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許多人定期同心理醫生見面,反復談論困擾他們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給他們帶來了莫大的情感傷痛。而心理醫生會對問題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不外乎童年時代的親子關系,心中怨氣的郁積,家中有人酗酒,小時候曾遭虐待等。無論采用什麼療法,目標總不外乎解決這些核心問題,讓患者恢復健康快樂。
關懷心靈則與這些療法完全不同,它的重點在於看待日常生活的態度和對幸福的追求,而不是具體的心理問題。對於不同的人,關懷心靈的具體方式也完全不同:讓有些人購買或租下一塊好地,有些人選擇更合適的學校或研究項目,有些人粉刷自己的房子或臥室,等等。關懷心靈是一個連綿不斷的過程,它的目的不在於“矯正”某種瑕疵,而是“照料”生活中的大事小情。
關懷心靈的重點根本就不在於人格或人際關系,所以也不屬於通常意義上的心理學範疇。關註周圍的事物,重視家庭生活和日常作息,甚至留意平時的著裝,這些都是關懷心靈的方式。500年前,費齊諾撰寫心理自助手冊《生命之書》時,特別強調要仔細選擇顏色、香料、油料、散步的地點和遊覽的國家——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決定,或許看起來十分瑣碎,但日復一日積累下去,就會對心靈造成深遠的影響。想到心靈時,我們總覺得它與大腦並存,所以本質上是內在的。然而古代的心理學大師卻指出,我們的心靈與整個世界的心靈不可分割,二者都存在於構成自然和人類文化的種種事物中。
所以說,關懷心靈並不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它的目標不是讓生活一帆風順,而是令生活具備深度和價值。某種意義上,這比心理治療更具挑戰性,因為我們需要培養更有意義、更具表現力的生活方式,而且這一過程需要每一個人都發揮想象力。
通常,接受心理治療時,治療師承擔了大部分的責任,我們只需要坦陳問題就可以了。關懷心靈則不然,我們必須全盤擔起培養和塑造生命、增進心靈福祉的責任。
認識心靈
首先,讓我們探討一下“關懷心靈”(care of the soul)這個說法。“關懷”(care)意味著以平和溫暖的方式響應心靈的需求。
Care是護士(nurse)的工作,而nurse一詞又有“護理”的意思,正好是希臘文therapeia(治療)的含義之一。這樣一來我們會發現,在許多方面,關懷心靈其實就是讓“治療”一詞回歸本義。
Care在拉丁文中對應Cura一詞,其含義包括關註、奉獻、管理、裝飾、治愈、經營、關切、尊崇神祇等。這些含義都與關懷心靈有關。
“心靈”並不是一種具體的東西,而是一種性質,是體驗生活和認識自我的一種層次,牽涉到深度、價值、聯系、心境和個人特質。在本書裏,心靈並不是宗教信仰的對象,與永生不滅也沒有任何關系。當我們說某個人“充滿靈氣”或某件東西“具有靈魂”時,盡管我們領會這其中的意思,卻很難用語言具體解釋。
關懷心靈的第一步,是遵奉心靈顯現和運作的方式。只有熟悉了心靈的習性,才能關懷心靈。“遵奉”(observance)一詞源於宗教儀式,意思是關註、遵守和崇奉,其詞根(-serv-)的本義是照料羊群。關懷心靈時,我們需要關心和照料它的羊群,看哪一只出現了情況,比如最近我們染上了什麼癮,做了什麼特別的夢,心中有什麼煩惱,等等。
在這裏,“關懷心靈”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追求的是適度的照料,而不是奇跡般的療效。當我們面對自己和他人時,這樣審慎的定義就會發揮它的寓意。例如,如果我把關註和尊重心靈的需求,看成我對自己、對朋友或患者的責任,我就不會以維護健康為借口,剝奪生命中原有的東西。人們常常覺得,如果能擺脫困擾他們的東西,情況就會好轉。他們可能會說:“我必須改掉這個習慣。”“請幫我擺脫自卑感,幫我戒煙,幫我脫離失敗的婚姻。”身為心理醫生,如果我遵照患者的這些要求,那我一天到晚都要忙著剝奪他們生命中的東西。但我並不覺得根除問題是最大目標,也不打算擔任剝奪者的角色。相反,我努力讓他們明白,換個角度來看,這些“問題”是必要的,甚至是有價值的。
如果人們遵奉心靈,生命就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而不是貧瘠不堪。他們曾經以為痛苦和問題非常可怕,必須從生活中清除出去。其實只要敞開心胸,用開放的態度面對心靈,你就能領會疾病中蘊藏的信息,懊惱中隱含的匡正,抑郁和焦慮暗示的改變。
一位30歲的女子來找我,要求心理治療。她說:“我的人際關系很糟糕,因為我總是過於依賴別人。請幫我擺脫這種依賴性吧。”
她要求我剝奪她心靈中的某些東西,然而秉承遵奉心靈的原則,我盡量避免這樣的剝奪行為。於是我問:“為什麼依賴別人會讓你感到困擾呢?”
“因為這樣會讓我感覺十分軟弱。況且,過於依賴別人並不是好事,我應該保持獨立。”
“那你怎麼判斷,究竟多大程度的依賴性才是‘過於依賴’?”
“當我感覺很糟糕的時候。”
“那麼,你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方法,既保持對別人的依賴,又不會讓自己感到軟弱呢?畢竟,所有人彼此之間都在相互依賴,每一天、每一分鐘都是如此。”
談話就這樣繼續下去。這位女士承認,她一直簡單地認為獨立是好的,依賴則是壞的。我註意到,盡管她如此向往獨立,但在實際生活中,獨立並沒有給她帶來多少享受。她認定自己的依賴性太重,所以把獨立看成是一種解脫。不知不覺中,她接受了時下流行的觀點:獨立才是健康的,當心靈顯現出對依賴的渴望時,我們應該糾正它。
這位女士要求我幫她擺脫她心靈中依賴的一面,但如果我這樣做,就完全違拗了她心靈的本性。盡管依賴讓她覺得不安,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就應該擺脫它,因為依賴感或許正是心靈表達需求的方式。她如此努力地追求獨立,就是要躲避和壓制內心對依賴的渴望。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我試著改用其他和“依賴”相關,卻沒有“軟弱”含義的說法。
“難道你不願意和別人交往,向他們學習,跟他們親近,建立密切的友誼,或者和某個人培養起無法割舍的親密關系?”
“當然願意。”她說,“那也算是依賴嗎?”
“我覺得算是。”我回答,“一切事情都是這樣,有得必有失。為了享受這些好處,你得學會接受貧乏、自卑、順從和失掉控制的感覺。”
這位女士跟許多人一樣,刻意把這些感覺誇大成過度的依賴,作為拒絕親密關系和友誼的借口。於是我們活在這種誇大的感覺中,以為自己對別人的依賴已經達到了病態的程度,然而事實是,我們正在回避同周圍的人、社會和生活建立深厚的關系。
觀察心靈的動態,聆聽它的聲音,是“遵從癥候”的一種方式。對於心理上的癥候,一般人的反應是予以矯正,努力朝相反的方向發展。自以為依賴性過強的人,覺得只有達到徹底的獨立,才能獲得健康和快樂。這種感覺其實是錯誤的,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獨立與依賴之間的裂隙無法愈合。遇到情況應該因勢利導,遵從心靈表現出來的癥候,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學習保持適度的依賴,既能滿足心靈的需求,又不至於太過極端,讓獨立與依賴之間產生裂隙。
拒絕接受命運,滿心不切實際的幻想,同樣背離心靈的本性。
一位心情沮喪的男子來找我,他對目前的工作極為不滿。他在工廠車間工作了10年,這10年間,他一直在策劃著逃離。他打算回到學校讀書,然後選擇一個更好的行業。他把全副心思都放在這一方面,工作自然受到了影響。一年年過去了,他一直郁郁寡歡,憎恨他的工作,渴望實現他的雄心壯誌。
有一天我問他:“你有沒有想過接受現狀,全心全意做好手頭的工作?”
“不值得。”他說,“這樣的工作用不著我來做,機器人會做得更好。”
“但你每天都在做這個呀。”我提醒他,“而且你做得並不好,所以你才感覺十分糟糕。”
“你是說,我應該把心思放在這麼愚蠢的工作上?”他滿臉難以置信的表情。
“你不就是做這個的嗎?”
一個星期之後他告訴我,他開始認真對待這個“愚蠢”的工作,很快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覺。接受了命運的安排之後,他終於嘗到生命的滋味,並且看到了從實際情況出發,實現理想的可能性。以往他身在工廠,心思卻像迷途的羔羊,終日四處遊蕩,生活也因此充滿了矛盾。
遵奉心靈其實並不難。你只需要收回曾經遺棄的東西,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詩人史蒂文斯在《關於最高虛構的劄記》中寫道:“或許真理完全維系於湖邊的一次散步。”心理治療有時過於強調改變,導致人們忽略了心靈的本性,盲目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完美”。在《答巴比尼》中,史蒂文斯更清楚地表述了他的觀點:“現實世界中的道路,比通往來世的道路更難尋覓。”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常說,人之所以為人,正是由於心靈的存在。我們越是發揮人的本性,就越能接觸到心靈。現代心理學常被當成一種治療方法,試圖把人從人生的種種煩惱中解脫出來,而這些煩惱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誌。我們總想回避負面的情緒和感覺,錯誤的選擇和不健康的習慣。但如果我們遵奉心靈的本性,就會發現,這些“負面的”東西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一味回避人性的弱點和失誤,只會讓我們離心靈越來越遠。
當然,有些時候心靈的表達方式並不容易理解。一位頗有才華的年輕女子曾向我抱怨,她經常一連幾天幾乎不吃東西,然後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頓,吃完就嘔吐出來。這樣的循環無休無止,而且她自己完全無法控制。這一問題已經困擾了她三年之久。
如何看待心靈這種痛苦的表達方式?我們是否應該接受可怕的癥候和無可救藥的強制行為?這種不受理性控制的極端情況,是必然的嗎?每次我看到別人如此痛苦時,都要檢省我自己遵奉心靈的能力。我是否會因此而厭惡心靈?是否想要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準備盡一切可能,幫助這位女子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我是否能夠理解,如此詭譎的癥候,其實正是生命中的故事、儀式和詩篇?
任何形式的護理,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的,其目的都是減輕患者的痛苦。然而對於癥候本身,如果要采取遵奉的態度,就必須首先仔細觀察和聆聽,辨認痛苦所傳達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無為”反倒比“有為”更容易取得成效,也就是站在問題本身的角度思考,而不是像對抗療法一樣,專註於解決問題。這樣的工作本質上是非剛性的,頗具中國道家思想的色彩。《道德經》六十四章說:“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這正是護理心靈者的最佳寫照。
認識心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長時間的仔細觀察,以及準確得當的誘導。知識和理智會幫我們到達心靈的邊緣。許多宗教儀式都以洗手或灑水開始,象征著蕩滌心境,清洗掉一切目的、思想和意圖。認識心靈,我們也可以使用類似的儀式,清除心中的主觀意圖。
那位年輕女子的心靈,通過食物的意象,展現了她生活的故事。我用幾個星期時間同她探討,食物在她過去和現在的生活中究竟有什麼意義。她說,在父母親面前,她常感到不自在。她想在世界各地流浪,不喜歡待在家裏,但由於經濟原因,她又不得不跟父母住在一起。她的一個兄弟曾經很曖昧地觸摸了她一下,盡管那只是輕輕的一碰,盡管從未遭受過虐待,但她對此十分敏感。隨著談話逐漸深入,她開始透露出身為女性的復雜感受。
一天,她對我描述了一個夢。夢中,一群老婦人正在戶外準備一場盛宴,用大鍋在篝火上燉煮各種各樣的食物。她們邀請她參與。開始她覺得很生氣,不願與這些頭發灰白、衣著簡陋的老婦人為伍,但最終,她還是加入了她們的行列。
這場夢所呈現的正是她最害怕的東西:最基本的女性特質。
盡管她很喜歡自己的一頭金發,也樂意跟女性朋友們交往,但十分討厭月經,更不願將來生兒育女。這夢境可以看作一個開端,讓她認識女性特質的原始根源,只有這樣,她才有可能找到關懷心靈的方法。
盡管夢境是在睡眠中出現,卻同樣是一場效果顯著的儀式。
我們的職責不是詮釋夢中的人物象征什麼,而是理解和接受儀式本身的重要意義。為什麼她看到一群老婦人站在大鍋周圍烹制食物,就會感到焦躁不安?經過一番討論,我們發現,這種感覺揭示了她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比如,她對自己的身體有一些想法,這些想法讓她覺得不安;家中的某些女性讓她厭惡,她不想跟她們有任何關系。她還談到父親對她的疼愛,以及自己對他的復雜感情。這場夢本身有什麼意義,是否可以用來解釋她的癥候,這一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激發了深層次的思維和記憶,而這些都與她的飲食問題有關。這場夢讓我們更能將心比心,體會和想象她的境遇。
體會和想象,聽起來似乎沒有什麼。但在關懷心靈時,我們必須相信人類天生的恢復能力,相信“無為”的強大力量,相信“想象”先於“存在”。當我們陷入強制性的行為和情緒時,如果能在想象中看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就可以為自己提供指引,減少這些行為和情緒造成的痛苦。
16世紀的醫學泰鬥帕拉塞爾蘇斯曾說:“醫師並不是自然的主人,只是她的仆從。所以,醫學理應遵奉自然的意誌。”這段話對關懷心靈同樣適用。即使像貪食癥這樣令人煩惱的問題,也自有其自然意誌,而“治療”某種程度上意味著順從這種意誌。
遵奉之心具有相當強大的力量。例如,如果你遵奉聖誕節的習俗,就會深受節日氣氛和精神的觸動,如果每一年都是這樣,就會累積成深遠的影響。而如果你在一場葬禮上擔任護柩人,在墳上灑土或揮灑聖水,遵奉之心就會讓你深深進入葬禮和死亡的體驗中。多年後,這一幕仍然鐫刻在你記憶的深處,在你的夢境中反復出現。簡簡單單的動作,雖發生在日常生活的表層,卻可能對心靈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懷心靈的過程是一個無止境的循環。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常問我:“你每次聽到的都是差不多的事情,不覺得煩嗎?”我的回答則是:“不會,我喜歡聽老故事。”那些反復出現的夢足以說明,重溫生活中的素材,原本就是心靈的生命所在。
我們會一再回憶相同的事情,從不感到厭倦。童年時的夏天,我常住在一處農場上,聽叔叔講他那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現在我明白,這就是他處理生活素材的方式:讓過去的經歷在故事中反復出現,不斷發掘更深層次的意義。講故事是關懷心靈的最好方式之一,它可以幫我們認清生活中循環往復的旋律,正是這些旋律奏出了人生的樂章。而我們要做的只是轉移註意力,不再努力解析故事的象征意義,而是關註講故事本身。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