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念·人文教育與教育主體性的重建

美國教育家芝加哥大學前校長哈欽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 1899-1977),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目睹了美國社會急速工商化和專業化,科技促使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結果是弊端叢生:享樂主義、實用主義氾濫、思想頹廢、人心迷失方向。他認為資本社會工商化的結果,最明顯的特徵是使人成為工廠生產線的一環,人性機械化。大學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中,人文科學也失去應有的地位,日益受到輕忽。哈欽欺於是在芝加哥大學提倡經典教育,試圖彌補工具理性過度發展後個人感性的斷裂。無獨有偶的,曾經獻身科學研究的英國小說家史諾(C.P.Snow,1905-80)在一九五九年出版了《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一書,指出了科技發展使社會形成了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之間的鴻溝,二者之間缺乏對話與溝通。西方的人文與社會學者大都注意到,工業革命以來,極端科學主義人定勝天的觀念以及無限擴張的想法已經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難題和災難。 

中國自清末以來由於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懾於對方的船堅砲利及先進科技,遂以為要富國強兵非西學莫辦,於是全面西化之說甚囂塵上,凡事以夷為師,百年來留學的風潮是最好的說明。進入二十一世紀,更由於全球化的競爭,使兩岸的中國人盲目模仿西方科技與工商發展的腳步未曾止歇。 然而,有識之士早已指出,西方近世的物質文明已為社會帶來嚴重的危機,中國一味以夷為師,不但將西方發展產生的問題照搬,而且西化的結果也造成傳統文化斷裂、自信喪失、價值衝突的另一種危機。因之,中國社會的危機是雙重的,問題也更加複雜。 

台灣社會過去五十年的變遷適足反映這樣的發展問題,在天下雜誌出版的《走過從前,回到未來》一書中,曾帶領台灣經建的孫運璿先生這樣反省道:「過去,為了急於要提高和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謀求富強,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經濟建設方面。而未能以同樣的注意和力量來從事文化建設,結果我們物質方面的確進步了,可是精神方面卻相形落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脫節,可以說是造成當前社會上許多病態和問題的主因。」這應是經建老兵的良知之言。距孫運璿先生說這段話二十年又過去了,台灣的主政者並沒有將社會帶向更安和樂利,相反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環境生態破壞嚴重,自殺率攀升。去年十二月底聯合報調查,台灣人有三分之一不快樂,而英國新經濟基金會所公布的快樂指數,台灣在一百七十八個國家中排名八十四。這些現象都指出,台灣正面臨社會發展中的瓶頸。 

除了內部問題,我們也要面對國際社會的許多困境,今天全球的幾個重大危機在於:一、過度開發帶來的生態破壞與溫室效應:科學主義以前相信科技發展將會解決人類生存的所有問題如今證明只是迷信,人類的擴張心態和對自然的利用、侵略而非和諧共處已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越來越不適於生活,雨林消失、冰原融化、物種多樣不再、環境污染嚴重。二、能源與食物短缺的危機:據國際能源總署發行之《西元二千年世界能源展望》預測,未來二十年,全部能源需求將成長百分之五十七,而全球原油將在三十餘年後用盡。換言之,地球幾百萬年積存下來的能源,人類在百餘年間就將之耗光。能源枯竭,人類永續生存成了最大的難題。 

不管是內部或全球的問題,關鍵都在於盲目的擴張主義,在經濟發展的大纛之下,合理化一切不擇手段的惡性競爭與開發。長期以來,台灣的教育充滿了功利性,成為國家機器(State apparatus)控制與經建的工具,教育不是為了完善個人,而是為國家培養經建人力,大大地違反了教育的本質與目的,也誤導了社會大眾對教育的認知,視大學為職業訓練所,而非求知求善之園地。這當然有前面所談到的許多歷史背景與外在因素,但主政者眼光短淺、急功近利以及對教育的控制恐怕最為關鍵。

解嚴已近二十年,台灣的教育仍然沒有主體性,政治的紛擾和統獨的爭議使政治人物不敢對教育鬆手,教育繼續成為意識形態的推手和配合國家競爭力的工具。所謂競爭,如同科學主義一樣,其實是一種迷思(myth),不盡然會為我們帶來良善的社會,只知競爭不知合作將使人日趨自私、焦慮、疏離。台灣社會不快樂指數及自殺率攀升應該已告訴了我們此中的消息。

教育是社會的基礎建設,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最終的目的是人的完善,這非有人文素養不能為功,台灣社會的救亡圖存之道,在於讓教育回歸教育,主政者任命教育行政主管,不應有意識形態的考量,才能對教育真正鬆綁。學校也應破除競爭力的迷思,認知教育的目的在使學生認識自我進而實現自我,並使學生體認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不是生產線上的產品,是無法比較的。我們不要忘記柏拉圖在雅典學院門楣上那句話:入此門來,認識你自己。

台灣教育的當務之急在建構教育的主體性及加強人文教育。所謂主體性是指受教者本身的自我實現是教育的最終目標,知識是為了完善自我與群體而不是謀利益或權力的工具;人文教育的加強則在改善功利主義所帶來的弊病和工商社會精神文明的偏枯,學生需要培養民胞物與的情懷與欣賞他人、與他人合作分享的德性,才不會被無窮的物慾所操控;並且進一步培養國際化的眼光,體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重大議題,諸如生態失衡、環境污染導致的暖化危機、全球性的貧富不均、能源問題及不同文明、宗教的衝突問題等。如此,教育庶幾能為國家就造就新世紀的公民。(蔡振念教授教學部落)

Views: 8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