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主講人簡介:吳良鏞,1922年5月7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1944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獲工學士學位。1948-1950年在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建築與城市設計系學習,並獲碩士學位。
1950年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建築系任教至今,歷任系副主任和系主任;1984年籌建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任所長;1995年籌建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任主任。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教授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為培養建設人才和師資隊伍做出了傑出貢獻,多次獲得國內外嘉獎,1996年被授予國際建協教育/評論獎。此外他主持參與多項重大工程項目和科研課題,如北京圖書館新館設計、天安門廣場擴建規劃設計、廣西桂林中心區規劃、孔子研究院規劃設計、京津冀北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項目——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基本理論與典型案例研究、滇西北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規劃研究、東北亞地區城市化發展新途徑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重點項目--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築環境的保護與發展研究等。其中他主持的北京市菊兒胡同危舊房改建試點工程獲1992年度的亞洲建築師協會金質獎和世界人居獎,2000年獲得國家建設部頒布的首屆“梁思成建築獎”。先後出版了《中國古代城市史綱》(1985,西德英文版)、《城市規劃論文集》(1986)、《廣義建築學》(1989)、《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1994和1999,中英文版)、《迎接新世紀的來臨》(1996)、《建築學的未來:世紀之交的凝思》(1999)、《人居環境科學導論》(2001)、《北京憲章——建築學的未來(中英文版)》(2002)、《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2002)等著作以及近200篇學術文章。他參與創建了中國建築學會等多個全國性專業學術團體,擔任副理事長、理事長等職,並擔任建築和城市規劃專業雜誌和刊物的主編。在國際學術界享有較高聲望,擔任過多個學術團體的領導人,被美、日、英等國的建築師學會聘任為榮譽資深會員、俄羅斯建築科學院外籍院士,並獲法國政府頒發的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勛章。
吳良鏞院士此次講座的題目名為《中國建築文化的研究與創造》,從三個方面闡述了他自己的觀點。
首先,吳院士分析了新時期的建築文化危機。這種危機主要表現在欣欣向榮的建築市場中地域文化的失落,從建築界國際競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切入,闡述了他自己的觀點,直言目前中國建築師正面臨新一輪的力量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競爭,而且中國建築師對本國建築文化缺乏應有的信心。另外,城市“大建設”高潮中對傳統文化的“大破壞”,也是造成建築文化危機的原因之一。吳院士也認為在全球化的形勢下,處於“弱勢”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內在的活力,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和自強意識,沒有自覺的保護與發展,就會顯得被動,有可能喪失自我的創造力與競爭力,淹沒在世界“文化趨同”的大潮中。他認為失去建築的一些基本準則,漠視中國文化,無視歷史文脈的繼承和發展,放棄對中國歷史文化內涵的探索,顯然是一種誤解與迷茫。
在“城市黃金時代“與城市振興的機遇這一段中,吳院士首先從基本國外出版的建築書籍談起,引出城市黃金時代的概念,並指出中國城市的黃金時代已經來到,各地建設市場的空前活躍就是明證。在這裏吳院士再次重申:我們在全球化進程中,學習吸取先進的科學技術,創造全球優秀文化的同時,對本土文化更要有一種文化自覺的意識,文化自尊的態度,文化自強的精神。
最後吳院士分五點闡述了開拓性地、創造性地研究中國建築文化遺產的問題:
1、著眼於地域文化,深化對中國建築與城市文化的研究;
2、從史實研究上升到理論研究;
3、追溯原型,探討範式。
4、以審美意識來發掘遺產,總結美的規律,運用於實踐
5、推進並開拓文物保護工作
在講座最後吳院士指出:時代在前進,我們追求的目標必須不斷隨之向高處發展,難點在於這移動中的目標本身就需要不斷尋覓,不能固步自封,學術思想總在原地踏步。文化是與時並進的,積極關註中國建築文化的提高必然要提到我們的議事日程,中國建築與文化研究的高潮必然到來,我們要及早地從多方面入手。中國建築研究需要放眼世界,總當以東方的思想情操、美學境界啟發新的創造,倡建中國學派,並匯入世界建築文化洪流中,未來不可限量,難於管窺,要有“大海波濤現代人”的胸懷去開拓進取,當然,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道路漫長,跬步千裏,我們必需艱苦努力。
當前,中國經濟快速穩步發展,建築設計、城市設計的“市場”欣欣向榮,非常熱鬧。大小競賽不斷,並且似乎非國際招標不足以顯示其“規格”,影響所及,國際上一些建築事務所紛紛來中國的主要城市“搶灘”,進行一場“混戰”(說它是混戰,因為出題往往未經過深入的可行性研究,發標、評委組織匆匆忙忙)。由於目前中國建築師新生力量在茁長,設計機構在重組,經不住大型競賽的誘惑,因此只能被動地參戰,這不免令人聯想到1920-1930年代中國建築事務所在上海等地的租界爭一席之地的情況,盡管經過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大發展,過去與今天已不能相提並論,但目前中國建築師正面臨新一輪的力量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競爭則是無疑的。
繁榮的建築市場中的設計競賽,表面上看,是技術與經濟的競爭,實際上也是一種地域文化的競爭。一般說來,技術與經濟競爭的目標和要求較為明顯,“指標”具體,而建築文化的競爭、設計藝術匠心的醞釀則較難捉摸,但非常重要。目前,一般商品市場的競爭戰略觀念已經從產品競爭轉變到智能競爭,要求掌握“核心專長”,即要擁有別人所沒有的優勢智能。有人說21世紀競爭將取決於“文化力”的較量,對建築來說,頗為確切。中國建築師理應熟悉本土文化,能夠贏得這方面的競爭,但事實上未必如此,茲舉首都博物館的例子說明。應該說首都博物館設計不是一般的建築設計,它本身是文化建築,又建在中國文化中心、首位歷史文化名城中的主要大街上,建築構思理應追求更多一些文化內涵和地方文化特色,事實很令人失望,從參賽的一些方案包括中標的方案中,我們並不能得到這種印象。這並不是孤立的現象,在國家大劇院設計競賽中,由於操辦者的偏頗以及中國某些同行們的哄擡,那位建築師揚言“對待傳統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逼到危險的境地”,今天試看到處“歐陸風”建築的興起,到處不顧條件地爭請“洋”建築師來本地創名牌,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種種現象都反映了我們對中國建築文化缺乏應有自信。
浙江紹興原是一個規模並不大、河網縱橫、保存得也相當完整的歷史文化名城,與蘇州分庭抗禮,分別是越文化與吳文化的代表,對紹興不難進行整體保護,甚至有條件申請人類文化遺產,可決策者卻偏偏按捺不住“寂寞”去趕時髦,中心開花,大拆大改,建大高樓、大廣場、大草地,並安放兩組不倫不類的龐大的近代建築,不久前我舊地重遊,嘆惜不已。這種遭遇何止一地?在“三面荷花一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濟南大明湖,現在因為湖邊高樓四起,在湖中只能看到殘山剩水,已失去昔日煙波浩渺的詩情畫意。目前,中國城市化已經進入加速階段,在大建設的高潮中,這類“建設性破壞”已經時有發生,北京從1980年代後期興起的危房改造,確實改造了一些危舊房,但拆個不停,現已從舊城邊緣拆到歷史保護地段的城市中心精華地區,眼看雕梁畫棟、綠蔭滿院的住宅,一夜之間夷為平地,不禁為之黯然神傷。
上述兩點危機絕非孤立現象,盡管情況錯綜復雜,其共同點則可以歸結為對傳統建築文化價值的近乎無知與糟蹋,以及對西方建築文化的盲目崇拜,而實質上是所謂全球化(不是真正的)與地域文化激烈碰撞的反映。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