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界限的消失:活在時代的夾縫里(8)

與之相對照,從事後一類的專業人士往往受過完備的教育、能夠自我做主,在遠程工作中享有相當程度的創造性,也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但歸根結底,這些人和前一類人也不能被完全區分開來,兩者都面臨著工作/生活的平衡問題。在家工作加重了勞動負擔,因為“在家”,所以需要同時承擔工作與家務的雙重負擔;同時,原本可以全身心放松的下班時間,也因為工作進入了家庭而延長了實際工作的時數,使人長期處於超負荷的工作狀態之中。個人如果缺乏良好的時間管理和自律能力,往往會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

雖然信息技術一直被指可以促進知識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間達成平衡,但現實情況卻是,遠程工作者所感受到的壓力與挫折感與日俱增。這源於通信和信息技術所導致的不間斷的生產,人們現在擁有了“24/7”的時間觀。喬納森·柯拉瑞精彩的著作《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分析了當代全球資本主義系統無休止的需求。這本書的核心論點是清醒和睡眠的界限正在被侵蝕,與之相伴的是一系列其他重要界限的消失,比如白天與黑夜、公共與私人、活動與休息、工作與休閑。電子郵件、社交媒體、在線娛樂和網上購物的流行、無處不在的視頻對注意力的吸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們進入了一種無眠狀態,從而令人類生活進入一種普遍性的無間斷狀態中,受持續運作的原則支配。不限時間地點的網上工作本來被看作是一種自由,現在卻被發現只是一種新的奴役機制。


我們都是越界人


在我們這個技術不斷被開發、消費不斷被升級和人性不斷被開采的世界中,一些人類生活中十分重大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我想借用“liminality”一詞來說明當下的生活境況。

“liminality”取自拉丁文的limen,本是threshold(門檻)之意。在人類學範疇里,首先是研究民俗學的法國學者阿諾德·範·傑內普在20世紀初經由對不同種族文化的儀式的共同觀察,提出一個典型的“人生經歷儀式”(riteofpassage,也稱)包含三個部分:


1)Riteofseparation(分離儀式),同本來的身份/群體相分離;
2)Riteoftransition(過渡儀式),位處過渡,或許格格不入;
3)Riteofincorporation(融合儀式),投入新的身份/群體。


傑內普用了“limen”一詞作為通過儀式的中心觀念。因此,過渡的儀式稱liminalrites,分離的儀式稱pre-liminalrites,最後階段的融入儀式稱post-liminalrites。中文可分別譯為越界前儀式,越界儀式,及越界後儀式。

對於重大界限消失後的生活,“liminality”表達了不前不後的中間段落。在這個段落里,人脫離了原來的身份,又未曾達至完成新身份,是身份、角色、自我意識、對外關系都難以確定的尷尬時刻。美國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把過渡時期的處境歸納為“離開身份系統”,人在這時不屬於任何身份類別之內;原屬不同階段及身份的各人,在越界處境中彼此都拉平了,大家變得無所依恃,過去顯示所屬身份/地位的飾物都被脫去,人好像成了無名氏。

我們都是越界人(liminalpeople),活在時代更替的夾縫中。這個越界的經驗,是世界上無數受技術與媒體影響、身份含混模糊、經歷生活與工作流動、感受代際震蕩的群體與個人的共有經歷。對這個經驗,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社會學敘述,來承載和容納其間的模糊性、失序性與無所適從性。

對於本文所討論的許多問題,筆者並沒有答案。界限的模糊化造成了一種“暈眩”感,原本歷歷分明的世界,現在,在一種缺乏歷史性與時間感的境況下,變得因無法駐足凝視而統統化作一閃而過的模糊光影。暈眩,是夾縫中生存的基本感受。(愛思想網2017-07-18)

Views: 10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