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造論》第6章·未知和兩難 6

這個未知,困惑了,也感動了千萬讀者。大家突然發現,我們對很多這樣的根本問題,都是未知。

失敗與勝利、樂觀與悲觀的復雜組接,使海明威立即成為研究現代人生的文學大師,盡管他的這篇小說那麽簡練。

只要作品表現的內容是未知而神秘的,那麽,這部作品本身也會變得未知而神秘。海明威在一封通信中表達了他對優秀作品的看法:

真正優秀的作品,不管你讀多少遍,你不知道它是怎麽寫成的。這是因為一切偉大的作品都有神秘之處,而這種神秘之處是分離不出來的。它繼續存在著,永遠有生命力。你每重讀一遍,你看得到或者學得到新的東西。你不會首先感覺到你讀頭一遍時是如何上技巧的當的。


《致哈維·布雷特》


無數事實證明,在現代,許多大體上按照傳統方式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也會或多或少地在作品中增益一些未知因素,從而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哲理品位。

美國電影《一曲難忘》是個例子。這部拍於幾十年前的影片用的是傳統手法,但今天重映,要比其他許多同時代拍攝的片子更能引起當代觀眾的興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具備某種未知和兩難。

影片表現了肖邦的生平。肖邦作為一個音樂天才在巴黎立足並名震歐洲,女作家喬治·桑起了很大作用。她給了他最初的掌聲和熱烈的戀情,還把他安頓在自己的島上別墅中讓他靜心創作。但就在這時,肖邦的祖國波蘭面臨外族侵略掀起了愛國運動,他的鄉親、老師、早年的戀人都要拉他投入愛國斗爭。喬治·桑反對肖邦這樣做,因為她確認他是世界音樂史上最珍貴的天才之一。幾經矛盾,肖邦離開了喬治·桑投入了愛國斗爭,他馬不停蹄地到各大城市演奏,以所得錢款支援愛國者,結果很快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愛國者把肖邦的死訊告訴喬治·桑,要她參加追悼會,但她拒絕參加,說:這下你們該滿意了吧?世界永遠失去了一個天才!

照傳統的藝術欣賞習慣,我國不少觀眾會簡單地認為這部片子歌頌了肖邦為愛國而死的精神,批判了喬治·桑的行徑。其實事情並不那麽簡單,電影藝術家把自己的困惑誠懇地交付給了觀眾。他們歌頌肖邦的愛國熱忱,但對他因連日演奏而喪生的結果更不願意接受,所以他們又公允地表現了喬治·桑的理由。這就構成了一種“二律背反”的悖論。兩者都有道理,但任何一種道理的引申結果都構成對自身的否定。這是歷史上一切天才都會遇到的困境:既要耗身於現實斗爭,否則自身就失去了根脈;又要維護自身的獨特價值,否則就構不成遠遠高出於世俗民眾的天才格局。天才存身的社會土壤很可能造成對天才的耗損;另一方面,孤獨又可能使天才失去社會價值。《一曲難忘》的創作者把這種復雜性展示出來了,因而也就展示了一個找不到結論的人生課題,一部基本上屬傳統風格的影片也就有了現代哲理的色澤。

Views: 6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