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博·程 圩:文化旅遊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1)

張 博,四川大學 旅遊學院, 成都 610064;
程 圩 陜西師範大學 旅遊與環境學院, 西安 710062


提要: 文化構成旅遊的靈魂, 在文化旅遊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文化旅遊的重要目的和事項。因此, 實現文化旅遊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必須要清楚上述二者的關系、必須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幾個特性的梳理與描述, 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必須註意的一些基本問題, 這些問題可以成為對待文化旅遊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的基本原則。


1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旅遊及兩者之間的關系


1.1 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文化旅遊的定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表述如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 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 以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 文化空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口頭傳統和表述, 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表演藝術;

社會民俗、禮儀、節慶;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傳統的手工藝技能”[1]

而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 “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2]

出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目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 專門對 “保護” ( Safeguarding) 一詞做出了解釋, “保護”是指 “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生存性, 這些措施包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鑒定、記錄、保存、推廣、傳播以及復興”[3] 。文化旅遊是指在尋求和參與全新或更深文化體驗基礎上的一種特別興趣旅遊, 與一般的旅遊活動區別甚微, 因為旅遊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現象, 任何一次旅遊經歷, 都是一次對新文化的體驗[4]


1.2 文化旅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系


旅遊業與其他經濟產業比較, 就產業性質而言, 旅遊業是一項文化性的經濟產業[5]。因此, 旅遊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活動。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 文化旅遊日漸成為國際旅遊業中增長較快的項目。面對這股熱潮, 世界各國的文化旅遊開發者紛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他們的開發範圍①, 作為其開發的重點[6]。旅遊業作為文化性的經濟產業, 它的文化性質決定了其產業優勢首先在於文化上的優勢, 只有著眼於文化創新, 突出旅遊產品的文化特色, 才能打造出富有文化個性的旅遊精品, 占得市場先機。因此, 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 旅遊開發商們在繼物質文化遺產之後, 爭相將非物質文

化遺產作為他們旅遊產品個性化與特色化的金字招牌。誠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僅僅停留在保護層面, 應當與利用、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 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可持續性”開發。但是目前旅遊業中以開發文化旅遊為名義, 為了迎合旅遊開發的需要不顧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性而隨意濫用、過度開發、異地商業移植的開發行為時有發生, 這樣的破壞性開發已嚴重損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 甚至威脅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 “地方文化……被閹割, 而且經常由於被當作一種旅遊吸引物而遭到破壞, 它對於那些曾經擁有過它的人來說, 變得面目全非, 毫無意義[7] 。”


1.3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問題上:

( 1) 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與發展, 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 美國大眾文化及文化遺產研究學者 Kurin Richard ( 2004)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作出評估, 並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到了非常迫切、刻不容緩的時刻[8]。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喬曉光 ( 2003) 指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不容樂觀, 雖然遺產比較豐富, 但是消失得比較快[9]。

法國著名民族學家喬治· 康多明納 ( Georges Condominas) ( 2004) 在其文章中提出鑒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 要進一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觀點[10]。 墨西哥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 Arizpe Lourdes ( 2004)提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文化多樣性與一致性的觀點[11],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民俗學家劉魁立先生 ( 2004) 進一步提出 “保護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不僅是涉及民族命運的重要問題, 同時是建設全人類文化, 使人類文化得以多樣性發展的基礎[12]。 比利時社會學家 Rudy Demotte ( 2004) 研究了國家政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13]。文化研究學者翟鳳儉認為: “政府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 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意義與社會價值同時得到提升與升華, 並成為一種鮮明的民族文化符號, 以此區別於其他國家與民族, 並認為這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終意義與目的”[14]

( 2) 深入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內涵和獨特價值, 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方法和原則。

馬來西亞研究文化遺產的學者 Ahmad Yahaya ( 2006) 在其文章中探尋了從有形遺產到無形遺產, 遺產定義及範圍的擴大[15]

Views: 1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