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第一節·網絡媒介及網絡文化的內涵
電話、電視和網絡等電子媒介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的思維和行為,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大衛·萊昂在〈後現代性〉一書第二版前言中,有這麽一段開頭:即使空氣中彌漫著濃重的後現代氣息,但現實終歸還是現實。此時,我們蜷縮在一塊原木前頭,借著燭光寫這篇前言。這倒不是出於浪漫。一場反常的冰雹風暴摧垮了安大略湖東部和魁北克一帶的樹木和電線桿,給現代便利設備帶來災難性的影響。沒有電,沒有電話,沒有互聯網,也沒有收音機或者電視,因為地方臺、有線網絡和轉播站也都被吹倒了。然後,吊詭的是,我們這兒的境遇在其他地方早就是一個新聞事件了。那是一種後現代的扭曲:自己周邊發生了什麽,別人比我們更清楚。
大衛·萊昂記錄了他遭遇到的一場冰雹風暴,他描述的這種感覺,就是後現代社會人的在場感。顯然這是電子媒介,尤其是互聯網媒介給予人的深刻感覺,它告訴我們,在一個科學技術和網絡空間的世界里,並沒有安全感,也沒有確定性。
網絡媒介是繼電影、電視之後影響力最大的電子媒介,也是最能夠體現後現代社會“邏各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的喪失,網絡像一個幽靈一樣到處飄忽,它一方面為人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更好地認識大千世界的契機,另一方面它愈來愈強化了技術對於人類的控制。正如加里·查理曼說的:“生活中的任何束縛似乎都可以通過娛樂界的媒體以各種形式得以解脫,生活閃動著工業技術與技術特征的重重魅影。”的確,這是一個人類逐漸淪為機器的奴隸的社會,不說奴隸們對機器的內在功能一無所知,也可以說其中技術霸權對我們的精神上的負面影響已經在社會上漸露端倪。大眾普遍存有一種憂慮,實施社會工程與推行改革政策所帶來的社會效益似乎也醫治不了人們的這種憂慮癥。大衛·萊昂描述的沒有安全感和沒有確定性,也是這種優慮癥的一個典型例子。
張法認為:“電腦的出現,改變了以電視為主潮的美學觀,它把後現代的拼貼深人為一種全球化的播散,產生了從後現代哲學與美學向全球化哲學和美學整合的轉變。”他還認為,互聯網使一個後現代的碎片在全球流動起來。這是一個難以有序管理的“無”的流動:它與電視、電影、報紙等其他媒介的“有”一道構成一種無結構。一種最徹底的“民主”在互聯網中被改變了。從書籍、報紙到電影、電視,都是一種有序的線型結構,由一個整體所控制,仍然可以組成一個中心性思維;互聯網則成了一個無中心、無邊界的互纏大網,徹底地抹去了邊緣與中心的界線。張法的這一些觀點,實際上也告訴我們,網絡時代的來臨,意味著一個沒有中心,沒有邊界的多元化主義時代的來臨,也就是說,網絡媒介的興起推動了電子媒介社會的文化更加具有後現代的不確定性和遊移性。
網絡文化是通過網絡傳播和展現的,和數字化技術息息相關。因為網絡的快捷,網絡文化幾乎一夜之間就變成了全球性關注的課題。20世紀下半葉,從有“超文本之父”美稱的美國人西奧多·霍爾姆·納爾遜開發“Xanadu”商業出版系統,到萬維網(worldwideweb)的誕生,再到今天因特網(Internet)的風靡全球,科技在迅猛發展,技術在飛速進步,人類進入了一個所謂的“網絡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技術發揮著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政治和經濟等各個領域,都深深銘刻著技術進步的痕跡。對技術的反應顯得遲緩和滯後些的文學領域也從寫作到出版,從思維方法到文學形象,從文學的功能、目的到文學的價值等各個方面受到技術的沖擊,從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這就是近幾年來文學理論批評界所熱烈討論的“賽伯空間與文學變革”與“數字化革命”。
我國是1994年獲準加入互聯網的。據信息產業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0年7月27日公布,當時我國上網計算機數650萬臺,其中專線上網計算機101萬臺,撥號上網計算機549萬臺。上網用戶人數1690萬,其中專線上網的用戶人數約為258萬,撥號上網的用戶人數約為1176萬,同時使用專線與撥號的用戶人數為256萬。除計算機外同時使用其他設備(移動終端、信息家電)上網的用戶人數為59萬。到2002年7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十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上網用戶已達4580萬人,上網計算機1613萬臺,CN域名12.6萬,寬帶用戶為200萬戶。2006年1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布的第十五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05年12月底,內地上網用戶總數為9400萬,比2004年同期增長8.0%,其中使用寬帶上網的人數達到4280萬;上網計算機達到4160萬臺,增長了14.6%;CN下注冊的域名數、網站數分別達到43萬和66.9萬,分別比半年前增長了5萬和4.3萬;網絡國際出口帶寬總數達到74429M£·IPV4地址總數59945728個,分別比2004年同期增長34.8%和44%。在網民的特征結構方面,男性、未婚、25歲以下、大專及以下、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含無收人)網民的比例繼續在網民各特征數據中占據相對主要地位,所占比例分別為60.6%.、57.2%、51.7%、69.3%、80.6%,其中未婚、25歲以下網民的比例和半年前相比都有所下降,但男性網民、大專及以下、月收人在2000元及以下(含無收人)網民所占比例和半年前相比有所上升;在職業方面,學生、專業技術人員仍然是網民主體,比例分別為32.4%、12.6%,其中學生網民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在行業方面,制造業、教育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IT業、批發和零售業是網民的主要分布行業,比例分別達到了14.6%、13.0%、11.9%、9.3%、7.7%。在網民的上網途徑方面,家中仍然是網民上網的主要地點,比例達67.9%;網民的上網設備主要是臺式計算機,比例達95.3%,但同時采用其他上網設備的網民日趨增多;撥號上網是網民上網的主要方式,但專線、寬帶等其他上網方式繼續得到發展,其中寬帶(xDSL、CABLE、MODEM等)上網用戶數達4280萬,上網方式進一步多元化。網絡的普及表明了中國基本上與世界發達國家一起進入了網絡時代,於是網絡開始和電視一樣以強勢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文化。與其他媒介相比,網絡具有資源共享、速度快、容量大、信息多而且全面等特點,因此容易被大眾接受並由衷地歡迎。網絡使人們的生活形式多樣化,豐富了人們文化的表現形式,同時也帶給文學新的變化,尤其給青少年的生活、學習和成長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2008年7月23日,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第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査結果。從調查結果上看,我國國民報紙閱讀率份額最高,達到73.8%;期刊閱讀率為58.4%,位居第二,比2005年的47.9%提高了10.5個百分點,出現較大幅度上升;圖書閱讀率為48.8%,止住連續下滑趨勢,比2005年的48.7%略有上升,排第三位;互聯網閱讀率為44.9%,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17.1個百分點,網絡閱讀率的繼續快速提高,呈現出新媒體強勁的增長勢頭。這次國民閱讀調查也告訴我們,網絡不但會影響整個社會的閱讀文化,而且會影響到青少年的教育,網絡不但成為人們交往的一個平臺,還是人們知識建構的主要渠道。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