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在重要的時刻發表演講或談話,一定要情真意切,針對國家的未來提出既實際又有道德高度的箴言。

如果他能坦誠謙虛、符合人性,相信他的演說,一定能打動人心,替歷史留下最好的見證。


近年來我讀書,對歷史上重要的領導人重老之時所發表的談話,或任滿離職時的感言,極為重視,因為這種講演都可看出他們之所以偉大的道理。我對英國伊莉莎白一世女王死前一年多所發表的《女王感言》,以及美國總統華盛頓的《臨別贈言》最為佩服。

伊莉莎白一世乃是英國最偉大的女王,她在位44年,到了1601年,她已68歲,行將就木。於是在1601年11月30日,她面對國會議員發表了《女王感言》的談話,那是英國歷史家公認的“黃金演說”。女王在演說裡交代了她統治的信念,那就是一旦死去,她在上帝面前有膽去面對上帝對她的質問,她也承認由於無知,她一定犯了許多錯,使別人受害,對於她的錯誤,她也希望上帝追究,不要寬恕。伊莉莎白女王心胸遠大,一切根據上帝之道而行,但也將錯失歸於自己,心胸坦蕩蕩。她之所以偉大,這篇“女王感言”,就是見證。

而華盛頓在1796年9月17日任滿離職,他發表了“臨別贈言”,那是篇最好的感性政論。他對美國的未來有嚮往,也提醒美國人民獨裁政治應該避免,國家應該團結。他也謙虛的承認,“如果我總統任內有價值,但那只是暫時的,我的離開亦無損於國家。”華盛頓也警告同胞,對外國要保持警覺,要掌握自己國家的方向。他在最後也承認,自己犯了許多錯誤,“我懇切的祈求上帝,把這些錯誤可能產生的壞處,予以避免或減輕,也希望我的國家永遠寬容這些錯誤,希望我國能力薄弱而犯的過去,會隨著我的長眠地下,而湮沒無聞。”


在這篇“臨別贈言”裡,一個領導人的謙虛,承認能力不足,希望同胞原諒,讓往後的領導人帶領大家往前進。他沒有自視偉大,相信國家乃是代代相傳的永遠連續體,他的這種態度符合人性,對美國人民當然成了最好的前輩贈言!


近年來我很關心各國古今領導人的談話,我發現,一個國家出了一個傑出的領導人,他的講話風格,就會創造出一種政治風格,帶動國家的進步。如果國家出了個平庸的領導人,他的語言乏味,內容平庸,政府的表現也必然乏善可陳。(星洲日報/指南針‧作者:南方朔‧台灣評論人。收藏自 2016-01-16 星洲日報)

Views: 10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