹽,繼續翻炒至食材均勻上色,即可出鍋裝盤。
2.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是關中地區的主食,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臊子面的品種多達數十種,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口感柔韌滑爽。
爽滑的面條蘸滿了酸辣油香味兒,從第一口吸進嘴裏就會不住地流口水,禁不住要再吃第二口,正可謂欲罷不能。
主料
五花肉,切薄片,再切成丁
拉面,清水煮熟,挑出裝碗
輔料
大蔥1根,切段
幹辣椒20個
姜2片,切末
醬油
花椒
陳醋
胡蘿蔔,切丁
鹽
味精
辣椒粉
木耳,溫水泡開後,切碎
雞蛋,攤薄片,切菱形塊
豆腐,切丁
蒜苗,切末
大蒜,切末
做法
1) 鍋內入重油,加熱至油面起輕煙,下入大蔥段、幹辣椒爆香。
2) 鍋內下入肉丁、姜末,煸炒至肥肉透明。
3) 加入醬油、花椒,加大量陳醋,炒勻即可出鍋裝碗,自然冷卻成固體,即臊子。
4) 鍋內下入適量的臊子,倒入胡蘿蔔末,加鹽,旺火翻炒均勻。轉小火燜,不時翻動,直到鍋中的水分燜幹,放入味精,花椒。
5) 加水燒開,再放入適量做好的肉臊子,撒入準備好的碎黑木耳、雞蛋片、豆腐丁,大火燒開後轉小火,撒上蒜苗末和蒜末。
6) 將做好的臊子湯倒在煮好的面上即成。
3.梭子蟹炒年糕
“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在寧波,年糕既可以當主食,又是美味的菜肴。而梭子蟹,讓這個原本清淡的米制品幻化出另一種滋味。
主料
梭子蟹,剁成塊,蟹鉗用刀拍碎
年糕
輔料
姜2片,切絲
料酒
白糖
生抽
小蔥1根,切段
做法
1) 年糕用水煮好,用冷水沖涼,裝盤待用。
2) 鍋內入底油,加姜絲翻炒,放入蟹塊,翻炒至蟹塊均勻蘸滿底油,且變成紅色,出鍋裝盤待用。
3) 鍋內再入底油,下入年糕,炒至表面微黃,加入蟹塊,加料酒、白糖、生抽調味,不要放鹽。炒勻後加入小蔥段,略炒即可出鍋裝盤。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