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概論
我看世界,有時並不完全看到不同,而是在陌生中發現自己最為熟悉的東西,在爛熟於心之後的幡然新意。這是對自身的一種難得的新發現,猶如哥倫布發現的那些新大陸,庫克船長找到的新島嶼。對江南人來說,日日食用的大米,在陌生環境與陌生心境裏,顯現出它的新面容。因此稻米的地理是故鄉的,更是世界的。是地域的,更是心靈的。是體己的舊相識,更是傳奇的新大陸。
我帶著自己的亞洲胃走到哪裏,哪裏就能邂逅我的米。那是在我還未出生,就通過母親的血液養育我的優美而樸素的植物,那是在我第一次生命的嬰兒時代,除了母乳第一次吮吸的液體,米溫柔營養的汁液。這個我在天涯海角都走不出此生的恩物,走不出對它的依戀,與它的邂逅,和發現,如發現自己的內在一樣的驚喜。
在他鄉的襯托下,稻米處處表現出它不可替代的歸屬性。在故鄉的襯托下,稻米處處表現出它悠長斑駁的歷史,它不光養育我,養育我的父母,也養育整個良渚王國廣闊疆域的世世代代,養育吃大米的亞洲,以及亞洲色彩斑斕的神話、藝術和人民,它便是我的根。吃得到它,不能吃到它,它總住在身體中央的胃裏,在那裏散發溫潤與清香。
遠在倫敦。
我和蘇珊·艾爾德金一起走在她家附近的一條街上,在諾丁山附近,眼看著簡潔時髦的餐館漸漸出現了。我們在中英作家靈感之旅的時候,總是住在同一個火車包廂裏,後來又接著在英國火車之旅,這樣就成了朋友。我們走著走著,商量著去哪裏喝點,她突然停下,吸著鼻子:“聞,聞!”
淡淡清甜,靄靄水汽,融融暖意,輕輕拂過鼻尖。在黃昏時,被倫敦硬朗晚風吹得涼硬的鼻腔忽然軟了下來——這是大米飯將要熟的時候散發出的氣味,白色水汽從鍋蓋邊緣一團團溢出,我都能聽到,胃在身體中央發出一聲溫柔的嘆息。
“想中國了。”蘇珊仰面向天,好像天空的什麽地方,即是我們的綠皮火車曾經奔馳過的中國大地。在那裏,我們每天都吃這樣軟和清香的大米飯。
我的鼻子和我的胃,融化在倫敦街頭米飯的一縷香氣裏。
“我是亞洲人,米飯就是我們的母乳。”我對蘇珊表白。那米飯香氣尚未消散的一分鐘裏,家鄉的一切好像一整個大洋那樣將我淹沒,那是我的亞洲。
那是古老河姆渡山水間的一間小博物館,展出在江南出土的河姆渡遺存,那是七千三百年前江南祖先留下的東西,比紅山文化早了三千多年。那裏的燈光照亮一小撮幾近黑色的稻米,七千三百年前河姆渡人種植的水稻。講解員是十二歲的河姆渡孩子,博物館的小志願者。她用緋紅色的細小食指為我點出稻米殼上一條細細的筋,那是種植米的標志,野米沒有這條筋。十二歲的女孩子,七千年前的稻米,童真的聲音勾畫出的遙遠過去,心中激蕩著的對古老稻米的感激與歸屬感;
那是江南多霧的、淺藍色的、被唐詩歌詠過無數次的天空,覆蓋在稻浪翻滾的萬頃良田之上;中華平原上的稻田大多也已經非常古老,在《古詩十九首》的時代,就已經有人感嘆於古墓被犁平,種上的稻子在春天郁郁蔥蔥的情形。而在更為雅致並正典的《詩經》裏,戀愛的男女們,失和的夫妻們,總是在環繞著綠色田野的地方歌詠他們的感情。在愛與不愛的古老糾纏裏,總能看到田地裏的百谷是如何成長,豐收後的田野如何令人感傷。古詩詞裏,那些仁慈的人會在田野的這裏、那裏,留下些稻穗,任憑寡婦撿拾。在似乎遙不可及的古代,在江南和中原的平原地帶,稻田總是人們生活和愛最殷實的背景,也是人們發思古之幽情最動人的場所;
那是鐮倉禪寺裏蒼翠的竹林,和一碗湯水明亮的綠茶,以及茶汁裏沈浮的一粒粒烘焙到褐色的玄米,當玄米在齒間被壓碎時,那一小縷清脆的米香;
那是基督城一間中餐外賣店裏一客幾乎油炸般的炒飯,難以下咽的炒飯帶來了我難以忘懷的惱怒,因為有人遠在天涯海角糟蹋了白米的溫和樸實;
那是曼谷渥熱的潮濕陽光下低眉微笑的金色佛陀,佛陀面前是如花的人妖,扭動極其柔軟靈活的褐色手腕跳舞,帶著金指套的細長手指擺出各種姿勢,像孔雀的,像藍花的,像鳥首的,這古老的祈福舞蹈,是為了向佛陀祈求雨水。那一年,本是世界第一大米出產國的泰國失去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因為東南亞平原的雨季沒有足夠的雨水。稻米的收成有種上天恩賜的命運,沒有足夠的水,沒有足夠的陽光,便沒有米。所以,在東南亞各地綠油油的稻田裏,或者細小的田埂上,總能看到小小的木頭神龕,即使再小,神龕前也有一杯大米,一根燃香,一串鮮花,佛陀坐在各地的小神龕裏,他保佑稻谷的收成,傾聽稻谷在夜間成長的聲響,看人們歡喜或者失望的表情;
那是一碗熱乎乎的,乳白色的,上面結了一層薄薄米油的米湯,用最新鮮的大米加水,燒滾,逼出米裏最營養的湯汁和米油。孩子生病了,女人腹瀉了,小嬰兒沒有母乳喝了,它都是亞洲人最值得信任的食物,也是最後的退路,要是連米湯都不能喝了,就沒辦法了;
那是北極冰天雪地中央的一棟小紅房子裏,面向北極最古老冰川的廚房裏,一小鍋正漸漸柔軟稠濃起來的大米粥,那是我們不遠萬裏從上海帶過去慰問留在科考站裏越冬的科學家的食物。科考隊的隊長親自守在那只小搪瓷鍋旁邊,用一枚湯勺攪動正在漸漸成形的米粥。其他人都自覺留在自己房間裏,忍住不出去分享;
那是清晨時分斯裏蘭卡的康提古城,史詩《羅摩衍那》裏描述過的城市,佛牙寺裏,人們用褐色的細長手掌托著鮮花和一小碗新鮮米飯,去佛陀面前做奉獻。一小碗一小碗米飯,白色的,柔軟的,還散發著裊裊暖氣的,被小心地倒在佛牙前面的長桌上,小和尚將它們收拾到大鍋裏,中午就布施給窮人。一朵朵鮮花,放在清水裏,去供奉在佛像前;
那是“這米飯的氣味,就是我的亞洲”。蘇珊繼續用她那高高的鼻子搜索空氣中逐漸稀薄下來的溫暖氣味,這卻是我的世界。從靠近了赤道的印度洋,到靠近了北極的北冰洋,我處處總是能與米飯邂逅。從越過赤道的南半球,到出發去南極的科考船出發的基督城港口,我還是處處能與米飯邂逅,我與稻米的邂逅是一張世界與血緣之地相連的世界地 圖。
那也是韓國河東的小鄉村,一棵柿子樹下的小飯館裏,熱氣騰騰的一碗大米飯,用下部尖尖的青色碗盅盛起,堆得高高的,米飯尖上撒了一些芝麻。那亮晶晶的大米,雪白的,柔韌的,水放得恰到好處,燜得也不硬不爛,又新鮮,所以它散發的香氣,讓人想起剛洗幹凈的少年的身體,生氣勃勃的。垂危的老人,拿到這樣的少年捐出的鮮血,輸入死氣深沈的身體,幾個小時以後,就會化險為夷,直到兩三天後才會漸弱。用烏木筷子挑起一小團來放進嘴裏,嘴裏滿是米飯才能給人的那種樸實的美意,一切都還好,太陽正在升起,巖石嶙峋的半島有青山綠水,嘴裏有滿口沈甸甸的米飯;
那也是我父親和姑媽的故鄉,廣西。昏昏欲睡的炎熱中,一個老人用滿是皺紋的食指刮起木桌上遺留的一粒米飯,伸出舌頭來,接住那粒米,說,“一粒米,八擔水。”說的是農民得挑八擔水澆灌,才得收獲一粒大米。農民要世世代代耕耘,才有好像天梯樣的龍脊梯田。我在遠離父親故鄉的地方度過童年時代,但在飯桌旁接受到的基礎教育就是這句話——吃完飯後,你的碗裏不應該有一粒米飯剩下,你的桌前不該有一粒米飯落下——珍惜大米,也要珍惜那個挑水入雲只為澆田的人,和那清清的八擔水,地藏菩薩的恩賜。還有一首古詩,也是小時候吃飯桌上學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時候受的教育猶如信條般地強烈,那麽多年過去了,晚飯後將多余的食物清掃出去的時候,倒掉蔬菜、肉類甚至雞湯,都不如倒掉剩飯,讓我覺得不安;
那也是1992年的慕尼黑,我第一次做巴伐利亞一家人的房客,住在頂樓房間裏。有一天吃晚飯,吃的是牛奶忌司大米布丁,用牛奶煮大米至如厚粥,加入忌司,加糖。我連聞都不敢聞,生怕自己吐出來。我托故回到頂樓房間裏,大米布丁令人頭昏目眩的氣味緊追著我上樓。我打開窗子,看到二月寒冷的明月正在升起,我生命中迄今為止,遭遇到的最恐怖的大米氣味從後面追殺上來,路過我的肩膀和頭發,向前方浸潤散布,我終於哭了起來;
那也是2006年的愛荷華,我第一次要在美國長住,獨立建一個家,帶著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做home stay(家庭寄宿)的旅行者。我租了一套沒有家具的公寓,我帶著四季衣物的大行李。經過先後二十二個小時的長途飛行,轉機,種種顛簸,到了我們的家。那裏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窗前有棵櫻桃樹,窗上掛著我從未見過的厚窗簾,公寓裏有種煮意大利面條厚嘟嘟的面粉氣,樓道裏的地毯也是陌生的粗條紋。一團陌生之間,我家門口放著一只褐色的紙箱,UPS快件的貼條在上面——我的朋友從紐約寄來了只110伏電壓的電飯煲,保證我能一到家,就做上一鍋十全十美的亞洲米飯——一路顛簸忐忑的心就這樣被安慰了,安靜下來。
那也是烏布寂靜的、金綠色的稻田上方飄拂著的紅色塑料袋,在風中慵懶地飄拂著,令黑色的雀子不敢偷嘴。稻田在清晨散發出如少年身體般的芬芳,安靜而生機蓬勃,因為它正要成熟;
那也是杭州靈隱山裏,連接古老禪寺的古道上,小小修行屋裏的大片19世紀的幽黯和青燈。年輕的女人死了丈夫,要獨自出家去。娘家舍不得女兒吃苦,便在寺廟旁修了精舍,送女兒去靜修;
那也是斯裏蘭卡鄉下寺廟裏的一把青青芭蕉扇子,當年輕的和尚遇到不能看,也不想看的事,他就用扇子輕輕擋上臉;
那也是浙東的萬仞大山深處,四處鳥鳴的古老寺院裏,一棵從隋朝盛開到今天的老梅樹,每到春雪蕭蕭下,樹上就開出成千上萬朵花。只是生生不息,只是高潔清麗,只是孤寂安適;
那也是馬六甲烈日下涼爽幽暗的餐館裏,娘惹女端出來一碗配著青咖喱魚和紅燒雞塊一起吃的白米飯,那女子微笑著,高顴骨,深眼眶,褐色皮膚,黑發,已不會說一句中文,卻仍能燜軟硬得當的米飯。墻上掛著她結婚大禮的照片,鳳冠霞帔,坐在八擡大轎裏,一統古風;
是的,即使走到天涯海角,米飯的香氣也像母乳一樣,永遠都相跟在血液裏,亙古不能變。
1.北冰洋岸邊十字架與北極熊標本
2.大西洋邊土豆饑荒時代移民船的碼頭
3.巴黎瑪麗亞·安東尼特絞刑架
4.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上的大水
5.羅馬元老院遺址
6.布達佩斯郊外社會主義街頭紀念遺物公園
7.北極碎裂的冰蓋
8.柏林公墓中的家庭合葬墓地
9.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蒲公英花
10.卡廷森林林中草地兇殺處
11.印尼海嘯紀念大佛像
12.杭州的南宋遺風
13.上海襄陽路聖母大堂的白墻
14.上野櫻吹之夜
15.鐮倉禪寺後面的枯山水
16.舊金山天使島的木屋墻詩
17.舊金山東正教堂墻上聖像畫
18.愛荷華州小城之霍普孤寂畫意
19.蒙特韋德雲林裏滅絕的金色蟾蜍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