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鵬·馬來西亞華人社團歷史悠久:出現內聚與外散狀況

(中國僑網2016年12月1日電)近日,由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與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共同主辦的“華商與僑團:歷史演變和地域比較”學術研討會順利召開。來自新加坡、韓國、加拿大等地的海外學者與四十余位國內學者共議全球僑團的發展脈絡及功能特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宋燕鵬在會上發表了題為《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的內聚與外散》的演講。原文摘要如下:


馬來西亞華人不是東南亞諸國中華人人數最多的,但卻是華文教育唯一沒有斷層的華人群體。馬來半島最早的華人社團從馬六甲的神廟組織開始,同時義山組織也隨著華人社群的出現,而在各地陸續成立。而後在1800年前後在馬六甲和檳榔嶼先後出現了借鑒了原鄉組織形式的地域會館。隨著英殖民政府的統治向馬來半島擴展,血緣的宗親組織在19世紀初檳榔嶼出現。隨之在20世紀初各地出現了行業協會。


各種性質和類別的社團在各地不斷湧現。不過各地華人社團自開始出現,就逐漸形成最高領導機構。馬六甲以青雲亭,檳榔嶼以廣福宮、後來的平章會館為代表。華人聚居區的最高領導機構類型各不相同。神廟組織、義山組織、會館社團聯合會、商會等等都有可能成為當地華社的最高領導機構。二戰後,各個類型的社團開始出現內聚型的趨勢,這主要是一些地緣會館開始出現橫跨州屬的總會(或聯合會),這種聯合的趨勢在馬來西亞獨立後有增無減。但是也有一些社團開始出現外散型的趨勢,尤其是地緣性會館在人數增多之後,內部的次社群開始單獨成立組織。甚至華人社團在成立之後,往往因為各種原因又出現分裂的征兆。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現在。


1957年馬來亞聯邦獨立後。1963年東馬沙撈越、沙巴與馬來亞聯邦合並為馬來西亞,原本各自發展的兩地,大歷史開始一致。西馬和東馬的華人社團的宗旨在華人紛紛獲得公民權後,跟以往很大精力關註中國事務有較大的不同,更多的關注本地事務,為本地服務,以促進當地社會的發展,同時更加註重理順與當地政府及其他民族的關系。當然,作為華人社團,它們仍以維護社團內部華人自身的權益為基準。社團間的幫派意識表面上在淡化;而同時社團體制內部的民主化趨勢在這一時期日益得到加強。東西馬各州新社團不斷湧現,各州內部社團的橫向、縱向、交叉向聯合也不斷進行。同時跨州、跨東西馬的同行業、同類型、同性質的聯合社團也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內聚反映的是不同群體內部的團結與安全感,這反映了華人社團成立之初的基本宗旨。外散則反映了群體內部不同次群體的權力鬥爭與發言權的爭奪,這是華人社會人際關系“差序格局”在社群上的體現。在如今紛繁覆雜的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內部,地緣、血緣、業緣、學緣、神緣等關系交織在一起,在不同區域、不同場合、不同情境下,都發揮著不同的影響。但是,隨著華人代際的更叠,基於原鄉籍貫認同的會館開始出現式微的傾向,從而使得華人社團整體都出現了不穩定的趨勢。(作者宋燕鵬,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年12月01日 來源:中國僑網

Views: 103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