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美國電影的初興 (上)
1902年,全世界固定影院的座位總數,大概要比今天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影院——高蒙大劇院的座位還少。但在各地的節日市集上,這種新的戲劇卻極其興盛。
19世紀末期,只有在小城市裡甚至要到鄉村裡才可以找到這種「奇妙戲劇」的愛好者的困難年代已經過去了,群眾對電影開始有了興趣。1900年,紐約的音樂咖啡館為了破壞演員們的罷工,在幾個星期裡,都改成了電影院。它們的營業非常興盛,甚至感到影片太少,趕不上放映的需要。
臨時性的巡迴放映不曾有過這樣大的需求。那些原來以電影作為宣傳和招徠顧客手段的魔術師、馬戲團、蠟人館、電器館和拳術家,在群眾對電影的喜好之下,不得不把他們的木棚改為電影院。這一運動開始於英國,很快就普及到美國、法國和整個歐洲大陸。
在一些用木板搭成的棚子裡,擁擠著成千成百的觀眾,有的站著,有的坐在鋪有紅色天鵝絨長椅子的「頭等席」上,留聲機代替了管絃樂隊,一位解說者在旁敘述著影片的故事情節。
巡迴放映商只要擁有1000米乃至2000米的影片,就可以很好地安排他的上映節目。他的營業純粹是一種手工業的方式或家庭工業的方式,甚至大的電影院,當時也是如此。
在英國,每一工業城市都有和法國的音樂咖啡館或美國的雜耍場或音樂廳性質相近的遊藝場。這些遊藝場很早以前就上映電影。大部分遊藝場組成聯營公司(如莫斯聯營公司),歸一些大財團所有。這些遊藝場繼市集木棚之後,也逐漸改為電影院。英國是一個最早擁有大量電影院的國家,但不久以後,就被美國迎頭趕上了。
1905年,戲院老闆兼房產經紀人哈萊·戴維斯和約翰·P.哈利斯,在賓夕法尼亞州的礦業中心匹茲堡一條熱鬧街道上租了一所小屋,在那裡放映影片《火車大劫案》。這一小小的影院很快擠滿了工人觀眾,以致不得不做連續的放映,從早上8點鐘起,一直到午夜,不停地放映30分鐘一場的電影。
匹茲堡的這家小影院對美國電影來說,實和1847年約翰·塞特在舊金山附近發現金砂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它所掀起的雖不是淘金的浪潮,卻是一個爭奪鎳幣的浪潮。
鎳幣在美國是一種5分錢的錢幣,等於當時美國電影院一張入場券最低的售價。匹茲堡的小影院成功以後,這種營業在美國就迅速發展起來,人們當時對這些影院稱之為「鎳幣戲院」。這些影院票價一致,非常低廉,投資很少,而所得的贏利卻極巨大。很多這種電影院每週獲得的贏利,就足夠開辦一所新的電影院。
「鎳幣戲院」從社會最貧苦的階層中招徠它們的顧客,特別是以當時每年都超過百萬之眾來到美國的移民,為它們的重要主顧。這些移民,大部分來自中歐,因為不諳英語,看不懂美國的戲劇,所以只好到雜耍場、音樂館和「一分錢遊戲場」來消遣。「一分錢遊戲場」和法國的市集遊戲場很相似,在那裡有各種一分錢玩一次的機器,如留聲機、電摩托、自動算卦器等等。
當時這些「一分錢遊戲場」和雜耍場已經組成聯營,大部由新入境的移民們來經營。它們後來改為了「鎳幣戲院」,仿照有名的伍爾華斯「連環商店」(一種專門販賣價值五分錢或一角錢商品的市場)的辦法,組成聯營公司。巨大的贏利使有些經營人每月增開一家或兩家新的電影院。由於這種「滾雪球」的方法,1908年以後,有些電影聯營公司已掌握了將近100家的影院。它們的老闆——福斯、萊默爾、楚柯爾和馬卡斯·勞烏——組成了一些勢力強大的集團。
支配這些電影院的巨頭,他們的經歷有很多相同之點。例如卡爾·萊默爾原是德國來的移民。他在威斯康星州的奧什科什城一家很小的服裝店裡工作了20年,到他40歲的時候,手裡的積蓄還只有幾千美元。在他獨立經營商業以前,曾經在芝加哥住過幾個星期,尋找一種最能牟利的生意。芝加哥「鎳幣戲院」門前買票的長隊觸動了他的靈機。這位考慮周到的生意人對「鎳幣戲院」的地點、觀眾人數、上映影片的節目、收入和利潤等各方面做了一番周密的調查之後,就決定要做一個「鎳幣戲院」方面的伍爾華斯。四年之後,他確實實現了這一願望。
另外一些人雖然不像萊默爾那樣謹慎地選擇自己的出路,但結果也都是用類似的方法發了財。例如:開洗染店破產後去做滑稽演員的福斯,「一分錢遊戲場」的經營者馬卡斯·勞烏,以前販賣兔皮後來成為毛皮商人的匈牙利人楚柯爾,以及離開自己的故鄉波蘭來到賓夕法尼亞州紐加索城修理自行車的華納兄弟,都是依靠這種電影院起家的。
美國在1905年年初,還只有10家電影院,但到了1909年年底,電影院已增加到將近一萬家。而我們知道,現在美國電影院,也不過1.5萬家左右。當時,法國的電影院數目只有兩三百家,在世界其他國家總共也不會超過兩三千家。因此,在電影放映事業方面,美國此時已具有壓倒一切的優勢。一個巴黎製片人,如果在法國只能夠銷出10部拷貝,而在美國卻可以銷掉200部,在世界其他各地一共也只能銷掉50部。這說明法國當時在電影上的優勢乃是建立在很薄弱的基礎上的。
百代公司也想極力發展電影放映事業。過去經營音樂咖啡館的布萊齊永,曾為百代將很多劇院和夜總會改為電影院。如果我們認為法國社會因大部系農民構成,從而限制了它的電影放映的發展可能性,那麼我們確實難以解釋,為什麼象德國這個當時歐洲最大的工業國,它的電影放映到1914年還未發達起來?而像俄國和意大利這些當時還很貧窮的國家,它們的電影院數目卻反而能不斷地增加。
1908年,全世界的電影觀眾人數大大地增加了,這就使得很多國家在攝制影片方面能夠由手工業轉變為工業生產。金融界對電影也感到了興趣,一些規模宏大的聯合公司開始成立。為了和百代對抗,美國和歐洲的大影片聯合組織不久開始形成,並成為強大的勢力。
長期壟斷影片生產的愛迪生,曾大量複製歐洲競爭者的一些作品。當版權法禁止這種複製的時候,他又用齊卡式的抄襲辦法來代替複製。過去是新聞片攝影師的埃德溫·S.鮑特,此時成了愛迪生攝影場的導演。
這個在美國唯一攝制過一些有價值的影片的導演,既沒有發明過梅裡愛所創造的「敘事影片」,也沒有發明過英國人所發現的蒙太奇;更沒有發明過所謂「平行動作」和「社會電影」。他的那部有名的影片《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實際上是一部很幼稚的拙劣作品,很可能是抄襲威廉遜的一部影片,而威廉遜本人則又模仿了很久以前路易·盧米埃爾的一部作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