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品安·從節慶活動探討在地化現象 (上)

以臺灣客家文化天穿日與收冬戲為例 


摘要


         客家傳統節慶活動隨著經濟活動的轉變,社會型態、人口結構隨之改變,與當地的人文環境相結合後,各地的客家庄逐漸發展各自不同的節慶活動,有些節慶活動可以持續舉辦近半世紀、成為當地的特殊節慶活動。筆者主要是以新竹縣竹東鎮和花蓮縣鳳林鎮為研究地點,並透過兩地都各自具有在地特色的天穿日和收冬戲作為研究對象,在兩地兩客家節慶活動中,從藝術表現、歷史背景、人文民俗信仰、經濟活動等面向探討新竹縣竹東鎮和花蓮縣鳳林鎮兩地舉辦的節慶活動的異同處、優缺點及對在地化的影響。

        筆者想要找出相似的地方節慶活動,如何受到在地的藝術表現、歷史背景、人文民俗信仰等影響,讓兩鄉鎮兩個節慶活動的規模大不同,並且造成兩地節慶活動的興衰與差異。為了幫助讀者了解節慶活動、在地化與生活有何關係,從兩地就業機會的不同、人口流動的差異、社會人口的改變、生活態度的轉變、主辦單位因客委會的經費補助或採合作或委託外包,如何造成兩地文化觀光截然不同的發展,進而產生各種現象與問題,甚至失去傳統的原汁原味,或缺少在地性的特色,造成有些節慶活動的衰敗或停辦。

前言


        台灣傳統客家庄會依每一年農曆的二十四節令,衍生出各種客家節慶活動。因地制宜、時代變遷,隨著經濟活動的轉變,社會結構的不同,逐漸產生各自不同的在地化,有些式微、甚或消失,有些持續舉辦近半世紀、成為當地的特殊節慶活動。換言之,越獨特性在地化的節慶活動,因其在地化的獨特性而越得以延續下去,這就是所謂的在地全球化或全球在地化。

        活動沒有好壞之分,舉辦目的達標才是重點,其他都是附加的。活動要辦得叫好又叫座,永續舉辦下去才是成功與否的必要因素。知名的節慶活動,常引發全民一起「模仿」或「複製」的連鎖反應是臺灣常見的社會現象,致使各地節慶活動趨於同質化、衰敗或停辦的窘境。

        很多領域出現「複製」與「模仿」的主因是,當你處於劣勢時,就會利用「複製」或「模仿」取得相同的起跑點,以為自己也具有該領域的優勢(Mckain,2011)。節慶活動的商機,會促進各種的個別經濟行為,主辦單位如果未能整體規劃,在地節慶活動很容易淪為美食夜市攤販文化,失去舉辦該活動的最初目的與其文化深遠的涵義。

 

壹、臺灣的客家文化節慶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將原有的傳說與活動重新訂定以後,成為現在的臺灣客家節慶。「客庄十二節慶」的天穿日,臺灣客家人的習俗是農曆過年一直休息到農曆正月二十日的天穿日,天穿日有女媧補天的傳說與民俗,政府將兩者結合後成為現在的天穿日。新竹縣竹東鎮天穿日的山歌比賽舉辦超過半百年,已深深與當地結合而成為桃、竹、苗地區山歌比賽最盛大且熱鬧的山歌盛會(劉還月,1989)。民國一百年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為了落實《客家基本法》,將天穿日訂定為「全國客家日」,希望客家文化更受到重視,能發展客家文化的獨特性(客家委員會,2010)。

        桐花祭是客委會訂定的臺灣客家節慶之一,透過桐花意象、文創商品與故事的結合,希望在地文化節慶加成的力量能夠永續經營,民國九十五年桐花祭的文創商品得到許多經濟效益(莊錦華,2011)。透過故事包裝的文創商品與節慶活動真的就能讓客家節慶得以永續經營嗎?擁有短暫的經濟效益真的就能讓節慶活動長久經營嗎?為何臺灣有越來越多同質化的客家節慶活動,既無獨特性又沒能與在地相結合?

Views: 1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