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世間萬物聲息是此消彼長的定律,但總有人在消沈與傳承之間拉扯,以微薄之力,留住瀕臨消失的美好。

人稱“蟹王”的廖喜,在幾番的時代變革中,為留住避風塘的炒食風味,用一種叫堅持的韌力,以螃蟹為招牌,胼手胝足熬出後來的喜記飲食集團,儼然活生生的一部香港小販及社會發展史。

廖喜是媒體用的,平常開口閉口叫的是“喜叔”,話匣子除了螃蟹還是螃蟹。單刀直入詢問“為什麽是螃蟹?”因為螃蟹是眾多海鮮中,味道最霸氣的王者,而避風塘的蟹,更因環境使然而形成獨特突出的風格特征——香、辣、味重。

香——沒有雪櫃的年代,各有不同的料理方式,主要是腌、蒸、煮、炸、煎,火候助陣自然飄香。

辣——船上生活,風涼水冷濕氣重,辣食祛風避寒。

味重——海上日曬,粗重勞力活兒,偏鹹食物增強體力,補充流失的鹽分。

所謂避風塘美食,就是蟹、蝦、魚等海鮮為主的煎炸爆炒,早起沒有煤氣,用的是火水爐,船上沒有正規廚房就都跪著炒食,一家一式,一種海鮮,多元飄香,夾著點菜的叫喊,客人的喧嘩及點歌唱歌聲。

最初的水鄉人家風貌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香港銅鑼灣避風塘風涼水冷,聚集了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日本和中國等多國的船只,東方之珠的最初,是水鄉人家的風貌。

1970年代初,發展列車開到,海水汙染及兩次嚴重火災,政府拍案敲定,停止發放海上熟食牌照,船上人家紛紛上岸找生活,眼看日漸蕭條,僅剩的三家避風塘食船,師傅年老,手藝無人傳,年紀最輕的廖喜不想特色美食失傳,也為了家人生活更好,將手藝一並帶上岸,在謝斐道開檔炒螃蟹,專屬避風塘的炒辣蟹。

(馬來西亞金馬崙街邊美食店,收藏自 《朝三暮四》部落客


這一炒,十數年。從夫妻檔炒到請夥計幫忙,從2個客人,炒到周末滿桌,呂方、黎明、鍾鎮濤、鄭裕玲、黃日華、劉德華、梁朝偉、關之琳、陳奕迅成為座上客。

大排檔的風光歲月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是香港大排檔的鼎盛時期,全港有牌大排檔超過1300檔,直到1980年代,市政局的大規模“殺檔”行動,街頭食肆才從喧囂走向寂靜,紛紛逼入小店地鋪,或幹脆收檔。

從避風塘上岸的廖喜,就在1980年代初加入廝殺行列,以避風塘炒辣蟹,力爭突圍,開展長達十多年“不見天日”的大排檔歲月,也剛好參與了香港煮食小販最風光的時期。

全年只休息三天

今天人們用哀愁與浪漫交織的情懷看街頭食肆,看不到白天風吹日曬雨淋的艱辛,更看不到長年不見天日的汲汲營營,掙紮生存。開檔的第一晚,8時至第二天淩晨4時,只有2個客人,生意額僅32港元。

沒有資本,給不起租金,家裏有16口老小,於是三年無休,每夜風雨不改開檔,除了年除夕、初一和初二沒食材供應而無法開檔,天天晚上8時準時開檔,淩晨5時收檔,不論客多客少,天氣好壞,即使徹夜坐著“拍蚊子”也絕不提早收檔。

“當時只是想,如果有生意才做,或者時開(檔)時不開,人家來了看不到,怎樣有人一來再來?為了吃飯,為了避風塘,為了客人,寧可全年無休,也不願做衰自己。”

港劇和電影裏,小販遭市政局取締、黑社會騷擾、收保護費等情節,並非虛構的心酸。十多年的大排檔生涯,喜叔記得清清楚楚,被市政局執法人員抓了480次,損失的木頭車不下400輛,鍋鏟器皿更是算不出的賬目。每一次被取締、錄口供、罰款後,回頭就快手快腳釘好木頭車,買備器具,照常開檔。

回歸年進駐店鋪

在明,面對執法人員取締;在暗,有黑社會來收保護費;偶爾遇到流氓吃霸王餐,敢收錢就翻臺,唯有自己忍下來。罰款當交租,“陀地”當保護。

問他:“那麽多拍電影的人是老顧客,怎不找他們幫忙?”他答:“拍電影的裏面都有很多是黑社會。”那樣的不以為然,在座哄堂。

從最初的32港元一個晚上,做到後來的70港元一晚、120港元一晚,一路堅持,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日入數十萬,略微計算,差距1萬8000倍。苦盡甘來的歷程,足以著書出自傳。

1980年代,發展大軍殺到來,喜叔深知大排檔的風光無法持久,最終還是得逼入店鋪,既然避風塘炒蟹已成招牌,也有一批熟客,再一次順應時勢大逆轉,遷入店鋪。

1997年,第一家喜記避風塘炒辣蟹,正式開幕;大排檔歲月,結束。

真誠待人同享福

喜記的餐牌40道菜,從開檔至今始終如一不曾增減,當年一起“炒”天下的夥計,一路追隨逾三十載,貴為集團總裁的喜叔,依然堅持老規矩,一家老小和夥計們一起開臺吃飯。喜叔自認這是此生人最欣慰的小小成就。

夥計也是財富

“我的夥計們都很好,大家幾十年來一起打拼一起吃飯,有時是他們先吃,我最後才吃,不然吃沒兩口飯就來電話,吃得不安心,不如輪流看檔看鋪……”

簡單的敘述,卻有畫面感,不由想起曾在吉隆坡適苑茶餐室親眼所見,雇主一家三代和員工們從桌吃飯一起開餐的傳統,在墻上老照片及轉動老風扇的環境氛圍襯托下,時下雇傭之間僅存的“交易”關系,格外疏離落寞。

喜叔只有小學畢業,從來沒有“企業管理”的概念,只是覺得“夥計就是我的財富,你要愛護他們,當朋友當家人一樣,他們自然就會幫你找錢,當成自己的事業來盡心盡力”。

大家都是一起苦過來的人,沒有所謂的我尊你卑,有困難就盡力幫忙,順利時就有福同享,所謂的原則,不過是很簡單的道理——以真誠待人,以信用做人做事。

堅持選用活蟹

喜叔突然一陣驕傲:“從以前到現在,我從沒欠過任何一個人,長期拿貨的那些人,都是幾十年的老主顧,即使開檔最初,也從不賒賬更不欠債,所以每次我去拿貨,他們總是給我挑最好的……”

四十多年與蟹為伍,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螃蟹是否肥美新鮮、來自哪裏,甚至幾個小時後會死——堅持不用死蟹的原則,沒有任何妥協的余地。

他說,客人嘗不出死蟹和活蟹的區別,但自己心知肚明。四十多年來不止堅持用活蟹,而且首選越南蟹。

子承父業拓展版圖

香港的歷史從漁村開始到平地高樓,喜記飲食集團創辦人“蟹王”廖喜的故事從避風塘開始到擴展版圖。

香港餐飲的歷史從街邊大排檔開始,到今天門面堂皇;喜記避風塘炒蟹從海上到岸上,從街邊大牌檔到逼入店鋪,從平凡煮炒小鋪,拓展到橫跨兩岸及至海外國家的飲食集團。

喜叔七十多歲了,當年是繼承老師傅手藝的後輩,如今這把避風塘的棒子,由長子廖偉雄接手。十來歲就跟著父親在檔口幫忙,盡得真傳,避風塘的蟹,繼續“橫行”。

負笈澳洲及英國的弟妹,專業文憑響當當,卻也不約而同選擇回國回家,承接父親的棒子,各司其職,攜手拓展避風塘美食的版圖。

喜叔是老懷欣慰的,自己沒有成為避風塘的最後一人。

手記:苦盡甘來靠堅持

通常家裏有個大廚,其他人都不想“獻醜”,唯恐壓力,更怕被挑剔。喜叔這位檔口大廚,客人名人慕名而來,家裏廚房卻完全交由夫人掌權,4名兒女也都會分擔家務。有1、2年的時間,掌舵人到中國拓展事業,鋪頭就由夫人當家。面對好奇,喜叔一點也不吝於笑贊,廖家夫人,撐起半邊天。

苦盡甘來,後繼有人,閑不下來的喜叔,除了到處“巡視業務”,也攜同夫人悠遊世界風景,法國、美國、意大利、西班牙、蒙地卡羅,馬來西亞更是五度到來,一家三代到沙巴度假印象難忘。

漫漫人生路,遙遙世間途。走過苦辣人生的喜叔,在一次次的時代變革中與生活拼搏、抗爭,一步一腳印地實現兼顧生活與傳承的小小心願,相信只有風雨同路並肩作戰的夥伴,才能深刻了解,細細品味,那站在自己築就的事業巔峰,欣賞廣袤無邊果實和累累風景的心情。

“蟹王”沒有螃蟹的霸氣,卻有“橫行不屈”的堅韌毅力,那是舊時代人的生存力,這個時代人欠缺的承受力。今日的兒孫滿堂衣食無憂,背後是480次掃蕩逮捕的街頭小販心酸,用365天無休和“不見天日”兌換的苦盡甘來。

請他與年輕人分享“成功秘訣”和啟示,毫不猶豫輕吐“堅持”二字。

“成功沒有捷徑,既然做了,就堅持做下去,刻苦耐勞,腳踏實地,不管多困難;也別只想著要多多錢,大富大貴,小錢小做,大錢大作,最重要知道自己為什麽要做,為了什麽而做。”

Views: 263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