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正衡·有多個名字的安丁佬

昂丁亦可寫作安刺,聽來則為“安雞”,而在湖北話和安慶話方言區則稱其“安丁佬”或“安丁胡子”。昂丁通體著鮮黃色,有點形似鯰魚,而較鯰魚小得多,上下唇兩邊同具四根口須,故鯰魚在鄉下也被稱作“鯰胡子”。昂丁和鯰魚一樣有刺,不過鯰魚只在胸鰭兩旁長了兩根不甚明顯的刺,昂丁卻支楞著三根大刺,特別是背上那根刺極大極尖利,呈鋸齒狀,有毒,倘一不小心紮著手,又疼又脹,令你抱著手噓噓倒吸冷氣。然而這昂丁亦有趣,當你惡作劇地捏住背刺將它提起來,它不怎麼扭動掙紮,卻會甕聲甕氣發出“嘎嗡嘎嗡”的叫聲。因我們那裏鄉下人稱外祖父為“嘎(家)公”,所以常看到昂丁被人提在手中,在哄笑聲中追著哪個倒黴蛋迫其喊“嘎公”。 

或許是那三根支張著的大刺礙事,昂丁遊姿笨拙,左支右絀的,同時,它也是水中最有名的老實頭。釣過魚的人都知道,最好釣的魚便是昂丁。昂丁大大咧咧的一點心數也沒有,咬了餌後就一根筋朝水底拖,很少有脫鉤的。早年農家每到春二三月裏都要撈塘泥積肥,呆頭呆腦的昂丁時常會夾在黝黑的塘泥中被那如畚箕狀罱夾子夾上來。我小時候,每個春夏之交的傍晚都要抱一把繃繃釣去塘口插放。有一回,將三張釣忘在一處塘梢灣裏,三日後想起來去尋時,每張釣上竟都拉起一條大昂丁,約有三四兩重——與通常所見明黃色昂丁不同的是,這幾條昂丁渾身作青綠色,圓滾滾肉嘟嘟的,甚是少見。

昂丁覓取活食,和鯰魚一樣,其肉如蒜瓣無刺,尤適宜餵幼兒吃。無論在高檔酒店還是路邊小飯館,昂丁都是一道極受歡迎的菜肴。昂丁除了紅燒、燒酸菜,還有汆湯,湯極白,肉細膩嫩白。蕪湖人頗愛“安雞篤(燉)豆腐”,特別是在冬天,幾個朋友叫上一個骨嘟嘟冒著熱氣的“安雞鍋子”,再配上紅椒青蒜和綠芫荽,外加三兩盤炒菜,脫去外衣,細酌慢飲,噓去塊壘,品盡世情,額上微汗涔涔……味道的厚薄,便這般融入在人情冷暖的領略裏。

揚州人愛以昂丁伴臭豆腐(他們叫臭大元)紅燒,其法是將昂丁在鍋中煎透,燒至入味,再倒進鋪有黃豆芽底料的砂鍋中,加醬油,以小火慢燉,直至臭豆腐發泡起孔。上桌後,掀開砂鍋蓋,仍自顫顫的沸騰不已。此時撒些蔥花、香菜末,紅綠相間,未動筷子便有噴香與臭歪味一起撲入鼻孔。魚與臭豆腐均極嫩,香鮮甜臭,諸味雜陳,猶如五色人生。

四五年前的煙花三月,我去蘇南天目湖旅遊度假村參加一個蘇浙皖三省的聯席筆會,在那裏品嘗了極具特色的昂丁汆湯。據我分析,他們是將昂丁加料先腌入味,然後投沸油中炸透,再倒砂鍋中用重姜的湯水文火慢燉,直至湯色濃白如牛奶,上桌時撒放胡椒、蔥花,吃肉也好,喝湯也好,那真是入口難忘,其味之鮮美,讓我此時想起,都不禁食指大動。

昂丁的學名的寫法,是魚旁加央,和魚旁加斯,按認字認半邊規則,可念為“央斯”。但是《新華字典》未收入這兩個字。在汪曾祺的文章裏,他是寫作昂嗤,大約亦是緣於昂丁的那頗為有趣的叫聲。記得汪老還在一篇文章裏說過,世上最美味的,便是昂丁眼眶斜下的腮幫上兩小粒黃豆瓣般大的活肉,這讓我一下就記住不忘。此後凡有機會,我總是將筷子直取目標,但從來沒有吃出特別的滋味,只是作為保留在心底的對這位有趣老人的一點心儀而已。

黃顙是昂丁的另一個學名(學名竟然有兩個,夠派的),八十年代中後期,我讀過一篇叫《黃顙老太》中篇小說,布局詭奇,筆力雄渾,給我留下極深印象,可惜沒記住作者名字。

之所以稱做安丁佬,我以為,“昂”或“安”皆為其叫聲的諧音,“丁”者,乃三叉戟刺之支楞狀也,“佬”者擬人化,足見此魚之有趣。

Views: 8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