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追尋生命的意義》(1)

第一部·集中營歷劫

1一場硬仗

本書並不以集中營實錄自詡。書中所載,只是數百萬集中營俘虜反覆身受的痛苦經驗。這是一個集中營的內在故事,由一位生還者所述。書中沒有那屢經描繪而其實不太有人相信的大恐怖,有的只是多如牛毛、層出不窮的小折磨。換言之,本書只想為這個問題尋找答案:“一個普通的俘虜每天生活在集中營裏,會有怎樣的感觸?”

本書所描述的事件,大多不是發生在著名的大型集中營裏,而是發生在屢見殘殺的小集中營裏。書中故事,不是英雄烈士的苦難事跡,也不是“酷霸”或知名俘虜的生活點滴。它所關切的,不是有權勢,有地位的人所受的苦,而是諸多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的俘虜所遭遇的苦刑、苛虐及死亡。“酷霸”真正瞧不起的,正是這些平凡無奇、袖子上一無標記的俘虜。他們幾乎無以果腹,而“酷霸”卻從不知饑餓為何物。事實上,許多“酷霸”在營期間的膳食,比這輩子的其他時候還要享受。但他們對俘虜的態度,比警衛還要苛薄;打起人來,也比納粹挺進隊員還要狠。當然,“酷霸”是由眾多囚犯中精挑細選而來的。他們的個性,恰恰適合擔任這種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有負所托,立刻就會被刷下來。因此,他們一個個都賣力表現,儼若納粹挺進隊員和營中警衛。象這種例子,也可以用同樣的心理學觀點來衡量。

局外人對集中營生活,很容易抱著一種帶有憐憫與感傷的錯誤觀念,至於對營中俘虜為圖生存而奮力掙紮的艱辛,則不甚了了。這種掙紮,正是為了日常口糧,為了生命本身,為了自己或好友而不得不全力以赴的一場硬仗。

2掙扎生存時的道德問題

且以換營為例。換營消息,是由官方發布的,表面上說是要把一批俘虜轉運到另一個營區。然而你如果料想這所謂的“另一個營區”其實就是指煤氣間,你的推測可以說八九不離十。病弱而無力工作的俘虜,都會遭到淘汰,並且遣送到設有煤氣間和火葬場的大型集中營裏。淘汰的方法,是叫全體俘虜來一場群毆,或者分隊格鬥。當其時,每個俘虜心中最記掛的便是:努力把自己和好友的名字,排除於黑名單之外——盡管大家知道拯救某人,有可能會被發現。(註:個人覺得這句應譯為:“盡管大家知道,每一個獲救者都意味著另外一個犧牲者。”)

每次換營,總有一定數量的俘虜非走不可。然而,由於每個俘虜不過是個號碼,所以究竟走了哪些人並沒多大關系。俘虜在入營之時,隨身證件和其他物品就已經遭到沒收了(至少奧斯維辛集中營是這樣做的),因此,每個人都有機會虛報姓名職業。許多人為了各種理由,就都這麽做。當局所關註的,只是俘虜的號碼。這個號碼,就刺在各人的皮膚上,也繡在衣褲的某個地方。任何警衛若想“整”一個俘虜,只要對該俘虜的號碼“瞟”一眼就行了(這一“瞟”,即可教我們心驚肉跳),根本不必查問姓名。

言歸正傳,換營隊伍行將離去時,營中俘虜是既不願也沒有時間去顧慮道德或倫理問題的,每個人心中只有一念,那就是:為等候他回去的家人而活下去,並且設法營救朋友。所以,他會毫不猶豫地想盡辦法弄到另一個人,另一個“號碼”,來代替他加入換營行列。

我曾提過,挑選“酷霸”的方法十分消極.只有最殘暴的俘虜才會被挑出來擔任這個差事(雖然也有些僥幸的例外)。不過,除了由挺進隊負責挑選之外,還有一種毛遂自薦的辦法是在全體俘虜之間全天候進行的。一般說來,只有經過多年輾轉遷徙,為掙紮生存已毫無顧忌,並且能夠不擇手段,或偷或搶,甚至出賣朋友以自保的俘虜,才有可能活下來。我們這些仗著許多機運或奇跡——隨你怎麽稱呼——而活過來的人,都知道我們當中真正的精英都沒有回來。

Views: 7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