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8)

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隨著現代哲學意識的逐步開放,「階級人」的觀念得到了全面突破,人們逐漸走出了政治創傷帶來的陰影,人們似乎在經歷了長久的壓抑之後,深刻地意識到了人是文化中的人,人是開放性的人,人理應獲得人性上的解放。於是,在普遍原則「整體主義」即「我們」的陰影下,被遺忘的「我」就有了開放性視野和開放性觀念,並以此生發出一種驚人的想象力,以及一種獨特的審美魔力和發人深省的內在力量,人們有理由對未來進行幻想和美好的憧憬。這種「人」之觀念的重大轉移和開放的中國意識,重新讓人找到了自己的根基和精神家園,進入到了一種尊重差異、張揚個性的狂歡時代。而在中心化價值解體、文化整合功能喪失、「宏大敘事」遭到質疑的20世紀90年代的消費文化環境里,這種以張揚個性、藝術多元為旗幟的社會思潮,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流行和寬容,它對個人空間的呼喚和推崇,實際上參與了解構原有意識形態、建構新的意識形態的進程。這造成1990年代文化轉型以來價值多元、文化失範、傳統離析的混亂之態,個性正是在這種碎片化的縫隙中逐漸得以確立,那些曾經被遺忘的、「被侮辱與損害的」「邊緣」個體如今已慢慢走向社會的前臺。

於是,以「邊緣」的方式自居成為個體存在的本能訴求,「我邊緣故我在」就自然成為個體最普遍存在的生存哲學觀,「邊緣」的盛宴一時成為當下鮮明的社會圖景。為此,藝術家們往往在「邊緣」處進行敘述,極力書寫自己的「個人記憶」,並對「邊緣」個體生存狀況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甚至有的作家直接聲稱:「卑微就成了我們這個時代里一個崇高的主題。」

很顯然,這里的「邊緣」已不是單純地指物理空間上的某個位置,而更確切地是指遠離一定文化中心、所在空間位置隨時間流動而變化的、且具有一定差異性特征的實存個體或現象。應該說,此時的「邊緣」以鮮明的「邊緣意識」(即批判意識和生存意識等)彰顯著其獨特的生存哲學觀,亦即「邊緣」成為主體生存的一種策略———「一種『非主流』生活方式」,「生活在別處」就是這種生活方式典型的生存姿態———本然、自由而灑脫。從這種角度來說,邊緣不再是一種流放、無奈和失敗的象征,而可能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財富,一種有價值的生命歸宿。

但正是因為此,邊緣往往對抗著中心或主流,甚至存在著斬斷與傳統的密切關聯之危險,這種現象在文化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愈發突出。所以,這里就要強調「邊緣」的倫理度量,也就是說作為個體在追求自己廣泛自由的同時,要擔當一些社會責任,更不能突破社會道德底線。


① 韓東:《韓東散文》,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第327頁。

② 汪丁丁:《走向邊緣:經濟學家的人文意識》,三聯書店,2000,第1頁。

③ 2009年1月3日新浪網登發一條「廣電總局要求情感類電視節目不能只談邊緣話題」的標題新聞引起人們的關注,新聞內容大致是講情感類電視節目反映社會負面的邊緣題材(如兇殺、亂倫等)過於集中,為此國家廣電總局要對情感類電視節目的選題進行嚴格管理,以增加健康、向上的題材。這里就涉及「邊緣」的倫理度量問題。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