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4.8/5 stars.

Views: 2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4, 2021 at 5:08pm

黃秀香·無反對區分界線

現代主義崇尚科學及講究精確方法,而後現代認為人是自然的解釋者,也是宇宙的觀察者,可透過科學改造和利用世界並控制世界,以證明自己、肯定自己,使自己處於主體地位。如英國經驗論和法國唯物主義把哲學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笛卡兒、康德的哲學確立人的主體性地位;直到黑格爾確立自我意識、絕對精神作為哲學的對象。而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的反叛,把注意力局限於第三者-語言、注重解構、散播非連續性、去中心、消解統一性(鄭祥福,1999:31-32)

後現代理論反對區分界線,如布希亞(Baudrillard, Jean)反對基進社會理論範疇;李歐塔(Lyotard, Jean-Francois)反對理性主義、反對範疇區分與系統化、反對哈伯瑪斯的歷史與社會的全觀。因此,後現代理論者更想進一步顛覆傳統哲學與社會理論,並展開新的理論與政治觀點。(黃秀香,2003,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February 7, 2021 at 5:55pm

陳明發《文化的系统學習》

文化傳承的具體實踐,包括建構有關場域,例如學校,以累積有關的文化認知、技能與知識等體化(人才)資本。文化資本不只是存在於體制化場域,它也存在於日常的其他文化實踐,例如家庭成員之間非正式的耳濡目染,或活動等媒介的傳播。這都是時段不長而又不穩定的文化學習,它可能發揮的文化傳承效應,也就出現“臨時性”與“碎片化”現象。“不會產生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不能將知識內化為體化資本。”(參考:薛夢晨, 2018, 基於文化資本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

系統的文化傳播活動可能促成非遺“群體化”,讓“不同年齡、階層、組群的 傳承人的體化資本,匯聚於同一文化場域,集思廣益、群策群力而凝聚成巨大的力量,形成巨大的資本增量,促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發展價值的轉換與超越。”(參考:薛夢晨, 2018, 基於文化資本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

文化傳播活動首先需要“傳授人”;“傳授人”首先必須是“承襲者”。二者“本質上是地方群體中的文化精英”,能提高“體化資本的轉化速率和體化資本存量”。他們之間的分別是,“承襲者會隨內化資本存量的累積而產生質的飛躍,轉變為傳授者,有能力傳播已掌握文化知識、技能,發掘文化資本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能力也會因此提升。”(參考:薛夢晨, 2018, 基於文化資本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24, 2020 at 1:16am


陳明發《敘事豐富性》


講故事要掌握取捨的藝術。就像所有的藝術,敘事有其豐富性;但任何一個故事,不可能窮盡其所有可能的豐富性。實際上也無此必要,因為一個故事之所以感人,往往在呈獻得絕好的一兩點上。即使是這樣,来到細節也有主次之分。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