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塑造未來世界的15種主要趨勢
一場革命正在改變著你的生活和你的世界。
你是生活在新時代的第一代人,這個時代在一個差不多一切都會發生的紀元裡提供了對未來無限的選擇。
除非我們能夠知道變化的範圍,看到它們的潛力,並抓住機遇,我們每一個人才能作出選擇,並在一生中繼續不斷地作出選擇。
你孩子的世界不會與從前一樣。他們的未來,也依賴於他們一生中掌握新概念、作出新選擇、不斷學習不斷適應的能力。
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從工業社會向信息時代的飛躍。在信息時代,人的智能和知識將作為社會主要資本不斷代替機器和廠房。
這個新時代充滿殘酷的替代選擇。對於那些擁有新知識的人來說,新時代意味著一個充滿機遇的世界;對於那些沒有新知識的人來說,新時代則意味著,當舊工作消失、舊體制崩潰時,他們將面臨失業、貧窮、絕望的前景。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為讓大多數人獲益而追切需要的一些新的學習方法。此書並不只為年輕一代而寫,同樣也適合早已成年的人們。
但是,只有當學習能幫助我們每一個人直接與新時代的需要相連,它才會是完全有效的。在所有趨勢中,我們相信至少15種主要趨勢可以決定我們新的學習體系和學習方法:
1.即時通訊時代
世界已經發展了一種驚人的能力,它能儲存信息並能馬上以各種不同形式把它展現給幾乎是任何一個人。這種能力會給商務、教育、家庭生活、就業、管理以及我們所習以為常的一切帶來革命。
我們的家庭將再次演化成為學習、工作和娛樂的極其重要的中心。單單這一主張就將改變我們的學校、商業、購物中心、辦公室、城市——以多種方式改變我們整個的工作概念。
交流能力是我們作為人具有的主要特性之一。大多數科學家指出,世界已經存在了45億年(1),接近現在形態的人類已經存在了200萬年,而「現代人」不過存在了3.5萬至5萬年。但是,我們的祖先——關於他們的起源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說法——直到6000年以前才發明了文字。
又過了兩千年,人類才創造了最早的拼寫字母,它驚人的發展是:最終使知識通過對26個字母的重新排列得到了記錄。但直到公元11世紀中國人才開始印刷書籍;直到1451年,德國發明家約翰尼斯·谷登堡(JohannesGutenburg)才印刷了歐洲第一本書,通過使數百萬人能接觸印刷文字,大大改變了我們儲存和交流知識的能力。「在谷登堡之前,整個歐洲大陸只有3萬本書,到1500年則有900多萬本了。」(2)
直到最近的一百年,我們才開始加快了這一進程:1872年第一台打字機誕生,1876年傳送了第一則電話信息,1884年出現了第一台排字機器,1894年無聲電影面世,1895年發送了第一個無線電信號,1922年有聲電影問世,1926年誕生了電視雛形,1971年出現計算機微型處理器和袖珍計算器。
世界正在成為一個巨大的信息交流場。1988年,一根光纖電纜能同時傳送3000個電子信息;l996年,則能傳送150萬個電子信息(3);到2000年預計能傳送1000萬個電子信息。(4)
本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手冊》是銷量最大的百科全書,這套24卷本百科全書的年銷售量超過60萬套。《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銷量名列第二。到1994年,電子百科全書的銷量在歷史上第一次超過印刷的百科全書。一套24卷本百科全書的全部內容現在可以儲存在一張廉價的CD-ROM(只讀存儲光盤)上。
通常,全世界一年有80多萬種不同的書籍面世(5)。如果你一天讀一本,你得花2000多年才能讀完所有這些書。但是,如果當你需要信息,你能夠自動地只選擇你想要的信息,並通過光纖電纜獲得,一根電纜不久將能同時傳輸1000萬個信息,情況又會怎樣呢?
如果你能夠將這些信息在家裡以任何方式複製——複製在電腦上、錄像帶上、光盤上或在你家用打印機上,情況會怎麼樣呢?這種技術已經出現了。
在過去4年中,全球性國際互聯網(Intemet)的使用急劇上升。到1996年,大約5000萬人上了網,每個人可以直接與其他5000萬人聯絡。到2000年,許多人預測,5億(6)到10憶人將通過國際互聯網和與互聯網相連的全球網(WorldMideWeb)相互進行即時聯絡。在美國,1995年在國際互聯網上發送的電子郵件比通過郵政發送的郵件來得多。
在英國,經過幾年的爭論之後,第五個全國性電視頻道剛剛要開闢。但同時到1997年底數字有線頻道和衛星頻道將達到200個,到2000年將達到大約500個。這將有可能根本改變娛樂、購物和教育。超市巨頭J.聖斯伯雷(sainsbury)將用其中一個頻道,通過衛星將節目定期向所有364家店舖中11萬5千多名員工播放。
CD-ROM、電子遊戲和國際互聯網本身的發展,對將要出現的情況提供了顯著的例子。
本書第一版l993年面世時,電子遊戲業已經規模很大了,但CD-ROM還只處於初創階段。到1995年有1萬多種CD-ROM上市(7),大多數是一定形式的教育類CD-ROM。今天,CD-ROM的總量正在激增,質量大多很好。CD-ROM正改變著出版模式,軟件的自由散佈就像它有力量革新教育一樣正在革新著通訊工業。
以下幾個突破已成為最大的成功模式:
■1979年,加利福尼亞州一位教師簡·戴維森(JanDavidson)在能俯瞰到洛杉磯南部的帕洛斯維第斯(RanchOPalosVerdes)農莊上建立了一個教學中心。不久,她花3000美元購置了一台蘋果Ⅱ型電腦,和一位朋友一起編製對學生進行詞彙和數學訓練的程序。她的公司起先發展很慢,但到1991年寓教於娛樂時興後便快速發展(8)。3年後,她和丈夫鮑勃一起將戴維森夥伴公司(Davidson&Associates)上市,到1994年中他們的股資達2.9億美元。
現在,你會在一系列高質量、精心研製的交互式CD-ROM程序盤上看到戴維森(Davidson)標誌和玩具廠商費錫-普賴斯(Fisher-Pnce)標誌。它們將數以百萬的家庭變成了學前、小學、中學學習中心。適合於4—12歲兒童的《兒童發聲法》(kidPhonics)、《兒童作業》(KidWorks)、《兒童鑰匙》(Kidkeys)、《兒童吟誦文》(Kidkad)、《數學解疑之王》(MathBlaster)和《閱讀解疑之王》(ReadingBlaster)系列,是戴維森產品中的拳頭產品,而費錫-普賴斯則有適合更小年齡兒童的學習產品。
■1981年,一位25歲的美國人用7萬5千美元買下了Q-DOS系統(9),將它發展成了個人電腦領域的標準。今天,40歲的微軟公司(Microsoft)總裁比爾·蓋茨(BillGates)是世界上最富的商人之一。蓋茨童年的夢想是「在每張書桌上、在每個人的家裡都有一台電腦」。(10)現在,他又在策劃著另一個時代:各地方的人在自己家中就能學習最好的課程、學習任何科目,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師講授。
他的交互式百科全書《英卡塔》(Encarta)顯示了未來另一重要的領域,即把這一百科全書實際上隨電腦免費贈送,以使微軟視窗系統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電腦操作系統。
■1982年,一位得克薩斯州18歲大學生開始擺弄比爾·蓋茨第一次賣給IBM公司的MS-DOS系統。用其他一些現成配件,他開始為客戶定制電腦。後來,他首創了定制電腦的直效營銷方法,通過世界上訓練最好的電話服務小組為電腦客戶提供服務,並銷售升級軟件。到1995年邁克爾·德爾(MichaelDell)的電腦公司營業額達53億美元,並成為世界四大電腦公司之一(11)。1996年第一季度,德爾公司的銷售額達16億美元。(12)
■1991年,一家原致力於撲克牌生產的公司,其收入比規模巨大的索尼公司多4億美元。l992年,這家擁有892人的公司銷售額達到了55億美元,稅前利潤達13億美元,人均銷售額達600萬美元。這家公司叫任天堂(Nintendo),它的產品是電子遊戲,它的領導人是山內弘志(HiroshiYamanchi)。他對面向新世紀的工作要求真是無與倫比。當他的第一個設計師橫井群平(GunpeiYokoi)問他:「我應該設計什麼?」山內回答說:「偉大的東西。」(13)
今天,任天堂、勝家(Sega)和索尼在與許許多多其他的公司爭奪著每年150億美元的電子遊戲市場。
■1993年,一位22歲的美國學生以每小時6美元的薪水創造了第一個國際互聯網「瀏覽器」。兩年後,他的公司仍未產生利潤。但當該公司1995年8月上市時,它創造了歷史上最大的投資轟動。在第一個交易日,售價為28美元的股票被交易到71美元。到1995年年底,24歲的馬可·安德裡森(Mark
Andreessen)個人持股價值達1.37億美元,而他的高級企業投資合夥人吉姆·克拉克(JimClark)個人持股價值達13億美元。(14)
這就是網景通信公司,1996年中其市場價值達31億美元,它的產品是網絡導航器。它的產品作用絕妙但單純,然而它的銷售理念卻推翻了商業成規:將產品免費送出去,以此建立了世界範圍的產業標準,並通過銷售附件賺錢。
到1996年9月,全世界4000萬人使用導航器的鼠標點觸工具在國際互聯網上漫遊,從大量的信息數據庫中查找圖表、文本內容和影像資料。總經理吉姆·巴克斯代爾(JimBarksdale)曾預測,到2000年將有5億用戶(15);與此同時,比爾·蓋茨的屬下則利用他們新型的國際互聯網探索器來分享和拓展這一市場——或許壟斷這一市場。
雷·哈蒙德(RayHammond)在《數字化商業》(DigitalBusiness)中寫道:「股市資金湧入信息網絡系統的重要性在於,市場突然掌握了國際互聯網將不可逆轉地成為全新的通訊方式,超越其他所有方式的總和,將同時成為全球的、個人的、交互的、低消費的和永遠發展的通道。然而,即使這些話也不足於道盡國際互聯網及其後繼者的發展和它們將對商業和社會結構產生的影響。」
哈蒙德指出,單個電腦能力相當有限;但把它放在網絡之上,與數百萬台其他電腦相連,「孤獨的電腦就會成為智能中樞網絡的一部分,這種智能在整體上具有巨大的力量。」麻省理工學院媒介實驗室主任、創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olasNegroponte)指出:「托馬斯·傑弗遜提出了圖書館的概念和免費查閱圖書的權利。但這位偉大的先父從未想到過2000萬人有可能通過電子媒介進入數字圖書館並免費調出內容。」(16)
一張只讀存儲CD可容納50億比特(字節)的信息,這相當於大約500本經典書籍,「或者即使以那些每週讀兩本小說的人來說相當於5年的閱讀量。」(17)尼葛洛龐帝指出,在兩年之內,一張普通的CD將能容納10倍的信息,相當於5000本書。
在美國,CD-ROM現在可以批量生產,每張光盤成本大約為1美元;在中國為15美分。這15美分可以得到500本交互式書籍,很快會上升到5000本!事實上,現在出售的每台個人電腦幾乎都配有CD-ROM驅動器。
也許更為重要的是,現在甚至沒有必要買許多CD-ROM盤。CD-ROM的交互式內容可由全世界數百萬人在任何想用的時候使用國際互聯網下載。更為複雜的軟件程序可以存儲在某中心點(不然家用電腦配置需更複雜),國際互聯網用戶可以進入他們想用的任何程序。這一過程使家用電腦幾乎與使用電視機一樣簡便。
《商業週刊》指出:「大規模的信息應用競賽正在進行,目標是建立與電視機一樣簡便但能馬上與數字世界連接的電子裝置。」預計到1997年初,各類廉價的電子裝置會開始進入市場。(18)
Oracle公司總裁、董事長勞倫斯·埃利森(LawrenceJ.Ellison)說,在不久的將來,一台網絡電腦的售價權為300美元。它將配置最基本的配件,通過電視屏幕,漫遊全球網。
全球網創立者提姆·巴納斯·李(TimBemere-Lee)指出,新的「信息應用裝置」甚至會出現在穀類食品包裝盒中。他說:「我的孩子會像通常那樣在盒裡找獎品,摸出一管狀的玩意兒,將它鋪開成平坦、有彈性並有磁性的東西,貼在冰箱上,開始漫遊全球網。」(19)
《商業週刊》指出:「問題是,這些應用裝置將會到處可見。」該刊列舉了索尼和松下等從不涉足個人電腦市場的巨頭,它們也加速準備向消費者提供包括網絡測覽遊戲機和同時又可成為國際互聯網漫遊器的數字電視機等各種應用裝置。
這些概念與分期忖款方法相結合,將可能帶來電子消費品領域下一個重大的突破——這對教育和學習具有巨大的潛力。
不久,電話公司、電力公司或者有線電視公司能通過光纖電話線和電視機讓你馬上進入國際互聯網和全球網。它會讓你選擇付款方式,或付300美元現金或每週付1.5美元,無需交壓金。這樣,每個家庭將有機會廉價地獲得世界上最優秀的教師和世界上各種各樣最重要的信息。
2.沒有經濟疆界的世界
我們正不可避免地邁向一個大部分貿易就像國際互聯網那樣不受限制的世界。除了為保護某些國家農產品而採取的短期措施外,魔鬼已經出了瓶子:全球貨幣的即時流動已經改變了貿易和世界商業的性質——到1996年中期每日流動量達1萬3千億美元。(20)
《2000年大趨勢》作者之一約翰·奈斯比將全球經濟一體化列為他對90年代的主要預測。「世界走向一個單一市場的世界經濟,那是不容置疑的方向。當然,在這一道路上我們會遭遇保護主義的逆流,但主要的、支配一切的趨勢,是邁向一個在所有國家之間進行自由貿易的世界。」(21)
克林頓總統的首任勞工部長羅伯特·賴希在他著名的《國家任務——迎接二十一世紀》一書的開頭寫道:「我們正經歷一場轉變,這一轉變將重組下一世紀的政治和經濟。將會沒有一國的產品或技術,沒有一國的公司,沒有一國的工業。至少將不再有我們通常所知的一國的經濟。留存於國家界限之內的一切,是組成國家的公民。每一國家的重要財富將是其公民的技能。」
那些財富將首先依賴於一個國家的人民學習新技能的能力,特別是確定問題、找出新的解決方法和增添新價值的能力。
一個國家的教育體制再也不能只建立在對有限的、主要信息的記憶之上。
3.邁向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四個步驟
當跨國金融推動世界經濟向一體化發展之時,四個遼闊的貿易地區便成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台階,這四個地區是:更融為一體的歐洲、南北美洲和亞洲—太平洋地區。
歐洲聯盟已經形成,它連接起了15個國家、3.7億人。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三國間簽訂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將3.7億人彙集在一起來。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烏拉圭正計劃到2000年將南美南錐集團(South American Mercosur group)內的2億人更為緊密地連接起來。但是,毫無疑問,下一世紀主要活力之一就是亞洲一太平洋地區的崛起,日本成為該地區頭號領先者,而中國現在正上升成為一個大有潛力的巨人。如果說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許多人這樣預測:我們現在正進入了亞洲—太平洋時代,甚至無需要有一個形式上的「亞洲太平洋聯盟」了。到2000年,除日本外,亞洲「中產階級」將有大約5億人;到2010年,人數將達到8億到10億。(22)
居住在中國以外的5700萬中國人,就其整體而言,是當今世界第三大富裕市場。(23)
約翰·奈斯比定期到亞洲旅行,他熱情洋溢地談論正在轉變著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的生產革命、消費革命和教育革命。他說:「到2000年,歐洲人口將占世界人口的6%,他們在90年代將只增加1100萬人。但亞洲最富裕的國家——消費型國家——將會增加2億個消費者。因而,亞洲—太平洋地區是將來經濟引力的中心所在。」(24)
你沒有必要成為一個巨人再去參與。「新加坡是個極好的例子。」奈斯比說,「新加坡只有260萬人,面積差不多只有曼哈頓島那麼大。但瞧瞧他們的紀錄:他們初創新加坡航空公司時,新加坡只有190萬人——但現在該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航空公司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最賺錢的航空公司之一。因此,你沒有必要成為一個大國或大公司再去參與全球經濟。」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但我們50%的出口商品是由只有19人或更少人組成的公司創造的。只有7%的美國出口商品是由500人或500人以上的公司創造的。在德國——這個世界上第二大出口國,其出口商品的情形也幾乎完全一樣。」
有影響力的日本管理顧問大前健一(Kenichiohmae)在《無疆界的世界》(The Borderless World)一書中強調了另一個因素:「如果你看看當今繁榮的國家——瑞士、新加坡、韓國和日本,你會發現它們有著共同的特點:國土小,沒有資源,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勤勞人民都有參與全球經濟的雄心。擁有豐富的資源確實減緩了一個國家的發展,因為那裡的官僚們仍然以為金錢能解決一切問題。在真正相互關聯的全球經濟中,成功的主要因素從資源轉移到了市場,為了繁榮,你不得不在市場上參與。這也意味著人是創造財富的唯一真正的工具。」
羅伯特·賴希認為,美國人和其他富裕工業國在新的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再依靠那些稱雄一方的公司或工業,而是依靠其公民在世界經濟中為增添價值而起的新的作用。
所有人,特別是發達國家人的生活水平將越來越多地依賴於他們的企業家找到能增添價值的工作並將其發展至全球的能力。
例如,亞洲商界傑出領袖之一,台灣宏碁集團總經理施振榮(stanShih)已經預測:廉價的交互式電子多媒體系統將使發展中國家的管理跳過工業革命——直接躍入信息時代。(25)
宏碁本身,就是施振榮所說的國際貿易中「第四種方法」的範例。從1976年該公司成立開始,到1995年底它取得了全球電腦銷售額58億美元的成績——其僱員為1.5萬人。(26)1996年中期,它推出了售價為500美元的基礎國際互聯網電腦和售價為200美元的「兒童電腦」,這將成為該公司的核心產品,並計劃到世紀之交獲得150億美元的銷售額。
但是這一銷售額不會來源於低成本的組裝勞動,外界許多人都將亞洲工業與低成本組裝勞動聯繫起來。在強調他改編自麥當勞的「新型快餐」式電腦工業模式的重要性時,施振榮指出:「低成本組裝勞動沒有前途。」宏碁一直設計自己的電腦,因此許多變化最快的核心元件可以從台灣空運到100個國家的任何一個市場——而且安裝上去不消一分鐘,不需任何裝配工具。
有了這種設計和效率,無論市場是在高價格的紐約還是在低成本的墨西哥,電腦的核心部分都可以以一致的最終價格組裝起來。更為重要的是,「快餐」模式確保了客戶用上最新技術,而且使宏碁避免了在全球積壓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核心元件,無法賣出。
奈斯比把教育稱作「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競爭優勢」,並且他指出了幾個標誌:日本人獲得科學學位的人數比例是世界各國中最高的——有69%的人被授予科學學位,而美國的比例為25%(儘管如此,日本的教育體制,像其他許多國家一樣,仍在計劃進行許多大的、實質性的改革)。日本人一年上學257天,而美國人則為180天。漢城半數的成年人,或在上大學,或已經大學畢了業。韓國是世界上人均獲得博士學位數目最高的國家,它每年有3.2萬名諸如工程學等應用科學的大學畢業生——其比例比美國高,幾乎與日本相當。奈斯比還指出了一個將來可能的發展趨勢:韓國256所大學中,有206所由像現代、大宇和大韓航空這樣的公司所擁有。
4.新型的服務性社會
彼得·德拉克(PeterDrucker)、奈斯比、大前、賴希和其他許多預測專家都同意下一個趨勢:從工業社會向服務社會的過渡。(27)
奈斯比指出:「50年代我大學畢業時,美國勞動力隊伍的65%是藍領工人。現在,這一比例已下降到大約13%,並且還在下降。這並不意味我們比以前生產得少了。事實上,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24%左右產生於製造業,在過去40年的每一年裡差不多都保持著這一比例。所不同的是,40年前,65%的勞動力生產著這些產品,而今天只要13%。顯然,隨著我們經濟的巨大發展,那個24%的比例代表了更多的產品。變化巨大的是:我們現在用信息進行製造,而不是用人;我們用電腦、自動化技術和機器人代替人。」
「工業勞動力隊伍將繼續縮小,正如農業勞動力已經縮小了一樣。幾百年前北美90%的人是農民,十幾年前就已降至3.5%左右,現在則更大大低於這個數字了。」
奈斯比和德拉克都預測,到2000年,在像美國這樣的富裕、發達國家將只有10%的勞動力在直接製造領域工作。有數據可以對此加以佐證:1974至l988年間,美國鋼鐵製造業所有普通工作職位幾乎消失了一半,從48萬人降至26萬人;單單通用汽車公司在80年代就裁掉了15萬美國生產工人。
因此,如果一個發達國家所有的製造業能由10%的工人來完成,所有的農產品能由2%的人來生產,其餘88%的人將幹什麼呢?
有些人把我們的未來稱為「新型的服務性經濟」。但是,「製造」和「服務」這兩個術語正逐漸過時。製造業將越來越多地與服務業交織在一起,即按照個人的具體要求進行製造,這種方式就像現在電腦硬件體現著電腦公司所提供全部服務中的一小部分一樣。從大範圍來說,最大的範圍部分則為專家咨詢,即按照顧客的具體要求設計軟件系統和進行培訓。
對教育體制的要求會相當突出。全世界大多數學校教育方式都是用來為極其僵化的工業經濟結構服務的。大多數發達國家在為人口中大約20%最優秀的人提供基本訓練方面做得相當出色,使他們成為經理、律師、醫生、會計、學者和其他專業人員。我們在培養另外大約30%的人方面同樣做得很好,使他們成為貿易人員、熟練工和半熟練工。在國家的幫助下,我們的小學給所有兒童提供了對閱讀、寫作和算術的基本瞭解,這些兒童包括了將來走出校門、做不熟練工作的50%以上的人。
今天,那些不熟練工作大部分已不再存在。賴希直截了當地指出:「世界人口每小時增加1.2萬人,其中大多數人最終既使只掙相當於美國普通工人工資一小部分的錢也會開開心心。他認為,全世界正在產生三個大類的工作:普通生產服務、直接服務和符號一分析服務。
普通生產服務包括舊式工業特有的重複工作:工業生產線上的工作和低層、中層經理們的日常管理工作。
現在,那些日常製造和組裝服務中的許多工作在發達國家由機器人承擔了,在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則運用更為傳統的方式進行。對於富裕國家的不熟練工,特別對於某些少數民族群體來說,隨即產生的結果是災難性的。在工業繁榮頂峰時期的許多年裡,一批批移民湧進美國、英國、歐洲部分國家、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城市之中。他們中的許多人,在一個非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的經濟中,從手工勞動做起。這是他們通向更好未來梯子的第一檔。但現在,當許多不熟練工準備抓住梯子最後一檔的時候,梯子卻被抽掉了。
直接服務通常也是重複性的:在快餐店、酒吧和飯店裡服務或在超市工作。這些服務工作會持續不斷地提供廚師、侍者、付帳台服務員、出租車司機、女服務員、托兒所管理員和其他許多工作機會。通常這些工作是低薪和非全日的——除非這些「服務人員」能掌握其他可以提供額外服務的技術。
符號一分析服務者包括使用信息符號「解決、確定和安排」問題的人: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設計工程師、軟件工程師、土木工程師、生物技術工程師、音響工程師、公共關係人員、投資銀行家、律師、房地產發展商甚至一些有創造性的會計師、管理顧問和稅務顧問。
這是一個在美國已佔社會20%之眾並賺取年薪總額約50%的群體。像蘋果電腦創辦者斯蒂夫·喬布斯(SieveJobs)之類的少數人,也許是失學者,但極其成功的符號—分析家們大都畢業於一流的學院和大學。
賴希指出,發達國家的高薪和不斷增長的職業選擇主要是圍繞著這第三類工作。他詳細說明了這些不斷變化的機遇會對教育提出的一些要求:「每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科學家、律師、工程師、設計師、管理顧問、電視劇作家或廣告商正不斷地尋找新的方式去說明現實,這些新的方式將比舊的方式更能激發人們的興趣或更具揭示性。他們使用的工具會各不一樣,但將原始數據組合成最初形式的抽像過程是一樣的。」他認為,我們都需要學會怎樣用至少四種基本技巧——抽像、系統思維、實驗和協作——將問題和解決方法概念化。
賴希說:「對於美國和全世界大多數兒童來說,正規教育給予的恰恰是與學習對立的東西。不是讓他們自己構築意義,而是將意義強加給他們。該學的東西,都被包裝進了課程計劃、講座和課本之中。事實已被簡化,乖順的學生只需死記硬背就行了。有效的教育過程成了在生產線上安裝零件般地知識灌輸。」
事實上,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類似於不斷衰微的工業生產方式:分成各個科目、按單元進行教學、按年級排列並由標準化考試控制的標準裝配線式課程。這不再反映我們生存其中的這個世界,傳統教育體制不再應付得了現實提出的新要求。
5.由大變小
在傳統工業經濟中,總是大的公司居於統治地位。通用汽車(GM)、福特(Ford)和克萊斯勒(Chrysler)壟斷了世界汽車生產差不多有半個世紀;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是計算機領域的巨人,其他十幾個不同工業領域中也是如此。
即使25年前,只有大公司才買得起大型計算機,那時大型計算機是電子成就的頂峰。那種技術對刺激社會朝向中央集權官僚體制、吸收兼併、購置和合併企業起了推動作用。今天,那些巨型計算機大多數已遭淘汰,微型電腦的時代已經來臨。誠然,許多大公司依然存在。諸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這樣的許多最具效率的公司仍然蓬勃發展,像微軟公司、宏碁、韓國四大集團公司這樣的新巨頭正在崛起,但早期裝有空調的寬敞計算機房已經閒置不用或改建了。
大公司的組織結構也正在飛速變化。儘管大公司仍在繁榮發展,但它們一般都分成了十幾個項目小組,每個項目小組由自己操作、自己管理,克服了舊的專業分工、舊的金字塔型的經營方式和舊的軍隊式管理。
湯姆·彼得斯(TomPeters)在他厚達834頁的《管理解放》一書中列舉了十幾個例子,這裡只援引一個:總部設在蘇黎世的ABB公司(Asea Brown Boveri)是目前歐洲大型公司之一,1995年銷售收人為330億美元(28)。它現在將公司分成36個獨立業務公司,其下是數百個自負盈虧中心。大多數「中心」是由十人組成的多功能小組。ABB公司還將其「總部」員工裁減了95%。
日本大公司開創了「及時」生產部件供貨體制,即從小型生產企業購買數千種部件,而僅需要時才要求交貨。
在其他領域——主要在零售領域——特許加盟經銷和電腦化使一些小型分銷商有可能與諸如麥當勞快餐、電腦和軟件製造商等國際主要供應商連成一體。
有些分析家(29)認為,到2000年,50%的零售將通過特許經銷(大多數為與大系統相連的自己運作的零售小店)和直銷(主要由與世界供應商相連的個人組成)。
以下例子同樣令人吃驚:
■美國特許加盟經銷每天的銷售額達2500億美元。
■發展最快的特許加盟經銷是「地鐵」三明治,全世界有7000家分店。
■分佈全世界的14000家麥當勞零售店,大多數為夫妻老婆店,但所有的分店都與一個中心系統相連。
■2000多萬美國人現在通過在家中工作賺錢,其中60%多是婦女。
■到目前為止,最大的零售公司是安利(Amway),該公司由理查德·德沃斯(RichardDeVos)和傑伊·范·安德爾(JayVanAndel)於1959年在他們密歇根州的家中地下室裡創立。到1996年,該公司有250萬人在76個國家銷售5000種安利產品,其全球銷售額達68億美元。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直銷市場,有120萬婦女擔任直銷員,年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30)
■1963年,玫琳·凱·阿希(MaryKayAsh)創立了玫琳·凱化妝品公司,其目的在於為婦女創造銷售機會、教會婦女如何護理她們的皮膚。今天,該公司275萬名美容顧問創造了10億美元的銷售額。(31)
■到1996年中期,單單在中國一個省份就有3萬名「雅芳小姐」(Avon Ladies)向她們的朋友們推銷化妝品。
在北美,創建於1995年的「民眾網絡」(The Peoples Network)每晚為4萬用戶提供不帶廣告、專用於學習和自我提高的衛星電視節目服務。
本書兩位作者1996年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舉行的一次國際學習聯合會會議上為「民眾網絡」製作16集「學習的革命」節目時,與會代表不到500人。但當我們聯手在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召開的「民眾網絡」1996年智囊會議上播放時,參加的用戶超過3000個。
就就業而言,小公司起著重要的作用。約翰·奈斯比指出:「正是那些成立不久的公司正在創造著美國幾乎所有的新職位。80年代,美國增加了2200萬個全新的工作,到80年代未更多的人在受薪崗位上工作。那2200萬份工作的90%在員工人數為50人或更少的公司裡。這就是新型經濟,這就是創造財富的新力量。因此,如果你想看看新公司是什麼樣的、新公司是如何運行的,你就看看年輕的公司,而不要去看家喻戶曉的老公司,這些老公司正在萎縮並對變化的反應很慢。」
在許多這樣的公司裡,對教育的需求著重於思維能力和概念化技能、風險承擔、實驗性和對變化與機遇的接納性。這中間有多少是學校裡教的呢?
6.體閒新時代
英國教育學家、播音員、商業顧問查爾斯·漢迪(CharlesHandy)在《非理性時代》(TheAge of Unreason)一書中清楚地列舉了一系列數據。40年代他剛開始工作時,每個人一生中花在僱傭工作上的時間標準為10萬小時,儘管我們從未以這種方式想過。但我們一般從16、17、18歲開始的47年裡,每年工作47周,每週工作47個小時。這樣算來,稍稍超過10萬小時。漢迪預測,到世紀之交,至少在發達國家,我們每個人一生在僱傭工作上將只需花掉5萬小時。他還認為,我們每個人將這5萬小時分成各不相同而又便於討論的時間塊。
現在,男性平均壽命至少為70歲,總數超過60萬小時。如果我們睡20萬小時、在僱傭工作上只花5萬小時,我們會有35萬小時花在休閒、教育、旅遊、嗜好和其他一切上。
休閒業、旅遊業和終身教育將會成為主要增長工業的組成部分。這些趨勢已經明顯,現在每年有5億旅遊者。據預計,到2000年,將達到10億人。(32)
人口擁擠的日本在80年代中期曾確定了目標:到1991年,赴國外旅遊人數達到1000萬人(33)。這一目標已經達到。90%以上的日本新婚夫婦到國外度蜜月。
新西蘭的旅遊人數目標是具有代表性的:計劃將海外旅遊人數從1992年的100萬上升到2000年的300萬。(34)
在佛羅里達,由於沃爾特·迪斯尼的遠見和繼任者的策劃,現在每年都有3300萬遊客湧人這個地處奧蘭多的昔日沼澤地。每年有5500多萬外國遊客到法國旅遊;1995年,到英國旅遊的2360萬遊客花掉了175億美元。倫敦西斯羅機場現在也成了主要購物中心,年零售額達5億美元。
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曾經是個骯髒、頹壞的城市,現在每年吸引著800萬遊客前往該市經過翻修的河岸上的文化和娛樂去處。明尼蘇達州的美國林蔭大道,是圍繞著一座娛樂公園而建造的,仿照加州諾茲柏利農場(Knotts』BerryFarm)。勝家(Sega)已經在日本建造了3座、在倫敦建造了1座以虛擬現實為主題的公園,並計劃在全球建造50座。迪斯尼在奧蘭多建造的最新遊覽勝地,是一處為成年人及其家人提供實驗的學習中心。英國溫莎的樂高樂園(Legoland)是倫敦最新的旅遊勝地之一。東京迪斯尼樂園,是日本唯一最大的旅遊勝地。
旅遊業,是能夠創造大量新工作的少數工業之一。達到這一目標將需要大量增加外語訓練、文化知識、熱情服務技巧和創造令人刺激的休閒新體驗。
使每個國家的公民能為一個令人激動的休閒時代的到來作好準備,這不失為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7.不斷變化的工作方式
漢迪預測,到世紀之交,一小部分達到工作年齡的成年人將受雇於傳統式的公司從事全日制的固定工作。那些人通常是受到高程度訓練的人,可能直到25歲才開始工作,並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學歷。他們提供基本、核心的管理。其餘人的工作將分為各不相同的群體:
第一群體將涉及項目群體:人們為了特定的項目彙集到一起,時間通常並不長。這也許會成為下一十年主要的高薪工作方式,而其要求將對教育提出一些最大的挑戰。
漢迪說:「改革後的學校會使學習更像工作,根據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或需要完成的具體任務進行學習,以不同年齡層次和各種不同類型能力的小組進行學習,所有這些方法都是切實有用的。人們在這樣的學校之中不僅會學得更多,因為他們會明白他們學習的意義和目的,而且這樣的學校還會使他們更好地瞭解他們將踏入的世界。」
無論怎樣強調這一不斷擴大的群體的重要性,都不會過份。每個人都是思想開明、各幹各的活的專家,與思想開明的項目組成員協作,共同創造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群體將是非全日制和季節性工人:是在超市每週工作二、三天或在旅遊業中在週末或夏季工作的那些人。這將是非熟練工人和半熟練工人為數不多的就業機會之一。在這些崗位工作的人,都已是工薪階層中的新生窮人,他們是低薪的收款台收款員和在營業高峰時工作的兼職快餐服務員。
第三群體將是那些單獨工作或以家庭為群體工作的人:他們通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新型高效率的全球性電子通訊系統會幫助任何國家的能人將商品賣給別人和向別人提供各種服務,並運用數據庫來尋找提供服務的機會。家庭將利用這些服務把包括從假日住所到各種觀點的一切內容進行交易。幾乎在我們每人家中,我們足不出戶地就可選擇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工作者。
8.婦女擔當領導
在美國80年代新增加的2200萬個職位中,2/3由婦女擔當。奈斯比認為,美國擔當領導的婦女人數現在已急劇增加。「現在,40%的經理是婦女,35%的電腦科學家是婦女,一半的會計是婦女,女律師、女醫生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如果你去醫科學校或商業學校,半數的新生是女性。婦女創辦新公司的比例是男人的兩倍。」(35)
在他的最新著作《亞洲大趨勢》(Megatrends Asia)中,奈斯比強調了婦女在世界發展最快地區的巨大影響。「在日本,幾乎所有的貨幣交易員是婦女。新加坡女經理的數目在過去十年中幾乎增加了三倍。香港五分之一的管理職位由婦女擔當。」通過國際衛星廣播即時瞭解全球事件,使亞洲婦女獲得了以前幾代人難以想像的、瞭解世界的窗口。他說,「教育和經濟的獨立,將給亞洲婦女最有價值的東西——選擇權。」
這一趨勢在其他地方也相似。匹茲堡,這一昔日骯髒、昏黑的世界鋼鐵之都,現在頻頻被評為美國最適於居住的城市之一,並因擁有一位傑出的女市長而更加引人注目。在新西蘭,惠靈頓市、克裡斯特徹奇市和漢彌爾頓市的現任市長都是女性;凱瑟琳·提扎德(Catherine Tizard)是新西蘭最大城市奧克蘭的前任市長,她剛從新西蘭第一位女國家元首——總督的任期上退下。愛爾蘭總統瑪麗·羅賓遜是歐洲最受歡迎的國家元首之一。
《經濟學家》雜誌指出,現在大多數國家的女孩子從上學以前一直到中學結束似乎都比男孩強。結束學校學習後,她們「佔據了不斷有發展的工作,而男人(特別是接受了最少教育的那些人)困於不斷衰落的工作。」(36)
毫無疑問,婦女的成功提供了一種新視野,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安尼塔·羅迪克(Anita Roddick)就是突出一例。1976年,她在英國布萊頓開辦了她的第一家零售商店——柏迪店(The Body Shop)。到1991年,她的全球連鎖店達79家,銷售額達2.38億美元,利潤為2600萬美元。到1993年,連鎖店達893家,每兩天半就新開一家連鎖店——幾乎所有這些連鎖店都是特許加盟的。
在她《肉體與靈魂》(Body and Soul)一書中,羅迪克的觀點幾乎遍佈每一頁:「我創辦『柏迪店』時擁有的最大優勢,就是我沒有上過商學院……如果一定得給我生活中的動力命名的話,每次我都會響亮地提到激情……愛和關懷這兩個觀念遍及我們所做的每一事情……對我來說,商業界並沒有現代英雄。我從未遇到令我激動不己的工業巨頭,我從未遇到哪個企業總經理會尊重勞動,具有歡樂感、魅力或戲劇感。在我進入商業界的15年間,歲月並沒有教給我什麼。在高級管理層和董事會中,無知者甚多,所有的大公司似乎都由會計和律師領導著,每個公司都呈現出一派垂死的景象。如果他們的生命中還有激情和冒險的話,激情和冒險只包含在資產贏虧表的數據中。這一切該得到譴責!」
正如婦女正在改變著商業一樣,類似羅迪克的理論也會這樣改變教育。但我們會怎樣教人們去「愛」、「關懷」和表示「慈愛」呢?
9.腦的年代
有些人說,70年代是太空探索的年代,80年代是貪婪的年代,90年代會是探索心靈空間的年代:這是我們最終懂得並逐漸利用人腦巨大潛力的年代。
托尼·布贊(TonyBuzan)的經歷使我們對此有更好理解。對於任何研究教育的人來說,他算得上是良好教育體制的極好產物。1964年他畢業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在心理學、英語、數學和一般科學方面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回顧過去,他對於沒有被教到的東西疑惑不解。
「在學校,我花了數千小時學習數學,花了數千小時學習語言和文學,花了數千小時學習科學、地理和歷史。然後我自問:我花了多少小時學習我的記憶是如何進行的呢?我花了多少小時學習我的眼睛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我花了多少小時學習怎樣學習呢?花了多少小時學習我的腦子是怎樣工作的呢?花了多少小時學習思想的性質及它是如何影響我身體的呢?答案是:完全沒有。
「換句話說,我根本就沒有被教過該如何用腦。」(37)大學畢業後,他上一家圖書館找一本有關如何用腦的書。「圖書管理員說:『醫學書在那邊。』我說:『我不想把腦子拿出來,我是想知道如何使用腦。』她說:『噢,沒有這方面的書。』於是我想:竟然沒有關於如何使用人腦這一最有價值工具的書,我必須寫一本。我也確實這樣做了。」
從那以後,他寫了八本書。《使用你的大腦》(Use Your Head)就是其中之一,銷量超過100萬冊。該書成為英國空中大學推薦的新生入門書籍。該書和其他簡單的布贊技巧,對於任何參加「學習的革命」的人都是相當重要的。
10.文化民族主義
隨著世界一體化經濟不斷加強,和全球性生活方式不斷普及,與此相對的會出現一種日益明顯的潮流,這就是,奈斯比所稱之文化民族主義。
「我們越是全球化並在經濟上相互依存,」他說,「我們就越是做著合乎人性的事情;我們越是承認我們的特性,我們就越想緊緊依靠我們的語言,越想緊緊抓住我們的根和文化。即使歐洲在經濟上統一後,我認為德國人會更具德國人的特性,法國人會更具法國人的特性。」
其負面情況是明顯的:前南斯拉夫巴爾幹地區的「種族清洗」和可怕內戰;中東的宗教戰爭;前蘇聯有些地區的反叛;許多國家的種族偏見。
但它對教育的正面挑戰也是明顯的。技術越是盛行,我們越會要奮力掌握我們在音樂、舞蹈、語言、藝術和歷史方面的文化遺產。一些社區團體已在推動教育向新的方向發展,這在少數民族社團中尤為突出。從中我們看到了文化首創精神之花的盛開和自信力的不斷高漲。
11.不斷增長的低層階級
你不用離開紐約、芝加哥、費城和洛杉磯等城市的市中心很遠,就可以看到低層階級不斷增長的嚴酷景象——主要與膚色和教育失敗有關,並且失業青年佔絕大多數。
統計數字不斷表明,這一低層階級的成員通常難於擺脫持續的困境。早在70年代,阿爾溫·托夫勒(AlvinToffler)在《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中曾預言了家庭破裂時代的來臨:更多的離婚,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核心家庭的崩潰。他的大多數預言都已成為現實。破裂家庭碰巧遭遇失業,這兩者交織在一起就構成了社會災難的因素。
教育是開啟完全不同未來大門的重要鑰匙。在美國十大城市中,要求中學以下文化程度的職位數從1970年起已經減少了一半。從1989年起,美國新設職位的2/3都是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38)。在德國,到2010年將只有10%的職位適合非技術工人,而在1976年為35%。(39)
但這並不只是一個失業問題。失業的年輕人傾向於從事更多的暴力犯罪,並不願擔當家長的責任。「青春期男孩是最反覆無常並最具暴力的了。美國一半的暴力犯罪是由24歲以下的男孩干的,四分之一的暴力犯罪事件是由18歲以下男孩干的。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數據也與美國相似。」(40)
《經濟學家》雜誌在一份權威性的1996年中期調查報告中問到什麼辦法能制止這種行為。「回答是簡單的:雙親家庭。經論證,雙親家庭比單親家庭更擅於培養不惹麻煩的孩子。」(41)令人擔憂的更多理由是,美國在1991年只有50.8%的孩子生活在傳統的核心家庭(即雙親都在並且孩子是雙親的生理後代)。在拉丁美洲後裔中,這一數目為38%,在非洲裔美國人中為27%。(42)
《經濟學家》的報告指出:「當人們發現不可能提供生活所需之物時,他們也會發現難於學會如何培育後代。他們會退回到一種原始的男子氣概之中——那是一個幫派的世界,其中僅有以規則為基礎的行為,而這種東西男孩子們在其他地方就不會去學。」
缺乏賺錢能力的人、缺乏自信心的人、年紀很小就懷孕但不結婚的人、很早結婚但沒有接受如何做父母培訓的人、貧窮的人,都是有危險淪為不合格父母的人。反過來,他們的孩子要打破貧困的束縛,日子會最為艱難。不幸的是,那種束縛並沒有消失。
正如傑裡米·裡夫金(JeremyRifkin)在他90年代中期的傑出著作《工作之終結》(TheEnd of Work)中精闢分析的那樣:「信息時代已經來臨。在以後數年中,新的更為複雜的軟件技術將使文明更加接近幾乎沒有工人的世界。在農業、製造業和服務業領域,機器將很快替代人類勞動,並有希望到21世紀中期幾十年間實現幾乎自動生產的經濟。機器大規模替代工人,將迫使每個國家重新考慮人類在社會進程中的作用。為生活在沒有大量正規就業機會的數百萬人重新定義機遇和責任,可能會是下一世紀唯一最緊迫的社會問題。」
即使沒有其他原因要求學習革命發生——和相應的社會革命的發生,僅僅上述這段話就突出他說明這樣的革命勢必要發生。
12.人口的急劇老齡化
就像經濟正在不斷發生戲劇性變化一樣,人口構成情況也是如此。發達國家最突出的趨勢,就是人口的急劇老齡化。100年前,美國只有240萬人在65歲以上,低於4%;而今天,65歲以上人數超過3000萬,約占總人口的八分之一。到2050年,將超過6700萬,差不多是人口總數的22%。(43)
美國自1920年以來,平均預期壽命已從54歲上升到75歲。除俄羅斯以外,在大多數發達國家接近60歲的男性其平均壽命也可望至少達到75歲,女性平均壽命可超過80歲。
以目前的增長速度,到2025年,世界上60歲以上人口數將上升至10億。許多人把60歲以上的人叫做「第三年齡段」,還有人則認為「退休」一詞應從我們的語匯裡取消。
費思·波普庫姆(Faith Popcom)在《波普庫姆報告》(The Pop corn Report)中指出:「現在,65歲是下半生的開始,而不是未日的開始。」
我們將會探討,60歲以上這一代的人代表了未來教育最大的未發掘資源之一。
13.新型「自己動手」風尚的興起
工業時代還產生了另一現象:結構與現實的混亂。就像大型公司興起將標準的集約式生產產品提供給數百萬人一樣,大型的組織機構也將健康和教育「提供」給人們。
因而,我們將教育(education)與學校教育(schooling)、健康與治病和醫院、法律與律師混為一談。我們把教育當作是別人提供給你的東西,我們認為健康是你從醫生、專家和醫院那裡買到的東西。今天,這些概念正迅速變化。新型「自己動手」的革命遠遠超過給自己家刷油漆和在自己的花園裡種種花草,它包括掌握你自己的生活。
個人電腦現在能擔當我們花錢叫專家們去做的很多工作,譬如準備遺囑、記帳、買股票和債券以及計算稅項。
每個明智的人都接受了這樣的觀念:健康也依靠你自己的運動,依靠你吃和喝的東西、和你鍛煉的方式。「醫療」的高額開支更加突出了這樣做的必要性。
但「教育」方面的變化遲遲不來。加州教育學家勒納特·紐姆拉·凱恩(RenateNummela Caine)和傑弗裡·凱恩(GeoffreyCaine)在《建立教學與人腦間的聯繫》(MakingConnections:Teaching And The Human Brain)一書中解釋說:「學校教育的作用之一,應當是為學生進入現實世界作準備。他們需要瞭解他們得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將怎樣面對挑戰和他們能勝任什麼工作。就我們所知,人們認為學校教育基本上能達到那些目標。事實上,學校教育並不能達到那些目標。相反,學校教育培養了錯誤觀念並遮掩了真正的挑戰,它尤其不能應付電子媒介的衝擊。
「讓我們仔細觀察美國少年:暫時讓時間倒轉,從少年身邊拿走那些在一定程度上依靠電的新玩意兒。我們一樣樣地將它們拿走,拿走電視、CD機、電腦、影碟機、收音機、錄音機、唱機、電子遊戲、飛機、空調、自動加熱器及在大型商業區購物和獲得大量財物的機會。你覺得我們的少年們會應付得如何?他們的生活會變得怎樣迥然不同呢?我們的生活又怎樣呢?
「在這種情況下唯一不會反應出多大變化並會與50多年前一樣運作的會是地方學校。」
顯然,這樣的批評並不適用於那些變化迅速、鼓勵學生掌握他們自己命運的學校。但這樣的批評難道不適用於大多數學校嗎?
14.合作企業
90年代以極權主義的崩潰而告開始,我們希望這新的年代也己預示了賭場式資本主義的衰落。
我們的看法是,這兩種制度正迅速地被合作企業的新概念所代替。
在《美國百佳公司工作指南》(The 100 Best Companies To Work For in America)中,差不多所列的每一家公司都開創了職員參與的新方式:合作制、股份制、分紅制、繼續教育、分班工作制、彈性工作制、項目小組和其他更多的工作方式。
「如果你想看看新公司是什麼樣的,」約翰·奈斯比說,「你就看新成立的公司,而不是那些不斷萎縮、變革緩慢的、家喻戶曉的老牌公司。在新公司裡,你會發現高度參與式的管理和決策。你會發現每個人都參與分享利潤,包括信件收發員和接待員在內。除非你擁有股份,否則你不能為許多這樣的新型公司工作。如果你沒錢,他們給你免息貸款,讓你購買股份,因為你得有確確實實的所有權。公司對員工的關懷,從他們一加入公司就開始。他們出錢讓員工參加教育課程以圖自身發展,他們創造各種環境使員工能得到更高的教育。」
15.個人的勝利
環顧世界,我們還看到了個人力量和責任的復活。
在過去200年左右的時間裡,先是各國政府,然後是工業巨頭幾乎統治了社會的每一領域。
現在,消費者變得至高無上——他們擁有著從全球最佳產品和服務中進行選擇的權利和能力。這也將包括我們每個人有責任選擇我們最佳的教育——從全世界教育體制中選擇最好的教育體制,這是具有革命潛力的一場變革。
*
顯然,以上這些不是唯一的占主導地位的變化。我們沒有提及正在世界許多地方發生的精神復興,也沒有提及許多宗教中原教旨主義的復活。其他數十種著作已經提及了生態學的重要性,生物學的新時代也已在許多書中被提及。
但本章的15個要點代表了主要的趨勢,我們相信,這些變化趨勢令人信服他說明應有一場相應的學習革命。
抓住所有機遇將不只改變政府和工業的面貌,還會改變我們生活其中的世界的性質和將要培養我們迎接未來的教育體制和學習體制的性質。
貫穿本書的主題,就是如果我們不對教育和學習新方法不斷增加投資,我們就不能取得教育上的突破。
今天,沒有人會再鑽木職火。但如今被稱為教育的許多東西,卻仍基於同樣過時的概念之上。
風知《學習的革命》到底是什麼書?
一本定價28元人民幣、厚達524頁的由一個美國女人和一個新西蘭男人合寫的書;
一本逢雙頁幾乎只是一句口號的書,比如:「現在走出去改變整個世界」、「你的大腦就像一個沉睡的巨人」、「飲食決定人」諸如此類的廢話便分別佔據了整整一頁紙;
一本讀到了第100頁還未涉及到學習的實質內容的關於學習的書;
一本據說由某公司以千萬元來炒作、由八十高齡的導演謝晉親自在電視廣告上推銷的書;
一本羅列了一些別人的速成學習方法的書;
一本企圖被包裝成巨著的平庸而嚴重注水的書。
《學習的革命》只是本商業性書籍
記者(樂文)
在美國密西根留學的曉隆在看了國內某報關於《學習的革命》這本書的有關報道後,給該報寫信,對此書「奇特」的「革命性」提出質疑。曉隆的來信說,出於好奇,我想找到這本書看一看。可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所就讀的學校的圖書館竟沒有收藏這本書。這個圖書館在美國大學中數一數二,其600萬冊館藏基本上涵蓋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主流出版物。我又去了我所居住的城市的社區圖書館。結果還是沒有找到這本書。這所社區圖書館是1997年度全美最佳圖書館,其收藏是針對社區老百姓的,社會反映良好的書籍基本收錄在內。如果這本書真是像國內宣傳的那樣好,為什麼這兩所圖書館都沒有收藏呢?從因特網上得知,這本書其實是一本教人快速學習的純商業性的書籍,根本不像國內的發行商所說的是一本所謂「革命性」的奇書。從因特網上的一些讀者的反應看,這本書和過去在國內流行過的扶忠漢「雙向式英語」一樣,不是對每個人都適用。曉隆的信中說,《學習的革命》的影響很有限。我問了許多美國朋友他們是否讀過這本書,90%的人說沒聽說過。我以為,目前國內應當倡導的是培養讀書的習慣,而不是所謂的捷徑。知識的獲取是不可能通過速成而達到的,這是眾所周知的,而且也是被現代心理學證實了的。如果出版商和經銷商真如他們所言是關心「一個民族的未來」的話,就應該採取嚴肅的態度去推動全民讀書活動,而不是去熱心於創造「一百天一千萬冊」的「紀錄」。否則其舉動就不能說不是一種「誤導」。
學習的革命
作者:[美國]珍妮特.沃斯
[新西蘭]戈登.德萊頓 著
顧瑞榮 陳 標 許 靜 譯 劉海明 校譯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