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故事的原·對「粉絲電影」敘事危機的文學思考(上)

(沒錯,這就是一篇論文)


在放鬆中愉悅生活,
用另一隻眼睛賞玩聲色

近幾年來,「粉絲電影」異軍突起,因其投資小、回報高等特點受到眾多投資商的青睞,令電影業內外對其關注度越來越高。與此同時,「粉絲電影」本身藝術質量偏低也成為各方的共識。「不少粉絲電影無論其寬度還是深度,都開掘不夠,只靠消費偶像自身的那點魅力與人氣維繫著電影之生存,很少考慮用真誠動人的故事重構電影形象。」(周思明.「粉絲電影」有悖藝術本質[N].文藝報,2012-4-18(004))

「粉絲電影」在製作、營銷上始終針對特定的粉絲群體,即從電影題材的選擇、導演和演員陣容的搭配以及營銷手段的使用等各方面均以特定的粉絲群體為消費目標。始終圍繞粉絲這一特性,導致「粉絲電影」在製作中盲目追隨「看臉時代」的大流,忽視電影本身的藝術生命力。讓「粉絲電影」改善敘事水平已經成為觀影大眾的一大呼聲,這也是提升「粉絲電影」藝術品質的根本途徑。



一、是多樣化的體現還是畸形的產出——360度認識「粉絲電影」



2011年,一部《孤島驚魂》讓「粉絲電影」這個似被遺忘的電影類型得以重生。更有影評人將2011年定為「粉絲票房元年」。

緊隨其後,《大武生》、《五月天追夢3DNA》等都扛著「粉絲電影」的大旗浩浩蕩蕩而來,氣勢洶洶。不得不提的還有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電影。《小時代》的製片人安曉芬直言:《小時代》很明確的定位就是郭敬明的「粉絲電影」。

與郭敬明同為80後作家領軍人物的韓寒,首執導筒的《後會無期》上映後,票房在各方關注中不斷攀升,最終逼近6.27億元。其中,衝著「韓寒導演」這一名頭走進影院的人群成為電影票房的主要支撐群體。「粉絲電影」一部接一部,票房越來越高,動輒過億,在電影市場中占據越來越可觀的份額,不可否認的成為電影界的票房新勢力。


                                                                                                 《後會無期》MV


在光鮮亮麗的票房成績背後,明顯的敘事危機一直與「粉絲電影」如影隨形,也是導致其藝術品質較低的最大痼疾。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吐槽「粉絲電影」連故事都沒有講清楚?這是因為「粉絲電影」只將眼光放在票房上,針對粉絲做電影,對於電影本身,如何做好劇本、如何用鏡頭表現故事沒有用心或是有心無力,導致了商業性和藝術性分道揚鑣的現狀。

《孤島驚魂》作為「粉絲電影」的代表不光體現在成為票房黑馬上,還因為這部影片劇情狗血、邏輯混亂。至於《大武生》、《五月天追夢3DNA》等似乎除了得到粉絲的尖叫,並沒有給人們留下更多的印象。「就《小時代》電影作品文本內部來說,其內容空洞、劇情蒼白,對物質慾望的崇拜達到了病態的境界,並被指認為這是『粉絲電影』所帶來的後果。」(歐陽子雨.電影《小時代》的類型及其意義[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11))


至於《後會無期》,票房如此之高,但是電影本身卻並不那麼理想。很多看過的朋友表示:有些語言比較搞笑,但是故事整體太平淡,不如預期那麼好。

一部好的電影是一件聲與色的藝術品,更是市場和藝術的雙贏。那麼,「粉絲電影」又該如何在現有市場占有基礎上提升藝術品質呢?這無疑向「粉絲電影」的敘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不著要領的敘述——目前「粉絲電影」普遍存在的問題


綜合「粉絲電影」的發展來看,其敘事危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初期的「粉絲電影」在製作上粗製濫造,故事敘述上千瘡百孔,毫無思想深度,缺乏文學營養。

二是隨著電影市場的繁榮,作家加入到電影行業擔當起「導演」這一角色,解決了故事講述支離破碎這一問題,但卻矯枉過正。


1.初期「粉絲電影」在缺少文學性的敘述中丟盔棄甲


初期的「粉絲電影」非常直白的只針對歌迷、影迷做電影,所以電影中只要有二三明星便能賺回成本,營銷做好點就能賺得盆滿缽滿。就其電影文本而言,純屬快餐式感官文化消費,缺少文學的營養,敘述淪為一場丟盔棄甲的敗仗。


首先,劇情狗血是「粉絲電影」的一個標籤。

同性好友之間總會出現一個有共同感情糾葛的異性,《小時代》里的顧里和南湘也難免梗著個席城。

復仇的路上總會愛上仇人的女兒或者女人,《大武生》里孟二奎絲毫不讓觀眾意外地愛上仇人的女人席木蘭。

到《後會無期》這裡,「在開拍前韓寒就定下了規則,不要火車、雙脫手騎自行車、醫院,不要懸崖邊的吶喊、雨中的奔跑,鐵軌邊的迷茫,印象中的青春元素都敬而遠之。」(舒蘭浪子.《後會無期》:一場告別,一場喧囂探[J].電影世界,2014,(7))也就是說,他的初衷是想徹底拋開狗血,然而,當浩漢得知自己失蹤多年的父親成了劉鶯鶯的繼父,網友們紛紛吐槽:暗戀的女孩都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

面對影視劇中常有的故事套路,「粉絲電影」心甘情願地成為其最忠誠的繼承者。分析其根源,還是在於劇本創作的時候貪圖小便宜,只要好用就撿來用,一概迎合大眾口味,根本沒有動腦子到文學藝術中汲取新鮮養分。

其次,情節低俗是「粉絲電影」難以擺脫的魔咒。

不難發現,現在的電影要想有票房,似乎都達成了要有美女、要有小鮮肉、要有親熱戲等共識。這套方法真的是制勝的法寶嗎?「粉絲電影」敘事危機的現狀和在觀眾心目中的窘境已經給出了答案。

電影的主要功能就是講故事,如果一部電影只是將胸大、腿長以及床戲進行疊加,故事本身沒有故事性,其結果無疑給觀眾留下有臉無腦的腦殘印象,把電影往低俗的懸崖邊推。

有人還會質問:「粉絲電影」低俗,那為什麼票房還這麼高?筆者想說,票房高、藝術品質低的電影本身就是一個悖論,是國內電影市場繁榮的畸形產出,如果不加以解決,爬得有多高就會摔得有多痛。

觀眾是衣食父母,如果把觀眾當傻瓜,就等於是自取死路。


2. 發展期的「粉絲電影」敘述出現新的問題



2014年,最受熱議的兩部「粉絲電影」的導演均是作家出生,特別是韓寒導演的《後會無期》,無疑將電影和文學的關係,代表性地呈現出來,也為我們分析「粉絲電影」的敘事危機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

在文學轉化為電影的過程中,由於電影的敘述方式不同,身為作家的導演因為職業慣性,較易將文學的處理方法移植到電影中,造成對電影表達的干擾。

首先,情節無所事事最終淪為「作家導演」的傀儡。
文學語言是一種符號,但是電影以直觀畫面、視聽為主的藝術表達形式,所以講故事的方式並不相同。

作家出生的導演,由於對電影這個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的藝術形式沒有全面掌握,一旦拍攝起來必定會發現有諸多不順之處,出於職業習慣,自然會運用對文學形式的處理方法安排情節、操縱情節。

用同樣的方法對待文學和電影,無疑造成敘述干擾,寫小說還是拍電影傻傻分不清楚。在《後會無期》中,江河遇到蘇米的故事,我們能從韓寒刊於《獨唱團》中的一個短篇《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里找到故事的原型。

這篇小說很特別,雜文的標題,小說的質地,本身就有些另類,讀起來也很有意思。在改編成電影的時候,韓寒對人物性格和背景作了一些調整,然而這種調整還沒有調整之前更有表現張力,故事在出其不意的敘述中落入牽強。這是對小說文學性的扼殺,更談不上向電影敘述的成功轉化。

另外,電影中兩位男主角一路上遇到的人,有的是安排要見的,比如周沫、劉鶯鶯,有的是不期而遇的,比如蘇米和阿呂。安排要見的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不期而遇的也有意想不到的結果。當所有的相遇都有意想不到但缺乏鋪墊的結果,整個情節的推進全靠導演上帝式的安排,不免讓人感到莫名其妙。

其次,人物無關緊要最終受文學技法的擺布。

眾所周知,人物形象的豐滿與否是衡量一部電影成功與否的重要砝碼,所以各大獎項中最佳角色的頒獎總是分外扣人心弦。在「粉絲電影」中,由於導演拿捏了情節,進而也左右了人物。既然情節已經做了硬性的安排,那麼人物形象也很難在情節發展中發展,猶如新聞照片遭遇擺拍一樣,缺少活性和生氣。

作為作家導演絕對不允許人物的塑造出現這樣的問題,於是文學技法跳過電影技法,直接強加到人物在鏡頭前的表達上。人物角色堪堪淪為導演的提線木偶。在《後會無期》中,角色之間性格區分明顯,都很有個性,顯然,編劇在設定角色時是下了功夫的。

Views: 4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