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亞 郭翠翠·共通感:認知、實踐與審美 2

在西方,“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從哲學角度系統性的運用 κοινή αίσθηση 這一概念的哲學家”([1], p. 6),這是關于共通感之意義的最古老溯源。κοινή αίσθηση 這一詞在漢語語境中經常被翻譯爲共同力,在亞里士多德那里,人有視、聽、嗅、味、觸五種感覺,分別對應于五種感覺器官,這五種感覺器官之間是不連通的,那麽,人們何以能夠對事物形成一個總體認知呢?答案就在于共同力。亞里士多德說:“兩項分離的感覺各別施展其感應之爲白爲甜,它們于兩者之間差異各都不明;這必須待之一個單體,乃內蘊兼此兩異的品性者,才能作出判別。”[6]

這個“內蘊兼此兩異的品性者”之“單體”,不是超越于五種感覺器官之外的第六感覺,而是一種特殊的知覺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外感官的,而是內感官的,它通過對事物本身具有的多項性質的觀察,把不同的、分散的知覺連接和統一起來形成共通的感覺,這種共通的感覺,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講的共同力。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共同力是天然的能力,能夠進行直覺的判斷並指導我們的實踐,它的存在似乎是不需要論證的,因此似乎是一種人所共知的常識,因此,κοινή αίσθηση 的對應英文詞 common sense 後來也被漢語界翻譯爲常識。

亞里士多德的共同力並不等于後來意義上的共通感,維柯就說,“共同力是將對同一事物的視覺、聽覺等感覺會通爲一的靈魂能力,而共通感則鮮明地表現在人文、道德等精神科學的領域。”([7], p. 157)但盡管如此,亞里士多德的共同力卻是共通感最古老的根源,在亞里士多德哲學中存在著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之間的對立,這種對立導致其共通感不僅僅包含一種意義。一方面,亞里士多德哲學是一種繼承了古希臘自然哲學那種尋找萬物之本原的對于真理的邁進——從其哲學傳承上來講,因其追求真理,所以致力于澄明認知。

另一方面,亞里士多德哲學是一種繼承了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8]以後由柏拉圖的實踐智慧所開創的道德倫理——從其哲學傳承上來講,因其追求倫理,所以致力于澄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後來伽達默爾評價說:“亞里士多德派的對立,除了表示由一般原則而來的知識和具體事物的觀知之間的對立外,還表示其他的對立。亞里士多德派的對立也不僅僅是指這種把個別東西歸于一般東西的我們稱之爲判斷力的能力,而且其中還有一種積極的倫理的考慮在起作用,這種考慮以後就包含在羅馬斯多葛派關于共通感的學說里。”([4], p. 36-37)在這個意義上,伽達默爾明確的指出,共通感概念所蘊含的對個體事物存在權力的辯護、對精神科學領域或然性真理的主張,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關于明智和理論智慧的區分([7], p. 157),其明智作爲一種精神品性不僅僅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社會習俗存在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如果沒有整個‘道德品性’就不能存在,就像相反地‘道德品性’如果沒有這種規定性也不能存在一樣。”([4], p. 37)其實,無論從哪個方面去溯源亞里士多德關于共通感的理解,我們似乎都能在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那里找到其思想資源,因爲蘇格拉底一個人就代表了“學者(Schulgelehrte)和學者所依賴的智者(Weise)之間的對立,這種對立在犬儒學派的蘇格拉底形象里就已獲得了它的最早的形式,並且在 Sophia (理論智慧)和 Phronesis (實踐智慧)的概念對立中具有其實際的基礎。”([4], p. 34)對于蘇格拉底來講,他所面對的是智者派相對主義的喃喃臆語:“無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無法認識,即使可以認識,也無法表通感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