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9)

(二)個人記憶的僭越和集體記憶的消沈

在消費文化盛行的時代,當極為活躍的「邊緣」個體以其獨特的生存哲學觀過度關注自己生活空間,亦即主體拋棄了過去傳統、也不願展望未來時,就對當下現實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興趣。這正如昆德拉所描述摩托車手飛馳的感覺,「他抓住的是跟過去與未來都斷開的瞬間,脫離了時間的連續性,他置於時間之外」。

可見,時間的斷裂讓摩托車手以忘我的心態陶醉在「現在」的瞬間,至於未來就不去想它了,這種強烈的「現在意識」在現時代的人們身上表現得非常突出。人們在消費文化的主導下,感覺到過去已經失去了生命建構的意義,而未來又如何?在對未來產生莫名的質疑後,此時人們相信只有「現在」才是最真實最觸手可得的,於是就極力抓住當下,盡情地享受當下。實際上,這種「現在至上主義」追求的是即時即刻的滿足,是對當下日常生活的過度青睞,本質上是享樂主義。

所以在消費時代,主體這種「現在意識」讓人記住的就是實實在在的日常生活,記憶內容與現時同步,即主體記住的是他本人成長過程中日常事理。一句話,主體對日常生活強烈的「現在意識」,突顯記憶內容層面上的同時性。可以說,在烏托邦的圖景和彼岸世界的幽靈被無情地驅逐之後,日常生活從先前置身的宏大敘事框架碎裂開來,獲得了自明的合法性。那麼,個體日常生活中以身體在場的方式經歷的欲望事實(甚至身體成為一種「最美的消費品」),則自然地成為個體記憶中經常浮現的內容了。

前文已經分析過,消費文化本身目的是在喚醒欲望、制造欲望的基礎上,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最終改變人的生存方式。而對欲望的占有和實現又離不開身體的在場,加之社會轉型的快速演進、市場化的不斷深入及各種欲望的被極力推崇,所以對身體的濫用就成為可能。但這最終可能造成的結果是靈魂與肉體的嚴重分離,靈魂無法棲息在身體上,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也就無從談起。正如劉小楓先生所說:「靈魂與肉身在此世相互找尋使生命變得沈重,如果它們不再相互找尋,生命就變輕。」


① 米蘭·昆德拉:《慢》,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第2頁。

②〔法〕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第120頁。鮑德里亞指出,今天的一切都證明身體成了救贖物品,身體與物品一同進入了指導性消費的深層機制,這致使女人進行著的是自我消費性本身也是給人消費的。

③ 劉小楓:《沈重的肉身———現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華夏出版社,2004,第93頁。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