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強·共建“一帶一路”:內涵、意義與智庫使命

促進對“一帶一路”核心內涵的認同

習近平主席2013年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 會的高度關註和積極響應。有關部門近期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以下簡稱“願景與行動”),全面闡釋了“一 帶一路”倡議的願景理念、目標任務以及機制行動。但是,受當前國際上復雜政治因素的影響,部分國家仍然心存疑慮,一些誤讀甚至曲解還有待逐步消除。我們認 為,應高度重視各方的關切和疑慮,通過深化交流合作、溝通協調,促進增信釋疑、凝聚共識。尤其是,要以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 絲路精神為基礎,促進各方對“一帶一路”建設“開放、包容、互利和共營”核心內涵的認同,並形成共識。

第一,開放。這是古絲綢之路的基本精神,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說,“一帶一路”建設,對世界上所有國家或經濟體、國際組織、區域合作機 制和民間機構開放,在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上,不搞封閉小圈子、不具排他性。尤其要求推動各參與方努力提高投資與貿易便利化水平,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在相 互開放中培育可持續增長的市場和發展的新動力。

第二,包容。這是區別於其他合作組織或機制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它意味著“一帶一路”參與方的多元化,即有別於其他合作機制,不針對第三方,也沒有門檻要 求,所有有意願參與的國家或地區皆可成為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另一方面,意味著合作方式的多樣化,沒有嚴格統一的參與規則,各方圍繞擴大經貿合作、促 進共同發展的需要,可采用雙邊或多邊、本區域或跨區域、金融或貿易等多樣化、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方式。在具體項目建設中,可廣泛吸納沿線各國當地企業、 西方國家企業以及相關國際機構合作開發,構建多方利益共同體。“一帶一路”建設的包容性決定了其具有兼容並蓄的優勢,不僅不會主動挑戰現有的區域合作機 制,反而能與現有各類機制實現良好對接。

第三,互利。這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根本動力。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一項區域合作構想,只有真正實現互利共贏才具有持久活力和廣闊前景,互利性是一切合 作得以出現和延續的動力。因此,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求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參與方之間,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利益攫取、殖民擴張,更不能打著開放、自由貿 易的幌子,搞以鄰為壑的重商主義、產品傾銷。要立足於各參與方優勢互補,實現利益共享、共同發展。

第四,共營。這是保障“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從歷史上看,古絲綢之路雖是由漢朝政府打通並拓展,卻是以民間商旅互通有無為主,並不是由某一國政府 主導的,因此,古絲綢之路精神本身蘊含共同營建、共同受益的內涵特征。“一帶一路”是對古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其雖然由中國倡議並積極推進,但實質 上是惠及各參與方的共商共營共建共享項目,不是援助計劃,更不是所謂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無論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與民心相通等 互聯互通的具體機制化安排,還是實現方式、合作內容、階段目標等,都需要各方共同商議、共同參與,共同營建,共同受益,使之成為“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 體”,乃至“命運共同體”。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意義重大

剛剛發布的“願景與行動”,深刻反映了對古代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發揚,體現了沿線各國開放合作的宏大經濟願景。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一,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推動中國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需要,是實行更 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具體實踐。“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目的,是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 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由此將促進中國適應經濟全球化以及區域一體化的新形勢新要 求,進一步促進建立和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構建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與此同時,根據“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體架構,中 國將充分發揮國內各地區比較優勢,進一步優化西北、東北、西南、沿海和港澳臺、內陸五大區塊的定位與布局,加強東中西互動合作,促進全面釋放內陸開放潛 力、提升內陸經濟開放水平,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共建“一帶一路”將為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提供新動力。“一帶一路”建設將歐亞大陸的兩端,即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和最具活力的東亞經濟圈更加緊密地聯接 起來,帶動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的發展,促進形成一體化的歐亞大市場,並輻射非洲等區域。從歷史上看,“絲綢之路”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通道。而 當今世界,全球化進程使各國經濟與全球經濟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共建“一帶一路”通過發揮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實現優勢互補,將大幅提升世界貿易體系的活 力,這個過程也正是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實現互利共贏的過程。對於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對於新常態下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尋找新經濟增長點,培育打造新 的區域增長極具有重大意義;對於世界,“一帶一路”合作項目和推進措施的實施,必將對沿線國家產生廣闊輻射效應,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加快區域一體化進程。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調整中抓住有利時機,把中國的市場和勞動力優勢與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優勢結合起來,承接來自發達經濟體的產業轉 移,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將這些寶貴的實踐經驗,與中國目前的資金優勢、產能優勢和技術優勢結合起來,轉化為對外合作優勢,全面提升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水 平,讓“一帶一路”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外溢效應惠及更多國家,必將為世界經濟增長註入新的動力,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第三,共建“一帶一路”將為促進亞歐非區域發展和人類和平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 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加強和亞歐非及世界各國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國願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為人類和平 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這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精神。“一帶一路”域內有60多個國家,約44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3%。共建“一帶一路”致力 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 持續的發展,而且要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一帶一路”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和優先合作領域,契合亞歐大陸的實際 需要。尤其是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亟需升級改造。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不僅本身能夠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區域內各國的經濟發展,更可 以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為區域各國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基礎建設的乘數效應,每投入10億美元的基礎建設投資,將新增3萬-8萬個就 業崗位,國內生產總值增加25億美元。共建“一帶一路”肩負的使命是促進全球2/3的人口的發展,這是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也是為人類發展作出的重 大貢獻。

第四,共建“一帶一路”有利於優化和創新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機制。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博鰲論壇演講時指出,“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 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 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同時,共建“一帶一路”的途徑是以目標協調、政策溝通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靈活,富有彈性,是多元開放的合作進 程。因此,“一帶一路”不針對第三方,對世界全面開放,既與其他合作組織或機制有效銜接,又是對新型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機制創新的積極探索;既能緩解當今 全球治理機制權威性、有效性和及時性難以適應現實需求的困境,又能滿足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國家期望變革全球治理機制的需求。共建“一帶一路”,是以合作 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具體實踐,既有利於以新的形式使歐亞非各國聯系更加緊密,互利合作邁向新的歷史高度,又有助於相關國家攜手應對貿易保護、氣候 變化、貧困問題、極端主義等現實威脅,共同提供新的全球公共產品。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加快推進 “一帶一路”建設,將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發展,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智庫使命:深化合作,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支撐

“一帶一路”是惠及各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共產品,是沿線國家的共同事業。實現“一帶一路”的宏大願景,需各國攜手努力,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 而行。目前的重點是推動包括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內的互聯互通。深化沿線國家智庫的交流合作,充分發揮智庫的專業研究能力 及對政府和公眾的影響力,對促進各國政策溝通、民心相通,為深化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深化沿線國家智庫合作,有利於促進各方把握利益契合點、尋求合作最大公約數。深入洞悉沿線各國的關切訴求,準確把握各方利益契合點,是做好政策溝 通協調的基礎性工作。沿線各國只有通過深入交流溝通,才能相互了解各自的意圖和願望,理解各自的利益訴求和面臨的困難,才能準確把握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共 同尋找互利共贏的途徑,進而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去解決問題,實現互利共贏。

促進各國政策相通乃至民心相通,智庫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智庫不僅具有專業研究能力及對政府和公眾影響力方面的優勢,而且具有獨立、超脫的地位,是政府與 公眾、政策與學術研究之間的橋梁。例如,在區域合作發展較好的歐洲和美洲,各國智庫之間的交流合作非常密切,在政策溝通協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智庫不僅 通過專業研究幫助政府制定政策,還通過各種媒體介紹研究成果,幫助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了解和理解政府政策,在縮小國家間認知差距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因此,我們建議構建“一帶一路”智庫合作網絡,采取合作研究、論壇討論等形式,充分反映沿線國家的困難、問題、期待與利益訴求,促進各方準確把握利益契合點,有針對性地采取合作策略和應對舉措。

另一方面,加強智庫交流,有利於促進政策溝通,增信釋疑、凝聚共識。從歷史上看,絲綢之路是各國溝通交流的典範,亞歐人民堪稱知識交流、相互學習的先行 者。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在知識交流、政策溝通方面遠遠落後於歐洲和美洲,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亞洲的共同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將面臨不少現實困 難和潛在挑戰。只有增進各國政府和民眾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減少疑惑和誤解,才能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思路創新、決策咨詢、磋商溝通與方案設計。相對官 方機制而言,智庫等非官方組織開展的研究和宣介解讀,說服力更強,更易為各方面所接受。因此,應發揮“一帶一路”智庫網絡平臺優勢,通過合作研究、舉辦論 壇、開展培訓、交流訪問等多種方式,促進沿線國家智庫對“一帶一路”這一全球公共產品共商共建的目標、內容、方式,與現有區域機制的關系等方面的理解和認 同,由此推動沿線各國增信釋疑、凝聚共識,推動實現國家間政治互信、政策協調。

與此同時,通過“一帶一路”智庫網絡平臺建設,促進建立常態化、機制化的智庫合作體系,既有利於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也可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構建“一帶一路”智庫合作網絡,應遵循共商共建、互利共贏、突出重點、穩步推進的原則。主要思路如下:

第一,建立開放型智庫網絡,統籌利用國內國外智庫資源。建議由我國智庫聯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權威智庫共同參與,建立面向全球所有智庫的開放型國際智庫 網絡。通過推動沿線重點國家智庫合作,建立形成國際智庫網絡的主體框架。同時,協調國內有關智庫機構,作為中方有機組成部分,發揮協同效應,形成合作合 力。

第二,轉變和創新智庫國際交流合作方式。構建國際智庫網絡,基本目標是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智庫交流合作,增信釋疑,凝聚共識,為“一帶一路”建設提 供政策支撐。在合作方式上,可采取委托研究、資助研究、聯合研究等多種形式;在經費籌措管理上,要共營共擔,按國際通行辦法和機制進行管理。

第三,建立常態化智庫對話、人員交流與合作研究機制。要以國際智庫網絡為平臺,建立智庫研究成果交流、共同發表成果、聯合召開小型學術研討會等機制;建立 智庫專家互訪機制,重點支持沿線國家智庫學者訪問研究和培訓。建立合作研究機制,通過委托、資助和聘請有關國家智庫和學者開展研究,及時反映沿線國家的困 難、問題、期待與利益訴求,提出共同解決對策方案等。

第四,舉辦“一帶一路”國際發展高層論壇。要以國際智庫網絡為平臺,組織舉辦年度“一帶一路”國際發展高層論壇,介紹和分享中國以及有關國家的發展理念和 經驗,就“一帶一路”建設和相關國際發展問題進行深入研討,力爭打造成為沿線國家政產學研各界對“一帶一路”進行綜合研討的高端平臺。

註:

本文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局“‘一帶一路’戰略研究”課題階段成果。課題顧問:張來明;課題負責人:程國強。

作者介紹:
程國強,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國際合 作局局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目前兼任多個政府部門的專家顧問,以及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外國農業經濟研 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等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曾多次參加中央農村政策文件調研起草,研究成果獲中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務院 發展研究中心優秀調研報告獎。(2015-05-07中國發展觀察)

Views: 1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