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三、居遊之美:藝境
居者,住也。居遊,客居之遊也。旅遊過程中的「居遊」,就是一般所說的「度假」。
雖然,度假地往往是在視野遼闊,自然環境良好的海濱、溫泉、森林、草場等地。由於並不是在雄闊的地方旅遊,因此也就沒有那種雄壯的場地來居住,但這並不妨礙我們體驗旅遊美境界的居遊之美。在遊大理麗江途中我們大部分時間是居住在麗江酒店的,那麼我就從麗江酒店中感受旅遊美的居遊之美吧。
面對麗江一天之中就能感受到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我還真是有點招架不住。清晨的麗江像初冬,雖不用穿大棉襖,但也不能馬虎應對,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掉進「流感」的深淵里;快中午的時候,感覺又是秋天,偶爾一陣微風襲來,還會伴有絲絲寒意;最不能忍受的是大中午,簡直就是盛夏,如果你這個時候在室外,只能等著變黑了;傍晚時分是最涼爽的時候了,夕陽西去,整個大地都展示出一種生機勃勃的狀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時候,人們才開始從家里走出來活動,或散步或遛狗或逛街,此時如同春天萬物復蘇般生機盎然,因而,傍晚的麗江是最熱鬧的時候了。
接受了一天的勞累後,晚上酒店的寧靜與舒適與白天的喧鬧相比無疑是更能打動人心的。在酒店的房間里,洗去了一身的疲勞後,大家圍坐在床上無比放鬆地閑談著白天的各種事跡。偶爾望向窗外的天空,空曠且神秘,其中還能看見許多星辰在空中閃爍,這般美麗的天空,在很多城市已經遠去了。突然覺得這樣寧靜的生活正是很多人所羨慕的生活,我想也許旅遊居遊的目的就是這樣的,忙碌過後,才能從寧靜中感悟生命價值的所在。
在居遊中我們能充分感受當地的生活文化習俗,宗教信仰,也只有通過居遊才能體現出旅遊美最特有的價值。
四、憩遊之美:場境
憩遊,休息也。Have a rest。憩:憩息,小憩片刻。憩息就是指所有以狂歡節式的節慶活動為主體的專項旅遊活動。我們把這種憩遊活動創生出來的旅遊之美的形態,描述為「場境」。
雲南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全國55個少數民族,雲南就占了25個,因此雲南人民也可以說是熱情的代名詞。我記得我們在遊覽大理邊境上的一個邊陲古鎮時,途中大部分都是以節目慶典的形式展現的。其中不乏有「上刀山,下火海」等節目,在表演過程中,當地的少數民族會熱情的與你互動,會教你說屬於他們的語言,雖然大部分我已經記不清了。但我仍舊記得他們淳樸的笑容,面對他們熱情的招待,心中也覺得世界很美好,那些貪汙腐敗的報道等等,似乎都是不會屬於這個世界的。一場節目看下來,只能用目瞪口呆來形容當時我們心里的激動了。旅遊的憩遊活動美就是靠其活動中的狂歡性體現。
五、憶遊之美:幻境
憶者,回憶也。憶遊是人們在頭腦中把旅遊活動重新組裝呈現出來的過程。
人們常說:旅遊就是購買一段美好的回憶。所以如此,是旅遊美發生在旅遊活動之中,使人們得到了美感,存在於記憶之中,使人回味無窮。通過回憶打開記憶之門,美,也就再次呈現出來。
從雲南回來之後,自己久久不能從那美麗的大理,浪漫的麗江中回過神來。特別是麗江,一座被稱為艷遇之都的古鎮,讓人難以忘記,記得當時,我們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再麗江古城里遊玩的。在沒去麗江之前,只是聽說麗江古城是現今保存得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去了之後,對於這話也是有了更深地體會了。導遊跟我們說,在麗江古城,極容易迷路,但只要照著「順水進,逆水出」的方法就不會走丟的。也許,你會覺得這句話太片面了,但只要你體會到麗江古城的大,你會覺得這句話真的是很實用的。當時我們就曾迷路,在我們都筋疲力盡的時候才在問了當地人以及結合導遊告訴我們的話,才從里面走出來。
麗江古城里最多的店面算是酒吧了,各種各樣的酒吧,露天的,室內的,復古的,典雅的等等,數不勝數。當中有一條很著名的酒吧一條街。古城里很著名的酒吧都聚集在這里。除了酒吧之外,麗江還有一個很著名的景點就是木府了,前段時間電視臺熱播的《木府風雲》就是在這里拍攝的。熙熙攘攘的人穿梭在古城的各個角落,大家沒有了平日匆忙,多的只是一顆閑散下來靜看風景的心。或許只有旅遊才能讓一顆忙碌的心放鬆下來,也只有旅遊才能讓超負荷的心得以寧靜。
旅遊憶遊之美是通過它的夢幻詩性展現出來的。人的記憶對某些特殊事物記得尤為清晰之外,大部分的記憶都是模糊的。也因為如此,旅遊美的記憶性也是夢幻性的。
旅遊主要在於讓自己體會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人類智慧的結晶。而旅遊美就是從中誕生出來的對美的感受。旅遊美不僅是對人的身體健康,精神狀態的改觀有重大的積極作用。還對樹立正確人生態度有促進意義,重點在於它可以塑造我們的美麗人生,感悟生命的真諦。(陳昌茂,2021《旅遊美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西方美學史
西方美學史是從古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到現代歐美的美學思想發展史。西方美學史源遠流長,著名的美學家、著作和流派極多,影響遍及世界。近現代中國美學也受到它的影響。
中國美學史
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從奴隸社會開始,中國思想家就把審美與藝術問題同宇宙、社會、人生的根本問題直接聯系起來加以觀察和思考,雖在表述和論證上顯得不夠系統,但在根本上貫穿著自己獨特的深刻的哲學觀念。在古代文明發達的幾個國家中,中國美學自成一個獨立的嚴整的系統。
中國美學研究“美學是伴隨世界史的全球化進程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而產生和發展的”,中國美學研究有一個引進、傳播、發展及創新的過程。
美學在中國的引進
清末民初,以王國維先生為代表的留學知識分子,將西方美學的思想方法、學科體系引入中國。以王國維先生修訂的教學大綱將《美學》列入教學計劃,標誌著美學在中國的確立。後以朱光潛先生為代表的一批美學家,進一步將西方美學理論介紹到中國。特別是,從德國留學歸來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使美學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重視。
美學在中國的傳播
中國美學研究在形成最初的原理著作時,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學原理著作,從1917年到1930年,中國共出版了標準的美學原理著作6部(蕭公弼的《美學概論》、呂澄的《美學概論》、呂澄的《美學淺說》、陳望道編著的《美學概論》、范壽康的《美學概論》、徐慶譽的《美德哲學》),另有美育原理著作3種(李石岑的《美育之原理》、蔡元培等的《美育實施的方法》、大玄、余尚同的《教育之美學的基礎》)。
如果說,朱光潛和蔡儀的美學代表了中國美學在學科上對西方美學和蘇聯美學的移植,那麽,王國維的方向,即用美學的觀念來重講中國材料,特別是重講中國藝術,表現在宗白華和鄧以蟄的著述中,特別是宗白華在西方斯賓格勒思想和國內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從一種世界文化比較的背景中去探討中國美學的獨特性,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美學在中國的發展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學界展開了一次關於美的本質的學術大討論。在以美的本質為基礎的美學類型里,討論美的本質,成了共和國前期重建中國美學體系的基礎工程。該討論得出了四種觀點:
1、客觀派:美是客觀的,以蔡儀為代表;
2、主觀派:美是主觀的,以高爾泰和呂螢為代表;
3、主客觀統一派: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以朱光潛為代表;
4、社會派: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以李澤厚為代表。
這四種觀點互相爭鳴,從20世紀50年代爭論到20世紀80年代,80年代的美學熱是這四派爭論的繼續及各派的體系化的完成。李澤厚為代表的實踐美學成了中國美學的主流。
美學在中國的創新
21世紀初年,美學在中國進入了本土化的創新時期,有三個突出亮點:
1、曾繁仁生態美學流派的創立。曾繁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提出了生態美學。生態美學是中西交流對話的產物,曾繁仁看到的正是生態美學所包含的深厚的世界性和中國性理由,生態美學是要把一種新型的美感注入人們的心靈中去,讓人對人生的態度和對自然的態度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轉變。
其特點為:第一,它不但與世界主流思想相應和,也與中國發展帶來的生態形勢相關聯;第二,中國美學的主潮一直把美學提升到一個世界觀的哲學高度,生態美學代表的是一種美學整體觀點的轉變;第三,這一流派為中國美學的大繁榮、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2、張法美學原理理論的創立。張法《美學導論》(1999年12月第一版,2004年10月第二版,2011年7月第三版),在十多年里連出三版,標誌著張法先生十年磨一劍,致力於美學原理理論的創新。其特點為,第一,它使美學原理成為真正的“美學原理”:具有知識性、理論性、系統性特別是指導性,成為指導部門美學研究的基本原理;第二,它創新性地解決了一系列美學難題——如美的起源與美的本質、審美體驗與美的指認、部門美學與美學原理、美感客觀化、符號化,美的審美類型,美的文化性質等;第三,其基本理論為部門美學奠定了學理的基礎,標誌著中國美學原理的創立。
3、陳昌茂旅遊美領域的新發現。陳昌茂先生在長期的旅遊研究、旅遊教學和旅遊工作實踐中,提出並論證了“旅遊美”的範疇,從而從學理上繼藝術美、自然美、技術美之後開創了一個新的美學領域。其特點為,第一,它指出了旅遊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旅遊美;第二,旅遊美體現為:五種美感經驗:神話詩性、抒情詩性、暢爽詩性、狂歡詩性、夢幻詩性;五類審美對像:擬態景觀、風景景觀、環境景觀、場所景觀、旅遊紀念品景觀;五種審美境界:象境、實境、藝境、場境、幻境;第三,該體系開創了中國旅遊美學研究的新範式。(下續)
美學研究對象
第一種意見提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意見提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
第三種意見提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像,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於美學研究的中心。
鮑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認為,美學對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認識的完善。他說:“美學的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單就它本身來看),這就是美;與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認識的不完善,這就是醜。”“美,指教導怎樣以美的方式去思維,是作為研究低級認識方式的科學,即作為低級認識論的美學的任務。”這就是說,作為低級認識論的美學,它的任務就是研究感性認識的完善,也就是美。雖然鮑姆嘉通認為美學是研究美的,但他卻並不排斥藝術,而且以藝術為研究的主要內容,他說:“美學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維的藝術,是美的藝術的理論。”
黑格爾認為,美學對像是研究美的藝術。他說:美學的“對象就是廣大的美的領域,說的更精確一點,它的範圍就是藝術,或毋寧說,就是美的藝術。”他所說的美並非一般的現實美,而是藝術美。他認為美學的正當名稱是“藝術哲學”,更確切的說是“美的藝術的哲學”。根據美學是“美的藝術的哲學”這種名稱,就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學研究的領域之外。但黑格爾也研究自然美,他之所以研究自然美,是因為自然美是心靈美即藝術美的反映形態。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爾派美學的同時,非常強調對現實美的研究,強調藝術對現實的美學關係。但他認為美學研究的對像不是美,而是藝術。他在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中寫道:“美學到底是什麽呢?可不就是一般藝術、特別是詩底原則的體系嗎?”在對藝術的研究時,應包括美學意義的美,但藝術不局限於美,因為美學的內容應該研究藝術反映生活中一切使人感興趣的事物。他認為美學如果只研究美,那麽像崇高、偉大、滑稽等等,都包括不進去。美學對像大於美,而應該包括整個藝術理論。
主幹學科
美學的範圍與宇宙同在,與人類同在,作為一本美學原理,應該講哪些內容呢?這不但涉及到美學作為一種學術按自身的邏輯關聯的內容,還要涉及到教育體系的學科分類對美學的具體呈現的制約。
在中國,一是放在哲學一級學科下面的二級學科的美學,二是藝術學下面的四個一級學科里:藝術理論、美術與設計學、戲劇與影視藝術學,音樂與舞蹈學;三是文學下面關於文學的諸學科和一級學科外國語言文學下面的各國文學,四是一級學科建築學下面與建築藝術相關的學科和林學下面的園林植物和觀賞園藝。這里最為重要是因藝術學與美學的分離而產生出來的藝術概論(或藝術學概論)與美學的關係。可以說,美的藝術類型與藝術概論所講的內容甚多重合。因此,還要對學科分工的內容加以考慮。在綜合這兩個方面方面之後,一本美學原理,一是要列出所應講的問題,二是在這些問題講清之後,要讓人對整個美學問題有一個整體性的領悟。
基於此,一本美學原理,最需要講的問題如下:
1,審美現像學,講清楚當人面對美,做審美欣賞時,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審美是怎樣開始的,怎樣進行的,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
2,審美類型學,講清楚美分為幾大基本類型,如美、悲、喜等大類,下有小類,如美之下有優美、壯美、典雅,這些類型各自的特點是怎樣的。
3,審美文化學,講清楚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念和表現形式,進一步理解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觀念和形式。
4,形式美法則,講清楚超越文化和時空的美的基本法則,如形、色、對稱、均衡等。
5,美的起源,從人類文化學來看,美是怎樣產生的,人是怎樣認識到美的。
6,美學的學科歷史,講清楚美學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其規律是什麽。
在這六大問題中,最重要的是審美現像學、審美類型學、審美文化學、形式美法則,作為教育體系中的美學原理,知道了這四大方面,就基本上把握住了美學。
(收藏自百度美學)
旅遊美的概念
旅遊美是遊客在旅遊活動中創生出來的一種美及美感。
旅遊美,是繼藝術美、自然美、科技美之後,美學的又一大新領域。旅遊美這個概念最早曾任貴州大學旅遊美學和旅遊管理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陳昌茂副教授創建。在長期的旅遊研究、旅遊教學和旅遊工作實踐中,他提出了“旅遊美”這個概念,先後撰寫並公開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以豐富旅遊美的內涵。
旅遊美及美感發生是以旅遊過程的活動為基礎的,一次旅遊活動過程由前過程、過程、後過程三部分構成,表現為五個節點:願遊——行遊——居遊——憇遊——憶遊組成的邏輯結構。前過程是對旅遊標示物的認知,激發出旅遊動機的過程——願遊;過程是遊覽過程,表現行遊、居遊、憩遊;後過程是遊覽活動完成後遊客對旅遊的回憶——憶遊。遊客在旅遊活動中因某一節點客體形象的沖擊,而創生的直覺形象是一種美感經驗,是旅遊生活的最高體驗,具有神話詩性、抒情詩性、暢爽詩性、狂歡詩性、夢幻詩性的特征。
美感經驗又叫美感,從心理感受上說,就是審美事件發生時所呈現的一種獨特的陶醉的瞬間狀態。美感經驗是審美事件的唯一標誌,只有產生了美感經驗的活動,才能稱作審美活動。美感經驗不同於一般感官感覺的區別在於:
第一,美感是內在心身與審美對象統一為一個直覺形象的經驗。
第二,美感是經過人的內在心境和情感自主創生才能誕生。
第三,美感經驗不是純粹的生理感官層次上的,而是人的心、身、情感等整個生命活動所突然創生的狀態。
陳昌茂教授建議,應把“旅遊美”美育納入國家社會政策體系。人要實現自我,就要有審美權利。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不是多餘的,每一個階段都應感受到來自美的聲音。將旅遊上升為一種必須,上升為人類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上升為個體價值實現的途徑,也就上升為一種權利,從法理學上說,如果能構成一種法理依據,那麽,更需要從國家社會政策體系來保障這種權利,這是人類在自我實現或者說在追求人類價值上的一個歷史性的進步。
旅遊美的核心內容
一、旅遊美的創生:五個活動節點:願遊、行遊、居遊、憇遊、憶遊。
二、旅遊美的審美對象:五類旅遊景觀:擬態景觀、風景景觀、環境景觀、場所景觀、旅遊紀念品景觀。
三、旅遊美的美感經驗:五種美感經驗:神話詩性、抒情詩性、暢爽詩性、狂歡詩性、夢幻詩性。
四、旅遊美的審美境界:五個境界:象境、實境、藝境、場境、幻境。(陳昌茂,2021《旅遊美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陳昌茂《旅遊美的審美對象與美感經驗漫談文》
旅遊美是遊客在旅遊活動中創生出來的一種美即美感。在人類審美文化的歷史長河中,藝術美、自然美、科技美已經成為美學的三大領域,其理論與實踐都不斷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從理論上構建旅遊美學的理論體系,以適應旅遊時代的需求。審美對象與美感經驗就成為旅遊美學理論構建的基礎工程。
從理論上來說,與旅遊審美態度形成意向性結構的事物構成旅遊審美對象。從實踐上來看,旅遊美創生中的質料表現為旅遊景觀。所以,我們把作為旅遊審美對象的旅遊景觀界定為旅遊美創生中的可感物像的總稱,它是旅遊美及美感發生的質料。 美感經驗又叫美感,就是審美事件發生時所呈現的一種獨特的陶醉的瞬間狀態。旅遊活動創生的美感我們稱為旅遊美美感經驗。
一、旅遊美的創生:五個活動節點
旅遊美的創生生是以旅遊過程的活動為基礎的。那麽,什麽樣的怎麽樣的旅遊活動才創生出旅遊美呢?這就需要確立旅遊活動的單位和結構。“次”是旅遊活動的基本單位,一次旅遊活動過程由前過程、過程、後過程三部分構成,表現為五個節點:願遊—行遊—居遊—憇遊—憶遊構成的邏輯結構。
1、願遊
願者,本義:本初的想法。願遊者,旅遊之“本真的念頭”也。願遊活動指旅遊動機的形成過程,是旅遊活動的起動節點。
2、行遊
行者,走也。行遊者也。行遊是指旅遊活動中的客人在景區遊覽觀賞活動,——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觀照交流。
3、居遊
居者,住也。居遊,客居之遊也。居遊就是在當地租房居住下來,再四處漫遊,深入體驗遊戲生活。
4、憇遊
憩者,休息也。have a rest。憩:憩息,小憩片刻。憩遊就是指所有以狂歡節式的慶慶活動為主體的專項旅遊活動。
5、憶遊
憶者,回憶也。憶遊是人們在頭腦中把旅遊活動重新呈現出來的過程。
簡言之,一次旅遊等於願遊行遊居遊憇遊憶遊之和,可以概括為“旅遊五節點”。杜威說:“當我們擁有一個經驗時,中間沒有空洞,沒有機械的結合,沒有死點”。
在這裏,我們可以揭露“旅遊六要素”理論的謬誤了: 它不是一個經驗的元素的結構,而是多種經驗的“機械的結合”,它是日常生活的多種經驗的組合,不是“一次旅遊”的經驗。“旅遊六要素”在實踐中帶來許多危害,應該好好反思。
二、旅遊美的審美對象:五類旅遊景觀
從空間的角度來看,審美對象很像是一個受優待的形象,因為它總會從背景當中凸顯出來,使自生得以體現。這種體現就是旅遊審美意識意向性結構的形成。杜夫海納認為,審美對象與實用對象的區別還在於,審美對象能夠呈現自己的作者,同時顯示出一定的風格,而如果某個實用對象也具備了這兩個特征,那麽它就同時轉化成了人們的審美對象。(下續)
1、擬態景觀
擬態景觀,就是由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旅遊地形象,它並不是旅遊地的的鏡子式反映,而是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旅遊地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加以結構化的環境形象。旅遊景觀的重要特點:大眾傳播形成的擬態景觀影響人的旅遊動機。
(1)旅遊標示物
旅遊標示物往往具有歷史性、構造性與藝術性等特點,它的原型可能是簡單的、世俗的、尋常的,但是由於人們在原型上附加了另外的“意義”,使這個尋常之物變得不尋常,成了具有深化的特點——它的附加的意義是虛構的,但不是虛假的,會指向人類心靈中某些價值訴求。
(2)旅遊形象
根據城市本身旅遊形象影響因子組合情況, 可以把城市旅遊形象定位分為兩種方式,一種為綜合型定位,另一種為特色型定位。
2、風景景觀
風景景觀主要由五個元素構成:山、水、林、氣、築。首先是這五個元素有自己獨立的含義和狀態,同時,也有自己的變形,我們把這種獨立的形態和變形稱為“單體景觀”——即“景物”;進而,不同的景物又能組合成一個相對穩定而易識別的整體,我們把這種“組合景觀”稱之為“景點”。用“遊線”將它們組合起來,結構地存為一個整體,我們就稱之為“景區”了。
3、環境景觀
形成三種城市風格,二種鄉村風格。
三種城市風格:(1)生態城市;(2)山水城市;(3)園林城市。
生態城市、山水城市、園林城市共同的本質是為人創造人和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的理想環境: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優秀的人工的環境,它不僅宜居而且宜遊。
二種鄉村風格:(1)農家樂風格:以農戶家居和農、林、牧、漁及園藝等農村資源為載體的“農家樂”,是現階段農村旅遊的基本形式。以城鎮居民休閑需要為目標,突出農村生活特點,形成鄉土文化氛圍,避免盲目求大求洋:製訂實施廁所、排汙和垃圾處理等基本生活設標準,逐步提升和規範接待服務水平。(2)博物苑風格:博物苑是在博物館的基礎上,包含了其周圍以及其中的建築、山水、動植物等的環境和園林因素,從而不僅能提供教育功能還能提供休閑娛樂功能的更為完善的博物館。 “苑”中對自然環境的注重,以及可以有效發揮某一特定區域的經濟、娛樂、健身、休閑功能。“民族村寨博物苑”中文化保護與利用和整體環境並重,利用文化作為核心吸引力,以自然環境為遊覽氛圍,形成有範圍廣大的活動空間、環境優美、文化獨特的理想遊覽地。
4、場所景觀
場所設計:四元棲居(天、地、人、神)在一堂SITE。
從現代五花八門的旅遊節目來看,場所景觀越來越多了。也就是一種強刺激使人短暫地進入迷狂狀態。一場大型演出、一次大型活動、一次節日慶典、一次競技活動……這種活動往往有明確的主題,有特別的場所,有轟動的人氣。所以,我們用“專項”一詞來對它進行概述。
專項活動產生迷狂的途徑往往是使用一種“磁場”的效應——製造一種把人融入其中的強烈分為,這種強烈分為就像大型的“磁場”,每個遊客仿佛是一個例子,進入其中便被磁化。如果我們借用“審美場”的理論,那麽,這旅遊美便是由於審美常產生的強大沖擊力的後果。有的是某一活動本身的沖擊力,如蹦極。如攀岩,如沖浪,如漂流……專項活動室旅遊活動中的節目構成,也可以單獨成立,如某大型體育運動會的開幕式,如民俗節日的競技活動等。
5、旅遊紀念品景觀
旅遊紀念品,即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購買的精巧便攜、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藝品,有極高的收藏與分享價值。
一物九變:變色、變形、變用途;變怪、變醜、變滑稽。
旅遊紀念品的審美經驗表現為小品詩性。“小品詩性”是借用近年來我國的一種藝術形式“小品”。小品一般從美學上看,可以歸納為審美中的“喜”一類,即“怪”、 “醜”、“滑稽”的類型。(下續)
三旅遊美的美感經驗·五種美感經驗
1神話詩性
在願遊活動中,遊客大腦中的“現實”是經歷了五次偏離呈現的一種格外的“超現實”圖景,一種用想像和借助想像形成的神話圖境,令人向往。由於從原型到“超現實”的過程與神話形成的過程極為相似,遊客用想像和借助想像把握旅遊地,是在自己的頭腦裏構建了一個神話,於是我們用“神話詩性”來表述這種美感經驗。
2、抒情詩性
行遊就是指旅遊活動中遊客在旅遊景區的遊覽觀賞活動,是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交流,這種交流創生的美感經驗我們稱為抒情詩性。
黑格爾在《美學》中說:“真正的詩人並無須從外在事物出發,滿懷熱情的去敘述它,也無須用其他真實環境和機緣去激發他的情感。他自己就是一個主體的完滿自足的世界,所以無論是作詩的推動力還是詩的內容都可從他自己身上去找,不越出他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情景,情況,事件和情欲的範圍。”
遺憾的是我們芸芸眾生大多數不是“真正的詩人”,我們需要“真實環境和機緣去激發我們的情感”。於是,我們需要在旅遊景區中行遊,在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交流中成為自己的詩人—抒發自己感情的抒情詩人。
3、暢爽詩性
我們把居遊旅遊活動創生的旅遊美美感經驗稱為“暢爽詩性”。
居遊是旅遊生活的最高也是核心的部分,它充分體現了另一種生活方式—遊戲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生活方式體現出或表現出了旅遊美的最特有價值。
居遊是生活在一種浪漫的詩情畫意中,完全不同於日常生活的世界。輕鬆、自由、愜意、快樂、幸福、自豪、自信、自得、自樂,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麽美好,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空間的生活。
4、狂歡詩性
憩遊是指參與某種具體的特色文化活動,往往是宗教、藝術、體育、習俗為主體的專項旅遊活動的總稱。它把人們帶入了一種陶醉的狀態,進入了一種高峰體驗,暫時地失去了自己,進入了一種迷狂的的狀態。
“狂歡詩性”這一美學命題的由來
“狂歡詩性”源於對“狂歡化”的靈感。
“狂歡化”這一美學範疇是蘇聯文論家米·巴赫金提出來的。所謂狂歡化,指狂歡節式的慶賀、儀式、形式在文學體裁中的轉化與滲透。我們將“專項旅遊活動”創生的美感經驗稱為“狂歡詩性”是由於“專項旅遊活動”與狂歡節相似。
狂歡注重的是群體的一種行為與思想的特別解放,在達到群體思想解放之後,個體在這種氛圍中領略到人的在我的意義,自我的狂歡體驗。這是一種審美高峰體驗, 這是一種審美“狂歡詩性”。
5、夢幻詩性
我們把憶遊活動創生的旅遊美美感經驗稱為“夢幻詩性”。 當旅遊活動進行時,遊客都在“play”----“遊戲”; 當旅遊活動結束,人們回憶起它時,發生了“playback”---“ 回放”。
但是,記憶又往往會辜負我們,產生“話到嘴邊”的現象:就是想不起來了。回憶變成了追憶:需要某種刺激才能喚醒記憶。對於旅遊美來說,人們可以通過某物刺激回憶(recall)和再認(recognition)得到實現。旅遊紀念品承擔了這一功能。遊客在遊覽過程中往往會拍攝照片,現在大多使用了錄像。從古至今一直保持著的一種方式,就是在遊覽過程中購買紀念品。它可以在遊客心境好的時候,或遇見老朋友的時候,幫助回憶或再認當時的“旅遊情景”。正是由於旅遊美可以通過紀念品刺激回憶和再認復活,而且復活時成了“夢幻詩性”,-----超時空的美感經驗。
在全球一體化和地球村的背景下,旅遊成為大眾生活方式。旅遊美就成為研究一項事關人類價值(特別是個體價值)實現途徑的人類審美文化領域。我們以“旅遊活動”這一核心概念的邏輯結構----願遊—行遊—居遊—-憇遊—憶遊為理論原點,按“旅遊活動創生旅遊美”的原理,開始確立“旅遊美”的學術工程。當然,我們還“在路上”。
四、旅遊美的五個境界:象境、實境、藝境、場境、幻境。
(陳昌茂,2021《旅遊美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美雖然無處不在,但從人類文明至今,從美學學科上來說,是柏拉圖、黑格爾使“藝術美”上升到了學理範疇,成為一個領域;是康德使“自然美”上升到學理層面,正式成為一個美學領域;“技術美”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由日本美學家竹內敏雄的研究,使其成為國際公認的美學領域。所以,美學領域是不斷擴大的。
“旅遊美”是繼“藝術美”、“自然美”、“技術美”之後,美學的又一大新領域。“旅遊美”這個概念最早由貴州大學區域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貴州大學旅遊美學和旅遊管理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陳昌茂教授創建。在長期的旅遊研究、旅遊教學和旅遊工作實踐中,他提出了“旅遊美”這個概念,先後撰寫並公開發表《論<旅遊美學>學科理論體系的重構》、《論旅遊美的審美對象》、《論旅遊美的美感經驗》等多篇學術論文以豐富“旅遊美”的內涵。
該理論從美學角度較為系統地詮釋了“旅遊美”的創生、審美對象、美感經驗和審美境界,從而成為繼“藝術美”、“自然美”、“技術美”之後,美學研究的又一大新領域。本書是旅遊美理論構建的原典著作。
目錄
序論 旅遊美理論構建及其現代價值 莊勇
第一篇·旅遊美學講義
第一章 什麽是旅遊美學
第一節 旅遊與美學的關係問題
第二節 《旅遊美學》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
第三節 構建《旅遊美學》學科理論體系的意義
第二章 什麽是旅遊美
第一節 旅遊美是美的大家族中的一個成員
第二節 旅遊審美文化
第三節 旅遊美的意義
第三章 旅遊美的美感經驗
第一節 旅遊願遊的神話詩性
第二節 旅遊行遊的抒情詩性
第三節 旅遊居遊的暢爽詩性
第四節 旅遊憩遊的狂歡詩性
第五節 旅遊美的夢幻詩性
第六節 旅遊美美感分析的意義
第四章 旅遊美的審美對象
第一節 與旅遊審美意識形成意向性結構的旅遊景觀
第二節 旅遊景觀是旅遊地的旅遊開發者的審美文化作品
第三節 旅遊地審美開發精要
第五章 旅遊美的審美境界
第一節 願遊之美:象境
第二節 行遊之美:實境
第三節 居遊之美:藝境
第四節 憩遊之美:場境
第五節 憶遊之美:幻境
第六節 旅遊美的審美境界分析的意義
第六章 旅遊美的旅遊批評
第一節 旅遊活動批評
第二節 旅遊地旅遊景觀建設批評
第七章 旅遊美美育
第一節 美育是指人從事非功利的感性活動
第二節 旅遊美美育是美育的大眾化途徑
第三節 應把“旅遊美”美育納入國家社會政策體系
第二篇·旅遊美專論
人類旅遊生活的詩意化存在——對旅遊“第二空間”理論的解讀
黔東南苗鄉侗寨文化旅遊發展綱要
試論貴州儺堂戲的旅遊美價值與利用方式
荔波世界自然遺產地利用規劃思想
論貴州省安龍歷史文化的旅遊開發
論水利風景的“復合景觀”特性與景區界定的適中原則
《貴州戀歌》的旅遊美美感經驗表現
第三篇·旅遊美百度
一、談中國旅遊美學的困境
《旅遊美學教學內容整合研究》述評(上篇)
《旅遊美學教學內容整合研究》述評(中篇)
《旅遊美學教學內容整合研究》述評(下篇)
二、碩士論文目錄與摘要(選錄)
三、用旅遊美激發青春的激情(本科作業選錄)
尾論 旅遊美:中國美學研究的創新與貢獻 李玉龍
附錄
後記
白垚《舊詩紀事》
我愛新詩亦愛舊詩,現代詩之餘,偶用舊詩紀事,以其簡而易寫易記。下面幾則,或當時草草記下,或事後追記,記的多是當年藝事,部分可作為我的行狀,按年份編列,可作另類年表。
[文壇9則]
《五嶼光景》
讀史讀經還讀劍,江山如畫復如煙,
漫道五嶼光景好,我混龍蛇濁水邊。
(1957年,臺大畢業,入《學生周報》,赴新馬。五嶼,馬六甲舊稱。濁水,吉隆坡爛泥河。)
《學報青青》
學報青青縱所知 ,俚歌班頓竹枝詞,
文章家國華巫印,藝事春秋禮樂詩。
(1957-1967年,在《學生周報》當記者、編輯,兼通訊部活動,工作和學習相長,認識不少作者、讀者、通訊員、學友等優秀青少年,他們多才多藝,日後多成知友。)
《浪拋新卷》
浪拋新卷傖夫惱,噪據山頭縱斧刀,
兒戲何妨長眼看,飄風驟雨不終朝。
(1958年·,《蕉風》詩冊《美的V形》引起論爭。現代詩踉蹌起步,有點孟浪,但如斯稚嫩,卻招來刀斧,也大非所料,當年很是阿Q,遂以兒戲觀之,其實,縱刀斧的人認真得很。)
高原說藝
高原說藝會文時,青在篇章綠在枝,
方外少年多秀美,初聲想象宋新詞。
(1962年,《學報》、《蕉風》在金馬侖高原,合辦兩刊的青年作者野餐會,亦工作學習相長也。)
彩筆華弦
為書麗寶南來事,細檢輿圖共簡編,
采得古城花百朵,我揮彩筆向華弦。
(1957年,初聞漢麗寶故事。1963年,開始構思劇本《漢麗寶》,試以現代詩入歌。華弦指作曲家陳洛漢,日後《漢麗寶》屢獲佳譽,皆陳氏歌曲之功。彩筆應為拙筆,當時,年不少而氣盛,故有此誤。)
閑話四編
主義誇誇無俚甚,蛙鳴各各井觀天,
文壇攘攘吾違眾,現代詩閑話四篇。
(1964年,寫〈現代詩閑話〉4篇,至今觀之,仍是閑話。回顧來時路,當年多少有些勇往不知前路險的莽撞。)
嚇然冬烘
鴻蒙開辟巧題詩,嚇煞冬烘語費思,
蕉窗開後風能透,豈關立異與標奇。
(1969年,與牧羚奴、李蒼、姚拓改版《蕉風》,202期起,十分現代,校完清樣後返家,卻寫下這首七言絕句記事。)
現代文風
現代文風浩蕩開,冰峰解凍雪山頹,
溶溶化作天河水,灌向千溝萬壑來。
(1969-1981年,現代文學在《蕉風》、《學報》跌跌撞撞了十多年,終與完顏藉、牧羚奴合編《南洋商報》的《文藝》、《文叢》會合,風氣大開。)
江山如畫
風雨滿城曾昨夜,江山如畫又今朝,
河川九派沈刀斧,竟起龍樓百丈高。
(1999年,會雅蒙、早慧、淑貞、春美諸小友,說舊事,話今朝,想起〈浪拋新卷〉一詩中的刀斧,是真兒戲了,當年的阿Q並不阿Q,大慰。)(南洋文藝 5/6/2000)
《海國圖誌》—— 中國有關世界文明最早的百科全書
在清朝林則徐、魏源之前,中國人並不是不知道世界,事實上,早在先秦時代,中國人就知道大九州、小九州,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且此後千百年,中國人也通過各種方式與域外文明打交道。只是到了清代,特別是到了康乾盛世,物質上的繁華讓中國人飄飄然,周邊的藩屬也給予足夠的尊重、羨慕,奉中國為“上國”,於是中國人也自以為世界中心,自詡為“天朝”。(馬勇《欲製外夷者,必先悉夷情》,(2017-08-07 愛思想平臺)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3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