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稼雨:《世說新語》中的“服妖”現象(下)

木屐也是名士衣著特征明顯的一項。關於木屐的形狀,過去一直認為它與近代的木屐相似。它以木制成,上面系帶與腳連接,底部有突出的部分,稱為足或齒。《釋名•釋衣服》:“屐,搘也。為兩足,搘以踐泥也。” 《急就篇》顏師古註:“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所以踐泥。” 但沈從文先生認為屐齒並非指朝下的兩齒,而是指鞋前向上翹起的齒狀物。理由是“在大量南北朝畫刻上,還從未見有高底加齒的木屐出現”。所以沈氏認為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人臨摹顧愷之的《斫琴圖》中持杖隱士所穿高齒履就是高齒屐 。這個說法恐怕難以成立。因為沒見過的東西不等於沒有。八十年代安徽馬鞍山東吳朱然墓中出土有木屐實物,足可為傳統說法增加佐證 。

木屐也是傳統和主流輿論認為是“服妖”的一項。《晉書•五行誌》:“初作屐者,婦人頭圓,男子頭方。圓者順之義,所以別男女也。至太康初,婦人屐乃頭方,與男無別。此賈後專妒之徵也。……舊為屐者,齒皆達楄上,名曰露卯。太元中忽不徹,名曰陰卯。識者以為卯,謀也,必有陰謀之事。至烈宗末,驃騎參軍袁悅之始攬搆內外,隆安中遂謀詐相傾,以致大亂。”其實他們真正討厭的,倒是名士腳蹬木屐所表現出來的瀟灑飄逸的氣度,以及這種氣度中所包含的對於傳統禮教精神的鄙薄和揶揄:


王子敬兄弟見郗公,躡履問訊,甚修外生禮。及嘉賓死,皆著高屐,儀容輕慢。命坐,皆雲:“有事,不暇坐。”既去,郗公慨然曰:“使嘉賓不死,鼠輩敢爾!”(劉註:愔子超,有盛名,且獲寵於桓溫,故為超敬愔。)(《世說新語•簡傲》)


清人姚鼐曾以郗超為人畏重在簡文時,至孝武時臨終前已經失勢,故而斷定此事為子虛烏有 。姚氏並未出示任何有力證據,只是主觀猜測。況且對於小說家言不必求其信信鑿鑿,而應玩其意蘊,品其藝味。王氏兄弟前恭後倨,固然有勢利之嫌。但他們以著屐示其輕慢,倒的確是對傳統禮制的褻瀆。按禮制規定,正式場合必須著履。因為“履,禮也。飾足所以為禮也” 。正因為如此,魏晉六朝時期許多反禮教之士都把棄履服屐作為放達灑脫的行為而競相追隨。《顏氏家訓•勉學》:“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於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 就跟高齒屐一項來說,魏晉六朝的情況大致如此。王獻之兄弟即是一例。貴遊子弟的驕奢風氣,使他們視禮教為糞土,穿屐也成了自然而然的習慣: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發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喚左右,扶憑而出,不異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世說新語•雅量》)


“不惶取屐”說明屐是他們每天必穿之物。因為腳蹬木屐,身穿寬衣,正是標準的名士氣派。與穿寬衣一樣,穿屐也與服藥有關。魯迅說:“吃藥之後,因皮膚易於磨頗,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襪而穿屐。” 作為魏晉時期的天師道世家,王羲之父子均醉心服食采藥之事 。他們以穿屐為習,定然與服藥有關。當然,還有些人好屐是出於一種精神的寄托:


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並恒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客至,屏當未盡,余兩小篦,著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神色閑暢。於是勝負始分。(《世說新語•雅量》)


這是《世說新語》及晉人故事受到後人指責較多的一篇。宋代費袞雲:“晉史書事鄙陋可笑者非一端。如論阮孚好屐,祖約好財,同是累而未判得失。夫蠟屐固非雅事,然特嗜好之僻爾,豈可與貪財下俚者同日語哉?而作史者必待客見其料財物,傾身障篦,意未能平,方以分勝負,此乃市井屠沽之所不若,何足以汙史筆,尚足論勝負哉!” 金代王若虛謂:“晉史載祖約好財事,其為人猥鄙可知。阮孚蠟屐之嘆,雖若差勝,然何所見之晚耶?是區區者而未能忘懷,不知二子所以得天下重名者,果何事也?”“晉士以虛談相高,自名而誇世者不可勝數。‘將無同’三語有何難道?或者乃因而辟之。一生幾量屐,婦人所知,而遂以決祖、阮之勝負,其風至此,天下蒼生,安得不誤哉?” 甚至余嘉錫也說:“好財之為鄙俗,三尺童子知之。即好屐亦屬嗜好之偏,何足令人介意,本可置之不談。而晉人以此品量人物,甚至不能判其得失,無識甚矣。”如果單從嗜好一累的角度,好財和好屐二者的確高下難分。但魏晉品題人物重在以形徵神,從人物的外在行為挖掘和體味其精神內涵和氣質風度。在未得其神髓之前,其外在行為本身並沒有什麼高下之別,故而“未判其得失”。而一旦從精神角度,得知二者當中一方為錢財而局促尷尬,一方則投入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流連忘返,自然高下自現。一句“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飽含阮孚對木屐所體現的高遠境界和曠達氣質的愜意和自得。費袞、王若虛乃至余嘉錫未得此意,遂未免膠柱之見。還是劉辰翁慧眼識真:“勝負本不待此,寫得祖士少慚作殺人!”


從《世說新語》與《晉書•五行誌》對魏晉時期“服妖”現象的不同態度中,可以看出《世說新語》的編者對“服妖”這一反禮教現象所反映的士族文人的內在精神追求所給予的積極評價和正面肯定。而這種肯定和評價在一定意義上對於南朝時期“服妖”現象的繼續蔓延乃至趨於登峰造極的走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原載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四輯,商務印書館2002年10月)
——————————————————————————————————

註釋:

[1] 《釋名》卷三《釋衣服第十六》。《增訂漢魏叢書》本。
[1] 《白虎通德論》卷下。《漢魏叢書》本。
[1] 據中華書局1980年《十三經註疏》本。按本文所引十三經文字,均據此本,不另出註。
[1] 《禮記·玉藻》。
[1] 《漢書·五行誌》。
[1] 據《漢魏叢書》本。
[1] 張亮采《中國風俗史》第62頁,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版。
[1] “著短帢”各家註釋均釋為戴便帽,唯楊勇《世說新語校箋》釋“短”為“未”,意為未戴帢。如按此解,“短”為副詞,當在動詞“著”前。故楊說似難以說通。
[1] 按《晉書·山濤傳》,濤有五子:該、淳、允、謨、簡。《世說》稱為大兒,則當為山該。但《太平禦覽》卷三七八引臧榮緒《晉書》:“山濤子淳、元尪疾不仕,世祖聞其短小而聰敏,欲見之。濤面答:‘淳、元自謂形容宜絕人事,不肯受詔。’論者奇之。”元為允之誤。而唐人所修《晉書》並采《世說》和臧書,雲:“(淳、允)並少尪病,形甚短小,而聰敏過人。武帝聞而欲見之,濤不敢辭,以問於允。允自以尪陋,不肯行。濤以為勝己。”余嘉錫認為:“其文左右采獲,使兩書所載皆失其真,可謂大誤。”
[1] 程炎震《世說新語箋證》,載《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七卷第二期,1942年。
[1] 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明淩濛初刻四色套印八卷本《世說新語》。
[1] 王利器輯《越縵堂讀書簡端記》第271頁,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 據光緒十四年(1888)孔氏三十三萬卷堂影鈔本,天津古籍書店1988年影印。
[1] 按唐寫本作“夜靜則寒,宜重茵”,當據改。
[1] 《初學記》卷二六《器物部·衫》引。中華書局1962年排印本。
[1] 劉熙《釋名·釋衣服》:“衫,芟也。衫末無袖端也。”《增訂漢魏叢書》本。
[1] 見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增訂本第168頁,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
[1] 見《世說新語·容止》。
[1] 《景定建康誌》:“烏衣巷在秦淮南,晉南渡,王謝諸名族居此,時謂其子弟為烏衣諸郎。今城南長千寺北有小巷,曰烏衣巷,去朱雀橋不遠。”《四庫全書》本。
[1] 據汪藻《世說人物譜·陳國陽夏謝氏譜》,謝尚為謝鯤子,無兄。故當從《世說》,謝尚從其叔謝裒墓還。
[1] 見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系》,載《而已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
[1] 《太平禦覽》卷六九四引。
[1] 《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2)·隋唐五代繪畫》圖4,《古帝王圖》。
[1] 參見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第145頁。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版。
[1] 參見朱大渭等《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第二章第三節《便服與戎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1] 王利器輯《越縵堂讀書簡端記》第253頁,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 此段文字不見今本《世說新語》。《初學記》卷二六、《北堂書鈔》卷一二九、《太平禦覽》卷六九四、八一九引作《世說》,當是《世說新語》佚文。三書互有歧異,葉德輝參酌訂正,輯入《世說新語佚文》中,今據以錄入。見思賢講舍本《世說新語》。
[1] 《釋名》卷二,《增訂漢魏叢書》本。
[1] 《三國誌·魏誌·武帝紀》裴註引《傅子》。中華書局1997年縮印標點本。
[1] 事見《後漢書·郭泰傳》。中華書局1997年縮印標點本。
[1] 《三國誌·魏誌·華歆傳》。中華書局1997年縮印標點本。
[1] 《晉書·羊祜傳》。中華書局1997年縮印標點本。
[1] 《釋名》卷三,《增訂漢魏叢書》本。
[1] 《四部叢刊》續編本,上海書店1984年影印。
[1] 見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增訂本第176-177頁,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
[1] 參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馬鞍山市文化局:《安徽馬鞍山東吳朱然墓發掘簡報》,載《文物》1986年第三期。按倘若按照沈氏的說法,很多文獻材料將無法解釋。如人所共知的謝安聞知淝水之戰大捷後過門檻時將屐齒碰折,以及《南史·謝靈運傳》所載著名的謝公屐的“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記載等。而且《斫琴圖》中隱士所穿為四周帶幫的履,而非四周無幫,只有系帶連腳的屐。故本文仍從舊說。
[1] 姚鼐《惜抱軒筆記》卷五:“《晉書·郗超傳》言王獻之兄弟於超死後簡傲於郗愔,此本《世說》,吾謂其誣也。子敬佳士,豈慢其舅若此?且超權重,為人所畏,乃簡文時。及孝武時,桓溫喪,超失勢矣。豈存沒尚足輕重於其父哉?”《四部備要》本。
[1] 《釋名》卷三《釋衣服》。《增訂漢魏叢書》本。
[1]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系》,載《而已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
[1] 《晉書·王羲之傳》:“(羲之)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裏。……王氏世事張氏五鬥米道,凝之彌篤。”另參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系》,載《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 費袞《梁溪漫誌》卷五“晉史書事鄙陋”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 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二八,《叢書集成初編》本。
[1] 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明淩濛初刻四色套印八卷本《世說新語》。

Views: 1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