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隨著“一帶一路”文化合作倡議建成顯學,“軟實力” (Soft Power)也備受關注。
美國學人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率先提出此概念;他認為,一個具有軟實力的國家享有柔性的國際影響力,其所倡導或奉行的價值理念、政策戰略與制度安排等,將獲得他國自願認同與配合;在國際事務中無須通過軍事或經濟等強制方式也能贏得支持。
北婆羅洲鄉土攝影家劉富威 作品《2013年沙巴豐收節》
Tags:
Albums: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Location: 沙巴亞庇,Kota Kinabalu,Sabah
Comment
中國智庫專家王文解讀一帶一路與中美博弈
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日前在“一帶一路.百人論壇”首屆論壇上表示,中美卻正逐漸進入有史以來第一次全球範圍、立體化的大國博弈中,中國外交正在進入“奮發有為”的新常態,但這並是排他性的戰略侵蝕。“一帶一路”倡儀的各大項目與規劃逐漸進入實施期和推廣期,中美在全球各個點、線、面上進行空前的政策接觸與利益觸碰,避免中美過於激烈的短兵相接,以惡化成全面的博弈之態,考驗著兩國具體戰略執行團隊的智慧。
中美正在進入有史以來第一次全球範圍、立體化的大國博弈
王文表示,在美國看來,中國是有史以來國家實力最逼近美國、且令美國無力拉開差距的崛起大國。相比之下,美國無法痛下決心抑制中國發展,也找不能辦法應對中國走強。美國對華軍事領域的“拳擊”姿態,往往遇到中國“太極”般的回應。5000多億美元的經貿往來,拉攏住了美國商界、企業界的主流。金融危機以後,美國對自身政治體制越來越不自信,再也沒有底氣對中國體制與社會發展道路頤指氣使。
然而,無論兩國有識之士多麼不願意看到中美競爭加劇,中美在全球層面上的博弈之勢,已成基本事實。以民主自由為核心的美國意識形態外交霸權,受到了以改革不止為經濟邏輯、以選賢任能為政治邏輯的中國發展模式的挑戰;以管控全球16個交道要衝為基石、擁有600多個軍事基地的美國軍事霸權,受到了中國在外建海港、高鐵和基礎設施建設走出去的壓力;以主導國際金融運行秩序為基礎的美元霸權,在人民幣加速之勢下也受到了撼動。
王文表示,1500年以來大國博弈史,還沒有任何一對守成霸權大國與新興崛起大國之爭的博弈,是同時覆蓋意識形態、軍事安全和金融貨幣等三個領域的。但中美卻正逐漸進入有史以來第一次全球範圍、立體化的大國博弈中。
奮發有為,不等於排斥韜光養晦
王文認為,國際關係與歷史學的大量研究已證明,經濟相互信賴、人員往來頻繁是大國合作的基礎,但真正防止大國關係下滑的關鍵,在於具體事件的分歧管控和危機應對。
由此看,目前美國一些媒體與部分政要頻頻在南中國海、貨幣、網絡安全、意識形態等領域顯露強硬之態,中國不能不高度重視,更不能因中美關係整體穩定,而對某些大國交往的“黑天鵝事件”掉以輕心。尤其是2015年開始,“一帶一路”倡儀的各大項目與規劃逐漸進入實施期和推廣期,中美在全球各個點、線、面上進行空前的政策接觸與利益觸碰,此時,避免中美過於激烈的短兵相接,以惡化成全面的博弈之態,考驗著兩國具體戰略執行團隊的智慧。
王文稱,在全球治理領域,中國呈現日益進取態勢,而美國卻不斷收縮。中國在堅守本國國家利益的基礎上,保持對美國的開放度與政策彈性,將一些爭執聚焦點轉變成共同利益點,是緩解美國對華焦慮與猜忌的基本路徑。
中國外交正在進入“奮發有為”的新常態,但這並是排他性的戰略侵蝕。在具體項目上,包括敏感區域、力量交集領域,中國繼續保持韜光養晦,仍是實現“奮發有為”的必要手段。從民眾福祉、社會交往到國家互動,中美關係遠未到你死我亡、非爭高下的地步。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偶爾禮讓三分,先退居三舍,未嘗不是一個選項。
中國要有下一個百年眼光
回顧美國崛起,前後持續將近兩百年。中國不會重走美國的霸權之路,但美國崛起的戰略耐心與持續不斷的戰略毅力,卻值得中國人借鑒。尤其是目前推進“一帶一路”的進程中,中國輿論界、研究界浮現出了一些冒出、矯躁的氛圍,更是需要審視美國的歷史經驗。
王文認為,中國已確定2021年、2049年兩個“百年目標”,但中國崛起和整個中華民族的長遠復興,則需要更長時段地看歷史、觀現在、品未來。逐步推行中國戰略,還包容與融合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的參與與支持,這是很有難度的思想挑戰,但當下的確又是萌生中國大思想、閃現中國大思想家的絕佳時機。(中評社北京8月11日電,記者 王永雪,http://www.CRNTT.com 2015-08-11 )
張國祚·中國軟實力具有“以文化天下”的特色
軟實力概念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於上世紀90年代提出,傳播到我國已有20多年。“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軟實力吸收了中華文化的水土和陽光雨露後,不僅充滿生機,而且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力量。
中國軟實力具有“以文化天下”的特色
強調中國特色,絕非人為地劃定一條狹隘的民族主義界限。人類文明總是在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織、相互借鑒、相互吸收中向前發展的。但軟實力作為上層建築,不可能不受特定國家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國家利益所制約,不可能不具有意識形態屬性,不可能不形成有別於其他民族和國家的特色。由此,中國軟實力建設必然會也應該“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黨的十七大提出文化軟實力概念,是中國軟實力打造自己特色的一個重要標誌,彰顯了中國軟實力“以文化天下”的情懷。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關於“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根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樹立當代中國國家形象”“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等一系列重要論述,則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集中體現。綜合來看,中國文化軟實力是對西方軟實力的實質性改造和創新。
改變了軟實力的宗旨。美國把軟實力作為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一個重要手段。中國則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對內,是為了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高尚思想道德,增強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凝聚力;對外,是為了傳播中國的立場和聲音,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推動構建和平、和諧、合作的世界。
拓展了軟實力的內涵。中國不再把軟實力限定為文化的吸引力、制度和價值觀的吸引力、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而是使之涵蓋除物質硬實力以外的精神、智慧、情感的力量,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語言的說服力、理想的感召力、精神的鼓舞力、智慧的創造力、道德的感染力、理論的指導力、輿論的引導力、藝術的征服力等。
建構了新的理論體系。中國不再一般地談論軟實力,而是在軟實力前面冠以文化二字,使文化成為軟實力的核心詞;不再把文化同構成軟實力的其他要素並列,而是確立文化在軟實力中最高層次的定位,強調文化對軟實力其他要素的引領作用。這是因為制度、價值觀、掌握國際話語權、外交謀略等軟實力要素,無不深受文化的制約和影響。
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理論和實踐力量
中國文化軟實力不僅超越了軟實力概念提出者最初的思想界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而且表現出巨大的理論和實踐力量。
明晰軟實力概念,為軟實力的範疇規劃、理論深化及系統研究奠定基礎。軟實力概念雖是約瑟夫·奈最先提出的,但他對軟實力並未給出清晰、明確、一以貫之的定義。中國學者相對於硬實力,對軟實力作出了清晰、明確、科學的定義。他們把硬實力界定為一切有形的、可以量化的力量,表現為資源、物質、強制性力量的實力;把軟實力界定為所有無形的、難以量化的、非強制性力量的實力,體現為吸引、凝聚、感召、動員、說服、誘導、感染、共鳴、同化等影響人心的作用。
拓展軟實力戰略目標,向外助力國際政治博弈、向內助力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在中國人看來,任何國家都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物質硬實力,另“一條腿”就是文化軟實力。如果物質硬實力不行,有可能一打就垮;但文化軟實力不行,就可能不打自垮。中國發展軟實力,不但著眼在國際上樹立良好形象、掌握國際話語權;更著眼在國內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堅定理想信念、樹立良好道德、提高民族素質、弘揚光榮傳統、倡導愛國主義等,有著更為豐富的戰略目標。
發揮文化在軟實力中的重要作用,提升軟實力的高度、拓展軟實力的廣度和深度。西方學者往往把軟實力表述為文化、價值觀、制度、政策、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等。而中國人認為,文化在軟實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是軟實力的靈魂和經緯,不應和其他要素並列。所謂靈魂,指文化的價值取向決定著軟實力的發展方向、宗旨和思路;所謂經緯,指文化因素滲透到軟實力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各個邏輯鏈條中。沒有文化高度的軟實力是短視的,因為它站位低,不會有什麽遠見;沒有文化深度的軟實力是膚淺的,因為它淺嘗輒止,不會有深刻的見解;沒有文化廣度的軟實力是狹隘的,因為它視野狹窄,難以總攬全局,難免坐井觀天,會漸趨僵化甚至消亡。
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所系、優勢所在,彰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獨特優勢。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和魂,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根基。其中許多精華具有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價值和意義,如講仁愛、倡忠勇、敬廉潔、譽氣節、崇智慧、申正義、重民本、守誠信、尚合和、求大同等價值理念。這些理念一旦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就會成為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巨大正能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有優勢,這一點就連約瑟夫·奈也不得不承認。他說,軟實力概念雖然是他提出的,“但並不具有美國特色,中國古人對軟實力很早就有深刻的理解和嫻熟的運用”。可見,深入發掘、梳理、提煉、升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務。
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有助於全面提高人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質。西方學者大都把軟實力作為國際戰略、外交權謀,卻忽視人在軟實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國學者看來,人對軟實力的消長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提高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關鍵在於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提高人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質,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操、意志、理想信念、價值取向、人文修養、藝術品位、思維方法、智慧能力等。
強調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觀在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的基石作用,有助於增強國家和民族凝聚力。任何民族、任何國家最長久、最深厚的發展動力,都源自其所尊崇的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國家文化軟實力突出體現在民族凝聚力上,而民族凝聚力的強弱則取決於其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在國民中的認同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的過程,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形成和發揮作用的過程。因此,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第一要務,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約瑟夫·奈在闡釋自己的軟實力理論時,總是把美國的價值觀作為美國軟實力強大、“註定領導世界”的理由,並欲向別國推廣。顯然,這種觀點和做法是很多國家所不能接受的。
近年來,研究中國且對中國友好的西方學者越來越多,但中國的事還得多問中國人怎麽看、怎麽說。我們既要有博大的胸襟和寬廣的眼界、從容聽取外國人的不同聲音,更要有骨氣和底氣,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價值觀自信。在軟實力上,我們也要有自信,堅信中國文化軟實力已初步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和力量。(作者單位: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來源:《人民日報》2015年03月16日)
孫蘭英`新媒體時代的文化軟實力建設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互聯網的發展和新媒體建設已經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新媒體在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發展和創新的同時,加劇了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網絡也正在成為各種社會思潮、各種利益訴求匯聚的平臺,成為社會各階層利益表達、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載體。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新媒體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
一、注重創新
新媒體時代的文化軟實力建設重點要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努力以思想認識新飛躍打開工作新局面。
首先,理念創新要強化互聯網思維。一是建設網絡強國。要有自己過硬的技術;要有豐富全面的信息服務,繁榮發展的網絡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礎設施,形成實力雄厚的信息經濟;要有高素質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隊伍;要積極開展雙邊、多邊的互聯網國際交流合作。二是保障網絡安全。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三是依法治理網絡空間。抓緊制定立法規劃,完善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等法律法規,依法治理網絡空間,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四是創新互聯網技術。 要制定全面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研究發展戰略,下大氣力解決科研成果轉化問題。積極出臺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讓他們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成為信息產業發展主體。
其次,方法創新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因勢而謀。要胸懷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把握大勢,就要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因勢而謀,就是要提高洞察力;應勢而動,就是要提高應變力;順勢而為,就是要提高駕馭力。只有根據環境、條件變化創新工作理念、手段和內容,不為條條框框所限,不因“沒有先例”所困, 才能使文化軟實力建設融入時代潮流,解決現實問題,在順勢而為中有突破,有創新,有成效。
二、注重融合
新媒體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當前,大量社會熱點在網上迅速生成、發酵、擴散,新興媒體話題設置、影響輿論的能力日漸增強,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面臨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的會議講話中強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確保融合發展沿著正確方向推進。
為此,必須建立科學有效的媒體管理體制。推動媒體融合,必須堅持發展、融合、管理並進。對網上網下、不同業態進行科學管理、有效管理,努力提高管理的科學化水平,使傳播秩序更加規範。
三、注重話語體系創新
話語體系是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外在的表達形式,不同特色、不同風格、不同氣魄的話語表達,對於某種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在其傳播力、競爭力、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的效果是不一樣的。話語創新,從表面上看是一個語言表述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涉及思維方式、思想認同、價值立場等多方面的重大問題。當前,國際政治領域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由現實政治向觀念政治轉變,觀念政治的話語權爭奪日趨激烈,建設新時期話語體系是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環節,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這一重要論斷,充分說明了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有力回應了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亟待加強的現實必要性,適時提出了當前如何主動創新和加強話語體系建設的實踐指向性。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最具生機活力的實踐,也是實現創新話語的豐厚沃土。要努力將我們改革開放所取得的經驗和成就賦予深刻的時代內涵,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原創話語體系。話語創新要打通國家主流價值訴求與民間道德規範之間連接的通道,通過即時互動交流,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追求和社會的多樣價值追求有機結合起來,使代表國家意志的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可親可敬可愛,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成為共同遵循的價值準則。同時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發揮好新興媒體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影響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
四、發揮好新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網絡的發展,一方面不斷挑戰傳統社會管理模式,沖擊現實社會秩序,甚至帶來輿論引導危機、信息安全危機等;但另一方面,網絡本身也是一個中立的平臺,用好了,可以在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工具。
首先,搶占文化制高點,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媒體文化建設。占領文化制高點不僅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更需要先進文化的創新和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傳播必須致力於主流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現實中新媒體巨大的輿論指向導引著社會輿論向著好的或者壞的方向發展。我們要利用新媒體受眾廣的特征,有效利用好微博、微信和手機客戶端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引領作用。
其次,提供更好更多的新媒體產品和服務,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斷提高新媒體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水平,形成一批體現時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網絡文化品牌。不斷滿足廣大網民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
第三,善於分析研判。新媒體上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觀念意識多樣多元多變,虛擬空間不能對應真實社會,網絡輿論也不一定是社會主流聲音,所以,要善於搜集輿情,了解民情、聽取民意、集中民智,對各種網絡輿情進行科學分析研判。
第四,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裏手。關鍵時刻要敢於和善於發聲,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軟實力的一系列論述,包括新媒體理念手段創新、新媒體融合管理、新媒體話語體系創新、新媒體輿論引導等重要內容,立足於網絡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與“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同步推進,本質是為了提升中國特色軟實力的影響力競爭力和凝聚力,根本目的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和根本利益。我們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努力建設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促進網絡基礎設施基本普及、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信息經濟全面發展、網絡安全保障有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我們的努力。(作者單位: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來源:《紅旗文稿》 2015/07)
[韓]樸仁淑·淺談“中國文化軟實力”
僅從歷史與領土範圍來看,中國早已是東亞國家中的大國,而且在技術和經濟領域,中國在過去的數千年時間裏一直都是東亞秩序的主導國家。當今被稱為先進國家的歐美國家,超越中國的時間也不過數百年。在當今國際社會,人們對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更為關註。
在進入21世紀後,中國經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令世界矚目。雖然中國在文化領域未能達到領先水準,但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
文化軟實力沒有可以衡量發展速度和發展現況的客觀數值,而且其發展的表面變化也不夠明顯,所以難以對其進行估計。因此,我們只能從人們的意識變化中認知文化軟實力的變化,並且估量相關數值。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HDI)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和其國民生活水準,被認為是可間接反映軟實力發展的指標。在2013年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中國排在第101位。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的這些年裏,中國在人類發展指數的增長名次上排在第二名。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在文化軟實力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得到了客觀、肯定的評價。
中國在國際社會可以發揮的文化軟實力是整體的、豐富的,有著優秀精湛的思想文化內涵和多彩的文化樣式,如以孔子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價值觀以及中文、武術、美食和京劇等多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中國的傳統思想以儒家思想為精髓,儒家思想在歷史的發展中樹立起其獨特的文化地位。當今,《論語》等一些儒家經典是“國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思想文化領域,繼承儒家的“仁政”、“親民”、“和諧”等思想內涵,以人為本進而提出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和諧”思想。中國每年舉辦“世界儒學大會”等國際學術會議,通過孔子學院的設立以及各種學術交流,全方位深度推進對孔子思想文化的研究,並使其在國際交流中承擔重要角色。這些努力使得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發揮影響力、掌握主導權的文化軟實力資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04月03日,作者單位: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李欣·講好中國故事的良機
在國際事務中,文化與政治、經濟互動,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文化體現著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國際影響。積極進行對外文化傳播,講好本國故事,獲得別國的認同、情感和支持,越來越受到各國重視。而旅遊從來就是進行對外文化傳播的一個天然載體。在新技術浪潮一日千裏的今天,積極運用新技術推動旅遊業的發展,為本國對外文化傳播服務,已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一大新現象。
全球旅遊業智慧化轉型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方興未艾,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如火如荼。隨著信息傳播形態的改變,作為高度依賴信息傳播的旅遊業,在全球範圍內正不斷向個性化、智慧化轉型。
在國外,2014年上半年,美國通過移動設備訪問旅遊網站的用戶比例為58%,英國的這一比例高達69%。在使用智能手機預定旅遊服務的旅客中,7/10的人會在未來一年內再次使用智能手機預訂,23%擁有智能手機的旅客可能會在下一年內使用智能手機進行預訂。在中國,2014年近四成遊客使用手機客戶端預訂旅遊服務,同比增長了10倍。各國的傳統和在線旅遊服務商都竭力推出移動端,旅程分享、目的地導覽、旅途服務等移動端服務模式不斷湧現。用戶可以通過眾多媒介平臺進行旅程的規劃、預定、結算及分享,用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好的旅遊體驗,充分享受新媒體給旅遊業帶來的轉型紅利。
用新媒體讓世界點贊
在新媒體已深刻影響全球的大背景下,很多國家和旅遊城市都日益重視把新媒體運用於旅遊業,從而開創了進行旅遊推介和文化傳播的新格局。2009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旅遊局和Youtube合作策劃了“全世界最好的工作”招聘網站,在全球招聘大堡礁看護員,其掀起的轟動效應成為運用新媒體進行旅遊營銷的一個經典案例。它通過制造議題,充分調動媒體進行病毒式傳播,在世界範圍內有效推廣了大堡礁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最終促進了整個昆士蘭州旅遊業的跨步發展。
2011年年底,瑞典為了推廣國家形象,吸引更多遊客,發起了“瑞典監護人”計劃。在此次活動中,每個瑞典公民都可以申請成為瑞典政府官方推特賬號的管理員,用官方賬號發表自己對於瑞典的看法,向世界各地網友展示自己眼中的瑞典。此舉極大地吸引了各國遊客的關注。
洛杉磯為了開拓中國遊客市場,推出了“China-ready”(你好,中國)計劃,該計劃包括了建立中文網站等一系列運用新媒體的舉措,影響倍增。
2013年以來,許多國家的旅遊部門為了吸引中國遊客的關註,紛紛進行“微”旅遊宣傳——建立官方微信、微博和Instagram賬號,拍攝微電影,與視頻網站及新浪微博等社交網站進行合作推廣。國內一些旅遊城市開設了臉譜和推特官方賬號,專門吸引海外用戶的關註。這些創新性推介舉措都引起遊客的極大關註,收效良好。
一臺智能手機遊各國
憑借日新月異的媒體技術,全球遊客的信息獲取和消費行為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過去,各國遊客通過互聯網主要進行旅遊前的信息獲取、在線預訂和旅遊分享。而現在,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設備的迅速普及,遊客只需一臺智能手機,不僅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旅遊目的地信息、攻略及遊客評價,還可以用幾個簡單步驟就完成航班、酒店、門票等旅遊產品的預訂和支付,更可以即時租車、打車、查詢路線,通過翻譯功能克服外語障礙進行交流,借助智能3D導遊應用實時了解目的地景觀及特色,並在旅途中隨時分享點評等互動。
極其豐富而便捷的旅遊移動應用從不同層面和維度對全球旅遊業進行服務細分和信息重組,各國遊客不僅大大降低了獲取和解讀旅遊信息的成本,而且還成為信息的整合者和創作者。UGC(用戶提供分享內容)已經成為各國遊客最熱衷的形式,使得移動旅遊產品和專業網站、“驢友”攻略和碎片化閱讀信息逐漸成為年輕一代遊客的重要旅遊參考。與此同時,個性化、定制化和創新性的旅遊產品和服務將逐漸成為他們的首選。
“指尖上的中國”對外更具魅力
現在,觸摸屏、虛擬現實、幻影成像、全息影像、互動投影、互聯網電視等技術及產品進一步成熟,成為各國完美呈現旅遊文化魅力的新載體。
過去,一提到中國,外國遊客想到最多的就是“熊貓”“功夫”“長城”“故宮”這些簡單符號,能拿到手的也是為數不多的宣傳圖片和短片,對中國博大精深的多樣文化無從感知。而現在,他們只要動一動手指,源源不斷的海量信息會撲面而來,除了圖文、音頻和視頻,精心制作的互動產品更讓人身臨其境、樂在其中。“指尖上的中國”讓外國遊客充分體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預計,2020年全球旅遊人數將達14億人次。2014年中國內地公民出境遊首次突破1億人次。世界旅遊業正呈現出勃勃生機,全世界都看好中國遊客市場。這無疑是運用新媒體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的一大良機。(來源:《光明日報》2015年1月17日)
張乃禹·韓國“創造經濟”:以文化創意為內驅力
據統計,2014年國慶節期間赴韓旅遊的中國人超過16萬,比去年同期增長35%,達到歷史最大規模,購物遊、整容遊異常火爆。中國遊客在樂天、現代等百貨商店刷銀聯卡購物的金額比去年同期增長80%,同時占韓國免稅店銷售額的消費比重超過50%。中國遊客甚至一度左右了韓國股市的變化,與旅遊產業相關的化妝品、食品、住宿、旅行、休閑等企業的股票集體上漲,對韓國內需的拉動是顯而易見的。韓國專家紛紛表示“中國遊客已成為韓國內需市場的核心顧客群體”。對此,人們不禁追問:國土面積僅有中國百分之一,人口僅有五千萬的韓國,緣何對中國人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其背後的深層原因值得探討和深思。
奉行“文化就是國力”的治國理念
中國遊客之所以對韓國旅遊及商品情有獨鍾、出手闊綽,存在多方面原因,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外在因素當屬韓國文化創意產業催生出的一波又一波強勁“韓流”的影響。而其背後體現的正是韓國政府“文化就是國力”的治國理念和以文化創意為內驅力的“創造經濟”發展模式。韓國自1998年確立“文化立國”的國家方略後,文化產業的發展就呈破竹之勢,早在2004年韓國文化產業的世界市場份額就達到了3.5%,此後一直保持著3%—4%的水準。韓國經濟總量從未進入世界十強,卻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強國,可以說文化創意產業在韓國國力提升和國家形象構建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韓國政府一直把“文化隆盛”作為四大國政課題之一,奉行“文化就是國力”的治國理念,鼓勵推進創意產業與科學技術以及ICT(信息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創造經濟發展模式。2013年7月,在“文化隆盛”戰略的引導下,成立了“文化隆盛委員會”,專門負責具體的文化產業咨詢、文化價值評估和文化發展力量協調工作。
以文化創意為內驅力的“創造經濟”發展理念是韓國現任政府提出的創新型經濟發展新模式,此發展模式以“國民幸福——希望的新時代”為最終目標,以“文化隆盛”為基本理念,以“文化實現國民幸福”、“文化引領創造經濟”、“實現文化國家”為三大推進方向。核心內容主要包括:擴大配套文化福利設施,加大對藝術工作者的支持資助力度,振興精神文化,保存文化遺產,培養以想象力為基礎的文創產業發展,提高體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開發高附加值、高質量的旅遊資源。文化體育觀光部通過加快創意產業的發展,確保為以創意和革新為基礎的“創造經濟”提供強大的成長動力,同時展開了對文化創意產業、旅遊產業等高附加值服務產業和出口產業的支持力度,積極為文創產業競爭力的提高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創意韓國實驗室”培育創意人才
為了配合政府提出的“文化隆盛”目標,對創意產業相關創作者和創作活動進行分層次、階段性的扶持,營造良好的創意創作環境,韓國於2014年初特別設立了“創意韓國實驗室”,使其成為復合型創意創作中心,在創業前的創意生成階段以及創業後的創意共享階段給予大力支持。“創意韓國實驗室”以業余創作人員為對象,通過多種文化創意的體驗,開發創作者潛力,達到創意共享、共同創作的目的,被稱為“開放的創意工作室”。作為“創意融合”的一環,“創意韓國實驗室”的最終目的在於提供在創意創作中可以靈活運用的原始素材,鼓勵文化創意資源的流通交易,進行創意人才的多樣化交流,培養創作力量。同時,通過“創意融合”,推進“創意發電站”建設,扶植現有公私合營的社會間接資本與設施的孵化培養,使處於創業準備階段或創業初期的文化企業能夠在創業和經營方面取得成功。
與此同時,韓國為了將高附加值文化創意產業培養成“創造經濟”的核心動力,圍繞想像力的提升和創意性的培養,加大了對中小文創企業和小規模從業者的投融資支持。通過擴大母基金、刺激投資以改善融資制度,同時開發和普及文創產業價值評價模式,使文創產業發展能夠得到準確公正的評價和迅速便利的融資。另外,他們還通過設立文創產業互助組織,擴大對小規模文化創意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以構建文化融合和創造的空間,來實現由“創意”到“創業”的過渡。同時,選定遊戲、音樂、動漫、角色、電影和音樂劇五大文創產業類型進行集中培育,與“韓流”相互作用,在全世界傳播,具備了較高的全球競爭力。
發展文化技術成為核心內容
作為包含理工科技和人文科學、設計、藝術領域的知識和感性要素的一種技術統稱,文化技術已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文化技術”利用人文社會學要素,刺激感性和想象力,形成創意,用理工科學要素表現文化創意,從而形成具備新價值的文化商品,可稱為“創造經濟”時代的主要推動力量。
如果說過去文創產業的發展中,文化技術只是在文創商品制作和流通中發揮了必要的工具作用的話,那麼在進入倡導新技術的21世紀後,文化技術已經成為引領和實現“創造經濟”的核心技術。而且,文化技術並非是“為技術而技術”的技術,而是作為某種“媒介技術”,通過融合多種學科領域和產業技術,實現創意的革新和產業的發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韓國對此有充分的認識和深刻的解讀。早在2001年8月召開的韓國國民經濟咨詢會議中,就將CT文化技術、IT信息技術、NT納米技術、BT生命工學技術、ET環境技術、ST宇宙航空技術等視為21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戰略技術,文化技術首當其沖成為其中重要一環,並在電影、廣播電視、遊戲、演出和展示等文創產業制作和流通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技術不僅在韓國傳統的電影、電視、動畫中的電腦特效方面發揮作用,而且將趣味性、注意力的要素注入遊戲中,開發功能性遊戲,用於預防癡呆和教育訓練等,還將數碼技術與舞臺模擬技術相結合,開發數字化模擬演出、舞臺轉換、音響照明相關的智能舞臺裝置技術,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和決定其競爭力的決定性要素。
韓國通過設立“創意韓國實驗室”,利用一系列先進技術,文化創意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創造經濟”效應初顯,特別是在影視劇、旅遊產業和流行時尚文化等創意產業方面,表現尤為突出。《繼承者們》和《來自星星的你》再次掀起一股“韓流”狂潮,其影響至今沒有消減,《來自星星的你》的拍攝取景地甚至一度成為熱門景點。
在當今“創意為先”的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水平成為決定該國綜合國力和軟實力的重要因素,文化產業已成為重振經濟增長、激勵創新與增強社會凝聚力的支柱產業和戰略性產業。韓國將文化創意產業視為經濟增長的內在驅動力,一躍發展成為文化產品輸出強國,獲得了“名利雙收”的社會效應和國際影響。其實踐經驗說明在當今全球日益開放的文化市場和日益成熟的技術平臺下,依靠政府合理的推進和引導,在適用性政策和先進技術的支撐下,利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創新型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作者單位:蘇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1月21日))
陳秋福·美國的文化戰略
美國是文化產品出口最多的國家。從表面上看,美國發展文化產業實行的是“無為而治”的文化政策。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政府放任文化藝術和文化產業自由發展,而是有一整套文化發展戰略。美國的文化發展戰略滲透於它的政治、外交、軍事、經濟和貿易政策之中。
1961年6月,美國導演達利爾·柴納爾在英國《電影及電影制作》6月號發表文章,稱好萊塢電影是“鐵盒裏的大使”,他指出,這些圓盒子裏裝有卷得很緊的一卷卷印著美國電影制片者思想、想象和創作才能的走遍世界的影片。同年 10月,肯尼迪政府送給好萊塢一份備忘錄,明確要求美國電影進一步配合政府的“全球戰略”。後冷戰時期,影響國際關系行為的因素和力量比以前更為複雜廣泛、更為直接化和個人化。當今許多國家的政治不僅受到所謂國家精英的影響,而且受到社會各種力量的左右。美國人更加注重文化影響的作用,試圖用美國的價值標準把一個多元文化的世界統一起來,實現冷戰後“美國治下的和平”。把文化視為軟實力並以更加全面的文化輸出對外國施加影響,就成為冷戰後美國對外文化戰略的重要特點。
美國政府一直鼓勵非文化部門和外來資金投入文化產業,為此他們積極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大量資本在文化產業中尋覓商機。早在1917年,美國聯邦稅法就規定對非盈利性文化團體和機構免征所得稅,並減免資助者的稅額,同時,美國政府還註重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州、各企業以及全社會對文化事業進行贊助和支持。另外,美國經常采用貿易保護主義,對外國進口商品課以重稅。在這種情況下,外國文化產品要打入美國市場,只能采取直接投資的方法;貿易保護政策同時也限制進口,造成市場封閉,限制國際競爭國內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國國內較高的利潤回報率,從而吸引大量國際資本投資美國文化產業。目前,在好萊塢最具實力的電影制片廠中,哥倫比亞的幕後是日本索尼,福克斯的背後則是澳大利亞的新聞集團。
為了保護日益發展起來的文化產業,美國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措施,不斷加強國內外的知識產權保護,有效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1790年美國就頒布實施了第一部《版權法》。此後,根據美國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美國國會不斷地對《版權法》加以調整和完善,以加強對文化產業的保護。例如為了保證音樂、戲劇和攝影作品及其作者的權益,國會分別在 1831年、1856年和 1865年對《版權法》作了修改,增加了對上述產品的保護條款。
(Feature Photo:Mini Lion Dance by Benson Leong,500px.com/Bensonleong)
如此反復,美國的版權保護制度已經成為世界上規定較為詳盡、保護範圍較為廣泛的知識產權制度之一。美國文化產業中得益於知識產權法的典型案例之一是對迪斯尼公司“米老鼠”的保護。鑒於“米老鼠”已有的巨大社會影響和經濟價值,美國國會多次修改版權法,延長其保護期限。2003年1月15日,美國最高法院再次做出裁定,決定維持1998年國會通過的延長書籍、電影、音樂和卡通人物的知識產權保護期的法律,並將個人著作權保護期從著作人終生及死後50年延長至70年,公司版權保護期從75年延長到95年,從而進一步保障了迪斯尼、好萊塢等集團的利益。
雖然美國政府鼓勵文化產業積極發展,但還是會采取各種手段,對文化市場進行合理調控,以保證產業健康發展。1965年美國成立國家藝術撥款委員會,專門向非營利性文化機構提供資助,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1996年,美國又組建了國家博物館圖書館學會,專門負責對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文化項目進行資助。目前,美國聯邦政府主要通過國家藝術基金會、國家人文基金會和博物館學會對非營利性文化藝術事業給予資助。但是,聯邦政府機構提供的資金支持是有限的,一般資助總額不超過項目所需經費的 50%,也就是說,另一半必須由申請者從政府機構以外籌集。由於政府在政策上采取了“杠桿方式”,以“資金匹配”來鼓勵各州、各地方以及企業拿出更多的資金來贊助和支持文化藝術事業,因此,各州、各地方都必須撥出相應的地方財政來與聯邦政府的資金配套。據統計,美國聯邦政府對藝術的年投入約11億美元,而州、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贊助高達 50億美元以上。例如美國國家交響樂團每年得到的藝術委員會撥款只占總費用的 10%,其余款項需由地方、企業及全社會予以資助。
目前,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的廣播節目的生產和制作,每年向別國發行的電視節目總量達30萬小時,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電視中美國的節目高達60%—80%,成了美國電視的轉播站。美國的電影生產總量占世界電影產量的 6.7%,卻占據了世界總放映時間的一半以上。美國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總數的5%,但是目前傳播於世界大部分地區80%—90%的新聞,卻由美國和西方通訊社壟斷。美國的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NN(美國有線電視傳播網)、ABS(美國廣播公司)等西方媒體所發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國家發布的總信息量的100倍。美國的文化產品,尤其是好萊塢影片、幾大電視網的娛樂節目、自由的無線廣播等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媒介霸權。美國利用大眾傳媒和電子媒介向全世界推廣美國文化。美國文化集團不斷向海外擴張,通過政治、經濟和科技手段將其文化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傾銷美國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通過輸出文化產品,美國在牟取高額利潤的同時,也輸出了美國的政治觀念和文化觀念,在維護美國文化產業強勢地位的同時,對他國的文化觀念和生活時尚也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來源:《學習時報》2012年01月09日)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6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