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主張:校園霸凌與「錯失恐懼」(FOMO)的心理互動關係

隨著數位媒介滲透青少年生活,校園霸凌已經不僅是校園空間中的身體或語言攻擊,更呈現跨越虛實邊界的複合樣貌。與此同時,「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 FOMO)逐漸成為描述青少年社交焦慮的核心概念。

本文從心理學與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討校園霸凌與 FOMO 之間的相互作用:FOMO 如何放大被霸凌者的孤立感,霸凌者如何利用 FOMO 作為權力工具,以及旁觀者如何因 FOMO 而選擇沉默。最後,本文提出教育與心理干預的建議,強調若要有效預防霸凌,必須同時考慮青少年在數位環境中的 FOMO 壓力。


一、引言

校園霸凌(school bullying)長期以來是教育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的重要議題。其核心特徵是行為的持續性權力不對等意圖性的傷害(Olweus, 1993)。過去研究多集中於霸凌的形式(肢體、語言、社交排斥)與後果(焦慮、憂鬱、自尊受損),然而隨著社交媒體普及,青少年的社交生態發生了質變。

同時,心理學界也注意到「錯失恐懼」(FOMO)的普遍性。Przybylski 等人(2013)將 FOMO 定義為:一種源於害怕錯過他人正在經歷的有價值經驗而產生的焦慮,尤其與社交媒體的使用密切相關。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而言,FOMO 與身份建構、同儕歸屬感息息相關。

本文嘗試把這兩個領域對話起來:校園霸凌是否與 FOMO 形成互相強化的關係?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防治霸凌的策略也必須納入對 FOMO 的理解。

二、FOMO 與青少年心理發展

青少年期是同儕關係最為敏感的階段。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指出,此期的核心任務是「身份認同對角色混淆」。同儕群體不僅是社交網絡,更是認同感與價值感的來源。

在此脈絡下,FOMO 不僅是表層的焦慮,而是青少年在認同建構過程中面臨的持續威脅:如果我缺席,是否就失去存在感?

研究顯示,FOMO 與青少年的高頻社交媒體使用、睡眠不足、憂鬱症狀顯著相關(Baker et al., 2016; Hunt et al., 2018)。它構成了一種「心理放大鏡」,使個體對社交排除格外敏感。

三、霸凌與 FOMO 的交織

受害者的 FOMO 強化效應:被霸凌的學生往往已經面臨同儕孤立。當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同學們的合照、聚會資訊,卻沒有自己的身影時,FOMO 被加劇,形成「二次傷害」:不僅在校園裡受排斥,連虛擬空間也印證了缺席。這種雙重孤立容易導致長期焦慮與抑鬱。

霸凌者對 FOMO 的策略性操控:部分霸凌行為並非直接攻擊,而是透過「刻意排除」來操控 FOMO。例如:

  • 不將特定同學加入群聊;
  • 在公開平台曬出「只邀部分人」的聚會;
  • 透過嘲笑「缺席者」來強化群體邊界。

這種行為讓受害者的 FOMO 成為霸凌工具,權力不對等因此更加鞏固。

旁觀者的沉默與 FOMO:霸凌研究強調旁觀者角色的重要性(Salmivalli, 2010)。然而,旁觀者往往選擇沉默。原因之一是 FOMO:如果公開反對霸凌,他們可能被視為「異類」並被排除出群體。為了避免錯失「在群體中的位置」,他們選擇服從沉默,間接維護了霸凌結構。

四、心理後果與文化意涵

心理健康風險:受害者的長期 FOMO 會帶來:

  • 慢性焦慮與孤獨感;
  • 自尊心受損與社交退縮;
  • 憂鬱傾向與自傷行為。

這些後果與傳統霸凌的效應相疊加,造成心理健康的雙重威脅。

青少年文化的兩難

值得注意的是,FOMO 與另一種「及時行樂」文化相互矛盾:一方面青少年渴望「隨時參與」(Fear of Missing Out),另一方面他們又習慣用「來都來了」的態度自我安慰。這種矛盾正反映了後現代青少年文化的張力:渴望被認同,但又害怕失敗與被忽略

五、干預與預防策略

媒體素養教育:提升學生對社交媒體「選擇性呈現」的認知,幫助他們理解「缺席」並不代表價值低落,減輕 FOMO 焦慮。

更新反霸凌政策:學校的反霸凌策略應涵蓋數位行為。建立舉報機制,將「刻意排除」與「網絡排擠」納入正式定義。

強化同儕支持文化:鼓勵學生建立互助群體,並賦權旁觀者,減少因 FOMO 而被迫沉默的情況。研究指出,「旁觀者介入」是減少霸凌的重要途徑(Polanin et al., 2012)。

心理輔導與家庭角色:提供受害者心理支持,並教育家長理解社交媒體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家庭的情感支持可緩衝 FOMO 對心理的衝擊。

六、結論

校園霸凌與 FOMO 並非兩個獨立現象,而是數位時代下相互交織的心理與文化結構。霸凌加劇了受害者的 FOMO,而 FOMO 反過來又使得霸凌更難被挑戰。若要有效防治校園霸凌,必須將青少年在數位空間的心理需求與焦慮納入考量,將教育、政策與心理干預結合,才能真正減少霸凌的發生與影響。

參考文獻

Baker, Z. G., Krieger, H., & LeRoy, A. S. (2016). Fear of missing out: Relationships with depression, mindfulness, and physical symptoms. Translational Issu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275–282.

Hunt, M. G., Marx, R., Lipson, C., & Young, J. (2018). No more FOMO: Limiting social media decreases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7(10), 751–768.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Oxford: Blackwell.

Polanin, J. R., Espelage, D. L., & Pigott, T. D. (2012). A meta-analysis of school-based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s' effects on bystander intervention behavior.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41(1), 47–65.

Przybylski, A. K., Murayama, K., DeHaan, C. R., & Gladwell, V. (2013). Motivation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fear of missing ou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4), 1841–1848.

Salmivalli, C. (2010). Bullying and the peer group: A review.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15(2), 112–120.

Views: 2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