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晏鈴·自造者時代來臨 用思考之手創造舞臺

全球「自造者運動」風起雲湧,「臺灣製造」的《自造時代》受邀成為第一部在美國白宮創客市集放映的臺灣紀錄片。發布至今已在全世界放映超過200場,遍佈超過30個國家,數位版本的下載量已經超過2500次,Google和歐特克(Autodesk)都是企業客戶之一。

自造者時代來臨 用思考之手創造舞臺

去年5月,《自造世代》在臺北首映,是一部由繆思媒體(MURIS)打造,探討動手實作、發揮創新實踐的「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紀錄片。

這部片長僅65分鐘的紀錄片,今年6月受邀參加美國的「白宮創客市集」(National Maker Faire),由 華盛頓政府、哥倫比亞特區大學和Maker Media以及美國全國創客組織(NationOfMakers.org)合辦。為期兩天的市集,其中一個活動,就是在哥倫比亞特區大學播映「臺灣製造」的《自造時代》。

去年,同樣炎熱的夏天,歐巴馬破天荒舉辦第一屆「白宮創客市集」,用政府的力量為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背書,邀集超過25州,100個以上的自造者(Maker)團隊參展。

這次的參展經驗史無前例,因為從來沒有一部臺灣電影或紀錄片曾經在國際性的白宮創客市集放映紀錄片。雖然最終沒有出席,但製作人楊育修、賴佩蕓以及導演蔡牧民一行人是受邀參加的唯一臺灣團隊。

其實,這部紀錄片籌備一年,拍攝器材只靠唾手可得的單眼相機,核心團隊只有五人。加上全部電影製作費用都在美國的群眾募資平臺Kickstarter上募集。

這麼小型的製作團隊,卻讓美國政府邀請在推廣自造者運動的創客市集上播放,即將站上國際舞臺發光,發熱。

小槓桿玩出大世界

《自造世代》團隊本身,儼然是創客精神的最佳實踐者。

「原本的2分鐘影片像模型,我們把它當一個原型(prototype),不斷修正,想法馬上躍進很大一步,」楊育修笑說。

不同於傳統拍片思維認為製作電影需要資金密集、大量人力或縝密規劃,《自造世代》啟動募資的開端,僅用短短兩分鐘的前導片,就募集到所有預算,不只找到錢,找到需要的人脈,還找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想法與意見。

資金和人脈以滾雪球的方式,不斷滾動,一個拉一個,讓製作團隊用少少的資源,創造出實踐創新的利器。

楊育修、賴佩蕓和蔡牧民,也都在「玩」的過程中,開始跟自己對話。

「我們希望用非傳統的方式,證明獨立創新也可以帶來由下而上的影響力,不一定要去很大的國際公司才能改變,」蔡牧民說的斬釘截鐵。這種草根的思維也成為貫串紀錄片的宗旨。

從推出到現在,《自造時代》已經在全世界放映超過200場,遍佈超過30個國家;數位版本的下載量已經超過2500次,Google和歐特克(Autodesk)都是企業客戶之一。

「我覺得我們算Maker(創客)吧!」賴佩蕓和蔡牧民語氣充滿笑意,卻透露屬於自造者的自信。

創客不只是黑手與焊接

近年來,當3D列印逐漸普及,加上社群網站興起,提供資訊共享的管道與概念,全球掀起一陣實作風潮,各國政府也開始用政策力量極力推廣這種創新實踐的精神。

但對於蔡牧民來說,創客精神是每個人與生俱有的能力,從小會畫畫、會拆解小汽車、會創作,不分軟體或是硬體,就是用創新的實踐方式去解決問題與需求。

泰勒.柯文(Tyler Cowen)今年最新著作對全球就業生態鏈提出重整概念,指出平庸時代已經結束,大部分制式化工作即將被機器和電腦取代。

在這樣的世代,社會焦慮地想找出標準答案,但一股逆勢成長的創新能量不斷發酵。而美國政府傾全力支持自造者精神的背後思維也值得臺灣政府思考。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口中的「思考之手」(Thinking Hands)就掌握製造實力,讓技藝結合思考力,找到無可取代的價值,如同《自造世代》的這一群人,用小小的槓桿,玩出自己的舞臺。  

Views: 16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