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科·絲路思想沈澱超拔 絲路戰略定性塑形

評《絲路學研究——基於中國人文外交的闡釋框架》

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外交的項目

作為一部研究中國“絲路戰略”軟環境的著作,《絲路學研究》(時事出版社,2014年9月)一書重點研究了絲路輻射空間內的中國人文外交。從“新的視角”重審作為“文化線路”之一的絲路後發現,“絲綢之路”已衍化為“絲路輻射空間”,並從歷史梳理、主要項目、反思與展望這三個方面論述中國人文外交,整理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外交的項目。

剛剛參加了“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思下中國與阿拉伯世界合作的研討會,就收到馬麗蓉教授等所著的《絲路學研究——基於中國人文外交的闡釋框架》一書,沈甸甸的,很有厚重感。展卷閱讀,一開始就感到引人入勝,難以釋手,好像2000多年東西交往的歷史畫卷展現眼前:大漠戈壁上“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的駝隊,在汪洋大海中“雲帆高張,晝夜星馳”的舟楫。不同文明通過絲綢之路這條“流動的文明之路”交流碰撞兼容發展,開創了當今豐富多彩美麗壯觀的世界。

絲路輻射空間內的中國人文外交

陸上、海上兩條絲路的沿線地區,是全球能源儲備與需求的中心,也是全球分離主義、極端主義活動頻繁之處,其戰略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一部研究中國“絲路戰略”軟環境的著作,全書的篇幅重點集中在上篇:絲路輻射空間內的中國人文外交。上篇從“新的視角”重審作為“文化線路”之一的絲路後發現,“絲綢之路”已衍化為“絲路輻射空間”:時間跨度為2000多年,由始於中國、擴散於全球的東、西、南、北四線合圍而成的空間。並以東南西北這四線為框架,選取各線重點國家和地區,從歷史梳理、主要項目、反思與展望這三個方面論述中國人文外交,形成了一個宏觀、全面、深入的論述結構。

首先,國家與地區的涵蓋全面。在東南西北四線的沿線地帶,包含亞、歐、非、美等各大洲,地理空間廣闊。采取雙邊、多邊的形式對“絲路輻射空間”的中國人文外交進行重點論述。其中既有美國、俄羅斯等世界強國,也有東南亞、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地區,還有土耳其、印度等新興國家,選取的國家範圍廣泛、層次豐富、代表性突出,凸顯本書的戰略宏觀性與全面性。

其次,契合中國外交“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總體布局。本書選取美國、俄羅斯、法國等世界大國,將中國對世界主要大國的人文外交做重點論述。目前人文交流已成為中美、中英、中法、中歐等關系的“三大支柱”之一,相關的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先後成立。人文外交必然對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打好堅實基礎,為中國的整體外交服務。本書還將中國的周邊國家作為重點地區,對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東南亞、中亞都專列章節進行介紹,基本囊括中國的周邊國家。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關系親不親,關鍵在民心,人文外交對我國與周邊國家關系長遠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在發展中國家層面,本書還著力關註中亞、阿拉伯、東南亞、非洲等發展中國家,還對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國家的人文外交進行了專門敘述。凸顯發展中國家在我國整體外交格局當中的基礎性地位。

再次,論述全面深入。上篇每一章節的體例較為一致。從歷史梳理、主要項目、反思與展望三個方面對中國人文外交進行詳盡敘述,既從歷史角度對人文外交進行詳盡梳理,又對人文外交的經典項目進行具體的案例分析,從縱向與橫向對中國人文外交進行全方位、深程度的解讀。歷史梳理部分,時間跨度長,對古代、近代中外人文交流的歷史做了詳盡回顧,對日本的遣唐使、古代中印的佛教交流、赴法勤工儉學等中外人文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都有詳盡敘述。此外在主要項目上,對中法互辦文化年、中國與阿拉伯朝覲交流、乒乓外交等中國人文外交經典項目,進行了深度的案例分析。此外,在上篇中,對每個國家地區的孔子學院、友好城市等人文外交項目也都進行了數據化整理,其資料價值也不言而喻。

除了對“絲路輻射空間範圍”內的中國人文外交進行全面、深入、詳盡的論述外,本書還整理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外交的項目,包括孔子學院、主題年活動、友好城市、醫療外交、體育外交、奧運外交、世博外交、旅遊外交、夫人外交和熊貓外交等。

第一,孔子學院傳承與發揚了中華文明追求對話與交融這一顯著特征。世界首家孔子學院於2004年11月21日成立於韓國首爾,截至2014年9月,我國已在全球建立440所孔子學院和646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秉承“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了解,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為構建和諧世界貢獻力量”的辦學宗旨,為漢語教學推廣與中國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堅實基礎和發展平臺,體現了中國特色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第二,主題年活動是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主題年活動是新時期中國人文外交的重要項目之一,為中國發展構建了良好的國際環境,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和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通過選擇具有重要意義的時間節點,充分利用好時間跨度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等特點,自1999年的中日文化友好年開始至今,歷經15年的發展,高規格層次的主題年活動已舉辦43次。

第三,友好城市建設增進了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也實現了城市自身的蓬勃發展。友好城市發展至今已超過四十年,其傳承與發展了周恩來的外交思想,是“官方外交”和“民間外交”的橋梁,充分體現了外交工作的嚴肅性、嚴謹性,在同時,也包含了民間交往的靈活性、多樣性。我國緊緊把握友好城市建設的四大宗旨:“友誼”“合作”“和平”與“發展”,大力建設締結友好城市,打開了中國外交局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與合作,也為我國的城市文化建設註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中國醫療外交的歷史是一本厚重的歷史。中國援外醫療隊的派遣,加深了中國人民同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友誼,為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了貢獻;中醫藥的推廣及為國際社會接受則改變了大批國外友人對中國中醫療法的偏見和不理解;中國國際救援隊的成立更是為中國國家形象的建立與人文外交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些醫療外交的績效成績斐然,體現和傳播了中華文化中“兼相愛,交相利”的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為中國和平發展鋪平了國際道路,為“和諧世界”理念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第五,中國的體育外交經歷了兩個階段,既新中國建立後至改革開放前的初始階段和改革開放至今的發展階段。兩個階段中,國家領導人通過敏銳的全局觀和國際館,把握國家發展重點,制定戰略方針,不斷調整著外交政策,為更為深入和廣泛的中外體育交流奠定了基礎,更促進了其發展。而體育作為一種世界性大眾文化活動,也為我國同其他國家間關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機,如著名的“乒乓外交”;體育賽事則成為了加強體育外交的平臺,讓世界了解了中國體育的精神風貌,例如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部分體育明星更是向外國公眾傳遞著我國的形象,也成為聯系我國和外國民眾的紐帶。

第六,旅遊業既是“實現和平的橋梁”,也是“成就和平的動力”。自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已經完成了由旅遊資源大國向亞洲旅遊強國的轉變。進入新世紀後,我國旅遊業在邁向世界旅遊強國過程中,正面臨許多新的挑戰,主要包括旅遊資源尚未充分挖掘,國民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問題。在旅遊外交活動已成為聯通海內外重要橋梁的今天,我們更應積極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緊密配合絲路旅遊帶來的快速發展,提升國民旅遊意識形象,才能整體提高我國旅遊外交的整體水平。

第七,夫人外交的“柔性美”詮釋了“絲綢之路戰略”的“和”的理念。從張茜、鄧穎超的“夫人工作小組”,到今天彭麗媛、程虹在國際舞臺上出色的表現,中國的夫人外交已經是中國人文外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將進一步推動人文外交的發展。今後夫人外交將成為中國拓展外交空間的新抓手,有助於提升中國外交軟實力、增強中國文化影響力、塑造中國形象的親和力。

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文交流機制

中國的人文外交跨度長、積累厚,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文交流機制,如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中俄人文交流機制、中英、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中阿合作論壇人文外交機制、中非合作論壇人文外交機制、金磚國家的人文外交機制、上合組織的人文外交機制、尼山論壇文明對話機制等,同時中國還借鑒了歐盟人文外交機制的寶貴經驗,並且積極融入國際體系中,主動參與構建並在完善聯合國人文外交機制中付出不懈努力。

第一,隨著中俄兩國合作領域的不斷擴大,2007年7月13日,中俄教文衛體合作委員會正式更名為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委員會成立以後,中俄在人文領域的合作更加富有成效,在中俄雙邊關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中俄雙方通過委員會的整體協調,在教育領域,文化領域,衛生領域,體育領域,旅遊領域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日益成熟、穩健,成為國家間睦鄰友好、互尊互信的典範和建立公正合理國際新秩序以及構建和諧世界的重要積極因素,其中委員會在促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與友誼、推動雙邊關系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二,中英、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的先後成立,成為中國與歐洲開展人文交流的全新渠道。其被視為中國同英國、歐盟關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即標誌著雙邊/多邊關系的穩步推進,又彰顯出人文交流在我國外交實踐中的重要意義。雖然因為時間較短,中英、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至今均只開展了一次會議,然而會議中卻就教育、文化、青年合作的問題作了深入探討和研究,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為中英、中歐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為共建21世紀中英、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做出積極貢獻。

第三,中國—阿拉伯合作論壇以“加強對話與合作、促進和平與發展”為宗旨,致力於推動面向和平可持續發展的中阿新型夥伴關系,已成為新時期中阿開展集體對話與合作的重要平臺。經過十年的建設,中阿合作論壇已有13個機制,其中有7個機制是人文交流方面的機制,它們包括:文明對話研討會、文化交流、高教與科研合作、新聞合作論壇、環境保護合作、人力資源培訓、民間交流,。這些人文交流機制把新時期中阿人文交流推向更高水平。,中阿雙方將在這些機制的統一協調下,充分挖掘豐富的人文資源,協調發展,為中阿兩國的共同發展打開一個新局面。

第四,中非合作論壇是開展中國與非洲國家多邊人文外交的重要平臺。迄今已經召開五屆部長級會議並積極推進落實,中非之間的人文外交卓有成效。在民生方面,中非在旅遊、醫療衛生方面確立了具體行動計劃;在人文交流上,中非在文化、教育、新聞出版與媒體、學者和智庫、民間與青年、婦女交流以及體育等方面展開合作。通過“經貿”與“人文”雙輪驅動,中非合作論壇會進一步機制化、常態化。

第五,“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最初涉及經濟領域,但也逐漸轉型為人文外交機制並重;上海合作組織最初側重安全領域,也已經向人文合作方向拓展。在這兩個機制的促進下,中國已經與其他成員國達成強化政治互信、深化經濟合作、推進人文交流、提倡經驗互鑒等問題達成共識。

第六,中國首創的世界文明對話機制“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也是中國人文外交的新機制表現之一。它意在秉承孔子“和而不同”、“和為貴”的儒家文明教誨,通過促進不同文明間對話交流,增進世界多樣文明間的互相尊重、理解、包容與和睦相處。

最後,本書介紹了聯合國框架下的文明對話機制,如聯合國大會、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文明聯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各司其職,世界各個文明得以在此平臺中高效運行。中國在聯合國在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文明對話的各項活動,相信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東方文明將在聯合國文明對話中必將為世界文明對話做出新的貢獻。

在歷史進入轉型發展的新時期,人類的命運從來都沒有像現在這樣密切相連。國家主席習近平立於時代潮頭,高瞻遠矚地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構思,並高度概括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引起世界的高度關註和積極響應。連綿數千年的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一部文明的興衰史。今天,中華文明又進入蓬勃發展和偉大復興的歷史新時期,傳統的絲綢之路將以嶄新的面貌和更加豐富的內涵再放光彩。

吳思科:中國中東問題前特使、中國阿拉伯友好協會副會長,察哈爾學會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文章來源於《公共外交季刊》 2015-03-11 | 轉載:中國網)

Views: 4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