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Iconada is for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readers. We believe that the beauty of human competence, places, foods and dedicated endeavors can be integrated into a single concept of CREATIVITY. We just can't separate one from the other. And, language should not be a barrier to us when it come to sharing. Enjoy reading.
Tags:
Albums: 欄目標志§題目
Comment
丹納《藝術的哲學》對巴黎的批評與京都模式的對照評議
一、引言
十九世紀法國思想家丹納(Hippolyte Taine)在其名著《藝術的哲學》(Philosophie de l’art)中,提出了「種族(race)、環境(milieu)、時代(moment)」三要素理論,認為藝術作品並非孤立的天才之作,而是特定歷史文化條件下的必然產物。特別是「環境」,包括自然景觀、城市風貌、人際氛圍,對思想與藝術的塑造作用至關重要。
在《藝術的哲學》中,丹納對巴黎有過相當尖銳的批評。他一方面承認巴黎是全法國乃至歐洲的文化核心,人才薈萃、藝術繁盛;但另一方面,他指出巴黎的「過度興奮」與「熱病狀態」會導致藝術的浮躁與短暫。
相對而言,日本京都提供了另一種模式。京都不僅因其古都文化與自然環境而成為「美學之都」,更憑藉京都大學孕育出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在科研領域展現了深厚的創造力。台灣文創學者李仁芳在《創意心靈——美學與創意經濟的起手式》(2008)一書中,強調京都的「趨美氣品」不僅有利於學術研究,也推動了文創產業的繁榮。
本文將以丹納的環境理論為基礎,對照巴黎與京都的文化環境,分析兩種典型模式如何塑造學術與藝術成果,並探討對當代文化創意發展的啟示。
二、丹納的理論框架:環境與藝術
丹納認為,藝術作品的生成取決於「種族」「環境」「時代」三要素。
種族(race):民族性格與遺傳傾向。
環境(milieu):地理、氣候、城市氛圍、教育制度、文化資源。
時代(moment):歷史的特定階段與思潮。
其中,「環境」是最能直接觀察與評估的因素。丹納強調,環境會「滲透」到藝術創造與思想生產之中,決定了文化的風格與深度。
三、丹納對巴黎的批評
在十九世紀的巴黎,人才高度集中。丹納承認,巴黎是「全國的頭腦」,科學、文學、藝術、戲劇都在這裡蓬勃生長。然而,他敏銳地指出了問題:
人才過度集中,競爭激烈:巴黎吸引了全法國最有野心與才智的人,造成一種「推我搡地擠」的氛圍。這種密集度雖能促進交流,但也導致心理壓力與內耗。
過熱的知識與創作環境:巴黎人的精神狀態「過分發熱、過分消耗、過分興奮」,呈現出一種「熱病」般的創作氛圍。這意味著巴黎的文化雖多產,卻難免浮躁。
藝術成果的矛盾性:在這種環境中,藝術作品常帶有過度的張揚與激情,雖有時能推動創新,但更多時候損害了藝術的深度與持久力。巴黎因此成為「光彩奪目卻缺乏穩健」的文化中心。
丹納的批評揭示了一個悖論:巴黎的環境確實孕育了大量藝術,但同時也削弱了藝術的穩固性。
四、京都的案例分析
(一)京都大學與諾貝爾獎成果
京都大學是日本最重要的高等學府之一。截至二十一世紀初,已有十餘名與京都大學有密切關係的學者獲得諾貝爾獎,涵蓋物理、化學、生理學與醫學等領域。這一成就使京都大學成為日本乃至亞洲科研實力的象徵。
這些成果顯示:京都的學術環境並非僅靠競爭與偶然,而是長期積累與穩健氛圍的結果。與丹納批評的巴黎「熱病」不同,京都展現了一種持續性的研究文化。
(二)李仁芳的「趨美氣品」與文創產業
李仁芳在《創意心靈》中提出,京都城市整體呈現出一種「趨美氣品」。這種氛圍不僅對學術有潛移默化的助益,更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資源。京都長期保有傳統工藝、茶道、花道、和服設計、建築美學等,這些成為日本文創產業的重要靈感來源。
因此,京都的「環境」不僅滋養科學研究,也催生了文化創造的多元繁榮。
(三)環境的優勢
自然景觀:京都四季分明,山水交織,為人提供了持續的審美體驗。
歷史積澱:作為千年古都,京都保有豐富的歷史遺產與宗教文化。
城市節奏:與東京相比,京都生活步調相對緩慢,更利於學術沉思與藝術創造。
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丹納意義上的「環境」,並對學術與文化成果起到長期滋養的作用。
五、巴黎與京都的對照
面向 |
巴黎 |
京都 |
人才集中 |
高度集中,競爭激烈 |
專家雲集,但節奏相對緩和 |
精神狀態 |
過熱、興奮、消耗 |
穩定、寧靜、深耕 |
藝術/科研成果 |
多產但浮躁,創新與損害並存 |
穩健持久,從諾貝爾獎到文創產業 |
城市氛圍 |
熱病式刺激 |
趨美氣品,環境美學化 |
這個對照顯示:
巴黎代表了「短期爆發」模式,能迅速產生大量作品,但容易犧牲深度。
京都則代表「長期滋養」模式,透過環境與美學氛圍,持續孕育高水準成果。
六、理論擴展與文化啟示
環境對學術的影響:諾貝爾獎成果表明,優美而寧靜的學習環境能提升研究深度,避免浮躁。
環境對文創的影響:京都的趨美氣品證明,文化環境能轉化為創意資本,推動設計、工藝、文創產業。
東西方模式的比較:巴黎與京都的對照,提供了兩種文化中心模式:
巴黎:熱力與競爭 → 大量創新但浮躁。
京都:美學與環境 → 穩健深耕且持續。
七、結論
透過丹納的環境理論,我們得以重新審視巴黎與京都兩座文化中心。巴黎的熱病式氛圍,雖然孕育了現代藝術潮流,但也帶來浮躁與消耗。京都則以環境優美、歷史厚重、氣品美學,展現了持續孕育學術與文創成果的模式。
京都大學的諾貝爾獎榮耀,以及京都城市對文創產業的滋養,正是丹納所言「環境」力量的現代印證。這提醒我們:真正長久的創造力,並非僅依靠競爭與激情,而是需要環境的深厚滋養與文化氣品的涵育。
嫣然·起跑點之外:AI世代的地圖新課題(上)
起跑線的焦慮:一代父母的心病
在家長群組裡,「贏在起跑點」大概是最常出現的關鍵詞。有的爸媽一邊抱怨補習費太貴,一邊又擔心孩子慢一步就會輸掉一生。這種焦慮,幾乎成了一代父母的共同語言。
但是,冷靜想一想:人生真的有一條「起跑線」嗎?即使有,AI時代到來後,那條線還存在嗎?
錯誤的地圖:努力卻迷路
想像一下,你正要開車去一個陌生城市,結果導航是十年前的版本。它告訴你前面有橋,但橋早已拆除;它說有捷徑,但其實已經變成死巷。即使你開得再快,也只會更快迷路。
今天的孩子,很多都拿著這樣的「舊地圖」在走路。這些地圖往往來自上一代的經驗,或是社群媒體塑造的幻象。孩子很努力,但卻常常感到迷茫。
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地圖錯了。
焦慮從何而來?
於是,父母怕孩子輸,孩子怕走錯,最後誰也不快樂。
人生不是百米賽跑
我們習慣把人生想成競賽,但事實上,人生更像一趟旅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出發地和目的地,有人走山路,有人喜歡坐船,有人要繞一大圈,才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景。
小故事:走錯路的數學天才
一位朋友小時候數學超強,父母替他規劃當工程師。但念到大學,他發現自己真正熱愛的是設計,最後毅然轉系,如今過得自在而快樂。
他並不是「輸在起跑點」,而是繞了另一條路,卻因此找到真正的舞台。
AI世代的新挑戰:地圖已經不夠
AI正在徹底改變遊戲規則:
換句話說,上一代的「穩定路徑」徹底失效。孩子如果只會找地圖,很快就會發現──地圖根本追不上變化。
未來的關鍵能力,不是會「找路」,而是能「畫路」。
什麼是「畫地圖的能力」?
會畫地圖的人,不一定知道所有答案,但一定懂得問對問題,並有能力創造答案。
從依賴AI到駕馭AI
AI能幫助我們,但也可能讓人懶惰。
小故事:AI幫忙的作文比賽
一位高中女生,用AI激發靈感,再用自己的語言完成文章,最後奪冠。她說:「AI幫我開了腦洞,但故事是我自己的。」
這就是駕馭AI的關鍵:把AI當作工具箱,而不是拐杖。
父母的新角色:同行而非導航
父母不再是「導航員」,而是孩子的「同行者」。
嫣然·起跑點之外:AI世代的地圖新課題(下)
文化評論:安全幻覺的崩解
「贏在起跑點」與「找地圖焦慮」都是一種文化幻覺。
工業時代能靠標準答案換安全感,但AI時代的世界是非線性、不確定的。
真正的安全感,不再來自一張現成地圖,而是隨時畫新地圖的能力。
十句送給AI世代的話
結語:從焦慮到創造
如果我們願意承認:人生沒有固定的起跑線,也沒有唯一的地圖,那麼焦慮自然會減少。AI世代的孩子,不需要被逼著跑得更快,而是需要被允許去探索、去犯錯、去畫出屬於自己的地圖。
因為人生從來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段旅程。跑得快,不一定跑得遠;找到方向,才有可能走得踏實而自在。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