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湯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歷史》第十章·食物戰爭(1)

食物是一種武器。——馬克西姆·李維諾夫(MaximLitvinov, 蘇聯外交部長(1930~1939年))

如何對付克里姆林宮裏的老鼠?答案是豎立一面招牌,上頭寫著“集體農場”。如此一來,一半的老鼠會餓死,另一半將逃之夭夭。——蘇維埃時期的笑話,引自本·劉易斯(BenLewis)《鐵錘與胳肢窩》(HammerandTickle)


從天而降的食物

美國與蘇聯之間的冷戰,是一場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意識形態鬥爭,為20世紀後半蒙上陰影。它的正式開始,是一場為了爭奪柏林市而引發的食物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被劃分成四個區域:西邊的三區由英、法和美國控制,東邊的區域則由蘇聯控制。位於蘇聯區中心的德國首都柏林,也依同樣的方式劃分為四區。

1948年年初,大戰結束已近三年,英、法、美三國同意將各自在德國與柏林的區域統合起來,由單一的行政部門管轄,以便協調該國的重建工作。蘇聯強烈反對西方盟國的計劃,因為德國已逐漸成為一個象征性的戰場—對立的雙方都同意,歐洲未來的政治方向將在這個戰場上被決定。

(二戰前柏林市區)


西方國家想在重新統一的德國成立一個民主政府,相對地,蘇聯卻希望能策立一個共產主義政權。雙方的歧見逐漸聚焦於柏林—那是西方盟國位於民主德國蘇聯區內的一個孤立的小立足點。誠如蘇聯外交部部部長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所言:“柏林的遭遇,將會是德國的遭遇;德國的遭遇,將會是歐洲的遭遇。”

蘇聯政府決意迫使西方盟國放棄西柏林,於是開始干擾將食物與其他物資送往柏林的運輸過程;他們捏造各種借口,以便中斷公路、鐵路和駁船交通。蘇聯估計,西方盟國寧可放棄柏林,也不願為了防衛該城而開戰。

1948年4月,駐德美軍的最高級將領盧修斯·克萊(Lucius D. Clay)告訴美國參謀總長奧馬爾·布萊德雷(Omar Bradley):“如果我們真心要護持歐洲,抵禦共產主義,就絕不能退讓。我們可以在柏林承受未達戰爭程度的羞辱和壓力,而不喪失顏面。如果我們動搖了,美國在歐洲的地位將受到威脅……而共產主義將橫行無阻。我相信民主的未來要求我們留在這裏,直到我們被強行逐出。”

6月,克萊發了一封電報給華盛頓特區的上級長官,在信中強調自己的立場:“我們深信,為了維護我國在德國與歐洲的聲望,留守柏林是絕對必要的;”他宣稱,“無論是福是禍,它已經成為美國意圖的象征。”

隨著蘇聯繼續阻撓對西柏林的物資運送,克萊建議派遣一支步兵師,護送卡車車隊穿越蘇聯控制的民主德國地區到柏林,以展現實力。但他的計劃被認為太過冒險,因為它可能引發美國與蘇聯部隊交火,進而擴展成更大規模的沖突。當聯邦德國於6月18日宣布采用新貨幣,因而在實際上讓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的經濟分裂正式化時,蘇聯即阻斷經由公路、鐵路和駁船進入西柏林的貨運線路,借以表達其不滿。

到了6月24日晚間,所有通往西柏林的陸路和水路都完全被封鎖。美軍在柏林的指揮官弗蘭克·豪利(FrankHowley)上校,通過無線電廣播安撫市民:“我們不會撤離柏林,我們會待在這裏。我不知道如何解決目前的問題(我們還沒想出辦法),但我確實知道一點:美國人民不會袖手旁觀,坐視德國人民挨餓。”

他並不是代表官方發言,因為盟國尚未決定要如何響應。但他們必須采取行動:柏林市只有足以維持36天的糧食,以及足以維持45天的煤炭。克萊再度提出其武裝車隊的計劃,又再度遭到否決。英軍在德國的指揮官布萊恩·羅伯森將軍(Brian Robertson)也不願批準這樣的行動。但他建議以另一種方式突破封鎖:通過空運為西柏林提供物資。

表面上,這是個十分荒謬的主意。根據估算,要供養西柏林的200萬人,每天至少必須運送1500噸左右的糧食,外加2000噸的煤和燃料。(理想上,每天將需要13500噸左右,但這是夏季的最低數量。)可使用的飛機只有道格拉斯C-47運輸機,每趟能載3噸左右。即便有小型英國運輸機協助,這一龐大數量的運輸任務也很難完成。

然而,空運補給的構想是唯一的選擇,否則就只能做出在政治上令人無法接受的讓步,並放棄這個城市。空運補給還具有另一項優點:穿越民主德國到西柏林的陸上通道,其使用條件在法律上並不明確;然而,往返柏林的空中走廊使用權,早已在1945年11月由盟軍與蘇聯達成書面協議。事實上,1948年4月,在蘇聯開始阻撓鐵路運輸之後,已有少量物資通過飛機運送到柏林。

因此,克萊下令開始進行空運補給。他以為自己很快便能找到更多飛機,而且空運補給只需運作數星期需運作數星期運作數星期—這段時間內,雙方將協議出化解此危機的時間內,雙方將協議出化解此危機的,雙方將協議出化解此危機的外交解決方案。

第一架從聯邦德國機場運載物資的飛機,於6月26日飛抵西柏林。在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的支持下—盡管某些顧問反對,他仍然給予空運補給正式的支持—運作規模慢慢擴大,到了7月中旬,每日運送的數量已達2500噸。

然而,盟國與蘇聯的外交協商卻毫無進展。當美國派遣B-29轟炸機—亦即1945年在日本丟下原子彈的戰機—駐守英國機場(將莫斯科置於射程之內)時,雙方的緊張局面隨之加劇。這些戰機並未配備核武器,但蘇聯並不知情。不過,在空運補給進行一個月後,戰爭一觸即發的威脅似乎逐漸減弱,而且情勢日益明顯:空運補給必須運作的時間將不只是幾星期而已。

較大型的C-54運輸機取代了C-47,前者可載10噸的貨物;不久之後,每天24小時、每隔3分鐘便有運輸機飛往西柏林。1948年7月底,威廉·特納將軍(William H. Tunner)受命指揮空運補給。他實施新的起降規則,以便將運載量增至最大,同時將意外發生的風險降至最低。

志願者團隊在柏林卸下飛機上的貨物,並比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工作。美國人稱此任務為“維生作戰”(Operation Vittles),英國人則稱之為“空運糧食行動”(Operation Plainfare)。到了10月,運送量已達每日5000噸。

蘇聯試圖用各種方式阻撓空運補給:派飛機貼近英美運輸機,進行騷擾;釋放擋路的阻攔氣球;造成無線電幹擾;對前來的運輸機打探照燈,有時甚至向它們附近的空中開火。但是,蘇聯從未過分到擊落盟軍任何一架飛機。

同時,駐守柏林的士兵和飛行員—幾年前,他們曾以敵軍占領者的身份抵達這座城市—則與市民緊密結合在一起,護衛市民的自由。飛行船降落在柏市民的自由。飛行船降落在柏林中央的一座湖上,送來了鹽,因為鹽的侵蝕性太強,不能用其他飛行工具載運;柏林人劃槳前來向飛行員獻花。

一位名叫蓋爾·哈佛森(Gail Halvorsen)的美國飛行員,開始在每次飛越柏林時,將巧克力棒、糖果和口香糖綁在手帕做成的小降落傘上從機窗投下,因而成為柏林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很快地,其他飛行員紛紛起而效之,哈佛森的個人冒險行動於是贏得官方認可。超過3噸來自美國廠商供應和美國兒童捐贈的糖果被空投到柏林。當美國和德國采取一致的立場對抗共產主義時,強調美國兒童與柏林兒童之間的聯系,為空運行動賦予了極高的宣傳價值。

事實上,供應給西柏林的糧食,被用來當作對抗共產黨的武器;這一點,在道格拉斯公司(Douglas)於1949年制作的海報上得到明確的肯認。道格拉斯也是空運補給主力機型C-54運輸機的制造者。海報上畫著一個女孩兒舉起兒舉起舉起一杯牛奶,而天空中還有好幾百杯牛奶從經過的飛機上飄落下來。

在斗大的標題“牛奶……民主的新武器!”之下,海報解釋:“在今日為柏林而進行的外交戰役中,美國空軍使西歐數百萬民眾得以繼續懷抱對於民主的希望。自從去年6月以來,美國飛行員—他們所駕駛的幾乎全都是道格拉斯型運輸機,已將50多萬噸的物資傾倒入柏林市。”

1949年春,特納將軍決定舉辦一場壯觀的“復活節遊行”(Easter Parade),以展現盟國無論持續多久都將繼續進行空運補給的堅定承諾。到了199年3月,每日運送量已超過6000噸,但特納設定了更遠大的目標:要在4月17日復活節當天運送1萬噸物資。

維修時間表已排定,以便讓當天有最大數量的飛機可用,各機場的工作人員也準備要打破之前的記錄。地面工作人員和飛行員決心超越1萬噸的目標,結果在這次行動中,總共運送了12940噸物資。

這個成果鮮明地展現了空運補給行動的潛力,以及執行此任務的人員的堅定承諾。以“復活節遊行”為主題的報道,傳遞了一個清楚的信號道,傳遞了一個清楚的信號,傳遞了一個清楚的信號給蘇聯政府,並促成新一輪的協商;談判過程中,蘇聯終於同意從1949年5月12日開始解除對西柏林的封鎖。以運送為目的的飛行並未立即結束,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逐漸減少,以確保此作業在必要時能再度增強。

最後一次飛行發生在9月30日。空運補給進行了15個月,在此期間,約莫230萬噸的物資在超過27.5萬次的飛行中被運送到柏林。

隨後的談判未能針對德國或柏林的未來達成協議。柏林危機促使西方各國在1949年4月4日成立軍事聯盟,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簡稱NATO),為接下來幾十年的僵局鋪了路—對立的一方是美國及其盟國,另一方則是蘇聯及其盟國。這場冷戰的首役並不是用子彈或炸彈來打的,而是用牛奶、糖果、鹽和其他食料與物資。

接下來的40年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蘇聯的武裝力量之間從未發生過直接沖突。相反地,戰爭以間接的方式進行:通過雙方附庸國之間的戰爭,通過宣傳,並運用意識形態的武器—包括食物在內。

Views: 15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