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Jonathan Kramnick《Criticism & Truth》:為批評辯護,為閱讀復權
耶魯大學英語教授 Jonathan Kramnick 在 2023 年出版的《Criticism & Truth》中為當代文學批評發聲。他所面對的背景,是人文學科在大學與公共領域的制度性衰落:與過去的輝煌相比,如今的文學研究不僅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失去核心地位,也在與 STEM 學科的比較中顯得邊緣化。經費、招生、政策評估愈來愈以「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為標準,而以詮釋、反思與辯證為核心的人文方法,常被視為奢侈。
Kramnick 的焦慮來自雙重危機:在學術內部,批評的專業權威與自主性受到跨領域融合、量化評鑑和知識商品化的挑戰;在公共領域,大眾批評被社交媒體的碎片化內容與算法驅動的文化消費取代,批評家從文化意義的中介者,變成資訊洪流中的意見提供者,影響力被稀釋。
面對這種局面,他並不主張向 STEM 學科靠攏,也不贊成將批評娛樂化,而是要恢復批評作為獨立且具有倫理責任的知識實踐的尊嚴。對他而言,批評的核心功能,是透過細讀(close reading)——「關於寫作的寫作」——揭示文本與世界之間的複雜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批評不只是解釋,更是在詮釋的行為中創造新的東西,生產關於文學與世界的真理。這種創造—生產關係,使批評成為一種持續探問真理的方式,而不只是傳遞既有答案。
Kramnick 強調,批評不是翻譯作品的「本質」,因為作品並不存在可被還原的最終核心;文本中總有某種缺席(absence)與未竟之處,讓語言保持開放性與多義性。批評的工作,是延續作品的隱喻,而非將其化為純粹明示;將作品「講透」或挖掘出一個所謂的最終祕密,反而讓它失去可討論與再詮釋的生命力。
在他看來,細讀的技藝,與其他學科生產知識的方式同樣嚴謹,並且在當前學科與大學尋求立足之道的危機時刻,具有獨特的公共價值。這種價值並不依附於短期的政策效益,而在於維護語言的精確、培養社會的反思能力——這正是民主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礎。
因此,《Criticism & Truth》既是對人文學科的辯護,也是對整個知識生態的警示:如果批評的地位繼續下滑,我們將失去一種關鍵的文化機制——一種能審視權力話語、質疑社會共識、細緻描寫個體經驗的能力。這不只是大學的損失,更是公共生活的貧乏化。
「細讀」的具體引述與闡釋
關於細讀的本質與創造性Kramnick 主張,細讀不僅是閱讀,而是一種寫作方式──「寫作關於寫作」。他強調:「close reading is ‘writing about writing,’ and when done skillfully it ‘makes something new in the act of interpreting it.’」(The Metropolitan Review, The Yale Review)
強調其作為一項工藝(craftsmanship)的本質~他進一步指出,細讀是一種「工藝」,是一種「用手做」的活動,其注意力模式是一種「靈巧」(dexterity):「Close reading is craftwork in a literal sense… something one does or makes with one’s hands, and its mode of attention is a kind of dexterity.」(Inside Higher Ed)
將批評比作工匠的創作~在接受評論者回應時,他寫道:
「Close reading isn’t exactly reading… Rather it is a way of adding one’s own words to words in the world and so altering that world in turn. … Close reading is active and creative. It makes things.」(The Yale Review)
以工藝比擬凸顯其日常與民主性~他描述細讀是一種「紡織句子自已有的世界中的句子的工藝」,並指出:「這種普遍性是本書所秉持的民主主義精神的一部分。」(3 Quarks Daily)
小結:細讀的創造—生產關係~綜合上述引述,Kramnick 對「細讀」的定位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閱讀」,而是:
一種 寫作形式:透過批評者將自己的話語織入文本,產生新的理解與敘事。
一項 手工藝:需要批評者以靈巧與細膩對待文字,藉此創造新的意義。
一種 創造行為:細讀本身即是「making things」——在詮釋的過程中生成新的認知。
一種扎根於學科的 專業實踐,也具有一定的民主/共通性(普適性),體現文學學科的底層抵力與活力。
愛墾APP:學術工作不應只有一種樣貌
閱讀了〈學術殿堂叙事(虚構個案)〉,我感受到文中作者對於學術堅持與自我要求的誠意。然而,在其筆下,也浮現出一種值得討論的學術價值觀。身為同樣關注學術生態的成員,我希望從三個角度,與圈中同仁共同反思當代學術發展的多元可能。
一、資源優勢與學術價值的關聯性
作者在文中提到,自己在任職期間擁有穩定的研究經費,能夠持續購書、投入田野調查與研究,並以此作為嚴謹學術態度的表現。這樣的自律精神值得肯定,但也顯示出對資源充足與學術成就之間強烈的連結假設。
然而,當前全球的學術資源分布已大幅改變。不少私立學校與二、三線大學的教師雖受限於經費,仍在教學與研究上持續耕耘。若將學術表現的價值與是否擁有充分資源直接劃上等號,容易忽略結構性的不平等,並不自覺地加深對弱勢學術位置的偏見。
二、年齡與學術貢獻之關係
文章亦對部分退休學者提出批評,認為他們「書讀不動、田野也不跑」,學術表現「十年如一日」。誠然,每個人都有需要自我警醒之處,但這類敘述若未聚焦於具體案例,易流於一種年齡歧視的語境。
事實上,許多資深學者仍在進行理論深化、歷史資料重建、知識整合與跨世代教學。學術工作的價值,不應由年齡決定,而應由貢獻內容與社會對話的深度來評估。否則,將不自覺地削弱知識傳承的重要基礎,也可能造成年輕世代對長期投入缺乏信心。
三、學術價值是否只有「創新」?
作者強調學術應「與時俱進」,若只重複舊成果便「毫無意義」。這種對「新」的推崇反映了現代學術評價機制的一大趨勢:重視前沿與快速產出。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警覺這種單一標準可能造成的狹化風險。
學術發展除了創新,更需要「深化」與「普及」。許多重要成果來自於對舊資料的再解釋、長期觀察的統整、或將專業知識轉譯為大眾可理解的語言。這些工作看似「不新」,但卻對學術生態的厚度與公共影響力至關重要。
總結:擁抱學術多元的可能
學術不是單一路徑、也不該只有一種模樣。它可以是全職研究者對理論的開拓,也可以是資深學者的知識統整、年輕教師在有限資源中的默默耕耘,甚至是對教學現場的深度反思。當我們談論學術標準時,除了堅持品質與誠信,更應給予不同位置與階段的學者基本的尊重與理解。
畢竟,學術不只是個人的成就展示,更是世代累積與共同努力的文化建構。唯有認識到這點,我們才能讓學術走得更遠,也走得更廣。
愛墾APP:〈學術殿堂叙事〉(虚構個案)~~在這個資訊爆炸、學術快速演進的時代,不持續更新就等於出局。別說什麼研究,「不讀新書」在某些領域(像歷史、考古)根本等於落伍。新資料隨時可能推翻你過去引以為傲的論文,還自稱學者?太勉強了。
當然,買書真的不便宜。但如果你想做研究,這就該是你投資自己的一部分。當年我還在國立大學時,每年研究經費很夠用,該買的書一本沒少。關鍵在於:有心,就該自己去爭取資源,何必抱怨沒錢。
比較令人無言的是,有些退休老學者,不願退休,還靠兼課混跡於學界。有些甚至去私校掛名,學校看中的只是他們過去的名氣。但說真的,他們早已沒法做深入研究,書讀不動、田野也不跑,只會重複過去的觀點,十年如一日。
學術不是靠資歷撐場,更不是拿「曾經」來過日子。我有次被邀請講一個自己多年沒碰的領域,想都沒想就婉拒了——因為我知道自己跟不上了。這種自知之明,是學者應該有的基本素養。
反觀那些退休了還硬要講、硬要發,只會讓人感到尷尬:你講的東西,我十年前就聽過了。老實說,這樣的學術表現,只剩下不知羞恥可以形容。(純属虚構)
達馬西奧《當感受湧現時》
對曾經真實地感知到的某個客體的那些痕跡性記憶,不僅包括對該客體的感覺方面的記錄,如顏色、形狀或聲音,而且包括對動作調節的記錄,這些動作調節必然伴隨著感覺信號的收集;另外,這些記憶還包含著對該客體的必然的情緒反應的記錄。因此,當我們回憶一個客體的時候,當我們允許這些痕跡把它們內隱的信息變成外顯的時候,我們提取的不僅是感覺數據,而且還有相應的運動和情緒數據。當我們回憶一個客體的時候,我們回憶的不僅是一個實際客體的感覺特點,而且是有機體對該客體的過去反應。(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當感受湧現時》[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有機體與客體(第124頁)
我把情緒的確實,從背景情緒上升至更高水平的情緒,看作是受到損害的重要的身體調節機制的標誌。核心意識在功能上接近於這些受到損傷的機制,和它們相互交織在一起,因此和它們一起受到了損傷。在情緒加工過程與擴展意識之間並沒有這種密切的功能關係。正如第七章所提到的,那就是為什麼擴展意識受到損傷並不伴隨著情緒損傷的原因。(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當感受湧現時》[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核心意識 第77頁)
任何面臨死亡的人都將明確地知道我指的是什麼,或許是因為,死亡的這種不可逆性將我們的思想敏銳地集中在一種不朽的標凖上,即人類應該有思想的生活。但是,我們不應該讓死亡使任何人都對這個問題非常敏感。生活應該足以使我們要求人類的心靈要尊重其尊嚴和境界,而且,幾乎自相矛盾的是,要敏感地對待其脆弱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當感受湧現時》[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感受發生的一切 頁碼:第21頁)
在大多數情況下,隱藏不是把資源集中在我們的內部狀態上,而把資源集中在將世界上的問題描繪出來的那些表象上,或者集中在那些問題的前提上,或者集中在對它們的解決方法和可能的後果所作的選擇上,或許這是更有利的。但是,這種觀點的歪曲與在我們心靈中所適用的東西有關,這是要付出代價的。它傾向於阻止我們感受到我們稱為自我的這個東西的起源和本性。但是,當把這個面紗揭開,達到人類心靈所能理解的程度時,我相信,我們就能在個體生命的表征中感受到我們稱為自我的這個結構的起源。(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當感受湧現時》[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感受發生的一切 第23頁)
(摘自《當感受湧現時——感受如何創造了你的意識》[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作者: [葡] 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出版社: 中國紡織出版社;出品方: 湛廬文化;2022年 8月 1日;譯者: 周仁來/嚴嚴)
《心經》五蘊皆空觀自在~~「照見五蘊皆空」法門出自《心經》――佛教大乘經典中,文字最少,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二百六十字經文,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是整個大乘佛教的心要,也是大乘佛法中般若思想的中心。
《心經》一開頭即開宗明義地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意為智慧。五蘊,是構成人的生命的五個要素,即色、受、想、行、識。色蘊是指生理的、物質的現象;受、想、行、識是心理的、精神的活動,也就是物質的身體、心理和精神現象的因緣和合。
「五蘊皆空」如何照見?聖嚴師父將觀的方法分為「觀身」與「觀心」兩個層次。觀身體在「受」的狀況,也觀「心」在「受」時的感覺。
聖嚴師父以咖啡作為譬喻,喝到一杯香濃的咖啡,在還沒喝之前可能已經先聞到咖啡的味道「好香!」引發想喝的欲望,這是一種感受。接著喝到咖啡後的反應,喜歡、執著、貪欲、占有等種種心態以極快的速度串聯。類似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時經驗、做覺觀的練習,如果心很粗,可藉由打坐來觀。這些心的狀態,是五蘊中的「受、想、行」,當我們能這樣觀察時,已經是在「觀五蘊」。
觀「心」,是更進一步的層次,在動態中通常難以察覺到心理活動的現象,一旦安靜下來,例如在禪坐中,身體的觸受淡去,僅餘觀念上的感受,如感受生命的存在或內心湧現的思考活動。當進到深層的禪坐時,身心產生安定、寧靜、明晰的輕安,這樣的感覺仍是在「受、想、行」中,若要放下就得「觀空」。即便是清淨與安定的覺受,仍是心理的一種反應,也要練習不去在乎、執取。在不斷反覆練習捨去自我中心的執著時,智慧自然會顯現。
在生活中待人接物、與人相處,若能如實觀照五蘊本空,就不再受五蘊現象的變化而起煩惱情緒。也因為了解緣起性空,人生有許多努力空間,雖然有身心的現象,也能夠活得解脫自在。(文: 釋演曉 2020.06.09;轉載自法鼓雜誌第366期)
愛墾APP:[唐]皎然論“詩式”所謂「似斷而復續」,指的是詩句之間看似斷裂、不連貫,但其實內在情感、意境、語勢是相連的,形成一種若即若離、含蓄跳脫的美感。這種技法常見於唐詩中,尤其在情感細膩或意境綿遠的作品裡。以下舉數個例子說明:
❶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解析:每句皆為獨立意象:如「山河」與「草木」,「花」與「淚」。看似句句分開,情境跳躍,但其實情感內聚,一氣貫通:從家國到自然景觀,再到個人情感(哀傷與驚懼),句句「似斷而復續」。
❷ 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解析:每句描寫的景物獨立而安靜,看似斷裂,但透過詩人的眼與心串聯起整個場景,形成一種動靜結合的流動畫面。自然間的「明月」、「松」、「泉」、「石」看似零散,實則意脈流轉,自成一體。
❸ 李賀〈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頓感愁。
黃鸝啼上白苧洲,忽聞水上琵琶愁。
解析:詩中意象迅速轉換,看似意脈斷裂(絲桐—山雲—黃鸝—水上琵琶),但這些意象都繫於「箜篌聲」、「愁情」主題,彼此互為回響。詩句跳脫但情感相續,是「斷而復續」的典型。
❹ 杜牧〈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解析:每句描畫一個場景或動作:冷燭、撲螢、夜階、觀星。看似平行、不連貫,但整首詩中孤寂的氣氛與情感主線潛流不斷,情境連續、意蘊無限。
特徵 |
表現方法 |
效果 |
意象分散 |
每句描寫不同場景/事物 |
增強畫面感、跳躍感 |
情感潛伏貫穿 |
雖無明言,情感主線始終未斷 |
情意連續、餘韻不絕 |
結構斷裂貌連貫心意 |
看似斷裂的語句實際由情感串聯 |
達成「詩中之仙」的靈妙境界 |
愛墾APP「性愛高潮」與羣眾運動~~是否有理論將「性愛高潮」這種情動強度的節奏性、臨界性,與政治群眾運動中的身體感、集體感、節奏感作出類比?答案是:有,而且在「情動轉折」以來的若干前沿理論中,這種類比不僅存在,還被視為理解「群眾如何被觸動並行動」的核心關鍵。
關鍵理論視角:將「高潮」作為群體情動臨界轉變的比喻
以下是幾位學者與理論,直接或間接地提出了這樣的比擬:
Brian Massumi:強度、閾值與「臨界轉變」
重點概念:感覺的「強度閾值 crossing of thresholds of intensity」
應用場景:社會運動中的群體感覺、衝動與行動之間的裂隙:Massumi 在探討9/11事件後的「群體恐懼」與「感覺政治」(politics of affect)時,指出情動並非一個穩定的內容,而是一種預感中的、臨界的、不穩定但有方向性的強度移動。這與性高潮中的情動強度積累、轉向與身體反應的突發性相似。
類比摘要:群眾運動的爆發就像情動的高潮——它不是理性決策的產物,而是強度在身體間傳導、累積至臨界值,然後轉化為集體行動的「能量爆發」
Judith Butler:可動性身體(mobilized bodies)與「情動感染」:在《Bodies in Alliance》中,Butler 討論佔領運動等集會中,身體如何因為「共同感知不正義」而被動員(mobilized)。她強調的是:「身體的在場」本身即是一種情動轉向的展現,言說未必發生,但身體已在場、已回應、已共振。這與你前述性愛高潮中語言尚未出現、但身體已被節奏牽引而發生反應的情況相互呼應。
類比摘要:在抗爭現場,情動的節奏感(如口號節拍、行進節律、群體鼓掌)形成一種「高潮生成機制」,讓個體進入一種超越自身邊界的共同感知狀態。
Michael Hardt & Antonio Negri:多重身體的愛與革命節奏
在《帝國》(Empire)與《群眾》(Multitude)中,他們強調「愛」(love)與「慾望」(desire)作為革命的基本動能。
他們主張,革命並不是由理論家或領袖發動的,而是群體內部情動網絡與慾望組織的節奏共振所引爆的——這如同性愛中的高潮,不是外力導致,而是由內部不穩定積聚所激發的自組秩序(self-organizing surge)。
類比摘要:革命高潮是情動渴望的能量洪峰,它像一種群體性「性高潮」:非理性,卻極具創造力與顛覆力。
Ernesto Laclau:群眾情動與「空洞能量中心」
Laclau 在《群眾主義的理性》(On Populist Reason)中,提出「情動鏈」(chain of equivalence)的理論,即:各種不滿(失業、種族、性別等)形成情動鍊條;群體透過一個空的能量象徵(如一個口號、一個領袖)發生情動聚焦;這種聚焦產生集體性的感受與運動節奏。這非常像性愛中的「高潮中心」:並非固定部位;而是全身性感與感知的動態聚焦、共震與釋放。
類比摘要:民粹政治與社會運動的「高潮化」爆發,是由情動的集中與節奏控制所引發的身體-感官-語言的連鎖反應。
Teresa Brennan:情動的「傳染性」與社會能場
Brennan 在《The Transmission of Affect》中強調,情動不是個人內部的,而是「空氣中流動」的力量——一種生理與社會的共構場域。在群眾運動現場,這種「傳染性強度」與高潮前的情動累積與無法抑制的身體反應相當類似。
理論總結:性愛高潮 × 群眾運動的轉化類比
現象/特徵 |
性愛高潮 |
群眾運動 |
情動強度 |
快速上升、突破閾值 |
集體不滿升高、臨界爆發 |
身體節奏 |
呼吸、心跳、律動同步 |
呼口號、列隊、音樂、舉手動作 |
語言化 |
語言崩潰、轉為呻吟、叫喊 |
訴求模糊、簡化為標語、肢體 |
主體性 |
我與他人界線模糊 |
個體與群體邊界模糊 |
行動臨界 |
無法抑制的動作 |
無可逆的集體行為(佔領、抗爭) |
美學結構 |
節奏性感知、流動中斷再接合 |
運動的節奏管理(鼓動→冷卻→再激化) |
結語:這個問題開啟了對「身體政治美學」(Aesthetic of the Political Body)」的深層路徑探討:性愛與革命其實共享一種身體被感動、意識無法主導、語言尚未出現、但能量已轉化為行動的「情動機制」。這不僅是詩性的象徵,也是切實的政治與社會現象研究核心。
愛墾APP:慾望、意識形態與擬像~~慾望開端於連接; 通過與其他慾望的連接,生命努力去保存和增強自身。這些連接和生產最終形成了社會的整體;當身體與其他身體相連接以增強其權力的時候,它們就形成了共同體或社團。意識形態必須預設有某種有待揭曉的真實利益:譬如,女人真的想 要解放但是受到意識形態的愚弄。意識形態同樣假設了某種有待從強加於其上的文化幻覺之中解放出來的個體的標凖形式。
語言中的審美價值,從「fair」談起~~The feminine quality of being「fair」(to go back to Austen) elevates whiteness, and is therefore already political in the sense of working with racial groupings of bodies.回到奧斯丁的例子,女性的人性跟白人的白性(whiteness)相提並論,因此它依然是政治性的,他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對身體進行歸類。fair哪裡有人性的意思,這裡的意思要結合後面的racial groupings來看...
我們在這裏啟動了一個頗具批判性的問題意識:語言中的審美價值(如「fair」),如何同時是種族化的政治實踐。
若要根據德勒兹(尤其是他與瓜塔里的思想)繼續發展這段話,應該從以下幾個方向推進,並說明為什麼這樣發展是必要的:
建議發展方向一:語言與意指體制中的「區分性機制」
德勒兹對於意義的生成與語言的權力關係有深刻討論。他與瓜塔里在《意義的邏輯》(The Logic of Sense)與《千高原》中強調,語言不是中性的交換工具,而是對身體與行為的一種管控。
這個段落接下来,可這樣發展:
「Fair」一詞在語義上的曖昧性,正是資本主義語言體系中的一種‘機器’,它既指涉道德正當性(公平、公正),又與膚色的美學(白皙、純淨)糾纏不清。依德勒兹的看法,這種語言實踐不是靜態的符號配對,而是一種「意指的機器」(machine of enunciation),它生成、複製並再分配社會中的種族性差異。
為什麼這樣發展重要?這樣可以打破語言與政治之間的假中立,把語言直接嵌入「種族化的權力操作」中,進一步批判語義如何為種族歧視提供「自然化的」遮蔽。
建議發展方向二:「身體」如何被歸類為族群性載體(Body without organs vs stratified body)
我們已經提到「racial groupings of bodies」,這可以接入德勒兹談「身體的編碼」與「去編碼」的觀念。可這樣發展:
當身體被劃分為可辨識的類型(如女性之「fair」、白人之「fair」),它已經被組織成為「層化身體」(stratified body)。德勒兹會說,這些歸類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透過文化與語言的編碼所製成的。這些種族編碼阻止了身體的生成流(becoming),使其被固定在某種身分政治的格子中。
為什麼這樣發展重要?這讓讀者看到語言如何成為編碼工具,把原本可變化的身體鎖定為單一種族/性別形象,這是批判身分政治與社會建構論的核心。
建議發展方向三:生成性(becoming)vs 固定性分類
當「fair」成為既是種族又是性別的詞彙,它其實阻擋了德勒兹式的「生成運動」(becoming-woman, becoming-minoritarian)。可這樣發展:
「德勒兹與瓜塔里強調生成(becoming)作為抵抗主體固定化的策略。而當我們看到「fair」這個詞既連接女性氣質又連接白人特權時,它正在終止某種潛在的生成運動,使女性與白人之間的界線被美學與倫理語言所自然化。因此,我們要問:如何解構這種語言使我們得以生成『非白」「非正義」的女性?
為什麼這樣發展重要?因為這有助於把討論導向政治解放與語言實踐的可能性,而非停留在批判的表層。
如何組織這些想法?我們可以用以下結構鋪排論述:
1. 語言與身體的關聯:引介「fair」的語義糾纏。
2. 德勒兹如何理解語言作為意指機器(意義不是反映,而是生成)。
3. 種族身體如何被層化、分類。
4. 對這種分類的解構之路:生成 vs 固定。
5. 最後可以提出:語言是否還能生成新的、非主流的美學與政治想像?
愛墾APP· 強度(Intensity):深入Spinoza、Deleuze、Massumi、Hardt & Negri、以及 Deleuze/Guattari 等學者中的精準定義與描述~~
1.Spinoza → Deleuze 解讀:「瞬間–行動力變動」
德勒茲於《思考之速率》(Lect. 7)中指出:
「每一 affections(情動)都是瞬間的……而這瞬間的日常轉折,即為 joy 或 sadness 的差別…… affect 就是不論意識, lived 的行動力強度的減或增。」(deleuze.cla.purdue.edu)
也明言:「Sadness is the affect that corresponds to a decrease of power, of my power of action; joy is the affect which corresponds to an increase of my power of action」(deleuze.cla.purdue.edu)
闡釋:intensity 作為瞬間行動力(potentia)變化的量度,是 joy/sadness 兩態的動態場。
2.Deleuze → 《千高原》:affect 與 affection 之異
《A Thousand Plateaus》中 Brian Massumi 譯註指出:
「L’affect 是前個人的強度,對應身體從一種體驗狀態轉到另一種狀態,代表行動能力的增強或減弱;L’affection 是那種影響作用發生時,身體此刻的狀態。」(en.wikipedia.org)
闡釋:affect(強度)為「過渡能量」,affection(受影響狀態)是「結果感知」。
3.Massumi:「語義前能量衝擊/皮膚介面反應」
在《The Autonomy of Affect》中,Massumi 描述強度如何在意識邊緣產生作用:
「Intensity is embodied in purely autonomic reactions most directly manifested in the skin – at the surface of the body…Intensity is beside that loop, a nonconscious, never‑to‑be‑conscious autonomic remainder.」(divinecuration.github.io)
並補充:「Intensity: the strength or duration of effect…outside expectation and adaptation, as disconnected from meaningful sequencing, from narration.」(biopoliticsracegender.wordpress.com)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