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一、問題的緣起:道器之辨與心靈的疑問
《史記·儒林列傳》有言:「道為上,器為下。」此語千古傳誦,成為中國思想中一個根本的價值判準:道是本體、內在、精神、原則;器是末端、外在、物質、技藝。這種區分,既是儒家強調「修身立德」之意,也蘊含了古人對「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宇宙觀(《易經·繫辭》)。
然而,當一位藝術家從事身體彩繪——一種直接以肉身為畫布的藝術——便不可避免會生出一種哲學上的矛盾:若身體是「器」,而我正以「器」為創作之所依,那麼我是否淪為執著於「器」?我的創作是否背離了「道為上,器為下」之旨?
這是一種非常誠懇的困惑。它不僅是個人修養的反思,更是關乎當代藝術實踐的文化命題——藝術是否必然只能停留於「器」,抑或能通向「道」?
本文欲指出的是:這種困惑,其實源於「道」「器」之間被劃出了一道不必然的界限。一旦我們理解到:器本非道之對立物,而是道之顯現之器,並且進一步超越「道器之分」的二元對立,便能在藝術創作中安然自處,乃至在「歆湧」之境中徹底融通道與器。
二、器可為道之器:身體作為「道之顯現」的媒介
「道為上,器為下」的本義,並非貶抑器物,而是警惕人心不得沉迷於器而忘道。古人亦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可見「器」非不可用,只不可執。換言之,器可以是奴僕,也可以是羽翼。
身體彩繪表面上似乎是對「器」的雕琢,但若其目的不是裝飾形體,而是透過形體傳達心志與意蘊,那麼身體便不再是單純的「器」,而是道之載體。這種創作不是雕刻肉身,而是讓身體作為媒介,顯化那無形的詩意與情志。
這種思路在中國藝術史上早有先例。書法家不僅練筆,更講究「書以載道」;畫家不僅畫形,更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唐代張璪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形體的臨摹與心靈的感發缺一不可。形體是「器」,心源是「道」,二者相資而成藝術。
因此,身體彩繪若能以情志為本,便不是執著於器,而是藉器以通道。藝術家並非困於形體之表,而是讓身體成為心靈的舞台,讓色彩成為精神的聲音。
三、詩、歌、聲、律的譜系:藝術作為情志的流動
中國古代美學有一條重要的譜系:「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毛詩大序》)。這段話揭示了藝術從內在情志到外在表現的流動鏈條:
「詩言志」:詩是抒發志意的;志是內在精神、心靈之火。
「歌永言」:歌是吟詠詩句,使志意流動於聲音之中。
「聲依永」:聲音附著於吟詠的節奏,轉為感官之象。
「律和聲」:音律和諧,使情志化為可感、可共鳴的秩序。
這條譜系本質上是情志→表達→感官化→節律化的過程。
身體彩繪完全可以被理解為沿著同一路徑運作的藝術:
換言之,彩繪不是在製造器物,而是在實踐一種詩性流動。它的完成不是一幅畫,而是一場生命的律動,一段志意的現形。當這種藝術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情志的流動時,它已不再屬於「器」的範疇,而屬於「道」的顯現。
四、超越「道器之分」:歆湧之境與自洽
然而,若仍執著於「我要讓器通向道」,仍是一種分別心:心裡還是先設了一個「器」、再設一個「道」,然後用力去搭橋。真正的解脫不是「橋接兩岸」,而是發現本無兩岸。
當藝術家完全沈浸於創作,內外之界線消解,那就是你所說的「歆湧」——生命衝動如潮湧動,不再問「我在畫什麼」「這是否合乎道」,因為此時已無「我」與「畫」之別。
這種境界,古人早有描述。《莊子·齊物論》言:「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達生》又言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的刀雖是器,但他早已忘刀,忘牛,忘我,只是「道」在那裡流行。你身體彩繪時若也能如此忘身、忘畫、忘我,只剩那生命的詩意在奔流,這就是「歆湧」。
當進入「歆湧」,「道」與「器」的對立自然消解——不是你用器去表道,而是你即是道之流,器只是你流過的痕跡。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