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的社會意義一則體現在越來越龐大的人群,即從individual travelers to “mass society tourist”,從而圍繞旅遊業發展出來一套成熟完整的系統,或者說,這套系統也是現代社會有機部分。Urry為「大眾旅遊」的出現劃定的1840年特別有意思,在此之前,”travel was expected to play a key role in the cognitive and perceptual education of the male English upper class”.18世紀的英國,人們有一年一度休假,去做生意也去countryside度假,,但是19世紀以前,除了上層,很少有人(中下層)為了做生意或工作以外的原因出門。p6:…it is this which is the central characteristic of mass tourism in modern societies, namely that much of the population in most years travels somewhere else to gaze upon it and stay there for reasons basically unconnected with work.換言之,旅遊行為是作為「休閑」的一種,從日常生活裏分離出來。研究旅遊,是研究一群人在特定時空的特定(消費)行為。

第二種完全不同的分析旅遊的視角是,旅遊者可以作為「現代人」整體的一個比喻metaphor,人在旅遊中的狀況,反而「更能」說明人在現代社會中的狀況,這跟研究瘋癲,自殺等所有社會越軌的邏輯是一樣的。潛在的邏輯是,因為旅遊離開日常(routine;regulated,organized work),離開家(home),所以更能體現日常normal society中的某種特征。而在這個問題上,我看到現在,最哲學的思辨,莫過於「旅遊反映了現代人如何處理”不同”」這個命題。「值得旅遊」的前提,總是「不同」,所以整個旅遊系統,就是現代社會處理「不同/他者」的一種方式,看起來最溫和,不起眼的方式,其實是把他者的他者性馴化甚至吞噬(MacCannell),或者,作為旅遊者(消費者),你對「不同」不承擔責任,所以鮑曼才會說,”the tourist is bad news for morality”。(但是如何處理”不同”,著重點還是在於自己-他人關係,這跟我想通過研究背包客來研究他們的”自我”還是有一點偏差,只是提醒自己)

所有關於背包客的社會學研究,都想走第二條路,從朝聖者pilgrim開始,到nomad,vagabond,明顯都是借這群人比喻整個社會現象,而我研究中國的背包客,也無非是為「轉型社會中的中國年輕人」這個整體,找個代表性意象而已,這跟做富士康工廠中的80後工人,有本質性的不同。

Urry對旅遊研究的理論梳理並無新奇,從Boorstin “pseudo-event”,”environmental bubble”這些對大眾旅遊著名的批評開始,到MacCannell的”staged authenticity”。 MacCannell把所有旅遊者都比喻成現代社會版本的朝聖者,動機是對真實性的尋求,對於Boosrstin和MacCannell之間的關係,Urry這句說的特別好p11「MacCannell argues that “psuedo-event” result from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tourism and not from an individualistic search for the inauthentic」。所以M的理論是從「個人」層面上升到了社會。而rite-de-passage,是把關註點放在旅遊者本身。

對MacCannell的兩點挑戰,第一「尋找真實性」並不一定是所有旅遊者的動機,「尋找不同」(out of ordinary)才是;「不同」並不意味著「真實在別處」,可能意味著刺激,新鮮;第二,post –tourists在乎的不是「本質性」,而是「體驗」和「快感」,這就根本不在乎舞臺真實或者表演之類的,重要的是「我的體驗」,而「交友」也是重要動機之一。這兩點都對我的研究有重要的啟發,因為我的研究對象,我都將其frame為「熟練的大眾旅遊者」(experienced mass tourists),在這個意義上,真不真實,在動機裏真的不是特別重要的成分。這一切,都是因為「旅遊」這件事的意涵在過去幾個世紀發生了變化。

接下來,Urry回顧了自己理論的來源,他把1840界定為this is the moment when the “tourist gaze”,理由主要是大眾交通(collective travel);旅遊意願(the desire for travel);和照相術的出現與普及(the techniques of photographic reproduction),這三點奇跡般的同步結合。涉及旅遊的話語(discourse),在19頁列舉了些: education, health, group solidarity, pleasure and play, heritage and memory, nation.而比較新興的旅遊,包括一些「國際盛事」的創造(p21)和adventure tourism(冒險旅遊)等等。



(作者:讓我想個名字,Tourist Gaze 3.0 讀後,2014-11-20 豆瓣)

Views: 5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