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是指:和谐的声音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4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Zenkov on June 11, 2024 at 7:19am

張子選·藏地詩篇

1

三隻小白羊銜草入世

兩頭花豹子身苦如玉


魚來燕去,草原歷歷

人間的輪回多半閒置


我前世的熱身子啊

冷落了今生的你


2

半日青草的面龐和腰身

遠隔頭生兒子

聽見九眼泉水叫門的聲音

類似大半母羊攜美撞鐘


誰的一夜無眠做了你的傷心


3

我見過一個密宗修行者

坐在漂浮於湖面的一片樹葉上

夜夜朗讀內心


我知道有人能夠進入我的夢境

並在夢中把我的靈魂

帶去遠方旅行


4

世人都在呢,你去了哪裡

諸佛都在呢,你去了哪裡


所謂悲欣交集,通常只限於

黃昏被一匹病馬的身體壓得很低


5

水聲入井姊妹淨

刀敲落草青海東


法王做了牧羊人

馬臥深秋身子輕


無邊歲月中,誰是那個

被我白白疼愛半生的空空背影


6

我在人間找你的過程

真像是去茫茫宇宙中投胎


為何我每次來到世上

你都不在


7

一馬一生涯。時光之馬

遙念開遍山南的灼灼桃花

美如白拉姆女神的粉紅色面頰


記憶,歡迎回家


8

我之所以有時哭泣

是因為百世輪回中

你我之間常常隔著茫茫人世


9

仁波且:珍貴的人

膚如羊脂腰似草

讓我的一世零亂和傷心無處可逃


而你是大道,一個女妖


10

羊羊羊,相愛在高岡

正在經歷一場雪災的世人

橫渡蒼茫


馬馬馬,盲婚啞嫁

隔山互念、遇水相忘的

親親的咱倆

Comment by Zenkov on June 9, 2024 at 4:10pm

11

天天天藍。人間的面

見一面少一面

古格姑娘依舊腰身如箭


羊不見面馬見面

佛不常見你常見

不棄生死,不離涅盤

一年又一年,一堆破門板


總有一次鷹飛會讓我們淚流滿面


12

胡天胡地胡馬

一隊去往新疆,兩匹遠在拉薩


我把人世認作家時,你去哪兒

然後才是舊時胡笳吹疼了天涯


13

四月裂帛

時日跌倒的聲音


14

羊角兒尖,牛蹄子圓

無事不到你門前


類似滿腦袋月光誤闖羊圈

美好人間,空餘一世零亂


15

一筐巴珠連夜運走

兩隻小手反目成仇


此間我命堪憂、匹馬奔走

此間井水念舊、天下大愁


16

強盜妻子的短暫憂傷

婚姻睡壞的半個心跳和肩膀


情歌內部的永恆寶藏

隱秘對稱的乳房和午夜月亮


17

白貓兒跳在藏櫃上

黑貓兒蹲在腿上


象雄古國,七個帝王

趺坐於當惹雍湖面上的七萬噸光芒

鐵石心腸,如何安放


18

穿花戴銀,為愛裸身

馬蹄帶鐵,可消永夜


19

三塊藏銀四兩油

疼死個人的嫩肉肉

穩坐心頭


愛情一堆你一堆

小小羊兒為了美,排隊飲水


心上人順流而下的

一團心灰,傷了羊的胃

Comment by Zenkov on June 8, 2024 at 2:06pm

20

因物賦形,佛度有緣人

眾法器一副豐乳肥臀

百萬僧眾與你預約來生


21

入夜飲馬,黎明磨刀

世事如亂草,莖莖催人老


歲月飛跑,一把短藏刀

我一生的好時光引頸就屠


22

良夜良人與時俱黑

半宿心疼為你裸睡


23

風寒傷身,水寒傷心

大地寒涼動骨傷筋


一個人在天空中種下自己

卻在我的命裡留下了深坑


24

身嬌肉貴。鳥飛即美

鳥有一個統一的地址叫飛


當年華老去,我能否

從一生之中擇出三次鷹飛

擺上你家碗櫃


25

一株青稞俯身問詢

兩朵格桑探頭親吻


亦農亦牧亦新婚,兩個舊魂靈

誰是這世上我最該見面的人


26

夕陽如妻,兒女似魚

作為一瓶飲料獻出的身體

我打算褪盡人形,做你心愛的戒指


只是,那泱泱大國中被損害的佳麗

因何為誰穿戴著我前世的肉身

以及青稞和菩薩的香氣


27

佛來自印度是受人拜的

你活在世上是讓我疼的


疼不好,瞎疼

像木頭疼火,魚兒疼水

兩雙短藏靴疼一次後悔


28

三眼笨泉水遍飲天下

香日德小鎮:愛情和一枚蟲牙不能自拔


為藏醫藥典所秘傳的藏紅花

是大自然女士的漂亮指甲


現在光棍門前寡婦盛大

乳房開口說話,滿嘴大金牙

一夜青草是我的命價


29

沒有永遠的仇人

只有一世的朋友

誰能把神靈帶回家去喝酒


30

牛吃鹽長力,羊食鹽增膘

隨風入草,好女惜腰

腰珍惜著良夜良人的親切懷抱

我只枕著你的三聲咳嗽睡覺

當腦袋去曬鹽時,請腳走好

Comment by Zenkov on June 7, 2024 at 7:48pm

31

藏式土掌房,一花一天堂

山羊綿羊都是羊,菩薩心腸

抬頭仰望,別浪費了月亮


32

遠方如病,病入我心

此心此病主要由你構成


凡藥三分毒。一大堆歌舞和幸福

面壁觀修綠度母

大靜似鼓,擂我肚腹


33

重死不重生,重情不重命

馬幫驛道上的趕馬人


小小法鈴贖來你們抵押已久的神靈

以及我的一口袋病容


34

你是馬,你是天下


你是寂寞巨大

忽略了眾生的生死和下巴


35

好鐵不打釘

時無喇嘛騎桶飛行


我和生存一榮俱榮

我和死亡一損俱損


36

時無深淺精神短。迎送生涯

你和一個獨眼獸醫的短暫春天

擠到我們圍坐的火塘邊


點燈入夜,我原打算

與四隻半老虎的命運抵足長談

孰料其中半隻沒穿虎皮

且敬畏閃電


37

那山嶺奔行啊,樹木飛馳

瀾滄江水陡漲三尺

苯教法師的咒語被雨淋濕


38

向魚問水,向馬問路

向神佛打聽我一生的出處


而我呀

我是疼在誰心頭的一抔塵土


一尊佛祖,兩世糊塗

來世的你呀

如何把今生的我一眼認出

(張子選·藏地詩篇)

Comment by Zenkov on May 20, 2024 at 10:31am

張子選的詩·偶爾

一向是草木光陰

偶爾會羊朝北去,而馬首向南

就如雲在青天,水在湖面

也是偶爾,我會驟然記起你來


這世上,其實該來的人都來了就好

你能來應該更好

只是,大家都在佛也在

而你沒來


偶爾,我會坐在事情的側面

看舊山坡上,滾下新的時間

直到草們隨著季節倒伏,斜出正午

我還是沒弄明白,似乎活著

一直是件大事,如果仔細想想

為何又沒那麼了不起

有時候,事物會有一個

可能不合我意的尺寸

其實愛情和命運也是

即便心裡的你,好過整個人類

紙的背面,摸上去

還像十一月的結尾


偶爾,一場雨夾風帶雪地過去

另一個我,無悲無喜地走來

天空下完全像是沒計劃地游牧

很原生態地走掉一個下午

仿佛一雙牛角或者一陣馬嘶

就能把日子扯得又老又長


地球還是圓的,我對此

感到比較滿意和放心

有時,地平線上甚至會

空餘下千人搬不動的一個靜

倘若此際,你從輪回中回過頭來

會看見,我在,其實我一直都在

但你始終沒有回頭

Comment by Zenkov on May 18, 2024 at 9:33pm

張子選的(藏地)詩·大自然

秋到藏北馬增膘

牧神的午後,風吹雪山、父母和寺院

而飛翔抱鳥,草美似腰

眾草美如一個親愛的懷抱

你並不知道這是誰的懷抱

就像你很有可能被一個名叫卓瑪

或大自然的女性健康地愛著

卻對此一無所知

秋到藏北,意味著

在這個廣大的世界上

秋天深了,有人愛你更加深了

鷹飛之後你會看見

一片白雲之下神在打坐和牧羊

牧你雪豹般盤踞山勢的永恆悲傷

在陽光堆積三尺的高原牧場

如果你仍然孤獨,像一塊

不成器的笨木頭那樣孤獨

你會渴望卓瑪或者大自然

其實就該是某人待在你身邊

讓你偶一回頭便認出她來

在舉手投足間把她一再遇見

可你看不見她。你看見的

只是飛翔抱鳥,以及一個

腰身美如眾草的親愛的懷抱

卓瑪或大自然美麗結實的身子

可以是天鵝體內裝著水

但也許是一捆埋下迎送生涯的舊羊毛

她就喜歡遠隔秋天用羊毛和水

同時愛你,用許多事物長久地愛你

你仍還可以對此一無所知

風吹雪山、父母和寺院

然後是馬肥羊瘦的秋天

牧神的午後,當你在藏北

一次次走遍自己並迎面撞上

一位名叫大自然或卓瑪的婦女說吧:你是父親還是兒子

Comment by Zenkov on May 11, 2024 at 11:10pm

鎮山典故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它沈沈穩穩地駐在那塊土地上,像一方紙鎮。美麗凝重且深情地壓住這張紙,使我們可以在這張紙上寫屬於我們的歷史。

......

回首群山,好一塊沈實的紙鎮。我們會珍惜的,我們會在這張紙上寫下屬於我們的歷史。

張曉風·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愛墾評註:對照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賜給神山的"鎮山賦"。

Comment by Zenkov on April 12, 2024 at 5:04pm


慢慢來才比較快:  藥·跨界·混融·文創器官

人類學家因為受過專業的學科理論和田野調查方法訓練,在觀察社區類型和與當地居民交流方面顯然是有優勢的,人類學的整體觀和全因素的民族志視角也會幫助人類學家更准確地理解社區,並發現社區中的矛盾與問題出現的成因。藝術家的的觀察與發現相對更偏向感覺層面,藝術家會更容易發現平凡的鄉村社區中的具有審美價值的景觀和人與物的存在,對山川溪流、風花雪月、鳥叫蟬鳴更敏感,藝術家會從審美的角度提出對鄉村問題的生動呈現或創造性開發的思路,對於大部分資源匱乏的鄉村而言,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種點石成金的能力。如果人類學家、藝術家以及更多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工作背景的人可以一同協作,肯定會對未來的鄉村發展提供更多可能的實踐路徑。

就我的個人經驗而言,這類參與式項目的秘訣是「慢」不是快,在源美術館項目的推進過程中,我們團隊最有共識的工作方法是「慢慢來才比較快」,鄉村社區的時間與我們業已習慣的城市化時間不同,那裡更貼近自然和人覺得舒適的速度。最好是人類學家或者專業社工先進入社區做前期調研,對社區有整體理解和判斷,慢慢建立彼此信任的社區關系,其他外來者再陸續進入,這會讓項目少走些彎路,避免一些無意義的盲目工作。帶著有社區針對性的問題意識進入,再展開建設性探索,藝術家的工作才會有的放矢,也更容易與村民建立合作關系,這種針對地方性知識及在地問題建構的工作及創作方法,才有可能最終傳授給當地人掌握並流傳開來,變成「他們」和「我們」的共同建設。

藝術作為一種表達媒介,它的優勢不是客觀,而是動人,這個動人不是視覺和感官方面的動人,而是指藝術原本具有撼動人的內心不可言說的那些部分的力量。並且,以藝術來進行批判和反思社會問題有很多方法,直接地深刻地記錄事實是一種方法,誇張反諷也是一種方法,參與到社會現場中的參與式工作中則是另一種。為什麼社會參與式藝術不能只是通過工作室中創作的作品深刻地揭露和批判,而要去到社會現場做一些溫和的建設性工作,是因為在這種創作實踐中,創作的主體性被打開後,藝術家可能會與所批判現象的當事人合作,而且通常是其中弱勢的那一方,那麼藝術家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局內人身份,這時通常也就很難再以一種局外人的上帝視角進行直接批判。同時在采取共同創作的方法後,必定需要顧及合作者的知識水平、認知習慣、風俗禁忌和心理需求等狀況,其實在藝術界中通行的前衛語言確實很難使用於日常生活及社會現場,所以社會參與式藝術通常選擇更平易、更成熟有效的語言,才可以與被表現群體在創作過程中進行協作,讓作品的表達、欣賞及傳播上獲得更低的門檻和更大的空間,讓更多觀看者獲得了解被批判問題的機會和深度,更容易將反思匯聚激發為某種改變的行動力量,從而改變了推動整個社會意識的改變,最終改善所批判社會問題的狀況。不能因為社會參與式藝術沒有貢獻太多新的視覺或造型語言,就認為它不具備批判性和獨立性,社會意識的真正改變是非常重要的創造,尤其是這種改變是因藝術家的實踐促動的,以不說教、非命令的方式就推動建構更人性化更以人為本的社會關係。

目前還很難要求所有地方政府都有購買原創藝術項目的能力,有一些成熟的工作方法可以適當推廣到問題相似的鄉村社區,但是最好由上一級有一定行政權限和經費的部門設置針對當地鄉村問題的研究與指導中心,聘用真正願意關注鄉村問題的研究者和藝術家參與,首先要對所管轄區域的發展問題進行類型化分析,以典型社區做原創性實驗,方法成熟有效後進行在地推廣。不做針對特定社區的問題分析,沒有問題意識就開始亂建設,還不如不建設。

如果當地的管理者和社區居民還沒有真正的文化建設需求和遠見的話,藝術家就不應該開啟參與式項目,因為沒有來自地方力量的支持,這些外來的藝術家工作即使做了也是無法落地生根的。

(原題:參與式藝術不是鄉建,也不是社區營造——陳曉陽專訪; 2022-07-23;來源: 藝術中國)

延續閱讀:

BOW BY DAVID PARSONS 學習專題

思潮庫

韵文化:和谐的声音


意大利都靈聖卡羅廣場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鄉韻

PGC

世界文化遺產

Comment by Zenkov on January 29, 2023 at 9:46pm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


摘 要 

二○○四年印尼發生海嘯以來,重大天災在台灣及世界各地接二連三發生,頻率之高與災情之慘重都超乎過往的想像。眾人咸認這是大自然對現代社會的工業文明物節制破壞環境的反撲,療癒受摧殘的自然環境,並阻止事態更加惡化,便成為許多關心環保人士的著力點除了較屬實務層陎的介入之外,相關人士更注意到建立新環境論述以開拓新行動空間的必要性。如果人類濫用科技過度開發是造成環境崩毀的主因,檢討並重整人與自然環境的相對關係似乎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因應而生的相關論述不約而同指出, 生態危機最根本的病灶在於人類自外於自然,將之區隔為工業及科技作用的對象,因此如何重新將人納入自然環境的生態系,甚至是否應該徹底拋棄自然的觀念,便成為思考的重心。本文將從檢視現今生態論述對於修正自然觀念及人類如何重回生態共群的辯證出發,並藉由對德國小說家薛慶的科幻作品《群》的閱讀,說明其如何標示了一條以德勒茲-柏格森式生命哲學中所談的生命概念來鬆動甚至取代自然觀念的路徑,由是超越與工具理性息息相關的人類經驗,並展演人與孙宙整體的關係必須透過在時間中的存在,亦即綿延,才能真正被了解,並從而展現其生態學上的意義。


二○○四年印尼發生海嘯以來,重大天災在台灣及世界各地接二連三發生,頻率之高與災情之慘重都超乎過往的想像,今年三月十一日甫發生的日本東北大地震及隨後而來的海嘯即是最新例證。陎對這些日趨頻繁且規模動輒如同毀天滅地般的新型災難,人類社會的理解力、想像力及動員力都被逼至極限,除各種關於如何防災及救災的實用性討論隨著災難畫陎的強力放送繁衍增生外,更多人探問的是:地球到底怎麼了? 一個通俗易懂且頗具真實性的答案自然是,人類挾工業及科技之力君臨自然環境,對其遂行破壞與汙染,多年下來生態環境已達某種極限,大自然因而開始展開反撲。環保團體對或由政府或由財團主導之開發計畫的批判論述,例如近年來跨界凝聚了台灣島內環保能量的反國光石化運動,可說即是脫胎於「不知節制的工業文明對自然環境造成無可逆轉的傷害」的基調 1;而佛教團體的共業說,其出發點亦是人類物質欲望過剩導致天地乾坤生病(〈綿密不斷的覺悟〉)。


1 吳明益在《溼地 石化  島嶼想像》一書的編者序中即一言以蔽之:「所謂經濟起飛的時代,不如說是以自然資本為燃料的結果。而更可悲的是,島嶼終於形成一個對自然環境缺乏敬意的社會文化體,並將負債留給未來。而石化產業,正是臺灣此類剝削、宰制型產業的象徵與縮影」(3)。

* 本文發表時依兩位匿名審查人提供寶貴意見進行修改,特此致謝。

* 本文 2011年 4 月 10 日收件;100 年 8 月 10 日審查通過。林宛瑄,元培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助理教授。

E-mail: jasmine-lin@yahoo.com.tw

(原載: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第四卷.第二期.2011 年 6 月.頁 59-89。)(下續)

Comment by Zenkov on January 29, 2023 at 9:44pm

〈由此看來,療癒受摧殘的自然環境,並阻止事態更加惡化,便成為許多關心環保人士的著力點,企業環境倫理的推動及種種綠色科技的開發都是顯而易見的例證。除了較屬實務層陎的介入之外,相關人士更注意到建立新環境論述以開拓新行動空間的必要性。如果人類濫用科技過度開發是造成環境崩毀的主因, 檢討並重整人與自然環境的相對關係似乎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因應而生的相關論述不約而同指出,生態危機最根本的病灶在於人類自外於自然,將之區隔為工業及科技作用的對象,因此如何重新將人納入自然環境的生態系,甚至是否應該徹底拋棄自然(nature)的觀念,便成為思考的重心。2  本文將從檢視現今生態論述對於修正自然觀念及人類如何重回生態共群的辯證出發,並藉由對德國小說家薛慶 (Frank Schatzing)的科幻作品《群》(The Swarm)的閱讀,說明其如何標示了一條以德勒茲- 柏格森(Deleuze-Bergson)式生命哲學中所談的生命概念來鬆動甚至取代自然觀念的路徑,冀能指出新世紀生態論述轉向的可能性之所寄。3

承前言,近年來頻頻發生的超級天災,迫使人們不得不認真思考: 過去因發生間隔往往以數十甚或百年計而被視為異常的大災難,是否已成為現代社會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常態了?貝克(Ulrich Beck)是對於這類問題思考最力的當代理論家之一,他在《風險社會》(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一書中指出,相較於以生產並分配物質財富為優先原則的匱乏社會,現代工業社會的當務之急是如何陎對由科技生產所帶來的副作用,亦即工業社會的風險情境。由於這種風險源自於促進社會進步的生產力,因此是社會內部的構成因素,無法被排除到外部去;而這些科技生產力的副作用表現的型態常是超乎前工業社會想像的全球規模的生態災難,大至車諾比核災,小至無時不在發生的各種汙染,都不是工業社會的進步思維之所繫的工具理性所能妥善計算及處理的。




 2 在此先簡單說明及定義本文所使用的自然、環境與生態等概念內涵為何。自然是本文探討的重點之一,因此行文中對其意義的演變及細微辯證會有較詳細的探討,但大致而言,本文偏重的是發生於西方哲學史中,經歷啟蒙時代、工業革命,乃至於風險社會的自然觀念。至於環境, 根據吳明益的說法,當今生態學者多以之來指涉一般定義下「具生命的生物與不具生命的無生物共同構成的生存場域」,此場域又可細分為非人為環境或自然環境(如森林、海洋)及人為環境(如城市、工廠)(125)。謝繼昌在《文化、生態與發展:人類學的探討》中也提及:「環境包含有生命部份與無生命部份,有生命部份指動物、植物和細菌,無生物部份指山、川、土壤、地形、礦物、氣溫、雨量等」(159)。生態則大致指涉涵蓋生物間與生物和環境間種種關係的體系(吳明益  124)。謝繼昌指出,一般而言,生物與其環境間會建立起適應關係;因生物體和環境皆變動不居,因此適應過程由某方面來看是機動的,但長遠來看,兩者間當能形成一種穩定帄衡的狀態(159)。筆者認為,所謂穩定帄衡的狀態與其說是相對於變動適應過程的靜態關係,不如說是生物間與生物和環境間彼此密切纏繞的狀態。本文將以生命論述角度想像這其中牽涉到的變動過程及種種連結。 

3 德勒茲-柏格森的複合詞乃沿用包德斯(Constantin V. Boundas)的用法。包德斯認為,德勒茲往往在評點他欣賞的哲學家的作品時,讓這些哲學家扮演居間調停的角色(intercessor),以便於他提出自己的觀點。因此爬梳或引用德勒茲讀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討論時,重點不在微調兩人論點的異同處,而在於重演前者對後者論述的重複(repetition)。包德斯創造德勒茲-柏格森的複合詞即是旨在表達兩位哲學家的觀點如何在前者與後者的相遇(encounter)中相互激發出新的可能性(82)。本文在討論生命概念如何可能補自然觀念之不足時主要援引的是德勒茲對柏格森的閱讀, 因此此處參考包德斯的說法註明主要理論架構為德勒茲- 柏格森(Deleuze-Bergson)式生命哲學。

(原載: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第四卷.第二期.2011 年 6 月.頁 59-89。)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