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吉隆坡市區內的葉亞來路,是吉隆坡其中一條最早的道路,更是在葉亞來任甲必丹時期所闢建的兩條「爛泥路」,即茨廠街與安邦巷口之間一段長約三十碼的銜接路段。這條街道以步量之,尚不及三十碼(90尺/0.03公裏)1,稍不留神就會被路人忽略過去。

百年來談及葉亞來歷史的國內外學者專著有很多,鮮少有人提及葉亞來路的由來。以致今天許多還知道葉亞來的吉隆坡華人,近年來產生了不少誤解和質疑:1)葉亞來是吉隆坡開埠之父,紀念他的道路如此之短,與其顯赫地位與貢獻不符合;2)官方教科書不承認葉亞來的貢獻,華社自己說葉亞來是吉隆坡開埠功臣,這是不是一廂情願呢?3)原來的葉亞來路很長,是政府有意消滅吉隆坡華人的歷史,而將道路逐步縮短成今天的模樣;4)吉隆坡華人多不知道葉亞來路與其所在位置的密切關係;5)吉隆坡華人多誤以為葉亞來路是獨立後才命名的。這些問題,尤以持第一、第三和第五的想法最為普遍。

以吉隆坡開埠之父葉亞來為名的葉亞來街,就在吉隆坡鬧市中心。 (攝影:童敏薇)

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路名最早的名稱,往往跟當時當地的特殊文化、傑出人物等有關。要瞭解葉亞來路名的由來,最好的辦法是先瞭解葉亞來是何許人。葉亞來對吉隆坡有什麽貢獻,以及為什麽有這一條路來紀念他。以下兩段文字,可簡單扼要地讓我們掌握一些基本信息。

1882年,瑞天鹹(F.A.Swettenham)以助理殖民地秘書身份(Assistant Colonial Secretary)向新加坡殖民政府呈報葉亞來對吉隆坡建設的功績說:「甲必丹葉亞來,到目前還是雪蘭莪的領導人物,他的幹勁和進取心是非凡的。在參政司制度(Residential System)未實施前的那段動亂時期,這個市鎮三次被馬來人焚燬,都是由他一手重建起來。他在東姑地亞烏丁Tunku Dia Udin(即Tunku Kudin)的邀請下,面對災難性的局面,苦守吉隆坡。他曾開闢道路,把吉隆坡附近的礦區連繫起來。我相信,他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可以說服大批華人定居下來。由於他的努力,執法如山,使吉隆坡和附近地區治安良好,未曾發生過一件嚴重的罪案。他設有一座磚窯和建屋工地,一共僱用了四千名工人。2」

三年之後,瑞天鹹又在1885年的《雪蘭莪年報》中,慎重地記述了葉亞來在吉隆坡的所有功勞,包括建設、治理、投資等。他在年報最後更補充說明:「我不厭其煩的說出這一堆事實,是要顯示吉隆坡大有進步,景象興旺,同時指出是何人的努力成果,以便記錄在這個地方的史冊裏。3」

也正是這一年4月15日,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葉亞來醫治無效,溘然與世長辭,終年48歲。全市一片悲慟,政府機關下半旗致哀。為送別這位功勛彪炳的華人長官,出殯之日政府下令各部門放假一天,高官顯要出席葬禮,當時雪蘭莪參政司羅爺(John Pickersgill Rodger)還親自臨執紼並致悼詞,備極哀榮4。

「葉亞來街」(Yap Ah Loy Street)最早曾被記載在1886年一份國家檔案名上,內文雖沒有提到該街道的命名過程和創立年份,卻記載了英殖民政府欲對葉亞來街的道路提升和擴建的經過5。三年後,在一份1889年吉隆坡環境地圖上,它清楚標示著「葉亞來街」的具體位置6。以此可推斷,葉亞來逝世之後,英殖民政府即命名街道以紀念他對吉隆坡的功績是合理的。

還原歷史捍衛族群

早前所有吉隆坡的對外道路,都以當時的目的地命名。看看葉亞來街西接馬吉路/市場路(Market Road,今改為Lebuh Pasar Besar),東接吉磷路(Kylne Road,今改為Jalan Hang Lekiu),南接茨廠街(Petaling Street,今改為Jalan Petaling)和諧街(High Street,曾易名Jalan Bandar,今改為Jalan H.S.Lee)幾條主要街道,英殖民政府在此命名葉亞來街,說明此街是通往葉亞來的住家、其前方的舊菜市場以及其創辦的惠州公司(現為雪隆惠州會館)(7)、茨廠、仙四師爺廟和第一所私塾學堂等重要位置8,甚有講究。葉亞來除了是雪隆第一大錫礦主,在任期間一直擁有菜市場的管理權,他的產業還包括在周邊賭場、鴉片館及妓院等。這些道路都是他生前的活動勢力範圍,甚至是吉隆坡最熱鬧且最有價值的市中心。根據史料統計,在1880年吉隆坡共有220間房屋,其中108間為葉亞來所有,佔了總數的一半9。可以說,當時的葉亞來稱得上是富甲天下。難怪後來以研究吉隆坡史聞名的英國歷史學者古力克(J.M.Gullick)會特別指出,吉隆坡市中心的河東街道是遵循「葉亞來的市鎮」(Yap Ah Loy'stown)路線來建設的10。這是一則很到位的評價。

至於有關葉亞來街「被縮短」之說,就筆者手上現有三張不同年代的吉隆坡地圖來看,從早至1889年、1929年,再到今天的葉亞來街來看,其地理位置和道路長度都沒有任何改變。葉亞來街「被縮短」之說也不攻自破。反觀獨立後,政府在實施路名轉換時,將英文書寫Road(路)與Street(街)一律改成馬來文「Jalan」(路),將過去英殖民政府的道路規劃,以及華人習慣稱呼「寬闊而長的是路,較短窄的是街,更偏小的是巷」摒棄11,自此葉亞來街才變了「葉亞來路」街路不分。

歷史從來都不以道路之長短論成敗的,道路的長短並不會影響歷史真相。回顧吉隆坡158年的開埠史,葉亞來街是吉隆坡第一條以華人名命名,古今長短一樣、沒有被改名,還延續了130年之久的老街道。這是英殖民政府對葉亞來在吉隆坡地方上給予最高的肯定,無論在當時或是今日看來都是一個大突破。我們在那個相同的年代找不到葉亞來以外有馬來人或印度人名命的街道記載,所以葉亞來是吉隆坡開埠之父是有根有據的歷史事實。華社最應爭取這段歷史編入教科書,還原歷史真相。

葉亞來街,這條街道見證了吉隆坡的英殖民、日治時期、馬來聯邦管制到今天的歷史,象徵著從華人開埠至英國人殖民,再到馬來聯邦管理的轉變過程,華人都全程參與了國家建設和發展,身份角色不應受到置疑。這些歷史文獻最可貴之處,在於為那些誤解、質疑的聲音解惑,為試圖歪曲、竄改歷史的聲音反正。如果我們都對於自身在地的歷史不知不解、不聞不問,便無法站在時代高度去看待任何是非真偽,族群的未來命運則可以預見矣。

註:今年4月15日正是葉亞來逝世130週年,故作此文紀念之。原文刊於第7期《學文》期刊,此處略作修補。

1 見溫故知著:《吉隆坡華人史話》,吉隆坡:輝煌出版社,1984年,頁43-44。

2 引自李業霖主編《吉隆坡開拓者的足跡——甲必丹葉亞來的一生》,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1997年3月6日,頁270-271。

3 引自張集強著:《消失中的吉隆坡》,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12年8月18日,頁44。

4 參見葉觀仕主編:《馬來西亞華人先賢錄》,雪蘭莪:名人出版社,2010年9月初版,頁9和頁12。

5 國家檔案編碼1957/0006561 PWD2456/86:Forwards copy of memo from asst.supt.PWD together with plan spesification for improvement of Yap Ah Loy Street.

6 J.M.Gullick,A History of Kuala Lumpur1856-1939,MBRAS,2000,pg46.

7 惠州公司最先於1864年在吉隆坡羅爺街(今改名為JalanHangKasturi)巴生河畔創辦,並於1868年後遷至吉隆坡茨廠街現址。

8 葉亞來於1884年創設吉隆坡第一所私塾學堂,堂址就在今日諧街廣肇會館的對面(廣肇義學側邊的攤檔)。其後,由政府承辦,易名為「唐文義學」。參見鄭良樹著:《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一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教總)出版,1998年7月第1版,頁32。

9 同註3,頁39。

10 J.M.Gullick,The Story of Kuala Lumpur(1857-1939),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M)Sdn.Bhd.,1983,pg43.

11 參見溫故知著《吉隆坡華人史話》,吉隆坡:輝煌出版社,1984年,頁40。

(2015年05月02日 東方文薈)

Views: 725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