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須在不斷的行動中學習,
所學的才是實用的能力;
務必在實務中磨練,
擁有的知識才會化作生命的力量。
每個人都要學會實際生活、工作和待人接物的能力。光從書本中學到一些知識,或從流行事物中得悉一點訊息是不夠的。至於那些知識匱乏,一技之長都沒有,全憑一點直覺來生活的人,那無異是一種悲哀。最近幾位父母跟我討論子女問題,他們的共同煩惱是:孩子只會花錢,不肯做事。向父母親需索金錢,要創業,當老板,開公司。但他們好高騖遠,做事一點也不落實,很快就關門大吉。父母親的退休金花光了,半生的積蓄賠上去了。我看著他們無助的臉,也不免傷感起來。
幾天前,我碰到光電工業策進會執行長石大成博士。他說,高學位如果缺乏實務的磨練,對自己或事業所帶來的風險也更大。特別是在企業界裏,實務的經驗根本無法從書本中得到,必須自己親自去做才行。他說,能說的出來的不是真正的經驗,真正經驗只能給自己用,別人也偷不走。所以他鼓勵一位剛從麻省理工學院學成回國的青年,投入實務工作,從頭開始。聽過石博士的話,我倒想起唐朝鳥窠禪師的一段話:
“說取行不得底,
行取說不得底。”
這是說,如果你只從言傳中去學習,不可能學到徹底的真本事。如果你從實際力行中去學習,接受磨練,那麽你所學會的真功夫,絕非言語能說得清楚的。所以禪家特別重視“行門”,要培養一個人的行動能力,從中學會寶貴的經驗。他們常警策弟子說:
“思之不及,
議之不得。”
憑一點見聞知識,沒有辦法把事情做好。用自己想當然爾的見地,不能成就事業。
我曾讀過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說,有一位哲學家上了渡船,在過河途中便問船夫:
“你懂得宇宙論、知識論嗎?”船夫說,“不懂。”
哲學家說:“那麽你已失去人生三分之一的價值。”
接著哲學家又問:“你懂得人生的意義嗎?”船夫說,“不懂。”
哲學家又說:“那麽你又失去人生價值的三分之一。”
接著哲學家又問:“你懂得信仰和美嗎?”船夫說,“不懂。”
哲學家很感慨地說:“你又失去人生三分之一的價值。”
這時,船正好在激流中觸礁,船底破了個大洞,水湧了進來。船夫問哲學家說:“你會遊泳嗎?”
哲學家說:“不會。”
船夫說:“這下子你失掉全部的人生價值。”
人必須在不斷的行動中學習,所學的才是實用的能力;務必在實務中磨練,擁有的知識才會化作生命的力量。光憑空想思考,不能實地解決問題的人,是註定要失敗的。不輕易放縱自己
不輕忽別人,
不輕忽自己,
不輕忽自己的心念。
我們必須了解在心靈世界裏,“萬法唯心”的真正契妙之處,這樣才能控制自己,讓自己活得健康快樂,過得自由充實。心靈是一個整體,我們起了一個念頭,采取行動去做一件事,那麽緊跟著它後頭的是你的思考、你的感受或感覺,隨之而來的就是生理和表情的反應。禪家所謂的一念三千,你不可不精進謹慎,否則就會陷入紛繁的悲痛。
打個比方就很容易了解。如果有個朋友批評你,或者在眾人面前譏諷你。你若選擇回敬他,對他咆哮反擊,認為這樣才是保護自己的手段。那麽你腦子裏所想的是如何反擊和敵意,是不滿自己受到傷害的委曲;同時你會挖空心思,想出他的弱點和錯誤,對他施予冷嘲熱諷,甚至動粗,給他一記耳光等等。這時候你會感覺到怒不可遏、緊張和情緒失衡。當然,這時生理也起了變化,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面紅脖子粗、手心發汗。你自己身心中的萬種變化,都因為你當時的一念而起。
現在的問題是:你采取這樣的行動對你好嗎?它能給你一個好的結果嗎?對你的生活和人際關系有益嗎?我相信你在事過境遷之後會說,那是無益的,而且還有不良的後果,因為它破壞了友誼,毀損了人際關系,留給別人不良的印象,你後悔了。反之,你采取冷靜的態度,只稍淡淡地說,“謝謝你的關心”,並解釋個中可能的誤會,輕易把話峰一轉,不但不起沖突,而且能凝結許多人緣,完成許多事情。
我在家庭咨商中,常常看到夫妻采取賭氣、互相罵架、不願意靜下心情說出自己的希望和需要,這些錯誤的抉擇或念頭,終究會破壞一個家庭。就個人生活調適而言,有些人一旦遇到挫折,便退縮:碰上不如意就抱怨,甚至自甘墮落,消極頹廢。我深知禪法中“正念”的重要性,也常常指導受困在悲哀和痛苦中的人,重視自己正確的心念。在《六祖壇經》中說: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有一位高中的學生,他動不動就會對母親生氣,他摔東西,口不擇言罵母親“去死好了”,跟母親嘔氣,見面不講話。有一天爸爸陪他來看我,在了解他的心情、挫折和通常所采取的反叛行動之後,我問他“你真正的需要是什麽?”他說:
“我不希望她嘮叨,也不希望她把我當三歲小孩。我希望受到尊重,不受幹擾。”我問他,“你的回應方式,能得到你的期望和需要嗎?”他搖了搖頭。我接著說,“所以我們必須改采另一種方式,要一起學習溝通的方法。”
他同意和父母一起學習交流分析的溝通方式。我們訂下計畫,學習溝通的技巧。剛一開始,他不能持續地學習,不過由於父母親的配合度很高,不多久這位青少年就有了轉變,他不再大發脾氣,不再賭氣和使用尖酸刻薄的語言。在咨商過程中,每一次見面,我都提醒他們:
“要想怎麽收成,就先怎麽栽;要想不受痛苦和悲哀的折磨,就得學習正確的行動。”記得學校要段考時,他對我說,“我想可以不必再來了,因為我現在需要的是時間,我必須用好的溝通去爭取專心念書的時間,我決心不與父母沖突。”
人不能輕易放縱自己,做出不當的選擇或行為,它影響自己太大,所以要謹慎地保持“正念”,不可輕忽。在《妙法蓮華經》上有一品經叫做“常不輕菩薩品”,它所闡釋的就是不輕忽別人,不輕忽自己,不輕忽自己的心念。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