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叢書最引人注目的,是通過編者的努力,描繪了散居五大洲華人當今多彩的畫面。其所采擷的資料全然是新穎而甚有價值的。

由於各國大小與華人人口的多寡不一,導致了各地區華人的涵化程度也大不相同,在這方面,編者充分收集了新材料,並以銳利的眼光加以比較分析,鑒別出並非所有華社都是同一類型的。透過了若幹相同的背景與經歷的背後,突出了每個國家的特殊性,

用以衡量華人的吸納量,從而了解其目前所處環境的差異,並顯示華人如何設法加以改變,以便更好地適應新環境。抑有進者,編者在何以華人家庭能舒適地定居、並衍生出歸屬居留地的意識的課題上,作出貼切的論述。

這套叢書記錄了許多華人移民奮鬥的故事,描述華人如何從初來乍到的陌生環境,經過了刻苦努力,最終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它也記錄了華人發跡與成功往上爬的過程,這些故事令人賞心悅目。

實際上,近數十年來,華人在海外的命運,就在載浮載沈、悲歡離合交織中渡過。書中的各個篇章,不但反映了早期移民的熱望與憂慮,同時也表述了新移民在改變身份與融入主流社會所面臨的挑戰。

這套叢書的編者雄心萬丈,試圖論述散居全球各國的海外華人。他們到全球106個大大小小的國家與地區作實地考察,親身與華社各階層人士接觸長談,並小心翼翼地將心得撰述成各個篇章。他們的寫作風格清新,遣詞用句飽含感情,使人印象深刻。同時,他們也極力探索受訪者的追憶,以及各個不同華社的特異背景與環境。此外,書中還有五篇特寫,廣泛論述海外華人的境遇以及中國和海外華人的關系。

本叢書涵蓋的範圍,遠超過現時有關海外華人的出版物。

 (作者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席 )

Views: 512

Replies to This Discussion

專訪:《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編者林志豪

採訪林志豪之前,我對他可說是一無所知,只知道他是《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一書的編者。 我曾經嘗試透過互聯網搜尋,可是找到的資料都不是這位來自砂拉越,才華洋溢的年輕人。 所以我沒能做什麼事前準備就跟他進行專訪了,幸好這位年輕人非常愛說話,短短一小時的訪問就像老朋友喝咖啡聊天似地,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進行。

#志豪與《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

我 雖然是與林志豪進行專訪,但是我們更多的是在談論《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一書的編輯過程。 毫不誇張地說一句,單是編寫過程就可以寫成另一本書了。 黑手黨、保鑣及防彈車護航、被槍指着頭、跳車脫險、驚險闖關、被槍指着頭等,還有各地華人看到記者“探望”他們,流下感動的眼淚等,這些都是切切實實發生 在這六年的採訪過程中。

《有》用了六年收集資料及編輯,足跡遍布全球, 它的意義超越圖文及符號,它包含了華人微妙且特殊的感情聯繫,淺白點說是“關懷各地華人”,更深入點說它是“抒發華人情感”的書也不為過!

有幸認識志豪,採訪志豪,是一個緣分,也是一種幸運。

志豪的成長經歷

林 志豪,砂拉越古晉出生,在西連長大。 林志豪是潮州人,但是在西連都是客家人,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講客家話的次數比潮州話還要多。 “雖然如此,我還是覺得潮州話很親切,尤其是看潮劇啊,聽潮曲等,就格外舒服。 潮州話有點像閩南語,除了‘你講什麼’有點明顯不同外,其他的都是類似。”

後 來他搬遷至民丹莪,並且在那兒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 林志豪說,雖然他不是在民丹莪出生,但是一直都把那兒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 林志豪他是潮州人,但是由於環境關係,也能說一些福州話。 談起福州話,林志豪的臉上就開了花,他說,在那麼多福州話裡頭,最喜歡說“金工龍某看燕(很久 不見)”。

林志豪完成學業後就前往吉隆坡,在少年漫畫雜誌《漫畫周刊》上班,擔任編輯。 由於我也是《漫畫周刊》的老讀者,當下就驚呼:“啊!!!你就是那個志豪!” 談及《漫畫周刊》,林志豪就像喜歡動漫的孩子似的,分享了許多任職期間的趣事。

如此說來,我原來在很久之前就“認識”志豪,那時候只要有追漫畫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漫畫周刊》,也一定認識機聖、小龍、嘉俊、志豪這些編輯!

#志豪有別于一般編輯予人之刻板形象:沉悶、內斂、老成。 他很年輕,而且非常俊朗。

熱愛創作

之後,志豪離開《漫畫周刊》,一人闖蕩,當起了自由撰稿人,而且一擔任就擔任了好幾年。

“那 時候我擔任一些雜誌的專欄作家,而一些電視台導演也會找我,寫劇本等。 我寫的比較多的是電視劇,也曾經擔任RTM的新春聯歡節目的策劃及副導演。 我在那段期間也參與了許多影視製作的工作。 而當中又以參加ASTRO舉辦的短片大賽最為過癮,獲得了最佳影片的銀獎及最佳攝影的金獎。”

而這短片的男主角是林志豪本人! 得獎及被肯定是讓人雀躍的意見事,林志豪也認同,只是他覺得有點美中不足,因為短片的主題曲及配樂沒有得獎,那可是張覺隆(張澤)的作品啊!

社長為了一套書豪擲新幣500萬

一直到2006年,新加坡人鐘天耀找上了志豪,才“象徵性”地終結了他“漂泊”的自由撰稿人身份。

“他想要出這一套書(《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於是就拉攏我,將出版社設立起來。 可以說我們是從零開始做,從無到有,做到今天才有這樣的規模。”

林志豪直言,這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家『五年只做一套書』的出版社! 單是前期的投入,就用了新幣將近500多萬,就只為了發行這套書。

團隊主力是馬來西亞人,而且還是女孩!

至於招攬來的作者/記者,共有13位,其中12位是馬來西亞人,當中11位還是女生。

“由 於成本很高,所以我們沒能讓整個團隊去全部的國家。 每個人去一趟就去3至4個國家,每個人差不多出去三輪。 這些行程都是由我去編的,由於我們的記者團隊是以馬來西亞人為主,馬來西亞人先天的語言優勢,讓我們辦起事來事半功倍。 比如客家籍貫的記者就去中美洲,因為那裡的華人多數是客家人。”

#出版社團隊。

採訪不易,要求高,很艱難!

詢 及如何與中美洲的華人取得聯繫,林志豪頓了一下,要在一時三刻將如此龐大的計劃鉅細靡遺地說出來恐怕也不容易呀! 他說,我們是用盡一切辦法去取得聯繫, 怎麼聯繫上的我也說不上了。 我們一般就是由我根據記者的特質,指派記者去哪兒。 有現成的聯繫方式,就用現成的,若沒有,記者就必須想辦法找出來。

“首先,我們會在網上尋找資料,通過書籍、大使館及黃頁去尋找華人。 然後再從旁延伸,通過人介紹人的方式找出來。 有時候我們也會查找黃頁,只要看到那些商店的名字比較像華人的,我們都不放過。”

志豪笑說,基本上就是用撒大網捕魚的方式進行,有點像大海撈針。 總之就是用盡一切方法!

也許有些人對《有》書的記者工作有所“遐想”,總以為它是一份可以出國可以吃喝的優差,可事實上它卻不是,不只有挑戰性,也非常艱難! 挑戰性,是因為編輯部對採訪工作的要求很高。 很艱難,是因為採訪過程非常艱難!

“舉 個例子來說,記者去了中美洲後,要在抵達地點的數日後就交一份報告給我。 記者要確保每個層面的華人,不只是上流或低階的,也要涵括各個領域。 當地的華人社團跟我們這兒不同,我們這裡只有華人社團,但是他們那兒卻可能有台灣人啊、中國人啊,越南華人的社團,所以為了確保信息完整,立場中立,記者 們可是每家都得跑!”

“亡命採訪”

當我獲悉共有11位女性記者在團隊裡時,我就很驚訝,像這些女孩怎麼敢去一些歧視女性、排外以及犯罪率高的國家,像哥倫比亞這種毒梟橫行,槍支氾濫的國家,光想就讓人卻步了,怎麼會有人生地不熟的女孩敢去?

林志豪對這些記者的勇氣也十分敬佩,坦言非常不容易。 他告訴我說:像加勒比海這些海盜猖獗的國家都是女生去也! 志豪侃侃而談,毫不保留地告訴我採訪工作如何進行。

“像之前有個官員要‘通行費’,要女記者去辦公室,並且打算鎖門! 還好女記者機靈,用行李箱擋了一下,才沒讓他得逞。 還有在某個中東國家,司機要求男記者給電話號碼,並且打算毛手毛腳,男記者還必須使出跳車這招!”

雖然聽起來很像在拍英雄片,但是事實卻是這樣發生了。 而英雄畢竟不是真的英雄,言語之間,志豪總是眉宇緊鎖,面露擔憂之色。 “如果出事了,我不知道怎麼跟他們家人招待交代,幸好大家都平安沒事。”

志豪也告訴我說,記者在採訪過程中好幾次面臨生命危險。

“在 巴西曾經有人用槍指著記者的頭。 在玻利維亞,由於氣壓低,記者昏迷了三天才甦醒,數日後才有辦法工作。 去約旦遇到以色列及敘利亞大戰,以色列‘誤會’約旦對其射導彈,打算反擊,還好最後釐清了。 還有一些國家如厄瓜多爾、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等,在起飛當天還發生戰亂,各派勢力劍拔弩張的,還好最後緩住了。”

“比 如在一些美洲國家,當地華人生活就連吃頓飯,都要跟餐館預約,說明停車地點,然後把車開過去,然後迅速進入參觀。 在當地的華人領袖還派保鑣保護我們的記者,用防彈汽車接送,他甚至告訴記者說,有黑手黨要幹掉他! 這名記者每天跟他在一起,若他有什麼不測,記者也必定被牽連,被綁架或被幹掉。 啊!聽了真是讓人坐立不安!”

“而一些記者經過一個地方,看到守衛森嚴,會以為是什麼重要場所,探問之下,原來只是餐館!”

#前往比利時的作者陳然欣與“中國辛德勒” 錢秀玲合影。 有關錢秀玲的事可以閱讀這篇文章:比利時的中國母親

華人擔任政府部門高職是見怪不怪

志豪也解釋說,有時候去到一個地方,只要打開第一道門,之後就順暢無阻。

“其 實有時候你只要打通一個點,另一個點就會通了。 最難的是第一下,之後就容易了。 因為當地的華人也跟其他華人有聯繫,有些還是國家政府機關領導人物,他們可以協助我們的記者通往該領域的華人圈。 像在蘇里南就有一個華裔女性,叫做李嘉琳,她在25歲就擔任國會議員。”

林志豪也打趣說道,起初你一定會有“哇!華人國會議員也!”這樣的反應,可是久而久之就習慣了,因為…… 真的太多了!

“像伯利茲(墨西哥底下的一個小國),他的三軍總司令是華人;毛里求斯(非洲的小島國)的最高法院院長是華人;東帝汶的基礎設施部長是華人;一些美洲的總體候選人是華人,所以今天華人可說是融入世界各個角落去了。”

海外華人原不信有華人探望他們

志豪坦言,有些海外華人在得知我們要採訪他們後,一開始是抱著抗拒及懷疑的心態。

“其實他們很希望有人關心他們,尤其是華人同胞。 但是這麼美好的事卻不見得來得如此輕易,所以他們又懷疑了。 當他們知道我們真的來了後,心裡真的非常喜悅,而且滿懷感激。”

這也是為何《有》誕生的因素之一,我們都需要一份關懷。

#東帝汶基礎設施部長黎世芳(Pedro Lay Da Silva)與作者陳然欣合影。

海外華人面面觀

由於每個國家的情形不同,各個地區的華人的處境也大不相同。

“大部分的海外華人都很勤勞,很為下一代著想。 這些又以戰亂國最常見,雖然治安差,局勢不穩定,但是他們還是留下來,並且把孩子送出去。”

志豪挑選了一些海外華人的處境跟我分享。

“有一對俄羅斯夫婦,他們在紅場旁邊做買賣,卻從來沒進去看過。 對他們來說賺錢就是唯一目的。 印尼在排華事件發生時,保護這些華人的都是印尼人,要不是政治陰謀及僱傭兵作亂,哪有人想殺自己的朋友? ”

“有些太平洋島國的華人,一開始父母抵達那兒就知道該地只是個跳板,他們的目的是去美國。 而孩子明明喜歡那個島國故鄉,卻要在之後離開。 總之,這些華人的目的都很明確。”

林志豪也指出,一些華人,在當地生活後,相貌及生活習慣,甚至是思想也有所改變。

“有一部分華人是通婚混血,有些是環境影響,就好像我們跟中國人的氣質也有點不一樣。 像東帝汶的那個部長就是洋人的樣子。”

“像心裡總是滿懷感恩的日本華人,也變得很喜歡感恩,有女記者還表示,這些日本華人對他的愛護及幫助,這恩情一輩子都还不了!”

#謝麗霞是移民敘利亞的第一名華人,也是當地的第一個女工程師和第一位華人公務員。

不同文化擦出火花,海外華人很特別

他分析說,每個國家文化都不同,華人文化在異地也必定會與他族文化擦出不同火花。

“這些華人也會吸納其他民族的特點,比如:德國華人特別理性,而印度華人講話喜歡搖頭晃腦,哈哈哈哈哈!”

這不是挺有趣的嗎? 海外華人非常特別!

海外華人是個很大很大的話題。 說它很大,是因為世界很遼闊,也因為華人的影響力極大。 你可能根本沒想過海外華人也曾經成立國家?

“像蘭芳共和國,是海外華人創立的第一個國家。”

是的,很多人不曉得這段歷史,而事實上這國家就在咱們老家附近的坤甸。 而且還曾經往清朝朝貢呢!

#作者李璘和毛里求斯前文化部部長曾繁興。

《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緣起

為什麼要有這套書? 且聽志豪娓娓道來。

“我們社長當年看了澳洲的華人移民史,就好奇各國的華人如何發展了。 起初,他是打算做各國唐人街的(內容),因為實在太好奇了! 社長就想說,有關懷卻沒有材料,即使是有材料也很鬆散,於是社長就想寫這些了。”

“經過數次開會討論後,我們一致認為最重要的是現狀。 一方面,有關華人的移民史很多人都在做了,可是有關他們的最新狀況卻沒有。 另一方面,關於唐人街的故事也有好多了。 再加上,我們認為跟讀者有關係的是現在最新的狀況,所以就專注在這一方面了。”

《有》是怎樣的一本書?

志豪表示,該書的內容是80%現在,20%從前,利用專家報告以及新資訊起的化學作用編輯。

“現代的讀者都不喜歡看洋洋灑灑十萬大字,所以我們用很多圖片,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去寫。”

他說,內文都儘量使用淺白的文字,希望從小孩到老人都看得明白。

“畢竟這是第一套,更可能是最後一套,所以一定要做好,而且儘量能滿足各個年齡層、教育程度的讀者。”

他說,出版社希望能打破以這種主題撰寫的書都很悶的宿命,予人一種新鮮、有活力的感覺。

#伯利玆前任三軍總司令熊伯雄與作者陳素彬合影。

把政府的工作搶來做了!

志豪說,他希望讀者們能通過這套書得知海外華人的最新狀況,同時也有新發現,或者連當地人的文化也一併讀進去。

“還有一點要提的是,新加坡知名學者潘國駒(為諾貝爾得獎者楊振寧牽紅線的人)在造訪我們出版社后,告訴我們說‘這本來應該是政府做的工作’。 其實我們也知道,政府要做其實非常容易,我們民間做就很辛苦,但是沒辦法啊,政府沒做啊,只好由我們來做了。”

哈哈,我看這就是明擺著搶政府飯碗吧!

前往106個國家實地考察

志豪說,原本出版社的目標是去200多個國家,可惜有些國家太少華人,或因戰爭、簽證問題而放棄。

“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例子,比如朝鮮,他們政府已經言明必須有特務跟著。 我們就想,若無法取得最寫實的資料,那不如不做,於是就放棄了。”

當然,華人的足跡遍佈全球,不可能只有106個國家,對此志豪也做出了解答。

“我們有一些標準審核是否該去這些有華人的國家。 有些國家的華人人數只有零星幾人,而且散居各地,人數不足以形成一個華人社會,這些我們不去。”

志豪認為,華人社會應當是指在當地落地生根,努力生活的華人,而且有一定的數量才算是個社會。

“有些在當地生活的華人是客工或者留學生,這些都不算,因為客工及大學生的生活都差不多,我們不會因為他們而特地去這些地區。”

最終,志豪的團隊去了106個國家,並且帶回了滿滿的珍貴材料。

“當初我接洽熊美鵑時,剛好詩巫省華團也有106個屬會,想想我們也去了106個國家,還真是巧合,真有緣分!” 志豪打趣說道。

#作者李璘與毛里求斯最高法院院長楊欽俊首席大法官合影。

走出去踏下去才是王道

不只堅持走到當地採訪,志豪也要求記者們每個社團都去,地毯式搜集資料,並且加以確認。

“總之就是盡量做,盡量尋找資料!”

志豪認為,比起看各地學術論著、報告、書籍而獲得的各種知識是不夠的。 他認為實地考察帶回來的成果才是最真實,最貼近現實的。

是的,我也認同,從圖書館走出去,踏上該國的土地,才能獲得最翔實準確的信息。 走出去踏下去才是王道!

“一些學者雖然飽覽各種研究書刊,但是可能還未親眼目睹這些東西,有點可惜! 比如為我們寫序的王庚武,這位華人移民史研究泰斗,他看到德國華人公墓的相片時就說:我知道這東西,但是卻沒實地看到。”

實地考察=尋找真相

志豪也告訴我說,實地考察后才知道一些國家的真實情形。 有些國家的華人生活方式根本就顛覆了我們一般的認知,而一些國家更是如此!

“比如印尼自排華事件發生後,我們都以為華人會活得戰戰兢兢的,四處躲藏,但事實卻不是這樣,這些華人不只不害怕,而且還活得好好的。 而國家也正逐漸走向開放。 像坤甸以及三口洋,那裡的選舉競選宣傳單上也印有中文,國內也有中文電台。”

“還有黎巴嫩這個中東國家(中東的巴黎),我們會以為當地的華人會躲在家裡。 原來不是,他們有空就到處去玩,旅遊!”

當然也有一些國家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糟糕。

“東 帝汶,就連現在的印尼人聽說記者去東帝汶,都說那裡很可怕,世世代代都不敢去。 我們的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也是戰戰兢兢。 幸運的是,我們的記者在某天的訪問中,獲得了一位在聯合國軍隊的馬來西亞華人協力,由聯合國軍車載送採訪。 不過也僅僅是那麼一天,之後還是要自己進行那膽戰心驚的採訪工作。” 

看來記者不只要有挖情報的能力,調適能力及克服緊張感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呢!

“這個國家雖然在聯合國介入下獨立了,印尼軍人也撤軍了,卻被心懷不甘的印尼軍人于撤軍時燒毀,經濟重挫,無法重建。 雖然目前局勢穩定下來了,但是經濟還是很差。”

“但是有一點很特別的是,東帝汶的錢幣有中文字,是政府爲了感激華人當年的貢獻而印製的。”

#當年面額為五十元的東帝汶紙幣。

國家級的方式紀念華人貢獻

類似政府褒揚華人的事也發生在遙遠的古巴。

志豪說,古巴人認為爭取獨立成功,是因為華人幫忙才贏的。

“這不是我說的,是古巴政府說的。 在古巴哈瓦那有一個黑色的華僑紀功碑, 上面刻有一段文字,叫做【沒有一個華人是逃兵,沒有一個華人是叛徒】。”

我和志豪一樣,對古巴人如此肯定華人感到意外,而且感覺挺過癮的。

志豪告訴我說,古巴人說,在獨立戰爭時,華人也組軍捍衛國家。 那些西班牙軍隊看到有華人的部隊就不想打,轉打別的。

“可能是西班牙人覺得華人不怕死,敢拼命這些特點很難纏吧!”

當然,我也不排除古巴是中國的兄弟國,都奉行共產主義思想等有關。 不過我也沒敢下結論,只要知道古巴政府肯定華人就可以了。

#華人朱梅麟先生的肖像被印在毛裏求斯面額25盧比的鈔票上。

海外華人不同點很多

那麼海外華人有哪些異同點呢?

志豪想了一回,似在整理及總結。 他說,比較明顯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很為下一代著想,為他們默默付出。 不同的地方就很多。

我想也正因為有異同點所以是又親切又有趣吧?

志豪告訴我說,各地華人都有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及習慣。

“印尼華人的慶祝節日是根據孔誕的,比如現在是2012年,就是孔誕3625年。 還有最有趣的就是印尼有十二生肖社團,你是龍年出生就可以加入龍社團!”

“中餐在海外已經變得不同,因為迎合當地人口味,已經融合變成另一種口味了。 印象中,華人都是靠經營中餐館討生活,但是在玻利維亞華人卻是靠經營西餐,買炸雞維生。”

#團隊們在106國環球實地考察圓滿結束後合影留念。

退出異國舞臺的華人

有盛必有衰,談了那麼多正在活躍的海外華人社會,也稍談一回正在衰亡的華人社會吧,或者說是一些心酸的故事吧。

“在印度,許多年輕華人都不留在當地,華人圈正在急速收縮,現在只剩下老人了。”

“一般上我們對唐人街的印象都是生氣勃勃或至少維持某種現狀的,但是在印度卻不是,只有它的處境可以讓記者立馬下定論說會沒落。”

志豪說,印度華人多從事製作皮革,又臭又髒。 年輕人不喜歡,所以都往外面跑了。

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保存最完整

看了那麼多海外華人的故事,猛地發現,原來在很多人,尤其是中港台的朋友眼裡,我們也是海外華人啊!

就此,林志豪充滿信心地說,毋庸置疑,即使我們不說,別人也會認為馬來西亞是華人文化及傳統保留最好的一個國家。

“我們不只保存得好,還能影響中港台。 如撈生、廿四節令鼓、舞獅等,這些東西都是由我們發揚光大的。我真的以身為馬來西亞人感到驕傲。”

#配合【砂拉越古田公會慶祝創會85週年暨古田人南遷墾荒111週年紀念慶典】,砂古田公會特於仁愛之家舉行“全球華人文物展”。 《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的部分文史資料亦在該文物展上展出。

出版社暫專注推廣,通過網上更新動態

出版社在這之後還會擴充內容麼? 會否添加新版本,而計劃是否就此終止?

志豪表示,目前出版社的工作計劃是專注於推廣中文版。 可以肯定的就是,我們將通過網站,將華人的最新狀態補充上去。

他希望通過這套數,能把海內外的華人聯繫在一起,也通過網站,搭建橋樑,讓彼此保持聯繫。

“不是只看故事就完結了,而是真正與海外華人連接起來。 我們將通過網站補充資料,每年更新。”

志豪認為,讀者不用擔心海外華人的整體情況,因為一個社會20年才有一個大變化,這些各國資料不會那麼快“過時”。

#林志豪在詩巫為《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進行解說。 拿督斯里黃順舸高級部長、詩巫市議會主席拿督張泰卿國會議員、省長沈國基先生、詩巫省華團會長陳發枝先生、砂古田公會主席王春斗等華社領袖皆出席這項由砂古田公會所舉行的“全球華人文物展”。

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陽光

在結束專訪前,我要求志豪為這套書做些總結。

“最主要就是談海外華人這主題時,不要太沉重,不要一大堆文字論述。 我們要帶給大家的是現在海外華人做什麼,並且分享他們的故事。”

“你要通過《有》開拓事業版圖也可以;當做移民的參考及指標也成;當做尋根問祖的書籍也沒問題;就算是本單純的旅遊書也沒什麽不可。”

志豪對《有》的內容極有信心。 他說,團隊的記者都很年輕,我們就是要用這些年輕的身體,敏銳地搜集資料,用眼睛去看,用相片及文字記載下來,然後把資料帶回來,由注重學術論證的專家學者們去鑑定是否客觀。

“總之,我們就是儘量將有趣的部分凸顯出來。”

是的,這就是這套記錄全球華人生活,集大成者的叢書——《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  是的,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陽光,正如編寫這套書的人們一樣,用充滿熱情的文字,朝氣勃勃的圖片,將溫暖帶給全球各地的您。

#林志豪與秘書長劉錦虎合影留念。

圖片來源:
1. 林志豪提供
2. 熊美鵑提供
3. 光華日報
4. 百度百科

日期:2012年10月3日,10時30分
地點:華團金友廳
採訪:王政璋

(收藏自 砂拉越華人社團聯合總會 網站

RS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