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7)

孔子教他的學生去讀詩,說:「詩可以興」。他對詩的觀念與讀詩的態度,就是不把「詩」只當做與讀者生命存在感思無關的知識客體。讀詩,非常自由,可以隨意感悟,經由文本的啟發,打開自己的人生境界。

我們就舉《論語.學而》一段孔子與子貢「言詩」的故事,来說明「詩可以興」的道理: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来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是《詩經.衛風.淇奧》的詩句,本義是磨製玉器與骨角,涵有「精益求精」的意思。子貢卻將它移到與孔子對話的場合,意義也轉成道德實踐必須「好詩是還要更好」。

子貢所講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只是消極的「有所不為」,孔子所說的「貧而樂,富而好禮」則更是積極的「有所為」,後者比前者的道德實踐境界更高。磨製玉器與骨角是一種存在「情境」,道德實踐又是另一種存在「情境」。從經驗事實来說,這兩種「情境」不同;但是,從價值理想来說,二者卻有「類似性」,那就是「精益求精」、「好還要更好」。將這兩種情境聯想在一起,就是「興」,我稱它做「情境連類」。

子貢與孔子談論道德實踐而「情境連類」地體悟到詩義,甚而感發自己在道德實踐上「精益求精」的志意。這就是「詩可以興」的典型例子。這段故事非常有名,最能切實表現孔子那個時代所謂「詩可以興」的意義,表現孔子對詩的閱讀態度及方法。朱熹《論語集註》對「詩可以興」的解釋非常好,他說「興者,感發其志意也」,也就是人們可以經由詩的閱讀而感發心志、情意。秦漢間,毛公解詩,在《詩經》中一百多處標示了「興也」,這還是孔子所謂「詩可以興」的古義,意思是提示讀者對這些詩句要有所「感發」。後人不解此意,將「興」只說成語言層的「譬喻」。

比毛公稍晚的孔安國,將「詩可以興」的「興」解釋為「引譬連類」。「連類」還有實在層與心理層之情境類似聯想的意義,就如上面所說孔子與子貢「言詩」的狀況;但是,「譬喻」便是語言層的修辭方式了。而到了東漢鄭玄箋注《詩經》,更在毛公標示「興」的詩句下,進一步解釋:「興者,喻也。」他的意思是毛公標示這篇詩為「興」,就是詩句中「以什麼譬喻什麼」。

這更明確的將「興」只是當成語言層的「譬喻」,乃是對毛傳獨標「興」義的誤解。王逸注屈原的〈離騷〉也同樣抱持這個說法,他認定:「〈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於是,讀詩的態度「客觀」起来了,將文本當做客體,閱讀主要目的是拆解譬喻的符碼,以了解「作者本意」;讀者不再有自由64感發的空間了。

這麼「專業」的閱讀,已是讀詩的第二義,逐漸失去先秦時代將「詩」和讀者生命存在意義融合的「感發性」讀法。當然,文化的發展也未必新的来,舊的就被消滅掉。孔子時代,那種「興」的古義,也有人將它當做優良傳統去繼承。在理論上,我們可以看到清代王夫之對「詩可以興」,做出精深的詮釋。

他在《薑齋詩話.詩譯》中說:詩可以興……,「可以」云者,隨所「以」而皆「可」也。……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這個見解太精采了。「所以」就是「所因」,指讀者的閱讀動機,包括原因、目的;閱讀動機原自於讀者的存在感思,也就是下文所說的「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的「情」。

因此,詩之「可以興」,就是允許讀者隨個人的存在感思去閱讀,而所得到的意義都應該被認「可」;不能說我讀到的意義才對,別人讀到的意義都錯。那麼,作者寫詩的時候,固然有「一致之思」,也就是有他完整的創作意圖;但是,讀者卻可「各以其情而自得」。因此,「詩意義」又哪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呢?王夫之從理論上給「詩可以興」做了最好的詮釋;

Views: 4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