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三峽平湖碧波清·百里川江古桔紅·重慶萬州打好三張牌做強萬縣紅桔地理標誌品牌
自2010年萬縣紅桔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成功註冊以來,重慶市工商局萬州分局加強與區農委、質監、林業、旅遊等部門和萬縣紅桔主產地鄉鎮的聯系,結合當地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功能定位,積極打好歷史文化牌、致富惠農牌、生態涵養牌,使萬縣紅桔價格由滯銷時的每公斤0.3元上升到每公斤2元多,實現了經濟生態兩相宜。
一是打好歷史文化牌。萬州紅桔的栽培至今已有4000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百齡古紅桔樹5000多株。按照打造長江三峽“紅桔谷旅遊”的思路,萬州區已鎮鄉建成了萬州古紅桔主題公園,舉辦了“古紅桔賞花節”、“百年古紅桔記者采風”、“萬縣紅桔走進中央電視臺《鄉村大世界》欄目”等活動,去年吸引了10多萬遊客。為保護紅桔這一世界著名的基因庫,當地政府決定為古紅桔樹群申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二是打好致富惠農牌。萬州是紅桔連片種植最大的區域,其種植量占全國的二分之一。萬縣紅桔產量全國最大,年產約15萬噸,占全國產量的四分之三。按照“一樹三賣”(賣果子、賣風景、賣加工)的思路,萬州舉辦了以“振興傳統產業與三峽移民致富”為主題的古紅桔產業論壇,設立了中國紅桔網,通過網絡水果產地直銷平臺,暢通萬縣紅桔進市場、進超市渠道。去年,萬州區出口6000多噸紅桔到俄羅斯、美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重慶出口最多的柑橘類水果。去年萬縣紅桔開秤價格為每公斤1.6元,比前年每公斤高0.4元。
三是打好生態涵養牌。萬州地處長江三峽庫區腹心地帶,集大山區、大庫區、大農村於一體,生態環境非常敏感和脆弱,直接關系到三峽庫區水質的好壞,事關庫區長遠發展,對於三峽工程的長期安全運行、長江中下遊的防洪與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目前,萬州成立了古紅桔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轄股份制合作社12家,入股社員1.9萬人,已經建成柑橘基地38萬畝,其中古紅桔15萬畝,培育紅桔產業龍頭企業9家,為匯源果汁提供加工原料,從桔皮中提取精油,並形成“三峽平湖碧波清,百里川江古桔紅”的自然人文景觀。(2014年04月10日,来源:中国工商报)
Tags:
Albums: 中國地理標誌 China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Location: Maritime Silk Route
Comment
趙藝璇·新農科,何以興農?
新農科建設啟動五年來,高等農林教育的確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學科間的壁壘被打破,產教的結合更緊密,從入學到畢業,育人的過程內外合力、上下連通。
6月21日,中國農業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隆重舉行,體育館內,工學院農業智能裝備工程專業的23名2020級本科生盛裝出席,享受著人生中的重要時刻。
這是全國第一批農業智能裝備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他們擁有農業工程、機械工程、農學與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知識體系,善於從農業裝備工程專業角度發現和解決工程實際中的技術問題,有望促進中國農業裝備工程技術與智能化水平提升。這些學子的成長成才,是過去五年間中國新農科建設成果的縮影。
2019年9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對涉農高校辦學方向提出要求,對廣大師生予以勉勵和期望,他強調,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
而就在此前的兩個多月,全國涉農高校的百餘位書記校長和農林教育專家齊聚浙江安吉余村,共同發布「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以下簡稱「安吉共識」),決心扎根中國大地,創新發展新農科,掀起高等農林教育的質量革命,培養農業現代化的領跑者、鄉村振興的引領者、美麗中國的建設者。
緊接著,新農科建設「北大倉行動」啟動,從中觀層面推出了深化高等農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動」新舉措。新農科建設北京指南工作研討會召開,設立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讓新農科在全國高校全面落地生根。「三部曲」唱罷,新農科建設的征程就此開啟,中國高等農林教育改革進入新階段。
帶著育人興農的使命,五年過去,新農科建設之路走得是否順利?未來又要如何行進?對此,記者展開了探究。
專業「上新」,學科結構優化
新農科究竟「新」在哪里?
「對新農科建設『新』的認識需要跳出對農業、農業科學和農業教育認識的傳統思維框架,新農科體現的是農業新的發展方式背景下的教育轉型。」全國新農科建設中心秘書長、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曹志軍認為,伴隨著新一輪技術與產業革命,農業領域正在向基因化、數字化、工程化、綠色化、營養化加速轉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未來產業加快佈局,這導致現代農業所依賴的學科知識日益綜合化,農科研究對象的內涵和外延發生重大變化。「新農科是面向未來農業科技發展和農業產業發展趨勢,以新一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改造傳統農科專業,實現農工、農理、農醫、農文深度交叉融合,能夠支撐引領農業創新發展的農科教育。」曹志軍說。
那麼,新農科建設要從何處開始?調整專業是第一步。
2022年8月,教育部印發《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引導涉農高校加快佈局建設一批具有適應性、引領性的新農科專業,加快培養急需緊缺農林人才,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指南》共設置了包含生物育種科學、生態修復學、智慧農業、食品營養與健康、鄉村治理等在內的12個專業,涉及糧食安全、生態文明、智慧農業、營養與健康、鄉村發展等五大專業領域。
(趙藝璇·新農科,何以興農?來源:2024-07-09農民日報;作者單位: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同年11月,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鄉村振興局等四部門聯合出台《關於加快新農科建設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林類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優化涉農學科專業結構,推進農林教育供給側改革,加快專業的調整、優化、升級與新建,增強學科專業設置的前瞻性、適應性和針對性。
此後,各類涉農高校快速響應,新農科專業仿若雨後春筍。
中國農業大學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為方向,五年來申請設立農業智能裝備工程、生物質科學與工程、獸醫公共衛生、土地科學與技術和生物育種5個專業,皆為全國首創新農科專業,在全國涉農高校中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
山東農業大學扎根農業大省,新增智慧農業、生物育種科學、智慧牧業科學與工程、獸醫公共衛生、食品營養與健康等7個專業,其中前3個專業實行「本研一體化培養」,致力於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的交叉創新卓越人才。
不只傳統農林院校,其他類型的院校也在積極入局。在鄉村振興戰略和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契機下,海南大學反應迅速,成為改革熱潮中的一朵浪花。2023年4月,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海南大學鄉村治理專業成為全國首個本科層次的新農科專業。鄉村治理系於2023年8月正式成立,同時面向海南籍生源開始第一批招生。
海南大學鄉村治理專業「認知教育」課上,學生在幫助農戶晾曬咖啡豆。
「鄉村治理專業是要培養掌握管理學、農業經濟學、涉農法學、社會學、農林技術等多學科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具備「三農」服務意識、黨建能力、公共責任、法律意識和創新精神,能適應鄉村社會發展要求的複合型、高素質「三農」管理專業人才。」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鄉村治理專業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基層培養管理干部和致富帶頭人,畢業生可以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涉農公共部門從事管理或服務工作。
記者在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發現,基於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北京農學院、大連海洋大學、新疆農業大學開設了生物育種技術專業,南京林業大學新增生態修復學專業。雲南農業大學新增咖啡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全國乃至全球首個開辦咖啡本科人才培養的專業點,將對接經濟社會發展特殊需求,培養具有咖啡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研發及工程設計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課程「跨界」,教學模式升級
或許很少有人知道,北京科技大學也有農學專業。
「安吉共識」提出,要開創農林教育新格局,就要走融合發展之路,打破固有學科邊界,破除原有專業壁壘,推進農工、農理、農醫、農文深度交叉融合創新發展。五年來,北京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廣東醫科大學、陝西師范大學等其他專業類院校,在新農科建設上都有進展。這看似跨界的組合,實則正是新農科建設的要義所在。
今年5月,北京科技大學第一屆研究生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結果公佈,《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新農科」研究生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獲得特等獎,這讓北京科技大學生物農業研究院院長萬向元很是欣慰。「這標誌著我院在新農科研究生培養體系建設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對我院研究生教育教學工作具有里程碑意義。」他說。
北京科技大學萬向元教授在實驗室為學生授課。
面對保障糧食安全的重大需求和生物技術的快速變革,北京科技大學將目光聚焦在了生物育種領域。幾年來,生物農業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聚焦生物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保障中的「卡脖子」難題,培育孵化出「新農科」相關的23項國家級和省部級教育教學創新成果獎,培育出了87名「學農、知農、愛農、為農」的優秀研究生。
工科類高校怎麼建設農科?「要用工業化思維解決農業問題。」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張衛冬給出了答案,「也就是要破除傳統農業觀念,把工業領域的工程化技術、解決方案、組織方式等引入農業領域科研、教學、實踐全過程,提高農業的集約化、標准化、規模化、專業化,從而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產業轉型升級。」
依托於學校的工科優勢,研究院積極與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開展合作,通過合作科研項目和科研平台聯合培養研究生,不斷提高研究生在新農科交叉學科領域的科研能力和綜合素養。
據了解,研究院的教師擁有多元的學科背景,涵蓋生物育種、智慧農業、食物與健康、農業經濟等多個領域,首先在師資配置上實現「農-工-信-管」多學科交叉。
「2023年,我們新增了作物學碩士點,將作物學與生物、信息、自動化、機械等學科進行交叉融合,在作物遺傳育種、種子科學與技術、種質資源等領域形成了3個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學科方向。」萬向元說。
對於地處廣東省廣州市的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來說,「農」與「工」的交叉融合早有傳統。作為一所地方類農林院校,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緊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粵東、西、北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及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秉承「注重實踐,扶助農工」的校訓精神,在新農科建設中定位明確,經驗頗豐。
「我們根據不同類型的農林人才培養目標,調整優化課程結構,設立跨門類專業選修課程,實現農工交叉、理工融合、文理滲透,同時強化教學改革、優化師資隊伍,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教務部部長周玲豔告訴記者。(下續)
此外,實踐項目和科研合作也是農工融合的重要抓手。例如,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面向智慧農業,將農學、畜禽、食品與信息化結合,研究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產業中的融合應用,學生通過參與項目,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交叉學科知識,增強解決實際復雜問題的能力。
馬岡鵝屬廣東省「四大名鵝」之首,而傳統馬岡鵝養殖存在數字化水平低、疾病率高、過度投餵等問題。對此,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李錦慧博士指導學生團隊創新性提出「名鵝慧養——基於『物聯網+』的馬岡鵝育種周期養殖平台」項目。「我們構建了水禽體量估計、行為識別活躍度監測、深度學習產蛋率預測、多源數據融合環境預測四大核心算法技術,能夠使馬岡鵝養殖飼料利用率提高約15%,產蛋率提升約30%,養殖成本降低約15.8%,經濟效益提升約25%。」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鄭建華表示。
「我負責的工作是將我們的核心技術進行轉化,以可視化的形式呈現在馬岡鵝育種周期養殖平台上,養殖戶可以通過平台實時掌握馬岡鵝的生長情況,獲取環境數據。一旦算法模型識別出了鵝的異常情況,我們就能通過平台提醒用戶及時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損失。」團隊成員之一、2021級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陳粵濤告訴記者。目前,該項目已取得國家發明專利10項,獲得2024年第十四屆「挑戰杯·廣州工行」廣東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銀獎,在江門、汕尾等地的鵝廠廣泛應用,用戶口碑良好。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學生進行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路演。
作為全國農林教育改革的「排頭兵」,中國農業大學的傳統涉農專業改造升級力度位居全國先列。學校創新性開展「大課制」改革,構建持續迭代更新的方案內課程體系,設置大類內外選課制度,強化跨學科思維與能力培養,打造「高整合、重基礎、重前沿」的特色硬核大課,拓展綜合素質廣度,挖掘交叉融合深度,提升專業能力高度。
實踐「加碼」,產教結合緊密
「安吉共識」中指出,各涉農高校要構建校內實踐教學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協同聯動的實踐教學平台,建設一批區域性共建共享農林實踐教學基地,讓農林教育走下「黑板」、走出教室、走進山水林田湖草,補齊農林教育實踐短板。
近五年,科產教的融合日益緊密,課堂的定義逐漸多元,從入學到畢業的各個階段,農林學子在田野村莊、山川湖海的見證下成長,真正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
懷著對「三農」事業的憧憬,趙一琦成了海南大學鄉村治理專業的第一屆學生。今年春天,包括她在內的474名大一學生奔赴海南各地,深入鄉村基層,開展為期近兩個月的「認知教育」課學習。「我上課的地方是昌江縣十月田鎮的農業服務中心,鎮長作為校外導師,帶領我們學習解讀政策,到各村莊開展調研。通過課程學習,我體會到了農村基層工作的重要性,也對自己的所學專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趙一琦向記者分享起自己的感受,認真且堅定,「鄉村建設需要具備系統性、專門性知識的人才,以後我想從事相關的工作,為鄉村治理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專業在鄉鎮政府、涉農企事業單位組織建立『三個一百』工程,即聯系百個基層鄉鎮組織、簽約百家涉農企業、聘請百名優秀校外實踐指導老師,為培養新農科人才搭建優質的實踐教學平台。」海南大學鄉村治理系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後,學生還會參加涉農企業經營管理虛擬仿真實驗、農村社會調查實驗、鄉村規劃設計、鄉村治理專業綜合實訓等實踐教學。
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學生到企業學習,企業家到校上課,已經成為常態。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與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基因」)合作,共建了仲華基因科技產業學院,依托學校植物保護、作物學重點學科,生物技術、種子科學與工程特色優勢專業以及華大基因產業和科研平台優勢,面向生物農業產業鏈,解決種業等現代農業「卡脖子」技術需求,創新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
「我們雙方共商培養計劃,共享教學科研資源,互派教師,共同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具備現代農業與生物育種素養的複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招生辦主任劉磊安表示,通過高校教師到企業擔任高管、企業家到高校教學授課等方式,實現校企優勢互補,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期間接觸到企業的實際運營和管理,提高實踐能力。(下續)
(續上)「當烘焙溫度控制在80℃至90℃范圍時,綠茶香氣、滋味品質得以顯著提升,而色澤無顯著變化,所以低溫冷藏後烘焙處理綠茶是可行且有效的。」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茶學專業畢業生王魯萍站在台上,自信滿滿地匯報著自己的畢業課題。
6月初,山東農業大學的11名2024屆本科畢業生來到山東省普通高等學校示范性實習實訓基地——泰山茶溪谷,參加「2024屆山農學子茶產業課題研究畢業匯報會」。他們圍繞茶樹種植管理、茶園新型肥料研發、茶葉病蟲草害防治、優質茶葉加工以及茶葉包裝、銷售全產業鏈,提出了優化解決方案。
今年,山東農業大學創新推出「產區選題-產區實施-產區匯報」的畢業論文設計和考核模式,鼓勵學生提交練就興農本領的畢業論文和厚植愛農情懷的畢業匯報兩份畢業答卷。依托產區進行的畢業匯報也在全校20個學院中開展,涉及蛋雞、小麥、花生、煙草等多個產業,遍佈齊魯大地各個角落。
「我們結合畢業生畢業設計,從選題的科學性、研究的創新性、成果的實用性、效果的顯著性、推廣的普及性以及服務鄉村振興建設等方面,在產業產區做出回答,正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實踐。」山東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冷暢儉表示。
任重道遠,改革仍需發力
可以看到,新農科建設啟動五年來,高等農林教育的確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學科間的壁壘被打破,產教的結合更緊密,從入學到畢業,育人的過程內外合力、上下連通。
以往,農科專業大都圍繞產業和科學對農業生產的細分進行設置,學科被劃分為種植、植保、土壤化肥、園藝等細分專業。師生們在各自的領域「單打獨斗」,且與實際生產經營的結合不夠,科研成果難以應用,人才在鄉村也扎不下根。
「如今,學科交叉融合成為農林院校專業優化調整的主要方向,新農科學科專業佈局不斷調整。同時,農林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也在不斷完善。」曹志軍說。
更直觀的成果則體現在學生身上。
「經過教育,很多學生對農業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能夠勇敢地擁抱這個行業。同時他們具備了更多元、更先進的知識和技能,到了社會上也更有競爭力和發展潛能。」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動物與科技學院副院長劉文俊感受頗深,「即便行業還是那個行業,企業還是那些企業,但人變得不一樣了,故事也會不一樣。」
放眼全社會,農學的熱度也正在提升。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類專業近年來第一志願報考率每年提高10%左右,錄取平均分數超一本線的差值每年上升8至9分,生源質量逐年提升。今年5月,上海市教委宣佈將理工農醫類本科招生比例提高到50%以上。在《百度熱搜·2023高考大數據》中,農業工程專業位居熱門專業搜索熱度攀升榜第二名,較上年增長43%。
雖有成效,但現實的困境仍然存在。
從大背景來看,與工學、醫學、人文社科門類相比,農學的社會關注度還不夠高,直接影響了生源質量和就業形勢。同時,一些地方院校在科研投入、科技創新能力方面存在短板,獲取經費難度較大,不利於高層次人才引進,也是長期存在的問題。具體到新農科建設而言,整合教學資源、平衡各方利益、重構評價體系,都是高校將要面對的問題。
目前,食品營養與健康、智慧農業、農業智能裝備工程、生物育種科學等新興跨學科專業勢頭向好。「這也意味著,如何推動跨學科專業建設成為下一階段深化新農科建設的重點,也是難點。」曹志軍認為,涉農高校需要進一步推動這些新興專業建設,破除新專業建設中「寬而不深」「跨而不融」的問題,真正實現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知識體系的交叉融合。
未來,這場改革要如何推進?當下,有更多思考正在匯聚。
6月29日,「引領新農科建設再出發」暨《安吉共識》發佈五周年研討會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行,旨在進一步明確新農科建設的方向和目標,推動中國高等農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再上新台階。
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青平認為,新農科面臨的挑戰可以歸納為情懷、培養方案、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教育評價5個方面。農業學科發展策略和思維模式或許也需要調整,視角應當由「內向外」轉變為「外向內」,依據社會經濟與產業的實際需求,設計佈局專業和培養方案,避免閉門造車。
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張志強也談到,新農科建設要緊跟行業企業的真實需求,特別是在人才培養的目標設定上,要直接反映這些需求,「我們的教育模式必須跟進技術創新和管理實踐中的變革,通過體系化、實踐導向的教育,使學生能快速適應並引領行業發展。」
同時,也有更多力量正在加入。
6月11日,寧波現代農學院正式成立。這是一所「背景強大」的學校——由浙江萬里學院攜手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5家單位合作辦學,共同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模式。學院計劃自2025年開始招生,並設定了清晰的發展目標:以農業資源與環境、水產和生物工程等學科為基礎,在未來五年加快新農科建設、培養服務農業農村基層的緊缺人才,計劃培養本碩博學生1000人以上。
正是高校招生季,又有一批學子滿懷赤誠,決心耕耘「三農」沃土。未來的高等農林教育會給出鄉村什麼答案,讓我們拭目以待。
(趙藝璇·新農科,何以興農?來源:2024-07-09農民日報;作者單位: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中國山東“祁家芹菜”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近日,記者從桓臺縣農業局了解到,國家農業部公布的2015年第一批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產品公告信息中桓臺縣“祁家芹菜”榜上有名,這是該縣首個獲得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的產品。
根據《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辦法》規定,桓臺翠海生態農業種植協會申請對“祁家芹菜”產品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經過初審、專家評審和公示,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程序和條件,準予登記。
據悉,“祁家芹菜”是桓臺芹菜的典型代表,是淄博市著名的地方特色蔬菜之一。“陽畦”是祁家芹菜生產中特有的一種傳統保護方式,芹菜在充足的陽光直射和夜間較低溫度的環境中,莖葉生長緩慢,營養物質積累多,造就了祁家芹菜“挺、實、脆、鮮”的獨有品質特性,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已成為地方名吃。
“祁家芹菜”獲得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不但對保護祁家芹菜現有種植規模具有重要意義,也對今後發展和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產品產業升級、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具有深遠意義。(2015-03-19 中國大眾日報,作者: 程芃芃 李明澤 金宗峰)
羅小羅·追夢芹菜
上午正對著一堆野芹菜發愁,幾次想把它們處理掉或送人,又覺拿不出手。正猶豫著,跑跑打來電話:走去割芹菜。
我一聽又昏了:要吃在我家拿撒。我不好意思說我昨天五點給拉去割了一回的。
“我們要的是割菜的過程,不在乎結果的。”
我恐嚇他:要脫衣服的。
殊不料話一出口,那邊男女一陣狂笑,我臉透紅。這幫家夥,我的本意是水太深。
唉,不和你們一般理論。
“去不了的,哥哥要回,我要做飯。”
“麽樣,你哥回就不一樣啊,難道我們不是你哥哥?”
唉,罷罷,我最見不得人用激將法,馬上出門。
買鐮刀時,那個小店的人自言自語:油菜早割完這個東西還這俏。
大樂:這幾日隔三差五來買正是小女。
想不到擴大內需這麽容易,也為民辦了回好事啊。
再向道觀行,口裏唱著: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殺殺殺.....好生壯觀.繞過林蔭小道,聞著田間散發的陣陣氣息,鄉村風景也分外迷人。
來到小河邊,有清清的水流過,偶有小魚自由地嬉戲,這是兒時才有的夢。遠遠的一叢叢長在水中央的正是野芹菜。
大家只得脫了鞋襪,卷起褲腿下水,不約而同地叫:好舒服啊。
兩個膽大不怕蛇的走到水中拿了鐮刀沙沙地割起來。眨眼一堆碧綠碧綠的野芹菜就倒在腳邊,散發著誘人的清香。
我和姐們負責在岸邊摘菜。
彎下腰,對著火辣辣的太陽一點一點地摘,倒也不覺得累,唉,平常哪有機會放松一回。
冰姐拿了照相機不失時機地抓了幾個鏡頭。大家取名:追夢芹,又或:驚芹(下水得到的芹菜)這幫人啊真會找樂,我笑得快要掉牙,虧了想得出。
看著那一堆芹菜經過我們處理已變成一小紮嫩枝了,心裏可惜。人家菜農要是這麽奢侈還有飯吃?可大家圖的就是快活啊。
忙了半上午,打道回府,在餐館,將芹菜用辣椒大蒜加工,香氣蓋過了一切。飯桌上的魚肉頓時沒了味道。
吃著又香又嫩的野芹,看著還光光的來不及穿襪的腳丫,心裏樂開了花:好個追夢芹啊。附詩一首:少潭河水清又清,七劍尋夢來采芹。歡聲笑語醉鄉村,只因不減少年情。(2014年11月10日 《中國國土資源作家網網站》)
地理標誌產品搭車“一帶一路”
龍口粉絲熱望直通歐洲貨運快車
一旦“絲綢之路經濟帶”建立,直通歐洲的貨運快車將暢通無阻,不僅能夠節省大量時間成本,對沿線中亞國家的出口也能夠實現市場覆蓋
“老外”都吃煙臺的龍口粉絲?答案是肯定的。5年前,“龍口粉絲”正式獲得歐盟審核,成為我國第一批正式與歐盟互認的地理標誌產品,可以在歐盟25個國家獲得法律保護。自此,銷往歐盟的龍口粉絲開始逐年增加,更多的“老外”開始認識龍口粉絲。那麼,5年後,在“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下,龍口粉絲是否又能搭上發展的快車呢?
招遠:年產50萬噸
3月19日,煙臺市質監局一行人來到了龍口粉絲的主產區——招遠,粉絲已經成其一項重要的支柱產業。從行駛的車裏遠遠望去,一排排使用傳統工藝正在晾幹的粉絲掛
在戶外,如同銀色瀑布一般,用當地人的話說:“這就是我們招遠‘一黃一白’當中的‘銀子’”。
進入到煙臺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這家龍頭粉絲企業後,他們發現根本見不到粉絲的身影,因為在現代化的粉絲生產中,全封閉的生產流程是保證食品安全的先決條件。不過,經過更換衣服、多次消毒程序後,他們有幸到加工車間一探粉絲生產的流程。
首先要將綠豆以及豌豆等原料進行存儲,開始澱粉提取,然後需要經過3次的漏粉,最終冷凍烘幹並包裝檢測出廠。與傳統粉絲生產工藝不同,現代化的機械占據了除包裝之外的粉絲生產的大部分流程。在看到一條條纖細如絲的白色粉絲從機器中出來的一剎那,人們不由得發出贊嘆。
據了解,目前煙臺擁有粉絲生產企業91家,從業人員近9萬人,年產值近80億元,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主產區招遠有粉絲生產企業70家,年產粉絲50多萬噸,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40多億元,出口創匯2億多美元。
不可復制的“龍口粉絲”
參觀過程中,一個疑問始終縈繞在他們的心頭:其實,無論是國內與國外,能夠生產粉絲的地方與企業並不在少數,為什麼煙臺的“龍口粉絲”能夠如此強勢,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呢?
“龍口粉絲之所以如此在市場中受歡迎,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其實都緣於龍口粉絲不可復制的工藝。”龍口粉絲手工技藝傳承人郭蘭堂說出了其中的奧秘。
他說,早在明末清初,這裏的百姓就開始了粉絲生產。經過300多年的發展,龍口粉絲加工的基本方法沒有改變,尤其是從豆類中提取澱粉的傳統工藝,一直沿用至今。雖然現在企業都能機器生產粉絲,但是在澱粉提取等環節還得依靠技術人員經驗進行判斷操作,過早或者過晚產出的粉絲,韌性不好。這就如同中醫一樣,有些地方只能意會,不可言傳,這是無法量化的,也無法依靠機器設備實現。另外,煙臺本地的氣候與水質等獨有的因素,也為生產龍口粉絲創造了先天條件。
出口歐洲有潛力
2008年初,龍口粉絲被列為全國10個與歐盟互認的地理標誌產品之一。2010年10月30日,龍口粉絲正式獲得歐盟審核,成為我國第一批正式與歐盟互認的地理標誌產品,可以在歐盟25個國家獲得法律保護,龍口粉絲知名度進一步擴大。
據了解,目前龍口粉絲年出口量占全國的85%,占有國內市場80%以上的份額,“老外”吃的粉絲絕大部分都是龍口粉絲。從企業出口情況來看,目前主要以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為主,歐洲市場出口隨著地理標誌產品互認,以後也會不斷增加。
從雙塔、六六順等龍頭粉絲企業了解的情況也證實了這一點。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出口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他們企業出口占到產量的30%以上,產品出口到日本、韓國、美國、菲律賓以及歐盟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現在主要的出口還是集中在日本、韓國等亞洲地區,歐盟地區的出口量這幾年也在不斷增長,增幅在15%-20%。
發展契機
2013年,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建立與歐洲相通的陸地與海洋之路。去年8月份,山東省商務廳聯合中國駐東盟使團、煙臺市政府,在煙臺市舉辦了山東省“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投資合作說明會,這給煙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當然,這對於已經獲得與歐盟互認的地理標誌產品的龍口粉絲也更具意義。
目前,龍口粉絲出口歐盟的主要運輸方式仍然為海運,通過龍口港出港,繞馬六甲海峽,最終進入到歐盟市場。海運的最大優勢就是運費便宜,但是其速度相對來說要慢得多。未來,一旦“絲綢之路經濟帶”建立,直通歐洲的貨運快車將暢通無阻,不僅能夠節省大量時間成本,對沿線中亞國家的出口也能夠實現市場覆蓋。(山東省農業廳網站 2015-04-02)
中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發展將重點唱好四部曲
11月8日,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期間舉辦的農產品地理標誌品牌宣傳推介會上,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主任劉新錄表示,今後農產品地理標誌發展將重點唱好四部曲,
一是唱好規劃曲。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的部署,系統謀劃農產品地理標誌發展。一方面要珍惜資源,確保把各地的好東西納入保護範圍,精心培育和打造“地域名片”;另一方面要強化精品意識,用好農產品地理標誌這塊“金字招牌”,確保登記一個產品,保護一項資源,發展一方經濟。
二是唱好質量曲。加強質量管控,保持好特色品質,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確保不發生“砸牌子”的事件;加強行業指導和服務,增強生產經營者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加強標誌授權使用管理,規範用標行為和市場秩序。
三是唱好宣傳曲。落實好國家“互聯網+”、“大數據”和電子商務戰略部署,促進農產品地理標誌信息化建設,提高品牌認知度和影響力;加大科普宣傳,營造全社會共同關註和維護農產品地理標誌的良好氛圍。
四是唱好國際曲。積極貫徹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促進與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推進中歐地理標誌合作協議進程,促進我國傳統特色產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收藏自 2015-11-10 中國農業部新聞辦公室)
馬來西亞農業界積極把握“一帶一路”商機
據馬來西亞《南洋商報》近日報道,馬來西亞農業界樂觀看待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認為將給馬來西亞果農帶來巨大商機。
據報道,馬來西亞果農公會會長稱,馬來西亞果農要有長遠眼光,把握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商機,挖掘馬來西亞水果出口潛能。
目前,中國批準從馬來西亞進口的水果包括龍眼、山竹、西瓜、木瓜、紅毛丹、椰子及冷凍榴蓮共7種。
報道稱,馬來西亞農業部正積極爭取出口菠蘿蜜及菠蘿到中國。馬來西亞果農應抓住中國當地秋冬季水果產量減少的時機,增加對中國出口。
此外,馬來西亞果農應致力於品種的研發與改良,同時要不斷創新以提高競爭力,在“一帶一路”的大格局中力爭上遊,抓住機遇,創造財富。(2015年07月28日,新華網)
第一屆地理標誌博覽會圓滿結
2012年12月16日,由國家工商總局、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國際商會、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共同主辦的2012中國(上海)國際食品安全博覽會暨第一屆中國國際地理標誌產品博覽會在上海市順利閉幕。這是國家工商總局首次主辦的地理標誌產品博覽會。
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付雙建到會致辭並在商標局負責人的陪同下參觀了地理標誌展區。付雙建在地理標誌展區一邊參觀展出的地理標誌產品,一邊認真聽取地理標誌所有人對地理標誌使用情況的介紹。付雙建指出,國家工商總局一直把地理標誌和農產品商標註冊、保護工作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商標戰略實施的重要內容抓緊抓好。截至2012年10月底,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累計註冊及初步審定地理標誌商標1610件,其中國外地理標誌商標有40件。
付雙建指出,地理標誌是一個比較新的知識產權概念,還需不斷宣傳,使地理標誌產品為老百姓熟悉和喜愛。全國各級工商部門要進一步認真貫徹中央精神,充分發揮職能作用,運用地理標誌商標積極服務“三農”工作,促進農產品附加值提高,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據了解,此次地理標誌博覽會共舉辦4天,展出來自全國30個省區市的160件地理標誌產品。展會客流量達到5萬人次,銷售額近300萬元,訂單達1500萬元。參展者表示,地理標誌博覽會展示了我國豐富的地理標誌產品資源,更展示了工商部門貫徹“十二五”規劃綱要精神、服務“三農”取得的顯著成果。(中國工商報,01.04.2013)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