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1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2 hours ago

Netflix黑色喜劇《好消息》背後的真實故事

作者:Kayti Burt

和許多經典的歷史黑色喜劇一樣,《好消息》Good News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這部韓國電影取材自 1970年日本紅軍派年輕成員劫持日本航空客機的真實事件。不過,若觀眾期待看到一部單純重現這場國際劫機事件的驚悚片,恐怕會失望。導演兼編劇卞成賢(Byun Sung-hyun)一開始就以諷刺的筆調定下基調,沒有拍出緊張的劫機開場,而是聚焦於一名戴著耳塞、在劫機宣告中仍然熟睡的乘客。這絕對不是《空軍一號》。

卞導在釜山國際電影節接受《TIME》訪問時(該片於九月在此舉行亞洲首映)表示:「以往所有描寫這類事件的電影,總是極度著墨於劫機的細節過程。他們力求重現每一分緊張感。但我覺得我們已經看太多這樣的電影了。我記得當我寫劫機場景時,感覺自己像是在寫別人的電影。於是我想到——要是我們乾脆略過整個過程,直接從事件之後開始呢?」

那段「耳塞場景」只是《好消息》用黑色幽默解構傳統戲劇時刻的其中一個例子。電影真正的焦點,是各國政府與機構中那些焦慮又軟弱的中層官僚如何應對危機。這正是電影在歷史上進行最大創作自由的地方——虛構角色、重新設定人物,使故事同時反映現代政治的荒謬。

卞導說:「在寫劇本和拍攝期間,我其實很疲憊,甚至有種厭惡感——厭惡那些每天從新聞裡聽到的事情。我想講一個不那麼直接、也不那麼教條的故事,並藉由創造一個角色來傳達它。」

「真相也會說謊,而謊言也能說出真相。」這句話出自《好消息》中神秘人物「無名氏」(由《極速刀客》薛景求飾演)。他是南韓政府幕後的「修補者」,在虛構化的故事中扮演關鍵角色。這句話是對空軍中尉徐高明(《弱美男英雄 Class 1》洪暻飾)所說的——他是電影中最接近觀眾視角的角色。

就像觀眾一樣,高明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裡都難以置信地看著日本、南韓與美國政府、軍方和情報機構的中階官員們如何互相推卸責任、避免承擔國際恥辱。無名氏表面上裝作不在乎、只為私利行事,但他比那些官僚更重視人命;他與高明之間的對話,是整部電影最真誠的時刻。

《好消息》的靈感來源

在找到題材之前,卞成賢先確定了類型。受到奉俊昊《寄生上流》和魯本·奧斯特倫德《悲情三角》等黑色喜劇的啟發,他想在拍完動作驚悚片《殺人者的購物清單》(Kill Boksoon)後,嘗試創作一部政治諷刺的黑色喜劇。

卞導對《TIME》說:「不只是韓國,全世界的普通人都一樣,看到政治現況,會覺得怎麼會發生這麼多荒謬的事?我在創作這部黑色喜劇時深刻感受到——再怎麼有創意,都比不上現實本身的荒誕。」

他是在幾年前透過一部關於 1970 年劫機事件的電視節目得知這段歷史的。「我當時心想:太荒唐了,這故事一定會有人拍成電影。」他笑著回憶,「結果幾年過去了,居然沒有人拍。於是我決定,這故事本身就可以是一部黑色喜劇。」

卞導從新聞報導與當年訪談開始研究,將真實事件作為骨架,創作出具有現代感的故事。「我其實更好奇的是,那件事之後發生了什麼。」

 

真實的日航 351 號班機

電影保留了劫機事件的大致輪廓:那是一班從東京起飛的國內航班,不久便被一群激進共產主義青年劫持。最年輕的成員還是青少年,他們受到拳擊漫畫《明日之丈》(見下)的啟發。

劫機者的目標是發動武裝革命,推翻日本資本階級,進而挑戰美國及其盟友。由於日本警方加強監控,他們開始尋找新的根據地進行訓練與策劃。

他們原本打算飛往古巴,但波音 727 無法進行長途飛行,於是改以北韓為目的地。飛機在福岡降落加油,條件是釋放 23 名乘客(婦女、孩童與老人)。據說,駕駛員獲得的地圖竟然是撕自中學教科書的朝鮮半島地圖。

由於無法聯絡平壤機場,飛機朝著南北韓之間的禁航區飛去。無線電裡出現一個自稱平壤的聲音,引導他們降落——他們以為抵達北韓首都,實際上卻是首爾金浦機場。南韓當局設下精心騙局:將南韓國旗換成北韓國旗,安排臨時演員扮成北韓士兵與群眾,甚至有合唱團唱起朝鮮傳統歌曲。

儘管如此,劫機者最終發現自己受騙。與電影中類似,日本副大臣山村新治郎自願以身代替剩餘人質,劫機者接受條件。飛機順利飛往平壤,獲得庇護。兩天後,飛機、部長與機組人員安全返回東京羽田機場。

值得注意的是,《好消息》將所有真實人物——包括政治人物、劫機者與機師——全部改名,強調這不是歷史紀錄片,而是基於真實事件的虛構作品。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14 hours ago

電影高潮與結局

電影高潮發生於金浦機場。革命領袖田地(由笠松將飾)自刺腹部,要求當局在他流盡血或時鐘到正午前允許起飛,否則引爆炸彈。

由《殺人者的購物清單》女主角全度妍飾演的韓國第一夫人抵達現場,宣稱總統同意劫機者在釋放人質後起飛。然而當高明透過無線電傳達消息時,劫機者拒絕相信——畢竟正是他假冒「平壤」聲音,騙他們降落首爾。

局勢陷入絕望時,政客們開始像老鼠般逃離現場,避免背鍋。此時,飛機與所有乘客的命運,全繫於無名氏如何操縱日本副大臣石田信一與高明的真誠之間。

憤怒又無奈的高明衝向飛機,試圖在爆炸前最後一刻說服劫機者釋放人質並飛往平壤。雖然他途中跌倒未能登機,但這份勇氣感動了石田,使他願意自願交換人質。

就劫機題材而言,《好消息》算是個「快樂結局」:沒有人死亡,劫機者抵達北韓,日本副大臣成為英雄歸國,而無名氏(某人甲)——這位疑似北韓叛逃者、長期為南韓情報機關效力的影子人物——獲得了南韓居留證。

然而高明卻仍感失落。為了取悅美國,南韓政府選擇從事件中抽身。(半島局勢升溫會妨礙美蘇重啟談判。)根據官方記錄,南韓在拯救乘客一事上毫無貢獻。無名氏告訴高明:這意味著他得不到任何功勞與升遷——真相被部分掩埋。

無名氏試圖用自己的哲理安慰他。電影早前,他引用一段署名「楚門·謝迪(Truman Shady)」的話:「有時真相在月球的遠端,但這不代表近端就是虛構。」事實上,根本沒有這個人。那是他自己的話。雖然他假借他人之名而失去榮耀,但這不代表話語沒有價值。

「它仍然是月亮,」無名氏告訴高明,「它不需要名字才能存在,也不需要被認可才能有意義。你所做的一切,本身就有價值。」他送給高明一隻與他父親在越戰中失去雙腿後獲得的相同手錶。錶面散發的光如月亮般映照在高明的臉上。雖然他無法名留青史,但他確實拯救了那些人。這,就是電影中的真實。

無論高明是否相信無名氏的真誠,電影暗示他是真心的。當無名氏獲發居留證、被要求選擇姓名時,他取名「崔高明」,象徵他被高明的勇氣深深打動。

導演的期望

「我不希望拍電影時就預設觀眾的反應,」卞成賢說,「但我希望當觀眾看完這部片後,它不會立刻在他們心中消散。至少在觀影當天,或者隔天,他們能再想一次——這部電影想說的是什麼。」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September 20, 2025 at 5:18pm

嫣然·泰國為何成了外國影視攝製的最愛?——兼論:馬來西亞的弱勢[上]

在全球影視產業快速移動、競爭激烈的今天,外國製作團隊尋找拍攝地已不再只看場景美不美,更關注成本效益、制度便利、補助政策與人才基礎等整體條件。近年來,東南亞的泰國逐漸躍升為國際影視製作的新寵兒,吸引大量來自歐美與亞洲各地的劇組進駐;而與之相鄰、曾經是外國製作在東南亞的重要基地之一的馬來西亞,卻顯得相對式微,幾乎被泰國後來居上,甚至被部分製作團隊「取代」。本文將從政策誘因、產業基礎、行政效率、文化形象與品牌建構等層面分析,為何泰國能躍升為外國影視攝製的最愛,並兼論馬來西亞在這場競爭中的弱勢所在。

一、政策紅利的決勝點:泰國的積極 vs 馬來西亞的保守

吸引外國影視製作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各國政府提供的經濟誘因,通常以現金回扣(cash rebate)或稅務抵免(tax incentive)的形式出現。這類補助不僅能直接降低製作成本,更代表政府對產業的支持與信任程度。

馬來西亞自 2013 年設立「Film in Malaysia Incentive(FIMI)」計畫,提供最多 30% 的現金回扣。然而,FIMI 的申請門檻較高:外國製作須在馬來西亞境內花費至少 500 萬馬幣(約 110 萬美元),並雇用一定比例的本地工作人員與服務供應商。更關鍵的是,FIMI 的審批程序繁瑣、文件繁重,業界長期批評其流程緩慢、撥款時間不確定,對國際製作團隊的吸引力有限。

相較之下,泰國近年在政策上展現極高的積極性。泰國原本提供 15–20% 的回扣,自 2022 年起擴大為基本 20%,若製作團隊能雇用泰籍主創、推廣泰國文化元素或使用泰國地點,回扣可再加碼至 30%。泰國還建立「One Stop Service」的單一窗口,讓製作團隊在簽證、通關、拍攝許可等行政事項上大幅簡化流程。此外,泰國政府強調回扣撥款的「即時性」與「可預期性」,許多製片人指出,泰國補助審批與撥款速度普遍快於馬來西亞。

換言之,馬來西亞雖然在數字上提供了與泰國相同的 30% 回扣,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卻顯得保守遲緩;泰國則以制度效率與快速撥款贏得信任,形成「名義一樣、體驗不同」的巨大落差,這是泰國近年大幅吸引國際製作的首要原因。

二、產業基礎的厚實:泰國的成熟 vs 馬來西亞的侷限

除了補助政策,外國製作團隊最重視的另一要素是當地產業基礎:是否有足夠的專業人才、器材設備、後製能力與配套服務。

泰國在這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泰國自 1990 年代起即為東南亞的廣告、MV與國際電影拍攝重鎮,長期培養出大量技術純熟的攝影師、燈光師、美術、服裝與特效人員,且多數人能流暢使用英語,與國際製作團隊無縫合作。泰國也擁有多間設備齊全的專業片廠與棚景,例如曼谷與北柳府(Chachoengsao)的片廠設施,可支援大型電影的內景與後製工作。

相對而言,馬來西亞的產業基礎相對集中在少數大型製作設施(如 Iskandar Malaysia Studios),但整體人才數量與產業規模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態系,對需要大量在地專業人力的國際製作來說,往往仍需從海外進口部分關鍵人員,增加成本與行政負擔。換句話說,泰國提供的是「一站式」的完整產業鏈,而馬來西亞則仍偏向「租用型」的場地與人力供應,對大型劇組的吸引力較低。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September 18, 2025 at 10:26am

嫣然·泰國為何成了外國影視攝製的最愛?——兼論:馬來西亞的弱勢[下]

三、行政效率與服務經驗的落差:流暢與繁瑣之別

選擇拍攝地對國際劇組來說,時間成本往往與金錢成本同等重要。任何簽證延遲、通關困難、拍攝許可慢批,都可能造成製作期延宕、增加開銷。

泰國在這方面有豐富的國際服務經驗。泰國電影辦公室(Thailand Film Office)提供多語言窗口與專職協調人,協助劇組處理簽證、臨時工作許可、器材進出口、交通管制等事宜,且流程透明、時程可預測(見下圖)。許多國際製片在受訪時提到,泰國政府部門的協助效率出乎意料地高,讓他們能「帶著劇本來、迅速開拍」。


相反地,馬來西亞雖有 FINAS 與 MDEC 等機構負責影視產業發展,但實務上缺乏單一窗口,製作團隊必須同時面對移民局、文化部、地方政府等多個部門,溝通成本高,且行政程序常受政策變動影響,缺乏穩定性。這種「繁瑣感」對講求效率的國際製作是一大障礙。

四、文化形象與品牌建構:泰國的軟實力勝出

除了制度與基礎建設,泰國在「文化品牌」上的經營也遠勝馬來西亞。泰國政府長期投入觀光與文化行銷,國際社會普遍對泰國有熱帶風情、歡迎外國人、文化多元等正面印象;許多劇組願意到泰國拍攝,不僅因為便宜好拍,更因為泰國景觀與文化元素對全球觀眾有吸引力。近年如《The White Lotus》第三季、《Meg 2: The Trench》、以及即將上映的《Jurassic World》新作,都選擇在泰國島嶼與城市取景,劇中大量呈現泰國風光,也等於免費替泰國觀光宣傳。

馬來西亞在國際形象上日趨回教化與保守,文化行銷着重于援助加沙戰區等穆斯林事務。雖然馬來西亞同樣具備豐富的自然與城市景觀(如多元族群、熱帶雨林、殖民城市、摩天大樓),但近年的主流政治議程似乎走向「文化記憶」單元化,連最關鍵的高等教育都明顯在排斥特定種族;為國家賺取外匯的企業都也面對荷稅、逼稅等處境。國勢内困,民聲不振,國際觀眾對馬來西亞的原有的多元、開放印象難免開始模糊。對需要打造全球市場吸引力的影視作品來說,選擇泰國更容易引起觀眾注意,也更容易獲得品牌合作與市場資金支持。(下續)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September 18, 2025 at 10:25am

五、外國製作實際遷移的現象:馬來西亞被「邊緣化」

綜合上述因素,泰國在過去三年間(2022–2025)外國影視拍攝數量與投資金額持續創新高。根據泰國文化部資料,2023 年外國製作在泰國拍攝的總投資額已突破 100 億泰銖,較疫情前大幅成長。而馬來西亞近年雖仍有外國劇組進駐,但規模與數量並無明顯增長,業界觀察認為已有部分原本會選擇馬來西亞的製作,改投當政者更為友善與專業的泰國懷抱。

值得注意的是,公開資料中很少有劇組會明確宣稱「原本要在馬來西亞拍,後來改到泰國」,因為前期評估屬於內部商業資訊。然而,從趨勢來看,確實有「拍攝地選擇從馬來西亞轉向泰國」的跡象:製作人受訪時談到曾比較多個東南亞國家,最終因回扣與效率選擇泰國,馬來西亞已不再是最具競爭力的選項之一。換句話說,即使不是「明確遷移」,也至少是「競爭中敗給泰國」,這等同於實質上的流失。

六、馬來西亞的出路:改革誘因與重塑形象

馬來西亞若要重拾競爭力,必須正視自身在政策、行政、產業與品牌上的落差。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1. 簡化 FIMI 流程與加快撥款:建立單一窗口、縮短審批時間、保障補助撥付的確定性,消除業界對風險的疑慮。
  2. 提高回扣比例或增設獎勵加碼:例如模仿泰國,對雇用本地主創、使用馬來西亞文化元素者給予額外加碼。
  3. 培養更多國際製作人才與後製設施:建立完整產業鏈,讓劇組能在馬來西亞「全程完成」而非僅作為取景地。
  4. 強化國際行銷與多元文化品牌:透過觀光合作、國際影展、文化推廣,再度提升馬來西亞在全球觀眾心中的辨識度與吸引力。

唯有在制度與形象兩端同時升級,馬來西亞才有可能重新在東南亞的影視版圖中爭取一席之地。

結語

泰國之所以成為外國影視攝製的最愛,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政策積極、產業成熟、行政高效專業、文化品牌鮮明等多重優勢的集體作用。相較之下,馬來西亞雖具備潛力,但受制於繁瑣制度、產業規模有限與行銷不足,在競爭中逐漸落居下風。

在全球製作成本與市場風險同步升高的今天,製作團隊傾向選擇「低風險、高效率、低成本」的地點;泰國正好提供了這種組合,而馬來西亞則尚未做到。若不及早改革,馬來西亞恐怕將在這波國際影視產業南移潮中被進一步邊緣化,失去原本應有的區域優勢。

參考文獻

  • Thailand Film Office. (2023). Thailand Film Incentive Scheme. Ministry of Culture, Thailand.
  • Thai Enquirer. (2023). “Thailand eyes more Hollywood blockbusters with boosted film rebate.”
  • Variety. (2023). “Thailand’s Production Incentives Drive Hollywood Shoots.”
  • Bangkok Post. (2024). “Foreign film productions hit record spending in Thailand.”
  • FINAS (National Fil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Malaysia). (2022). Film in Malaysia Incentive (FIMI) Guidelines.
  • The Star (Malaysia). (2023). “Industry players urge streamlining of FIMI process.”
  • Deadline. (2024). “The White Lotus Season 3 Begins Filming in Thailand.”
  • Screen Daily. (2023). “Meg 2 shoots in Thailand.”
  • Apple TV+ Press. (2022). “Shantaram filming shifted from India to Thailand.”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September 12, 2025 at 2:05pm

文章是千古事?今天說這話,才是怪事呢。

今天的文字,一寫成就作古了。

遠的不說,短短14年前,女性博主(今天叫網紅囉),在網路上最頻密提及的藝人是:

張柏芝、范冰冰、楊冪、瓊瑤、謝霆鋒、趙薇、姚晨、周迅、林志玲、劉亦菲。

僅有謝霆鋒1個姓名為男性。

主角都没關注了,更别論其叙事,

今天,還有誰榜上有名呢?

真快,連“網紅”都成了可作歷史回顧的现象~~

延續閱讀

臉書討論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September 6, 2025 at 8:04pm

愛墾主張:螢火蟲與燃燒彈

說起二戰的記憶,多數人第一時間會想到侵略與抗爭: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者。這樣的框架很清楚,也很容易理解。但在「敵我分明」的故事裡,往往消失的,是那些無辜平民的身影。戰敗國的孩子,失去家園的母親,他們的痛苦常常無人問津。

野阪昭如的《螢火蟲之墓》,就是在這樣的縫隙裡發出的低聲哭泣。他把自己少年時的經歷寫進小說:神戶大空襲中,母親死於烈焰,妹妹餓死在懷裡。那不是歷史課本上的數字,而是一段赤裸的痛。高畑勳後來把這故事拍成動畫,感動了全世界,也讓更多人第一次直面「戰爭裡的平民悲劇」。

然而,這樣的故事在公共討論中並不容易被接納。因為一旦談起戰敗國的苦難,就好像模糊了是非。可真正可怕的,並不是承認平民的苦痛,而是歷史被不斷翻出來,只為挑動新的仇恨。當記憶淪為對立的工具,和平就離我們更遠。

或許,《螢火蟲之墓》帶給我們的提醒是:反戰,不等於針對某個民族或某一方;反戰的對象,永遠是戰爭本身。這句話雖然不好說出口,惹來爭議很容易,但值得文創工作者與觀眾一起思考。

八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需要這樣的故事。因為它讓我們記得:火光可以是夏夜裡溫柔的螢火,也可以是吞噬城市的燃燒彈。選擇哪一種,端看人類自己。和平不會自動降臨,它需要我們代代守護,也需要我們從記憶裡,學會真正的反思。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September 2, 2025 at 12:41pm

愛墾學術:愛優騰與「耽改出海」:中國長視頻的戰術突破與軟實力困境

近年來,中國大陸三大長視頻平台——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業界俗稱「愛優騰」)——紛紛加快出海腳步。在海外市場競爭激烈、韓流與日流長期盤踞的格局下,這些平台選擇了一個相對小眾卻能迅速累積粉絲效應的突破口:以 Boy's Love(BL)/耽美 題材為先鋒,將耽改劇與相關影視作品作為文化輸出的「前鋒隊」。這一策略引發討論:它究竟只是商業考量下的權宜之計,還是能夠真正成為「彰顯中華軟實力」的文化工程?

本文試圖從產業策略、文化符號、國際比較與軟實力理論等角度,對此現象進行分析。

一、為何是 BL?出海策略的產業邏輯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愛優騰之所以選擇 BL/耽美題材出海,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市場門檻低,迴響度高

相比動輒數億元製作成本的古裝大劇,BL 劇的投資通常在中小規模,但觀眾黏性極強。尤其在泰國、東南亞、甚至拉美與歐美的部分亞文化社群中,BL 已成為成熟且熱度持續的類型市場。對於急於打開局面、測試海外水溫的中國平台而言,這是一條相對「低風險高回報」的途徑。

(2)差異化競爭的突破口

韓國已經在青春偶像劇、綜藝與流行音樂形成完整輸出鏈條;日本動漫與文創形象深入全球年輕世代。中國若想在同一賽道硬碰硬,成本與風險都極大。BL 這一類型相對「新興」,尚未完全被單一國家壟斷,中國的長視頻平台便希望在這一領域「彎道超車」。

(3)社交媒體驅動的傳播優勢

BL劇的國際粉絲社群活躍於 Twitter、Instagram、抖音國際版 TikTok 等平台,喜愛製作二創、剪輯與同人周邊,能自發形成二次傳播。對於平台來說,這種「自帶傳播力」的內容類型,可以大幅減少行銷成本。

因此,從純粹的產業策略角度看,BL/耽美確實是出海初期的一個理性選擇。

二、耽美題材與「中華軟實力」的可能性

然而,若將視角提升到「文化軟實力」的層面,情況就更為複雜。

(1)文化輸出的柔性語言

BL 劇本質上是關於情感與愛情的故事,而情感是跨越文化最容易共鳴的語言。相比需要歷史知識背景的古裝劇,或容易引發價值觀爭議的現實主義題材,BL 類型往往更「輕盈」、更容易打動年輕觀眾。某種意義上,這可以視為一種「柔性」的文化輸出工具。

(2)語言與面孔的曝光

無論觀眾是因為劇情還是 CP 化學反應而入坑,他們接觸到的都是中文對白、華人演員的形象,以及中國大陸的製作環境。這在無形之中提高了「中國影視」的能見度,對中國文化的日常化理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3)挑戰與張力

但不可忽略的是,BL/耽美題材在中國國內始終處於敏感狀態。多數作品在改編時需進行「降維」處理,如將愛情關係模糊化為「兄弟情」、「戰友情」。這種擦邊與隱晦,往往讓海外觀眾覺得不夠真誠,甚至出現「官方下場剪 CP」與「粉絲自發嗑糖」的尷尬場景。長此以往,這種矛盾會削弱作品作為文化輸出的真實度。

因此,BL 劇雖有助於文化「曝光」,但未必能真正提升「價值共鳴」。而後者,才是軟實力的核心。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September 1, 2025 at 9:56pm

三、國際比較:韓流與泰國 BL 的啟示

若要評估「耽美出海」能否承擔軟實力重任,不能不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

(1)韓流模式

韓國流行文化的輸出並非僅靠單一類型。從 K-pop 到韓劇,再到電影、綜藝,最後延伸至美妝、飲食、觀光,形成「全方位的文化生態鏈」。韓劇雖以愛情劇為代表,但其軟實力效果來自於「韓國現代性」與「社會活力」的整體輸出。

(2)泰國 BL 現象
泰國 BL 劇近年迅速風靡東亞與拉美,成為泰國文化輸出的代表之一。然而,它的影響大多停留在娛樂消費層面,並未真正轉化為整體國家形象或價值的廣泛提升。換言之,泰國 BL 的全球流行,更多是一種「亞文化現象」,而非真正的軟實力升級。

中國若過度依賴 BL 作為出海支點,可能會落入類似的境況:收穫粉絲與流量,卻難以建構深層的文化認同。

四、軟實力的定義與耽改劇的侷限

政治學者 Joseph Nye 對軟實力的定義是:「一國通過吸引力,而非強制力或金錢誘因,來影響他國偏好的能力。」其中的核心在於價值觀、文化與制度的吸引。

以此標準來看,BL 劇雖然能吸引海外觀眾,但它的吸引力主要停留在 「娛樂消費」 層面,而缺乏能夠反映中國社會現代性、價值觀或文化精髓的內容。甚至,由於國內的審查制度,這些作品往往呈現出一種「隱而不宣」的狀態,削弱了其說服力。

換言之,BL 劇可以作為「軟實力的前奏曲」,但若要真正成為國家文化影響力的一部分,仍需更多元、更開放的作品與文化表達。

五、未來展望:從戰術突破到戰略布局

那麼,中國的長視頻平台應如何避免「只見流量,不見軟實力」的陷阱?

(1)多元化題材輸出

BL 可以作為切入口,但不能成為唯一入口。愛優騰若能在此基礎上,同步推出都市劇、家庭劇、懸疑劇,乃至紀錄片與動畫,才有可能逐步塑造「中國故事」的多樣面貌。

(2)真實而開放的文化表達

當前 BL 劇常因「降維處理」而顯得含混不清。若要在海外真正獲得文化認同,需要更真誠的表達。這並非意味著挑戰國內審查,而是要尋找能在國內外同時被接受的表達方式。

(3)建立完整的IP生態

韓國成功的關鍵在於將影視作品轉化為明星產業、時尚潮流與觀光資源。中國 BL 劇若能延伸至音樂、漫畫、小說與線下活動,甚至帶動中國的服裝、美食與旅遊,才可能從「劇粉」轉化為「文化粉」。

(4)文化自信與現代性展示

真正的軟實力來自一個國家對自身價值的自信。如果中國能在 BL 劇之外,提供更多展現「中國現代社會」、「中國青年生活」的作品,才能讓海外觀眾建立全面的文化想像,而不僅停留在單一的耽美符號。

六、結語

愛優騰以 BL/耽美題材為突破口出海,從產業策略角度看,是一個聰明且務實的選擇。它能快速積累粉絲、打開市場,並在全球年輕世代中提升中國影視的能見度。然而,若將其視為彰顯「中華軟實力」的主要方式,則過於樂觀。

BL 劇的優勢在於 「引流」,而非 「定調」。它能作為中國文化輸出的破冰船,卻不足以承載國家軟實力的全部。真正的軟實力建構,需要更開放的文化表達、更多元的作品生態,以及對中國故事與價值的真實展現。

換言之,耽改劇或許能讓更多海外觀眾喊出「我嗑中國 CP」,但若要他們進一步說「我喜歡中國文化」,則還需要愛優騰與整個中國影視產業付出更多戰略性的努力。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August 31, 2025 at 7:54pm

愛墾學術:中國軟實力新一章~從男生爱男生開始?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長視頻平台——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合稱「愛優騰」)——積極推動海外業務,試圖在全球串流影視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與 Netflix、Disney+、Amazon Prime 等國際巨頭相比,中國平台的資源與經驗仍然有限,必須尋找適合的突破口。在這樣的背景下,Boy’s Love(BL)/耽美題材 成為愛優騰的重要出海先鋒。

耽美劇的海外走紅已有先例。泰國 BL 劇近年在亞洲與拉美風靡一時,中國的耽改劇如《陳情令》、《山河令》也在國際市場上掀起波瀾。因此,平台選擇以 BL 為開路者,並不令人意外。但問題在於,BL 本身在中國國內就存在價值爭議;而在宗教或社會保守的國度,這一題材更可能面臨限制。這是否能成為彰顯「中華軟實力」的長遠策略,仍值得深思。


本文將從三個面向展開:一、BL 為何成為愛優騰的出海選擇;二、其對中華軟實力的助益與限制;三、是否存在更具普世性與可持續性的替代策略。


一、耽美題材為何能出海


首先要理解,愛優騰選擇 BL 並非偶然,而是出於現實考量。


1.成本低、熱度高


與動輒數億元的古裝大劇相比,BL 劇屬於中小成本製作,但海外市場熱度極高。年輕觀眾尤其是「二次元」「腐文化」社群,對 BL 劇有天然的接受度與傳播力。對急於測試海外市場的中國平台而言,這是低風險的實驗品。


2.差異化競爭

韓國的優勢在於偶像劇與 K-pop,日本的優勢在於動漫與流行文化,中國若想在同樣的類型正面交鋒,難度極高。BL 作為一個尚未被單一國家壟斷的領域,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彎道超車」機會。

3.社群傳播優勢

BL 劇的國際粉絲社群在 Twitter、TikTok、Instagram 等平台極為活躍,習慣進行二創、剪輯與同人周邊,能夠自帶傳播動能。平台在行銷上可以省下大量成本,憑藉粉絲的自發推廣進入當地話題圈。

總體而言,BL 題材確實是中國長視頻在「出海初期」的一個理性戰術選擇。
愛墾根據網絡材料整理評述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