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忘言書》山盟——代後記

觀音

我跟山有緣。

小時候住臺北,四面環山。因為還沒有高樓遮擋,一眼望去,層層疊疊,全是連綿不斷蒼綠的山。

我住在大龍峒,是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會處。淡水河已近下遊,浩浩湯湯,經社子、蘆洲,往關渡出海;基隆河則蜿蜒向東,溯松山、汐止、基隆方向而去。

基隆河環繞之處便是圓山,有橋橫跨河上,還是日據時代留下的石橋;橋上有幾座石亭,樣式古拙厚重,橋下是巨大穩實的墩柱。

從我家到圓山,快步跑去,只要十幾分鐘,山上有動物園、跑馬場,山下河邊有一座廢了的磚窯。

現在大概沒有人把圓山當作“山”吧,它不過是臺北北邊一處較高的所在。

圓山卻是我第一個親近的山,也借著它的高度,我開始眺望夢想更多的高山了。

高山卻全在淡水河的另一邊。

我在河堤上放風箏,跑著跑著,線斷了,風箏扶扶搖搖,越升越高,往河的對岸飛去了。

河水一片浩渺,河水之外是爛泥的荒灘,荒灘之外是稻田、房舍;稻田房舍之外,呀,放眼看去,便是那錯錯落落,在煙嵐雲嶂裏乍明乍滅的一片峰巒了。

我玩倦了,坐在高高的土堤上看山,隔著浩渺的河水,隔著荒灘、稻田和房舍,覺得那些山遙不可及。

下了課,沿河邊走回家,順便在土堤上看黃昏。日落的方向恰巧是觀音山,一輪紅黃的太陽,呼呼而下,澄金耀亮的光,逼出了山勢的暗影。

光,瞬息萬變,一剎那一剎那,全是幻滅:山腳永恆靜定,了無私念,直是山中的觀音了。

從小就看人指點觀音山,說何處是鼻子,何處是額頭,何處是下巴。指點的人,指著指著,又覺得不對,部位都不準確,只好放棄了。可是,一不指點,猛然回頭,赫然又是一尊觀音,安安靜靜,天地之際,處處都是菩薩的淺笑,怎麼看都是觀音。

小學五年級,學校“遠足”,爬過一次觀音山,不是涉河而過,卻是繞道臺北橋,一直走到三重新莊,翻過觀音山最高處,下到八裏,再搭渡船到淡水,換火車回圓山,幾面觀音都看到。

“執象而求,咫尺千裏”,看久了觀音山,也不拘求形象,觀音山成為我的夢中之山了。我在八裏住了一段時間,後窗一開,觀音山就在眼前,雲煙變滅,全是觀音的眉眼;我關了窗,離開了八裏,觀音山依舊仍是觀音山。

Views: 18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