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人就是故事人,故事想打動人,首先得對自身的故事感動。許多人以為,選擇文創,就從此無需再朝九晚五打卡敲鐘;才情與光熱,不再蒸發于公桌上。可是,電視廣播、云端出版、廣告行銷、作詞寫曲、影視製作、圖文作家、雕塑藝術、手創設計、作家經紀人、品牌設計……,行行業業充滿美夢,但各個領域的入門方式、發展現況、未來前景、職業特色、工作內容、專業能力、薪資待遇都是大學問。唯有事先做好功課的人,才有圓夢的權利。(Dancer by Julius Ise)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26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10, 2021 at 3:35pm


解構社會工作權力の為解構學術霸權


結構分兩方面來說,一者為解構學術霸權,另者解構專業霸權(周月清,2001:125)

台灣受“重視文憑”及“士大夫”觀念影響,學者往往比實務工作者擁有較高社會地位,也因此導致兩者不平權的互動關係;且台灣社會工作學者大多接受非本土社會工作教育,並缺乏本土臨床經驗,間接帶來非本土教材與缺乏本土思維,這是有待學術界更多的反省及與實務界建立雙向平權互動關係。(黃秀香,2003,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1, 2021 at 2:20pm


高宣揚·“不可表達性”與“不表達性”

依據高宣揚(1999:3-22)後現代主義的特徵歸納為六大點;除了第一點“超越传统文化的後現代主義”外,第二點是:“不可表達性”與“不表達性”。伽達默(Gadamer, H. G.)在其哲學本體論詮釋學中強調人類所面臨的各種詮釋的現象, 包含著一些 “不可表達性”( unausdruckbarkeit ) 和“不表達性”(unausdrucklichkeit)的複雜因素。伽達默認為經過嚴格訓練的科學意識,本來包含“正確的、不可學的和不能仿效的去理解的一種對情境及其行為的特定敏感性和感受性-機敏,我們不能按一般原則去理解機敏的運作狀況,因此不表達和不可表達都屬機敏的特質,且機敏有助於我們保持距離,它避免了對私人領域的冒犯、侵犯和傷害”(引自高宣揚,1999:5)。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February 28, 2021 at 10:05pm


高宣揚·超越传统文化的後現代主義

依據高宣揚(1999:3-22)將後現代主義的特徵歸納為六大點:(超越传统文化的後現代主義)“不可通約性”和“不可翻譯性”是後現代主義形成和產生過程中,由傅柯(Foucault, M.)接受岡格彥(Canguilhem, G)的知識發展“斷裂性”和“中斷性”的概念,強調不同時代人類知識之間的不一
致性、不同結構性和非同質性,及庫恩(Kuhn, T.)、費阿本(Feyerabend, P.)的使用“不可通約性”和“不可翻譯性”的概念來說明不同時代、不同典範(paradigm)的科學知識間的根本區別(Kuhn,1962 ,1977;Feyerabend,1975,1987;引自高宣揚,1999:3-4),這些概念表達了其自身思想理論體系的基本特徵,顯示其自身同他者之間的絕對斷裂性。(黃秀香,2003,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36am


福柯《歴史現象 vs 歷史事實》

懷特的研究與他所謂的敘事性(narrativity)密切相關,強調的是事件的連續性。在懷特看來,沒有敘事就沒有歷史。

為了更好地說明敘事文如何將事件組合成故事,懷特區分了歷史事件(historical event)和歷史事實(historical fact): 前者是實際發生過的孤立事件,後者則是經過作者篩選,並用壹種虛構的制式(fictional matrix)或概念裝置(conceptual apparatus)串聯起來的敘事對象。

懷特目的,在於說明歷史學家在編織歷史材料的過程中使用了修辭手段,這種區分同樣適用於其他類型的文本,如文學、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方面的文本。
(林慶新,歷史敘事與修辭———論海登·懷特的話語轉義學,國外文學(季刊) 2003 年第4 期(總第92 期)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14, 2020 at 10:50pm


更新的基本動力


布爾迪厄把象征性實踐看做是人類進行文化再生産的的基本活動,看做是社會結構和心態結構不斷運作和更新的基本動力。(高宣揚,2002)


高宣揚《文化:生活首位》

“幾乎整個西方各國社會科學界,都已經從二十世紀中期開始,隨著西方社會的變化,將研究的重點轉向文化再生産的問題。”(高宣揚,2002,29/30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