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日報·推動創新創業 先破除三個迷思

去年3月台灣發生太陽花事件,青年怒吼響徹全台,年底的九合一大選又讓馬政府重摔一跤,自此,不論中央或地方,都掀起了一股連接網路世代,並向青年尋求和解、遞橄欖枝的熱潮。在眾多對青年傾斜的政策中,鼓勵青年創新創業成為「重中之重」,不過,從近來中央與地方力推創新創業行動中,隱然有一股「泡沫」與「迷思」快速滋長,值得政府警惕,以免好心辦成壞事。

這當中,首要討論的迷思就是,近期包括中央及地方,似乎都有普設創新創業園區的想法。

舉例來說,目前中央規劃推動的創新創業園區,光是在台北市,就有好幾處,包括同樣標榜要做國際鏈結的空總基地、花博園區,教育部最新規劃要利用信義區的陸保廠做為青年創意生活城,行政院長毛治國也以實際行動,要讓出金華街閣揆官邸作為社企聚落。

至於在年輕族群擁有超人氣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也規劃今年要在台北市成立十處以上的「新創基地」,地點包括了南港瓶蓋工廠、三創園區等。

在台北市之外,已有多位立委要求中央考慮區域平衡,在其他縣市也要設創業園區;近期向國發會表態,有意「複製」花博園區的地方縣市,就有高雄、金門、台南、屏東等。

年輕人需要創業空間是事實,但是從中央到地方,若是沒有一套縝密的規劃與設立邏輯,任憑雜亂無章、沒有區隔、沒有特色的創新園區在全台到處林立,當心重演過去十多年來台灣都在費心處理的「蚊子館」問題。

全台哪些地方適合做創業園區、該彰顯地方還是國際特色,建議中央、地方以及立委,好好問一下創業家的實際需求。再者,網路創業時代來臨,台灣真的需要這麼多的實體園區嗎?抑或是,大家應該把焦點擺在「看不見」,卻也更重要的法規鬆綁工程,及回到根本面,好好想想如何充實台灣的創新生態系統。

第二個迷思是,政府鼓吹創業,不能只編織美夢,而不提示風險。日前,國民黨籍立委張嘉郡在立法院提出了一個殘酷的數據。經濟部告訴她,一般民眾創業,一年之內會有九成公司倒閉,剩下來的一成,未來五年存活率低於10%。她的說法也頗呼應,先前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出席台大企業徵才博覽會時所說,創業成功率低於十分之一,年輕人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早期的就業經驗,也能為日後創業奠定殷實的基礎。

政府鼓勵創新創業,不能只炒短線,甚至「慫恿」出一波只求速度、不求質量的創業風潮。政府要重視的是長程的創業續航力,也就是,深刻理解創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政府的責任除了在早期創業階段,協助青創家、社企家能快速找到「第一桶金」外,也應協助青年做好風險控管、財務評估與產品商業化驗證,以便跨越腳下隨時會冒出來的「死亡幽谷」。

第三個迷思是,中央及地方推動創新創業,不能窄化為青年政策或是青年議題,而忽略了創新創業往往可以扮演推動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的積極角色。不先跳出狹隘的思維範疇,政府就很難答覆外界常有的質疑:近期政府傾內閣之力推動創新創業,投注這麼多的人力、資源與預算,除了解決青年低薪、緩解世代掠奪的問題外,到底能為實質經濟發展,帶來多少貢獻?

一個好的創新,可以變成創業,也能為現有產業注入活力,甚至是打造出一個全新的產業。為此,政府要加強的功課,不僅是補足經濟面的論述,還得在實際行動上,讓創新創業可以在政府力推的產業升級轉型工程,扮演關鍵角色。政府可以做的事不少,例如促成年輕的創新創業者與既有產業界對話,乃至經驗交換與技術合作,讓創新創業成為每一世代能共同努力的目標。台灣經濟日報 社論(2015年3月17日)

Views: 7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