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東快訊(記者林鵬浩)在福建被定位為“一帶一路”的核心區之際,3月27日至3月31日,一場由福建省文聯、《人民文學》雜誌社聯合主辦,福建省文學院、海峽文藝網承辦的中國著名作家福建“海上絲綢之路”主題創作活動正在福州和泉州兩地如期舉行。
此次采風團由著名作家、中國散文學會會長王巨才擔任團長,采風團成員包括多位矛盾文學獎得主和魯迅文學獎得主,包括四川作協主席阿來,《民族文學》原主編葉梅,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施戰軍,河北作協主席、魯迅文學獎得主關仁山,天津作協副主席肖克凡,湖北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得主陳應松,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邱華棟,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張楚、潘向黎,以及福建作協主席楊少衡等,可謂陣容龐大。
采風團一行在泉州清源山老君巖前的合影
采風團一行考察了福州閩王祠、林紓故居、琉球館、福船文化博物館、八閩書院、馬尾造船廠、冰心文學館、顯應宮,以及泉州開元寺、海上交通博物館、馬可波羅出航處、聚寶街等多處歷史人文景觀。
福建“海絲”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與開放性令多位作家印象深刻。作為來自北方的作家,肖克凡被福建人血液裏所流淌的對未知世界的向往所震撼,他認為福建人面對海洋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血性的張揚。
張楚來自河北唐山,泉州之行也讓他有新奇的感受。“我看到泉州的很多茶館裏坐的都是年輕人,北方的茶館多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喝啤酒、泡酒吧、吃羊肉串,跟泉州很不一樣。”
“我是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區長大的,有很多穆斯林是從泉州登岸,然後往西部走,我還正在探尋這方面的歷史,我關心泉州穆斯林的文化狀態。”從小在新疆長大的邱華棟計劃在這次“海絲”采風行之後,對泉州的穆斯林文化進行一番探究。
作家專訪
阿來:海洋文明不一定是由西方人創造的,泉州就是有力證明
阿來是矛盾文學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他的《塵埃落定》廣為人知。這幾年來,他多次在川藏線上行走,地理山川、歷史人文、奇花異草都是他的尋訪對象。來到福建這片深受海洋文化影響的土地,阿來說,他更希望把自己充分放開去感受福建的歷史人文氛圍。
每到一處,采風團的成員多會聚攏在導遊身邊聽其講解,而阿來常常“掉隊”,他特立獨行、自顧自地觀察。來到泉州當晚,阿來便脫離了“大部隊”,獨自走上泉州街頭,到處走到處看。“文學需要細部的呈現,細節裏包含更多的信息。”阿來說,他想通過自己的觀察去發現更多有意思的細節。
從古到今的文化包容性是阿來對泉州的第一印象,他認為這種文化的包容還體現在人生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泉州人走向世界、接納異邦文明,泉州商業的繁榮、產業的興起,都與此有莫大關聯。
“中國的多元文化包含了各種各樣的行為方式和思想價值。過去我們特別想把多元的整合成一元,當我們成了一元的時候,主流的聲音就成了黃河流域中原地帶農耕社會的聲音,農耕社會有一個特點,安土重遷。在今天這個全球化時代,這樣一個文化是有問題的。再來重新檢討中國文化遺產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從一些邊緣的地帶,發現中國文化中本身就有的別的價值。”阿來說,中國的話語體系長期以來過分倚重於中原地帶,福建曾被認為是邊緣的蠻荒之地,但近代以來有意識的事件並不發生在中心,邊緣也可以是前鋒,今天的世界是多種文化、多種中心,那麽這種邊緣就是最有活力的地帶。
“海洋文明不一定就是過去所認為的由西方人創造的,我們應該開掘自己民族精神當中的多元價值,泉州恰好是,當然可能不是唯一的,但它的存在是一個很有力的證明。”阿來說,此次福建“海絲”采風行之後,他會下氣力寫有關這個主題的創作。
潘向黎:泉州更能讓人理解什麽叫“形而上”
“回到泉州就覺得,畢竟上海還是異鄉。”魯迅文學獎得主、美女作家潘向黎算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12歲前,她的小學和中學時代是在泉州度過的。當時她的家就住在泉州南俊路一帶,離開元寺很近。
“泉州的魅力真的是常新的。開元寺,我小時候去過幾百次,現在走南闖北去了很多地方,名勝古跡看多了,再回來看開元寺,覺得它依然雄偉,魅力更厚了。”潘向黎說,泉州的魅力也是多層次的,“你自己活到第幾層,它就給你展示到第幾層,如果你淺,它就給你淺的感受,如果你深,它就給你深的印象,‘淺者得其淺,深者得其深’。”潘向黎為家鄉泉州的這種文化感到驕傲。
“我一直跟外地的作家講,我們老家最可愛的地方在於,幾個老朋友,有的進清真寺,有的進基督教堂,有的進佛寺,各幹各的,做完禮拜、燒完香,他們再出來一起喝一盞鐵觀音,互不幹涉、兼收並蓄,我覺得這是一種境界。”除了宗教的並存合流之外,泉州人情的淳樸也讓潘向黎至今難忘。“在泉州,你就是隨便找一個人問個路,都會有人說,你不是誰家的誰誰誰嗎!滿街都是親戚的感覺。這在大城市永遠不可能,不管你生活多少年,因為鄰裏都不來往。”
泉州的茶文化也直接影響了潘向黎的文學創作。“我出了一本書,叫《茶可道》,到現在一直在加印,很暢銷,遠遠蓋過我的小說和散文。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寫茶,人們很奇怪,一個三十多歲的女生怎麽會對茶有這麽濃厚的興趣,我說我是福建泉州人,他們就懂了。”在文學創作中對茶進行描寫,潘向黎形容為“情不自禁”。最極端的是,她會把茶寫進小說裏。“小說裏寫到關鍵的地方,主人公會喝一口茶,小說中的人物問,這茶怎麽樣?那男的會說,很好,有觀音暈。很多讀者給我打電話問,什麽叫‘觀音暈’,我會很樂意地一遍一遍對他們解釋——這是我們老家的一種茶,只有它,起泡有余香,喝完會有紅暈,有個美稱叫‘觀音暈’。”
“我覺得泉州在審美上更溫潤,能讓人回味良久。我們這裏還是有一些更極致的東西,非實用的東西更多一點。弘一法師在這裏駐膝很久,他是在泉州圓寂的。這會帶來什麽經濟上的影響嗎?沒有。泉州那種‘形而上’的東西更多。”潘向黎說,泉州的文化和宗教的積澱,更能讓人理解什麽叫“形而上”。
葉梅:弘揚民族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故紙堆裏
葉梅是來自土家族的作家,曾任《民族文學》雜誌主編。葉梅說,土家族世居湘、鄂、黔、渝毗連的武陵山區,與福州、泉州的文化相比,極具差異性。“泉州是開放性的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宗教和諧融合,讓我感動。土家族相對封閉,不是思想封閉,而是它本身在山區裏。”葉梅說,福建有畬族、蒙古族、回族、滿族,“海絲”帶來了多民族多宗教的融合,她認為民族與宗教之間的差異性是值得尊重的,但相互的交流與融合也同樣值得尊重,這一點在泉州就體現得非常充分。“那個時候,泉州的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相互崇拜,相互尊重,這在歷史上就得以體現,當代人應該向歷史更多地借鑒。”
三坊七巷誕生的眾多歷史文化名人令葉梅印象深刻,她認為,弘揚這些文化名人留下的民族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故紙堆裏。“對待歷史文化名人也好、文化古跡也好,除了我們要知道這樣一些事兒,這樣一些人,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究竟想得到什麽,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葉梅說,不管是冰心、林覺民、林徽因,還是嚴復等等,了解不能僅停留在他們的生平、他們的故事上。“了解是遠遠不夠的,過去我們忽略了這些東西。我們就是知道得再多,還要同時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究竟想挖掘什麽,我們還想使它們重新綻放什麽。”
(東快記者林鵬浩,來源:東南快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