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7)

通觀《三國誌》全書,再翻檢三國傳世文獻,然後知文昭甄皇后之死因,《三國誌》「崇飾虛文」「假為之辭」,如大惡之曲筆諱書者然。何以如此?筆者以為:忌諱敘事之書法,有所謂詭辭謬稱者(51),筆法近似反常合道,即《公羊傳》所謂「實與而文不與」,或「文與而實不與」(52)。抑揚予奪之史家筆法,詭辭謬稱之忌諱書法,可以引發讀者之疑竇,興起探究真相之興味,此史家之繆巧與詭計。宮闈隱秘,謎團難窺,破解真相,史家出以忌諱敘事,或可作破譯之津梁。

筆削昭義之書法,形之於外,則有或書,或不書;或言,或不言;或稱,或不稱諸名目。筆而書之,則有詳書、重書、大書、特書之倫。從或書、或不書,或筆、或削之互發其蘊,互顯其義,而微辭隱義可知,史觀、史義可考。趙翼《廿二史劄記》論《三國誌》多有「不書」之例,如:

魏明帝太和二年,蜀諸葛亮攻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魏遣曹真、張合,大破之於街亭,《魏紀》固已大書特書矣。是年冬,亮又圍陳倉、斬魏將王雙,則不書;三年,亮遣陳式攻克武郡、陰平二郡,亦不書。以及四年,蜀將魏延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五年,亮出軍祁山,司馬懿遣張合來救,合被殺,亦皆不書。並《郭淮傳》,亦無與魏延交戰之事。此可見其書法,專以諱敗誇勝為得體也。乃至蜀《後主傳》,街亭之敗,亦不書;但云「亮攻祁山不克」而已。豈壽以作史之法,必應如是回護耶?……是不惟於本紀多所諱,並列傳中亦多所諱矣!(53)

史家修史,自博采、辨偽文獻,至比事、屬辭而成撰述、著作。無論筆而書之,或削去「不書」,必經過層層之商榷,種種之考慮。趙翼發現《三國誌·魏紀》之敘事,魏將大破蜀將諸葛亮,「固已大書特書矣」。然而蜀將諸葛亮、陳式、魏延等之斬殺魏將、攻克郡縣、大破魏軍,卻削去不書。乃至於張合被殺、郭淮交戰諸事,《魏紀》亦削而「不書」。對待曹魏與蜀漢,或筆或削之敘事不同如此,「諱敗誇勝」之史觀顯然。陳壽《三國誌》敘事,曲筆諱書處,《廿二史劄記》指為「回護」,蓋緣於尊魏為正統之史觀使然。《三國誌》「諱敗誇勝」之敘事,凡所以「內義脈注,外文綺交」者,不過是尊魏為正統之史觀、史義發用而已。

《三國誌》書成於晉,其史觀尊魏為正統。正統在魏,則晉承魏為正統,自不待言。故陳壽之尊魏抑蜀,誠有其不得已。大體而言,其所著書,簡而不漏,詳而不贅,「尊魏而不揜其惡,抑蜀而不沒其實,諱晉而不滅其跡。」微而顯,曲而直之書法,即藉或書或不書表現之,所謂「隱寓夫褒貶而顯示乎懲勸,動有合於《春秋》之書法焉」(54)。可見,稱譽陳壽為良史,長於書法是主因。

關於陳壽《三國誌》,自唐劉知幾《史通·直書》、清趙翼《廿二史劄記·三國誌書法》,多以為陳壽身為遺臣,不得不回護魏晉。今觀《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詳書先主劉備之帝王異相(55)。相較於《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文帝紀》,平淡直敘武帝、文帝生平(56),可謂詳人之所略,重人之所輕。詳略重輕之筆削,可見陳壽揚劉抑曹之史觀、史義。《廿二史劄記·三國誌書法》所謂「回護」之說,遂不攻而自破。董仲舒《春秋繁露·祭義》引孔子曰:「書之重,辭之復,嗚呼,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大美惡焉。」(57)但看諸葛亮神話重筆詳繪建構如此,習鑿齒以蜀漢為正統之史觀,於是成功形塑。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