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東《重構文學場》3 電視文化的圖像革命(4)

四、圖像革命的再思考

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電視文化的圖像革命無論如何革命,還是革了誰的命,它都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電視媒介的出現不是一夜之間就改變了人和世界,電視的視覺文化及其圖像符號是在無聲無息中依據自身的文化邏輯形塑人的生活、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的。需要指出的是,“圖像革命”這一個詞匯的提出,本身就帶著對電視文化強烈的批判色彩,就有著“書籍文化中心論”的傾向。而且“革命”意味著“暴力”,意味著“推翻”,意味著“強勢”,“圖像革命”的提出,似乎“視覺文化”在以強勢的姿態,以暴力的方式顛復書籍文化,消解文字世界的魅力,也就是說,“圖像革命”在當今許多文學與文化研究學者及媒介哲學專家的眼里,是與書籍文化或印刷符碼相對立的。但電視與電視文化所進行的“圖像革命”也並非是與書籍文化和印刷符碼完全對立,圖像文化也並非完全沒有審美價值和建構意義,關鍵是從何種角度來看。張晶在一篇文章里就說過:“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標志,圖像在社會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已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圖像在人們的生活中呈現出日益強化的趨勢,這樣也使人們處在更為泛化的藝術氛圍之中。在今天的圖像時代,很大程度上,‘審美化’可以說就是‘圖像化’。這使我們對圖像的性質產生了更多美學方面的思考廣他還認為:“圖像本身蘊含了豐富的審美價值,但同時,也有很多非審美價值的存在,甚至是負面的價值。因此,從價值論的角度對圖像加以考量,有益於對當代以圖像為其突出標志的當代審美現實有更為理性的認識。”在另一篇文章里,張晶還認為:“大眾傳媒無疑是以通過視覺直觀來取得其最大化的審美誘惑的,當然與視覺圖像相配合的音響也是其重要的因素。視覺文化在當今的文化格局中占據了首屈一指的王者地位,以電子技術乃至數字化技術為其基礎的大眾傳媒,自然是始作俑者。但是真正能夠成為審美對象的圖像,卻不可能是純然感性的和表層的,必然有著內在的意蘊和靈思,有著敘事的邏輯,也有著語言美感的框定。大眾傳媒不可能只是依靠無邏輯的圖像來獲得受眾的,而是要以內在的靈思和敘事邏輯來結構圖像。從這個方面來說,文學對於傳媒藝術而言是須臾不可離開的。文學是必須運思的,而這種運思是以內在視像為基本元素的。大眾傳媒在很多時候是以直觀的圖像來傳達這種運思的,或者說大眾傳媒的圖像表現是以文學的運思為其聯結方式的。”張晶這些觀點是從美學維度肯定了圖像的審美價值,指出了圖像擴張也並非完全意味著文學詩性世界的喪失,只不過圖像可能促使我們從新的維度來審視今天的文學及其審美關懷的范圍。應該說,張晶教授的觀點是客觀而科學的,以“文學為中心”來審視圖像文化和“以圖像文化”為中心來審視文學,都可能走向偏激或偏見。考察人類的發展歷程和個體生命的歷程,人類從來沒有和圖像發生過徹底的決裂,人類的童年時代(原始時代)就是以圖像符號來表達認知的,而個體生命的童年對世界的印象也是從“看”開始的。約翰·伯傑說:“觀看先於語言。兒童學說話,先觀看,後辨認,再說話。”他還說:“但是觀看先於語言,還有另一層意思。正是觀看才確立了我們在周圍世界的地位;我們用語言解釋那個世界,可是語言並不能抹殺我們處於該世界包圍之中這一事實。我們見到的與我們知道的,從未出現一致。”約翰·伯傑的觀點耐人尋味,視覺文化與語言文化的考査並非簡單,需要我們從新的視覺哲學來考察。

電視和電視文化並非一無是處,電視文化所進行的圖像革命並非都是負面的影響。如何客觀準確地分析與論述其價值與意義,不但有益於良性的人文的電視文化的建設,而且有益於我們認識電視並從電視文化中吸取最富有感染力和審美價值的成分或元素,特別是對於文學而言,電視和電視文化不僅僅是其敵手,還可能是其新的空間和新的增長點。當然,認可並不等於完全認同,認可也不意味著失去批判的精神和理性的智慧,電視文化作為當代審美文化研究的一個重點和熱點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理清和辨識。

Views: 7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