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17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16, 2021 at 6:37pm


陳明發《從飲食略談後現代》

起源於二戰後歐美的後現代主義,兵分幾路。


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建築學、文化研究到護理實踐,各學術領域出了許多大師。法國、英國、德國與美國學派,著重點有各有所不同。


可是,各國各位大師幾乎都不可避免地,都論及了人的生活與藝術的關系。

畢竟文化關乎生活的衣食住行育樂育與創造力。

後現代主義面對文化,不只是看表層/平面的“民俗”(要不我們的舞獅隊員/乩童法師都是文化大員了),而是看它內在的“精神”與“能量”面。



我這麽說,有點像在咖啡店吹水。


我舉一個明確的例子好了。



很多民粹主義者一張口就說:炎黃5000年文化“閑閑地”就蓋過“哪來文化”的西方。


什麽都別說,講飲食(包括喝茶)就好,人家的西餐可是流行全球的一個主流大體系。


學習西方精神的日本餐、韓國餐也已經是全球品牌,有四大/八大菜系的中餐品牌/規格呢?


慢慢想吧,大家也許找得到三兩個別例子(如鼎泰豐等),但它對全球飲食文化影響力到什麽程度?繼續想吧。


幸而中國人開始有了“文化自覺”,懂得“文化自信”是一回子事;“文化競爭力”則是另一回子事。


他們十來年前開始努力深鑽“文化創意產業”;同時嘗試融進後現代元素,跟世界同步。這就叫“自主創新”,少扮演阿Q。


這議題很廣,只說後現代飲食文化軟實力,單單“消費主義”一門等後現代文化研究,就有好幾位大師足以讓我們學習好幾年。


馬來西亞華社,要是真的關心民族未來,我過去說過,現在也不會U轉,那就是一個民族的振興,除了政治,還有文化戰線與經濟戰線。三者一樣重要;三核相撞才可能爆發力量。


報載,一華基政黨領導人要走多元種族路線,開始學習伊斯蘭文化,博學多才是好事,畢竟是承認了文化是關鍵要素。不過,對自己的文化核能在後現代時空的撞擊力,應該先有個底子才好,不是?(16.3.2021)

        (‘Self-care’: how a radical feminist idea was stripped of politics ...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9, 2021 at 3:40pm


陳明發《地方創生的主體》

地方創生,這件事很不好做。也可能因為是這樣,才輪得到我們做。

地方創生,對有些草根從政者來說,真的很敏感。


幾乎想也不必想的反應就是:這裏是我們的“地盤”;本地發展的事,輪不到"外人"管。


甲邊說:“我們不早就有城鎮化之類的計劃,結果還不是照樣輸掉選舉?”


乙邊說:“你難道看不到,本村一日遊火紅得燒天?”


為什麼他們會覺得,“地方創生”不過是“理論多多”?


甲認為“贏不了選舉,甚麼都是假的。”


乙則堅持遊客來了,“小販的乾撈麵賣多幾碗;雜貨店的豆沙餅、手工麵條賣多幾份;村屋攝影頻頻出現媒軆熱議,村民不應該感激嗎?”


地方創生的主體,不是一場選舉或某位候選人;而是一個地方整體的福祉與未來。在選賢與能的時刻,地方創生反而可看出候選人為民創造福祉與未來的決心。


旅遊是地方創生的一個途徑,但它不是全部的故事;地方美食與手信能協助旅遊活動(還稱不上產業)啟動地方創生,那只是故事的開始,遊客來來去去,整個地方的民生如何得以提升,才是真正的重心;重中之重。
(9.3.2021)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February 7, 2021 at 5:04pm


陳明發《傳承》

每個地方都有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的明顯,有的潛在;有的深厚,有的淺薄。明顯者,若缺傳承與創新,年歲一久自然失去它原有的生命力,從豐厚變淺薄,從顯性成隱性。例如,某各籍貫的社群南來闢荒開埠,百年以前啟程的原鄉,在當時還是相對封閉的社會,墾荒者所繼承的傳統,肯定很道地、純粹。


這個背景,讓馬來西亞許多華族鄉鎮的文化,產生三大特色,形成異常珍貴的非物質遺產:


(一)原鄉文化的精神原貌的流傳,例如華團的儒商角色;


(二)這精神原貌,與原鄉因為後來的社會變遷而出現的差異;


(三)此文化遺產,不僅豐富了百年前原是異壤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提升成無價的文化資本,與原是“他者”的原住社群能和平共處、同心建設。
(7.2.2021)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February 6, 2021 at 5:35pm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29, 2020 at 10:10pm


陳明發《節日:在異土傳承與發揚》


神州大地區域遼闊,節慶方式不盡相同。可是,節日的底蘊卻是相通的。各籍貫的華人即使遠漂異土,所繼承的文化價值觀與認同感,從節日中所表達出來的,與祖籍國也是相同的。隨著日常生活自然的歷史變化,在形式上可能有所變化,如沙巴的舞獅舞龍間中采納了當地原住民的音樂助陣,不僅不損原有節日所承載的傳統精神,更將之發揚到當地的其他族群裏去,促進彼此的相互理解與欣賞,更促進整體文化的多姿多彩。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