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場自傳民族誌工作坊 下

我們從事自傳民族誌(autoethnography)與敘事寫作(narrative writing)已有二十五年以上的時間。Arthur 於 1990 年在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USF)開設了一門名為「敘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的課程,幾年後又增設了「寫作工作坊」(Writing Workshop)。與此同時,Carolyn 也在「情感傳播」(Communicating Emotions)、「生命書寫」(Writing Lives)與「質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Methods)等課程中教授個人敘事,後來又開設了「自傳民族誌」(Autoethnography)課程,與 Art 的「敘事探究」相輔相成。

2001 年 1 月,我們受邀前往芬蘭赫爾辛基的藝術與設計大學(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參加一場名為「藝術與敘事探究」(The Arts and Narrative Inquiry)的研討會並發表演講。翌年,我們再次來到芬蘭,這次是受邀至于韋斯屈萊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的當代文化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e),為來自全芬蘭的博士生舉辦為期四天的寫作工作坊。

在這場工作坊中,學生們對於「以寫作作為研究方法」、「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以及「將情感與主體性帶入人文科學」這些核心理念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參見 Bochner 和 Ellis, 2004)。他們對我們在課堂中給予的回饋充滿熱忱的回應,使我們更加確信,全球各地的學生、導師與新晉博士都渴望有機會學習並實踐自傳民族誌與敘事探究。

這份啟發促使我們繼續前行。在 2005 年首屆國際質性研究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Qualitative Inquiry)上,我們舉辦了一場三小時的自傳民族誌與敘事探究入門工作坊,場內座無虛席。自那時起,我們每年都在大會上持續開設這門工作坊。

參與者來自不同的學科與國家。他們中許多是研究生,所屬的課程中並未涵蓋自傳民族誌。他們往往需要與不熟悉、甚至對民族誌與敘事性創作表達持懷疑態度的導師合作。此外,也有一些導師親自參加我們的工作坊,希望學習如何更有效地教授自傳民族誌並支持對這一研究取徑感興趣的學生。年輕的助理教授是參與者的主要群體,此外也有一些資深研究者。在過去幾年,我們開始迎來曾經參與工作坊的學生所指導的「第二代」學者,還有來自創意藝術與其他人文學科的參與者。

我們的工作坊所涵蓋的國家、族群、種族與性別身份的多樣性持續擴展。我們也在美國、東歐與西歐、中國、南非、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與馬來西亞等地,舉辦了為期兩天、三天甚至五天的延伸版工作坊。

雖然本書中描述的工作坊是虛構的,但它是基於我們實際舉辦的課程,以及我們與參與者的對話而寫成的,其中部分對話經過錄音、轉錄與細緻整理。我們撰寫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新一代研究者與敘事者的需求,他們渴望獲得一個全面的「喚情自傳民族誌」(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入門指引。我們在這本書中匯集了過去二十五年間的學習與教學經驗。

這一次,我們邀請您——讀者——參與我們與學生及工作坊參與者的討論。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您長久以來想要詢問的問題。

(Fr. 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 Writing Lives and Telling Stories I Book · March 2016 I DOI: 10.4324/9781315545417 I 2 authors: Carolyn Ellis,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Carolyn Ellis on 12 July 2016 I Arthur P. Bochner,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