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內容提要:保護自然生態是我國經濟建設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然而,與自然生態相對應的文化生態不僅關系到一系列的文化问題、社會問題,而且是人類全面健康、長久發展的重要內容。文化生態包括有形的文化資產和無形的文化資源,涉及到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作為旅遊資源開發,文化生態可以充實旅遊內容,開發新的旅遊項目,對民間手工文化和民間藝術的發掘和再利用也是旅遊資產開發和文化生態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人們對傳统民間文化越來越重視, 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民間采風調研活動的逐步开展,作為民間文化重要载體之一的民間藝術也成為研究的熱點,隱藏在民藝作品背後的深沈的文化背景和民間文化底蘊,不僅有著比藝術作品本身更深的內涵,而且更全面地反映了民間社會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狀態,也能夠更好地解釋民藝作品的諸多意義,它使我們真正理解了民藝是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這一确切論斷。民藝作為一種生活形態的存在,使我們更深切地意識到它在民間生活中的意義。作為民間文化的物化形式,民藝的生存發展,或演變傳承,深受民間社會形態發展演變的影響,民藝的消失、衰落緣於民間文化、民間生活形態的演變和發展。换句話說,民藝的嚴峻現狀緣於民間文化、民間生活傳統形态背景的喪失。當然,社會形態、社會組織結構的發展演变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對民藝的研究、保護、拯救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對歷史的和現實的民间文化、民間生活的分析和研究,現代社會、現代生活的發展不應该以對傳統文化的拋棄為代價。因而認識傳統文化狀態下、傳統生活狀態下的民藝顯得尤為重要,文化的喪失必將使藝術喪失。在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的基礎之上,我們更關註民藝作為民間文化的存在,作為民間生活内容的存在。
作為文化現象的民艺在我們以往的研究中是準確的,它表現為文化的载體,展示一種文明的结果;另一方面,民藝既具備藝術形態,同時又是民眾的社會活動、生活内容的組成部分,與人類生存的各個領域無不發生聯系,它涉及到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許多方面。因而我們只有将民藝還原到民眾生活的環境中去,才能深入探討民間文化的內涵。也就是說,民間的生活形態決定了民間藝術文化意義的存在,它是以人為主體的存在,以民众的生活為依托,甚至就是民众生活本身。民間文化如同一種生態環境,在這種生態環境中繁衍、生長了不同的民間文化之树和民間文化果實,民藝也正是這種生態環境的產物,但是,如果僅僅局限於對文化產品的研究顯然是冷落了傳統文化的底蘊和內在生命力。如果文化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文化也就會雕零、失落或者畸形發展,即使新文化也将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這正是文化的生態性。我們所关註的"文化生態"不僅是那些以保护環境為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或這些作品所反映的與大自然的關系,或是描述一種文化現象,而是從自然生態與人的关系、文化與人的關系入手,去關註那些已經或正在被社會丟棄的人類文明,那些與自然、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文化生態,並側重于以手工文化和民藝为重點內容。文化生態,包括有形的文化資產與無形的文化資源,涵蓋著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文化與民眾生活方式之間關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審美境界等相關的文化存在。
中國傳統思想長期受"天人合一"哲學觀念的影响,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以適應自然為標準,對待自然的態度是親近的,人與自然、人與物、人與自身的關系始終是協調發展的。在長期的農耕文明中,我們的祖先懂得了協調人類與自然關系的重要,那就是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與自然共存,這表现出人文主義與自然主義精神的有機結合,並影響了中國傳統審美思想的形成。歷史塑造了中國人重人文輕数理的思想,但同時也塑造了一種中國人的人文情懷和人格精神。21世紀科學技術是否已發展到與人類社會相處的極致狀態,文化沖突愈演愈烈,人類社會在呼喚和平、呼喚人文關懷、呼唤科學與情感精神的结合。人類生活需要物質的繁榮,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弘揚,需要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生活享受,更需要人文情感的關懷,需要自然、生態、环境與人類關系的全面協調。優秀的文化生態環境要與人類共存,并能相互協調發展,相互補充完善,相互依存,共同持續發展。如何總結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然、科學與人文整合統一,創造一個人與自然生態共榮,與文化生態共存的和谐空間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人類追求自身尽善盡美的生存空間,是建立在與大自然和谐共存基礎之上的,同時更不能丟掉幾千年文明的成果,破壞我們的文化生態環境。那些錯落有致的村落布局,那些與人身相依的服裝飾品,那些曾在中國土地上運行了幾千年的車輪,如此等等,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用直接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生活方式,這些寶貴的人文資源環境不能無休止地被丟棄和践踏。我們絕不能重复要科學就忽視人文,要現代化就要丟棄傳統的愚昧作法,社會的發展也絕不允許以人類創造的科學技術來殘害我們的文化生態和人文精神為代價。傳統優秀文化在當代是一種無形的資源和有形的文化資產,那些傳统的手工技藝、審美情懷、營造法式、風水學說等,無不暗含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並終始關怀著人與物、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認為,對文化生態的認識與保護,應借鑒國際社會對自然生態保護的經驗,提倡"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建立尊重文化的時代風尚,認識社會现代化建設與文化生態的關系。以城市發展為例,按目前城市發展的速度,如果不保護有代表性的傳統建築,或許再過半個世紀我們的後人將無法了解中國傳統的民居或市井風情,只留下如林的冰冷的水泥構造建築物而已。如果我们依然沒有意識到文化會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那麽弘揚民族文化就成了一句空話。盡管传統手工藝已走過了幾千年,成為一種文化遺存,但它是工業社會的前身,在信息社會也仍有它生存的空间。21世紀國際社會将呈現出經濟的一體化,但文化恰恰需要民族化,需要個性化。
我們的研究要站在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園裏去體味逝去的親情和溫暖,否則面對民間文化我們就無法接近它、理解它、認識它,就會用片面的現代化的價值觀去丟弃它。如果認識不到位,我們不但不能拯救它,反而會破壞已经瀕臨危機的傳統文化生態。所以改變我們以往對民間文化的認識尤為重要,把它定位在與自然生態同样的高度,並從中認識中國传統哲學觀念和人文观念的深刻內涵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認為,文化生態環境是與自然生態相互依存的,在這裏人是溝通兩者之間的橋梁并構架相互聯通的血脈,不要把民間文化作為現代文化、現代社會建設中的障礙而淘汰,應該認識到自然與文化,人造物與自然物都是人類生存的前提條件。所以,我們應该重新審視傳統歷史文化的价值,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保護文化生態的重要意義,而不是把它當作歷史的軀壳,而是讓它服務於社會,融入我們的現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21世紀信息社会的到來,發達國家大量的生产、消費以及環境問題,能源消耗、資源浪費,損害了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優秀成分,把人與自然的關系搞亂了,人們对物質生活的欲望越來越強,而精神文化的追求卻日益缺乏,勞动的傳統也淡化了。為使我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有益於身心健康,就必須保護那些已失落的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用心去溝通大自然,用心去感悟文化,提升人文精神。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文化生態的破坏所造成的人們心境的失落,我们應該重視傳統文化的價值,特別要關註民間文化對人类發展的作用。
民藝資料的遺存在逐日減少,一些優秀的民藝品類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漸趨消亡。特別是隨著人類现代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們身邊的民間手工藝品、民間交通工具、紡織工具、生活用器用具等每年又有多少在消失,甚至人為地丟棄和破壞,我們没有理由不像保護生態平衡、保护珍稀動植物那樣保护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手工文化,保護正在遺失的傳統。假如有一天我們身邊的傳統文化真的消亡了,我們會不會像忍受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一樣忍受文化的枯竭,忍受文化生態的失衡呢?傳統手工文化及其生存環境,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也在遭受著如同自然资源和生態環境一樣的破壞。韩國把對傳統文化藝术的搶救作為國家發展的大事,有“文化財保護法”,把藝人尊為"無形文化財";日本則稱民間藝術人為“人間國宝”;德國在一些村落有各種鄉村博物館,以此喚起当地民眾的自豪感;我國臺灣地區制定了"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劃",對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投入巨额資金進行保護,派專人傳習,以传世後人。我國也在1995年颁布"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条例",有關學術團體和學人也投身於調研、收集和研究之中,为我們的研究、保護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幫助。
在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經济發展獲得了巨大的效益,但對自然生態环境的掠奪也是殘酷的,同時,我們在引進西方先進科学技術、現代文化思潮、藝術樣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時,許多也是以對我們本土文化生態的犧牲為代價的。物質生活雖然获得了富裕和滿足,但精神生活愈來愈貧乏,似乎有些失落感。經濟的發展更需要我们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需要保護已失落的文化傳統,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生態環境,以此構架傳統文化與现代文明的橋梁。也就是說,在現代社會環境中,更需要將传統文化融入我們的生活,在國際大家庭中,以文化樹立中華民族的形象和自尊,留住民族文化的傳統,留住我們文化的精神家園,留住民族民間那樸素的民艺傳承十分重要。同時,把這些寶贵的遺傳,與現代社會溝通融合,服務於現代社會,融入民族文化的優秀成份。經濟发展和經濟轉型也需要文化的轉型,彻底打破"傳統文化"就是"封建"的錯誤觀念,以此形成国民的文化自覺,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養,如此以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之光就會照耀溫暖我們的心靈。可持續发展是國際社會的永恒主題,不論是自然、環境還是文化都需要引起人類的重視。在保護文化生態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現代人应該具有國際視野,有遠大的胸懷和境界,把中國優秀的文化置身於國際大文化環境之中,在發現搶救的同時去批判地繼承,在承傳的基礎上提煉出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文明之中。
新千年之始,中國推出了以我國23個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為景點的神州世紀遊,2002年又是"中國民間藝術旅遊年",其目的是宣傳我國民間文化與旅遊的總體實力,讓國內外游客在新千年來臨之際感悟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遊覽與欣賞中國的優秀文化。這是旅遊產業的發展與進步,表明21世紀的中國旅遊将更註重文化的滲入,並將發展成为在國際上具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產業。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hi138.com 我國旅遊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特別是近20年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就我国旅遊創匯而言,1978年我國居世界第41位,到1998年居世界第7位。旅遊以及相關的產業,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飛躍發展,並將逐步成為世界旅遊强國和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业。世界旅遊組織在新世纪展望報告中曾預測,在未來的幾年間,全球的旅游業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并對中國旅遊業寄予很大的希望。據業內人士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遊目的國第四大客源國。這種預測來自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對旅遊事業的投入,因为中國的旅遊資源極為豐富,自然及文化遺產豐厚,具有東方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些文化旅遊項目層出不窮。另外,旅遊資源包括旅遊文化商品、旅遊紀念品等相關的產業,这些產業仍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有较大的發掘潛力,但同時也应看到,目前的旅遊產業与豐富資源的開發未形成同步發展的局面,亟待開發。如果政府部門、旅遊部門、工藝產業部門都能把它們作為一種旅遊產業来對待,有針對性、預测性、地域性和創造性地加以開发,可以想象,它不僅可以改變我们目前的旅遊環境,充實遊览內容,增強文化氛圍,同時又能增加創匯收入,更能吸引旅遊者對旅遊景點深刻全面的認識。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旅遊資源,多為自然風光,缺乏人文的内容,在開發旅遊項目時,讓旅遊者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又能體驗到少数民族的文化。對少数民族地區的旅遊開發,應體現民族文化特有的因素,讓旅遊者能親身感受到他們對自然和文化的認識,並能參與一些民俗活動,參与有代表性的手工藝制作和藝術審美的活動,從而增強少數民族旅遊資源的人文含量和文化品位。如果旅遊資源與旅遊资產能同步開發,在未來20年間,我們國家再争取獲得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話,有可能取決於少數民族地區自然風景和富有典型性的民族文化資產。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開發文化資產,促使自然生態保護與文化生態保护同步發展,旅遊產業開發与地方經濟同步發展,旅遊資源的優勢與旅游文化資產同步發展,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這是我們保護傳統民間文化、民間藝術的措施之一,也是對人類文明的一種保護與弘揚,对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弘扬。
據有關資料顯示,聯合国教科文組織世界委員會公布的我国23個自然與文化遺產中,文化遺產占14個,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只占3個。除西藏的布達拉宮和雲南的麗江古城兩處少數民族地區外,大部分文化和自然遺產都集中在漢族地區和內地。我國有56個民族,目前保持少數民族特色較為典型的分布在雲、貴、川、桂、藏等地区,像貴州的苗寨、廣西的漓江等自然景觀風光秀麗,與汉族的民俗文化區別較大,也較為典型,可挖掘的資源潛力較大, 是自然與文化生態良好的利用地和保護區。這些文化資源和遺產,除了那些歷代文人留下的碑石銘文和工匠留下的經典文化,還应包括少數民族獨立生存的文化遺存。像在自然狀態下仍比較原始的少數民族的村寨、建築、服飾以及相關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民俗文化,都应是當代人珍惜的遺產。若有計劃地合理開發,將保留民族本土文化的延續性,以帶动旅遊經濟的發展。同時在已獲成功的旅遊名勝和准備開發的旅遊區內開发與此有關的手工文化和民間艺術,可以補充我國一直相對落後的旅遊禮品和旅遊紀念品之不足,使旅遊產業更富有文化內涵,并營造21世紀有特色的文化產業。
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幾代民俗学專家、社會學家和學者以及國外的某些專家學者對中國漢族及少數民族的歷史、風俗、語言、文字、社會變遷等曾作過不少的探討,但是對現存於民族民間的傳統手工文化和民藝的研究卻未引起足夠重視。特別在利用民族文化優勢開發旅遊資源等方面更明顯不足。一方面,傳統手工文化及其生存環境,隨著現代工業社會的发展正在遭受著同自然環境一樣的破壞,手工文化資料的遺存逐渐減少,資料征集不僅顯得落後而且越來越難,許多優秀的傳統手工藝品类正在逐漸消失。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生存於民間的手工藝品諸如編結、紡織、陶瓷、雕刻等,以及生活用器、生產工具、交通運輸工具等遭受著自然的破壞和人為的丟棄,如果能把這些文化資产由實用轉 化為旅游紀念品,或許有較大的市场和開發領域。這也是為了保护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手工文化及其生態環境,讓它們轉化为另一種生存的方式和用途,有利於文化的發展,同時民間手工文化及其生存环境作為旅遊資產開發利用也有利於经濟建設。特別在少数民族地區,隨著西部大开發的全面展開,少數民族旅遊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如貴州一些少數民族集聚區,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民族村寨格局保持得相對完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態環境和原生態文化資源環境。在聯合國世界鄉土文化組織确定的全球“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十大聖地”中,西藏和貴州的黔東南地區被列入其中。近幾年,貴州依靠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先後建成了“雷山上郎德民族村寨博物館”、“貴阳花溪鎮民俗博物館”、“六枝梭戛生態博物館”等文化生態保護區,在推動当地旅遊經濟建設方面開了先河。貴州省政府在世紀之交召開了民族村鎮保護建設工作會議,与挪威合作開發文化旅遊項目,建設廣泛意義上的中國生態博物館,既保護了自然生態环境又發展利用了文化遺产資源。這些舉措都表明,把生態文化產業和旅遊的發展同步進行研究,形成一個集自然生態、文化生態與經济生態相結合的有機整體,將促進少數民族文化與經濟水平的整體提高。另一方面,作為文化人類学和民族學的少數民族研究已取得建设性的成果,這是一個發展旅遊文化产業的基礎,而旅遊資產的傳统文化是綜合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和藝術學的重要方面。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不僅蘊含了民俗內涵、科技內涵,又富有深沈的文化藝術價值以及獨特的藝术思維觀念,它是傳統文明的活化石,同時又體現出現代文化的特征,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源泉,對它的發掘、记錄、整理、研究和開發对加強民族自尊心以及加快少數民族經濟文化建設步伐都具有促進作用。綜而言之,对傳統文化的研究將是開發旅游資源資產等經濟發展的基礎,尤其對旅遊文化的發展將相得益彰,對新時期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也具有重要的實際價值,對旅遊產業的發展也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在世界經濟與文化發展的进程中,對中華民族以其獨特的個性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也具有重要作用。
傳統民藝的文化生態保护與旅遊資產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對傳統手工文化的内容進行發掘和研究,其目的不僅在于從學術上和理論上進行研究,對於開發旅遊資源,促進文化傳播和經濟建設也有重要意義。在學術研究方面以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以及藝術學思想为指導,探討傳統手工文化的傳播及其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現實意義。我們可以以傳統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突出的民間村落為試點,以现存於民間的日常生產生活為考察的切入點,重點調研民間的文化與生活狀態,尋找與旅遊纪念品有關的工藝形式和內容,對他们的手工工具、器具、居宅陳設、服裝飾品、樂舞道具等用品進行專题研究,並對民間手工藝的原材料、加工工藝、技術內涵、技藝口訣進行歸納整理並以就材加工、量材為用的原則開发旅遊文化資源和紀念品。 在此基礎上對傳統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文化方式等進行綜合的考察、記录、發掘與整理,從而對民間傳統手工文化的歷史、現狀、資源、技艺等內容進行系統的整合,為進一步研究民族傳統文化,開發旅遊資源提供部分第一手可借鑒的資料,为新時期的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做些實際有效的工作。內容可以主要從旅遊資產方面開发旅遊紀念品、旅遊商品,主要包括編結、印染、紡織、雕刻、挑花、剪鏤、刺绣、制陶以及木工、金工等。对這些手工制作工藝的考察和調研,除了對资料的收集與整理,對其造物思想、價值尺度、文化內涵、審美理想、加工技藝等的科學價值和人文思想的理論總結是至關重要的,其目的在於建立傳統手工文化的檔案和資料庫,為今後的文化建設和旅遊商品的開发與應用提供一定的理論參照,這不僅是對傳統手工文化和科技內涵的記錄和總結,重要的是为開發旅遊、發展經濟、傳播文化提供有益的理論依據和有价值的歷史資料。旅遊產業的全面振興和有特色地發展,必須依靠以開發和利用我國民族民間的自然與文化資料這一綜合優势,提高景點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突出旅遊內容的文化含量,這樣,既保護了民族文化又发展了旅遊產業。也就是說,實行开放立體式的發展戰略,使保护與開發並重,研究與利用並舉,把民族民間珍貴的文化遺產真正納入現代化建设之中。我們的觀點表明,开發旅遊資產既保護了自然生态環境,又利用了文化生態的優勢,使兩種資源合理地兼融,服務於社會與人類,從而達到弘揚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經濟的目的。
(轉貼于 免費论文下載中心)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